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的兴起,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基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我们只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正进入一个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各种资源中居于主导和统领地位。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谁拥有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谁就占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高点。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把人才强国战略放在诸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21世纪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牢牢地抓住知识经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全新的治国理念进行国策创新。我国在新世纪全力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就是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激烈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出发,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新观念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把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应对挑战的国策创新和战略构想。这无论是从历史经验的总结还是从现实较量得失来看,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中国发展的难题和优势都系于此。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顺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进入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构成对未来的冲击,各国都将自己的战略聚焦于人才,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战场边界、没有战争宣言的全球性争夺战。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就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这是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知识经济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宝贵的发展时机,使我们能够不断提高市场发育水平,加快资源开发的力度,并利用后发优势,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知识与科研成果,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保持紧密联系,使我们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始终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前沿。这就为中华民族腾飞于21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应该看到,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观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增加发展知识经济的紧迫感,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急起直追,势必影响我国在2l世纪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地位,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宏愿也将面临挑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方面我们有过几次痛失机遇的教训。这一次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次失去机遇。与过去相比,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将更具难度,更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性和主动性,全力以赴,紧紧抓住。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们只有通过创新另辟蹊径,才有可能在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获得超常规发展的机遇,才能实现经济从相对落后的状况获得迅速发展,超过竞争对手。否则,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无论你怎样努力,都难以与人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所以,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创新能力为最大需求的经济,这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要求是一致的,它将有助于创造一个真正体现人的能力的时代。我们要赶上发达国家,在人均占有物质资源差距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唯有通过有效的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2008年11月7日,胡锦涛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归根到底有赖于各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来。”这就是说,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P44-46
世间万物,人最宝贵。在人类社会发展赖以依存的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不仅决定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且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可开发性和创造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人才资源,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迅速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又迅速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
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的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新中国纵深发展的新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胡锦涛同志依然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此时,人才战略已不再被视为权宜之计,而是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谋求国家发展的首要战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新中国六十华诞到来之际,我们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追忆往昔,会发现大凡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往往是尊重人才的时候;而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多半是我们忽视人才的时候。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六十年,我们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以用为本,坚持解放人才。既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也不放松技能人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既抓好自然科学队伍建设,也重视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既抓好理论研究型队伍建设,也重视实践应用型队伍建设;既抓好人才的组织建设,也重视制定法规建设。人才工作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六十年,我们始终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的思想。在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能力主义;坚持“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四个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才的潜能。
中国人才发展60年序当今世界,正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世界发展将呈现更加纷繁复杂的态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使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加大,而人才是科技的载体,高新技术的发展就是靠人才及其创造。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成为一个总的趋势,发展必须依靠人才,谁得到了一流人才,谁就有了发展的主动权。
当下中国,正处于加速转型期,下一步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引进、开发、留住全世界高素质人才,充分挖掘、发挥人才潜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社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总结我国六十年人才发展的经验,我们组织了一批长期从事人才队伍发展研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人事工作者,共同编写了《中国人才发展60年》一书。该书内容涵盖了党政人才、科技人才、科普人才、新闻人才、专利人才、教育人才、技能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出国留学人才、国有企业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发展历程;以及院士制度、博士后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等多种制度的历史沿革。该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历史意义,体现了新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意义,反映了新中国人才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人才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仅从一个侧面作了回顾与总结。
我们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于目前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将会发挥有益的作用。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时代。放眼未来,我们一定会实现人才强国的梦想。
编者
二〇〇九年八月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60年来中国人才发展的历程、探讨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状况,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探讨中国人才战略储备的各种途径。本书认为,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国人才发展60年》一书是为了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人才发展历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了一批长期从事人才队伍发展研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人事工作者,共同编写而成的。本书涵盖了党政人才、科技人才、科普人才、新闻人才、专利人才、教育人才、技能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出国留学人才、国有企业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院士制度、留学制度、职称制度、博士后制度、劳模评选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等多种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沿革。另外,该书还概括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集中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