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罗晓//于一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继《交锋》《变化》之后,时政类资深出版策划人罗晓先生直陈己见,深刻揭示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重磅推出反省中国十年改革及展望未来的力作——《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中国改革走向更深层次,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到底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改革共识,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社会进步?

2012年,又是一个春天,举世瞩目的“两会”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了,中国社会将形成怎样的共识?

内容推荐

继《交锋》《变化》之后,时政类资深出版策划人罗晓先生直陈己见,深刻揭示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重磅推出反省中国十年改革及展望未来的力作——《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

昔日的争论,如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等话题如今已变为中国社会的常识。随着社会转型与改革推进,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趋向复杂与细微,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和尖锐化。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甚至中国社会走向的重大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和走向至关重要。

《共识(中国在改革中前行)》以2001年作为时间切入点,以改革共识为主线,深刻剖析了人世10年来中国气势磅礴而又艰难重重的发展之路,全面细致地追踪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激烈交锋与社会共识;同时,本书也对关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共识进行了理智的判断和热切的期许。

目录

引子:今天,我们走在新的十字路口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务实的明星政治家留给时代的财富

 辉煌时代

 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

 一个总理的忧伤

 共识之光:这个时代需渐进、改良地前进

潜龙入海:打开入世凯旋门(2001—2003)

 谁也无法阻挡中国入世的脚步

 艰难入世:“少数人在谈判,多数人在喝咖啡”

 十年沙场秋点兵:成绩A+

 世界工厂的世界风暴

 活力四射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光环正在消退

 共同呼吁:转型

 大江大河,归至大海

 私营企业家能不能入党?

 江泽民定下的基调:“三个代表”

 中共十六大:保护私有财产

困景惊梦:如何把握发展脉搏(2004—2006)

 一夜飘风泼雨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过热之忧:虚火旺盛

 行政性调控的手

 宏观调控是福是祸?

 对民营经济的忌惮

 原罪归属:是谁之过?

 平地刮起“郎旋风”

 “市场派”针锋相对:切勿“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败走麦城的民营企业

涉入深水:改革不容动摇(2007—2008)

 崛起印证: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

 大洋彼岸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在中国成了强弩之末?

 科学发展观的高瞻远瞩

 给力的“大国崛起”

 牢固的金融防线

 政府救市背后的争议

 “海量投资”是否可持续

 忧伤“救市”后遗症:通货膨胀

 政治改革:亟需乘风破浪

 渐进式政治改革

 旧疾未除,新患又生

 “小政府,大社会”的尺度

 增量民主道路

 “谁”将权力交给“谁”?

以民为本:改革共识更加清晰明朗(2009年至今)

 花团锦簇下的民富孤独

 国富与民富的差距

 刺眼的贫富金字塔

 财富,去了哪里?

 财富在政府与个人间的流转路径

 全民热议:你爸爸姓什么?

 田野新希望

 一个乡党委书记给总理的一封信:“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

 走出“黄宗羲定律”:取消农业税

 从温饱线到富裕线,还有多少道窄门?

 互联网时代的民意百态

 “一夜走红”的很多故事

 草根力量:真相不再“躲猫猫”

 时代伤口

 未来希望:对“民富国强”的沉淀与升华

 改革进入深水区

 使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2012年,中国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辉煌的时代中,有很多微妙的变局,,于宏观至国家、于微观至个人,举手投足间,隐约浮现,虽为前事,亦作今世,更系未来。

每一代人,都会形成多股力量,流向不同的方向,却分明又指向同一个结局——无一例外尽他们的本分,充当过渡人的角色,沟通过去与未来,有的被历史洪流冲刷淹没,而有的则被镀金瞻仰。如此循环往复,看似无情交替实则充满代际传递的温暖。

社会格局中,政治的力量举足轻重。它以其他社会力量统领者的角色出现,很多领域的力量为它所成就,但它又被各领域的力量所牵制。而政治中,政治人物的作为又是重头戏。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一个绕不过的政治人物。

对政治人物的理解似乎比常人更要困难一些,我们需要不断在其公共生活与私人空间中寻找平衡点,既要确定他们的历史地位,还要找到其个性和行为与时代的关系。幽默、睿智又有几分政治浪漫的朱镕基,其个性恰到好处地与时代契合在一起。时代需要一个“敢干,敢言,敢爱,敢怒”的政治人物,朱镕基的政治生涯以及其种种雷厉风行的改革主张,使他成为时代望眼欲穿想要得到的“礼物”。时政作家凌志军一语中的:“如果不是遇上邓小平那样的人,如果不是遇上90年代初期那种经济萎靡的局面,这个人也许会在地方官员的位置上终其一生。”

朱镕基主管经济期间,成功地使中国经济稳健发展,这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根基。

距离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年份——1993年,已20年有余。朱镕基的铁腕政策使得过热的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这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自那以后,中国的通货膨胀强势顿消,有力的政府举措功不可没。

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朱镕基当机立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成功渡过“稍有不慎,便可能跌人万丈深渊”的危险时刻。这彰显出作为政府总理的朱镕基所具有的智慧与魄力。

朱镕基留给时代更为重要的财富,还在于其对改革目标有着充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改革难度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坚强的把握,以既“悲”且“壮”的勇气矢志不渝地在经济社会领域实施改革。当然,各领域改革的力度与深度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有的是大破大立,有的是小破小立,有的则刚刚破题。尽管也有少数人对其不满,称其为“经济沙皇”、“中国的巴尔戈乔夫”,但其所主张的改革依然是民心所向,彰显了人们急切盼望改革的共识,而朱镕基在遭遇种种改革桎梏后表现出的莫大勇气与毅力,则进一步推动了不能不改革这一共识的深入人心。在很多场合,朱镕基直白地表现出对改革的热忱与决心:“必须紧紧抓住和十分珍惜当前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坚决推进我们酝酿多年想干而又没有条件干的改革。”

朱镕基坚持改革的幅度之大、力度之强,在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时候就已有所展现。1994年,朱镕基推出他的“改革新政”,涉及企业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物价体制改革等多方面。1998年,朱镕基任国务院参事室总理后,其言辞浪漫与改革务实之风不改。至今,人们还在反复品味其新任国务院总理时的誓言:“不管前边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朱镕基与他的同仁,一起选择了一条认为可为中国找到通往理想天堂的路一改革。改革中定下的市场化基调,使得中国社会沿着改革开放的正确路径疾驰而去。现在很多领域,我们依然沿用他的智慧与制度框架,如:

1994年1月1日实施的分税制管理体制至今仍在实施,增加了中央财权,使我国财政纵向和横向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缓解,并提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从市场化角度规范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割断了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政策性贷款同基础货币的联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银行,其职能越来越集中,瞄准监管金融机构与货币市场,通过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同时,货币政策也在不断变化,从贷款规模、现金发行等直接调控方式向贷款限额管理、再贴现、利率等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调控方式转变。

1994年实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同样意义深远。1994年1月1日,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8.72:1,双轨制终于画上休止符。通过此次改革,人民币回归到按市场定价的价格线。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原则的国企改革,将国有企业与市场接轨,以市场化改革启动企业的微观活力。有人称,朱镕基的各项制度从微观技术层面解决了国企与市场接轨的问题。2002年3月15日,朱镕基对国企改革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在3年里实现扭亏为盈,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如果没有这些国有企业交税的话,中国的财政收入状况不可能这么好,不可能每年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倍的增幅在增加。”

一个人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其梦想、智慧、热血、壮怀和勇气终将被岁月之河卷走,不过他们留给这个社会的财富不会戛然而止。如同诗中的智慧:“对于人而言,生活就像山间的野草,就像野地的鲜花,曾经那样的繁茂。当微风吹过又吹远,大地知道一切都已改变。”P8-11

序言

漫长的历史进程感消失了,我们生活在一个过程乃至观念都被压缩了的世界。一切瞬息即过,但又丰富得像经历了几个世纪。

以市场化大潮卷起万丈波涛为背景的国势崛起与种种人间悲喜,皆在同一道门庭中消融——我们这个曾休眠蛰伏的国家,在经历重重蜕变、漫长等待与反复磨砺之后,正发生着摧枯拉朽式的改变。

导致一个国家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很多,如来自外界的冲击与影响、执政者的决策、民众的集体创造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等等。思想与观念可被用来开辟道路,作为修正社会秩序可援用的工具。来自思想上的共鸣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曾一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时代大潮跌宕起伏,源于生生不息的积累。那些看起来潜移默化或者立竿见影式的成长,无不渗透着润物细无声的共识之功。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已从关闭国门追逐人间天国梦想的穷国,蜕变为世界棋局中的重要弈者,这得益于我们认清全球化的大势,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我们的集体理性选择。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思想多有流变,达到的共识也会出现分歧。由于深化改革更为复杂,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还不够清晰,加上收入差距扩大引起的相对剥夺感,导致有些人对改革的决心发生了动摇,改革共识弱化甚至破裂的议论不断出现。

今天,中国社会又走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2年2月3—4日在广东考察期间,重温20年前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政府强化改革开放共识的决心可见一斑。

改革远未大功告成,诸多争议依然存在,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期,即将开始攻坚战,我们需尽快明确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并达成共识。

2012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为7.5%,“保八”成为历史,这更加明确地释放出政府决心深化改革的信息,更多的人期待这将会终结某些地方政府过于痴迷GDP增长的情结,使经济向寻求调整经济结构、突破当前利益格局、缓和社会矛盾的方向发展。同样,政治体制改革依然被看作是重头戏,正如温家宝总理一再提及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本届政府在任期最后一年的工作承诺,更多地延伸到社会民生的各个角落,如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于2012年年底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这些耳熟能详的民生词汇,恰恰与今天人们趋向微观化的共识相吻合,一旦有一天枝繁叶茂,定将转化为巨大的民生福祉。

在2012年,这个被无数世界预言家视作梦寐与梦魇交织的年份,也是本届政府执政即将画上句号的特殊年头,温家宝总理表示:“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我们政府将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他列举了五件一定要做的“难事”:一、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二、要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农民承包地的财产权。三、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四、按照新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五、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并使经费合理使用。

10年前,即将离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提出他的担忧,包括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过低、房地产弊端过多、消费率过低,等等。10年过去了,看似轮回的问题其实已发生巨变。曾让朱镕基担忧的很多问题已经解决,而新问题和挑战也跟随新的改革浪潮一同涌来。  “在最后一年,我将像常年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为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温家宝总理卸任之前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其肺腑之言感动了很多人。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一任总理朱镕基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慷慨陈词:“不管前边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作为执政者的代表,他们在连续的理性执政长篇中,也会不时传达出温情的一面,并同样充满了别样的智慧。

历史,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传承延宕,在执政者以及民众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奔涌,滋生新的气象。

每个瞬间背后都蕴藏着一段纵深的历史。我们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虔诚而热烈地寻找未来的前进路径时,无法忽略以往的历程。以往的辉煌与曲折,只属于过去,也无法再重来,但它们延伸出无数个触角,与现在和未来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从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

今天达成的改革共识,是过去十年、三十年乃至更多年份思想、观念不断积累流变、碰撞的结果。尤其过去十年,跌宕起伏的社会变革大潮中,人们在不断的交锋与争鸣中,更加重视共识,并认同宽容、理解和存异,对进步的诠释也更为理性,不再偏执于颠覆性的变化,期待着立体的、渐进的以及良性的改革与发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