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谋略故事/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谋略,就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获取利益,以及如何平衡他人的利益问题。世间之事预则立,谋则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中国古代谋略故事大全集》力求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经典谋略案例中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令读者融会贯通,从而运用自如,经营成功人生。

内容推荐

历史智慧是启迪今人智慧的钥匙。和兴文化编写的这本《中国古代谋略故事大全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在安邦定国、率军打仗、外交斗争、平叛治乱、破案侦察以及经商贸易、待人接物诸方面的谋略、智慧,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智窦大开。

目录

权谋篇

 楚庄王的为政之道

 逼走孔子

 张仪戏弄楚王

 商鞅破魏

 刘邦的权谋

 王允除掉董卓

 苏峻之乱

 温峤假醉

 李渊灭隋

 玄武门之变

 郭子仪平叛乱

 李隆基称帝

 计斩冯弧

 假传圣旨

 朱棣装病

 海瑞惩恶

 嘉庆诛和坤

 刘铭传赴台湾

军事篇

 郑庄公大败三国联军

 子贡败齐军

 崤山之战

 减灶杀庞涓

 苏代退秦兵

 韩信大破龙且军

 周亚夫平叛乱

 巧计退敌

 耿弁平齐地

 邓艾灭蜀

 七千胜十三万

 多尔衮人中原

 赖文光的捻军

处世篇

 燕人卖马

 将相和

 晏子的智慧

 长孙皇后的“弯弯绕”

 少年狄青的故事

 机智的十三郎

 李时珍戏昏官

 严于克己的曾文正

 摸透皇帝心思的和坤

 陈树屏巧和稀泥

 曾国藩做事留余地

 五百只包子

 胡开文墨店后来居上

 胡雪岩倒药

办事篇

 蔡侯害息侯

 墨子劝鲁班

 聪明的使者

 西门豹治邺

 石碚大义灭亲

 二桃杀三士

 吕不韦的良苦用心

 智解白登之围

 诸葛亮娶佳妻

 王羲之惩恶绅

 梁毗哭金

 查靴

 唐太宗智擒凶犯

 巧计得珍宝

 铜钟断案

 聪明的游僧

 名医的绝招

 智审杀人案

 洪承畴投清

 令人犯难的做媒

 学士救弱女

 胡雪岩冷庙烧香

 察言观色巧断案

 断案奇谋

 插天飞

 义女智救石达开

 巧破窃银案

 鸣知县断案

 “金钱雨”

 血衣疑案

 麻城狱案

人事篇

 磨刀不误砍柴工

 庄王的“绝缨宴”

 燕昭王招贤才

 齐威王抗秦

 乐羊子拜帅

 困杀赵武灵王

 萧规曹随

 徐庶试马识人

 尊重的力量

 曹操哭郭嘉

 曹操除恶

 前嫌面前装“聋”

 孝文帝巧迁都

 一世英雄一事糊涂

 刺头就是镜子

 李光弼收降叛将

 魏征的智慧

 崇祯错杀袁崇焕

 曾国藩的心术

 洪秀全除异己

试读章节

咸和二年(327),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继王敦之乱后又发生苏峻之乱。

苏峻,西晋末被举为孝廉,北方大乱后纠集数千家兵,建立豪强武装,周围的豪强武装又推他为共主。当时,青州刺史曹嶷想收苏峻为部属,任之为掖县(今山东掖县)令,但遭到拒绝。曹嶷准备讨伐苏峻,苏峻率领数百家兵泛海南逃,投奔东晋。

苏峻历任淮陵内史、兰陵相。永昌元年(322),王敦首次进逼建康,元帝召苏峻进讨王敦,而他观望形势,迟迟不前。太宁二年(324),王敦再次作乱,所遣王含、钱凤又屯兵建康城下,京城危急。明帝召苏峻、刘遐等人京勤王,苏、刘率精卒万人驰援。当沈充、钱凤夜渡秦淮河、从竹格渚上岸,护军将军应詹领兵拒战失利,叛军已到宣阳门外。这时,苏峻、刘遐统军自南塘横击,大破敌军,敌军落水淹死者三千人。接着,苏峻又随从庾亮追击沈充至吴兴。平叛后,苏峻因功进位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加散骑常侍,封邵陵公,食邑一千八百户。从此,苏峻威望逐渐提高,手中精兵已达万人,装备优良,实力雄厚,被朝廷委以捍卫江北的重任。但是,苏峻自恃兵强,日益骄横,藐视朝廷,招纳亡命。朝廷运送给养去历阳的船只首尾相属,而稍不如意,他就破口大骂。明帝死后,成帝继位。成帝年幼,外戚庾亮秉政。为加强中央集权,庾亮对内压抑宗室,对外削夺强藩。咸和元年(326),庾亮诛杀南顿王司马宗,司马宗亲信卞阐逃窜到历阳投奔苏峻,庾亮令苏峻交人,而苏峻藏匿不送。庾亮觉得苏峻在历阳终究是一个祸根,主张把他征调进京,剥夺他的兵权。此议一出,举朝皆以为不可,但大多不敢吭声,惟有王导、卞壶等数人表示反对。卞壶说:“苏峻拥有强兵,逼近京城,从历阳至建康,不足一日的路程,一旦发生变乱,后果十分严重,此事应慎重考虑。”庾亮不听。苏峻闻讯,遣司马何仍到京,对庾亮说:“只要是外任,无论远近,我唯命是从;至于内任,实非所能。”庾亮仍然不从。咸和二年(327),庾亮以诏书命征苏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苏峻上表声称:“昔日明皇帝亲执臣手,委臣北讨胡寇。今日中原尚未平定,臣何敢自安!请补青州界一荒郡,使臣以展鹰犬之用。”但朝廷还是不许。苏峻无奈,整装待发,而心中又犹豫不决,参军任让对他说:“将军求补荒郡尚且不许,事到如此,恐无生路,不如拥兵自守。”于是,苏峻遂不奉诏,遣使与镇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联络,祖约因官位问题很怨恨朝廷,所以一拍即合,约定以讨庾亮为名,一同起兵。

一场动乱爆发了。十二月,苏峻派部将韩晃、张健袭取了东晋囤积了大量食盐、大米的姑熟,直捣慈湖。苏峻起兵之前,江州刺史温峤请求率军下援建康,三吴也请求发兵,庾亮都加以制止,特别写信给温峤说:“吾忧西陲(指陶侃),过于历阳,足下不可越过雷池(水名)一步。”苏峻起兵后,徐州刺史郗鉴又请求统兵御敌,同样被制止。然而,作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的庾亮并没有很好地部署兵力,抵击敌人。咸和三年(328)正月,韩晃消灭慈湖守军。苏峻指挥苏、祖联军二万余人从横江渡口抢渡长江,进抵陵口。晋中军抵挡不住,连战败北。二月,苏峻占领蒋陵、覆舟山,建康已经近在咫尺,城内惶惶不安。有人建议在小丹杨打伏击战,庾亮不予采纳,而苏峻果真绕道小丹杨,因夜里行军竟迷了路。这样一个歼灭敌人、扭转危局的大好机会又被庾亮贻误了。没几天,苏峻击败建康城外守军,突破青溪栅。庾亮率领诸将在宣阳门内抵抗,但队伍尚未成形,士众皆弃甲而逃。庾亮与诸弟也匆匆乘船逃往浔阳,把成帝和皇太后都扔在建康。苏峻攻陷宫城后,遂“纵兵大掠,侵逼六宫,穷凶极恶,残酷无道”,又“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他自任骠骑、领军将军,录尚书事,以祖约为太尉、尚书令,又改易百官,树置亲党,矫诏大赦,惟庾亮兄弟除外。同时,他分兵攻略义兴、晋陵各地。

庾亮到了浔阳,与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兴兵讨伐苏峻。“戎卒四万、旌旗七百里,钲鼓之声,震于远近”,浩浩荡荡开往建康。不久,三吴也兴兵讨伐苏峻,会稽内史王舒以庾冰行奋武将军,使他领兵一万,西渡浙江,吴兴、吴国、义兴诸郡起而响应。五月,陶侃、温峤军于茄子浦,陶侃举王舒监浙东军事、虞潭监浙西军事、郗鉴都督扬州八郡。郗鉴率众渡江,与陶侃会师。接着,诸军进据蔡州;直逼石头城。苏峻率主力屯守石头城,并把成帝迁入石头城中。双方相持数月,陶侃因敌军兵势甚盛,难与争锋,在石头城西筑白石垒,又在京口一带筑大业等三垒,坚守不战。苏峻攻白石垒不克,乃分遣诸将东西抄掠,多所擒获,兵威更盛。从建康逃出来的官吏都说:“苏峻狡黠多智,其徒党极其骁勇,所向无敌。如果上天惩罚罪人,苏峻终当灭亡;如果依靠人力,则难以取胜。”温峤听了很生气,但累战不捷,也深怀恐惧。

苏峻遣将张健、韩晃急攻大业垒,垒中乏水,士卒渴极,饮粪汁解渴。守将郭默突围求援,陶侃准备派兵救援。长史殷羡说:“我军不习陆战,如救大业不能取胜,则全盘皆输。不如急攻石头城,大业之围自解。”陶侃听从。于是,陶侃督水军驶向石城,而庾亮、温峤、赵胤等率步兵万人从白石垒南上挑战。苏峻统领八千人迎战,其子苏硕与将领匡孝分兵冲击赵胤军,将赵胤打败。苏峻见赵胤军溃逃,大叫:“匡孝能破贼,我还不如他吗?”只带领数骑急急追赶,没有赶上。在回马白木陂时,他的马突然被踩倒,又被陶侃部牙门将彭世、李千投过的长矛击中。苏峻坠落下马,立刻被斩首、割肉、焚骨,三军齐呼万岁。苏峻余众退据石头城,任让等立苏峻弟苏逸为主,闭城自守。次年春天,诸军攻破石头城,斩杀苏逸等。祖约败后,率左右数百人北走后赵,被石勒杀死。  苏峻之乱平定后,东晋进入相对安定时期,事后七十年无内战乱,社会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从苏峻之乱来看,他事起仓促,只是想拼死一争,不想庾亮是西忧陶侃,北忧自己,外患在即。不料正好形成趁火打劫之势,一举攻下京城,并控制天子,获得胜利。但他们没有利用这有利的形势,联络陶侃,而是大肆屠杀,竟将陶侃之子杀掉,使庾亮忧患的陶侃变成盟友,反而成为自己之患,就决定他们这种力量的转化,必然要失败。由此可见,趁其难以他顾而伤之的手法,应该清醒看到对方的外患能否对自己有帮助,即使没有帮助,也不能让对方的外患成为对方的外力。P18-20

序言

“国学”是什么?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粹派学者邓实先生曾把“国学”定义为“一国所有之学”。章太炎先生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由此可见,这些让我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所有的学问,形成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性格气质,也决定了我们每一个国民的传承涵养。教导我们行为的是孔孟而不是《圣经》,陶冶我们性情的是李杜而不是莎士比亚。所以决定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从法律意义上说也许是国籍,而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就在于你是否受到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国学”的熏染。国学,国家,国民这三者实际上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这也是“国学”之所以重要,并应当向青少年进行普及的原因。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辽阔幅员的文明古国,在如此广袤的疆域之上和绵长的历史之中所产生的“一国所有之学”,其内容实在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令人望之茫然。承载学问的实体当然就是书籍。所以为了保存古代典籍和文化,就很有必要对书籍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于是就诞生了一门古老的学问一一目录学。从汉代刘歆的《七略》,历代正史里的《艺文志》和《经籍志》,最终形成了对古代典籍的经、史、子、集这四部分类法。清代著名的《四库全书》就是按照这个分类法,来分别并保存上古以来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典籍的。

虽然有了前人的眼光方法和工作基础,但是如何从其中撮其精要,并选择适宜的向青少年进行普及,以便他们以有限时间和精力,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国学”的全貌,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经,在古人看来,是所谓“万世不易之法”。“经者,常道也。”我们现在说的“经常”,还保留着这个意思。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主要包括儒家最重要的一些经典及历代对这些经典的最重要的阐释和解说。这些经典,古人认为是对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最重要的指导。在这部分,我们选择了《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孟子》等等。

如果说“经”是“万世不易”的“常道”,那么在古人看来,“史”则体现了变动不居的形态。“经”是高悬的理想和目标,是应然;“史”是流动的现实和轨迹,是实然。古人的理念里经史是不可以须臾分开的,所以说“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我们特意将传统中最重要的史传‘改编成故事的形式,并以白话文改写,有《二十四史精华》和《资治通鉴故事》等等。

子部包含了没有进入经部的儒家重要学者的典籍和其它诸子百家学者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最富有竞争力和原创性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学者及其学派。他们的学说补充了儒家学说的不足,丰富了古人的思考和实践。从中,我们精选了《道德经》、《庄子》、《荀子》、《孙子兵法》等等。

集部则是主要收集历代著名的文章和诗词曲赋等,大概可说是现代学科中文学的范畴。作为言情体物、涵咏性情,提高个人修养也是大有裨益。这个部分内容也很广博,我们精选了《楚辞》、《古文观止》等等。另外像《唐诗三百首》、《百家姓》等也都归入了此类。

编撰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青少年对“国学”的热情,我们也非常希望这套书能够在新的时代,帮助青少年熟悉经典,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编者

2011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1: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