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代合集之八/中国杂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耿法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目中无人与心中有人

刘诚龙

与一位朋友QQ闲聊,说起L来。这位朋友读-过L很多文章,连道佩服,之余却又送问号来:L哥谁都批啊?余秋雨是文化大师,他批;季羡林是国学大师,他批;奥巴马都连任总统了.他也批人家……太目中无人了吧?

他之所问我答不上来,要答也可能答得不透底,恰好我在读明朝黄虞龙的文章《与客》,是谈创作的,不长,全抄于下:

古今能文章之士,皆胸中无物,眼底无人。无物,故山河大地,以至虫鱼花鸟,都足供笔端:无人,则先秦两汉,百家诸子,只是我寻常交往.少则证羲画之爻,多则衍天龙之义。酒籍肉账.悉成佳篇;怒g嬉笑,无非至论。昔之坡仙.今之卓老,庶几近之。

黄虞龙作这篇《与客》,是很有针对性的。当时作文有规矩,“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讲究字字有来历,句句得典故。圣人没说过的话,不能说,圣人没论过的理,不能论;只是文再怎么推崇秦汉,后来人却没写出秦汉雄文来,诗再怎么膜拜盛唐,宋元明清再也没写出盛唐高歌来。亦步亦趋,圣人云则跟着云,到底没出息。

黄虞龙给我们当头棒喝:推倒偶像的魅影.除掉崇拜的梦魇,文章才有可能构建“佳篇”,思想才有可能渐近“至论”。屈原之诗,没人敢易.而东坡敢易;孔子之言,无人敢疑,而李卓吾敢疑;所以东坡文章自成一格,卓老思想石破天惊。真正的作文高手,都有自己一套,真正的思想大家,也都有自己体系。

黄虞龙先生所谓的“目中无人”,并非目空一切,谁都瞧不起,而是将圣人伟人做“寻常交往”,既是寻常交往,那么:三人行,必有我师.下问都可以不以为耻,上问更可;不以其是为是.不以其非为非。

职场里现在依然是“目中有人”,一把手说了的,谁也不能改,谁也不能动,所以我们所见到的情形多有“以言代法”。但在文坛里, “目中无人”已然是了,再怎么高大与伟大的人物,也并不正眼瞧。只要你成了一个人物,那么骂的就是你,名高于山,谤高于天,越是名高的人.越是要找上门去骂,对的也骂,不对的也骂。这虽达到了“目中无人”的境界,却没能守住“寻常交往”的底线。这种骂,其心底藏伏的心思,不是越过人物达到的高峰而疾进,而难免是对人物达到那样高峰,想到自己怎么也越不过了,于是对他开骂:看,他算什么?算老几?显然,骂者心中燃着嫉妒的无名野火。

我理解的“目中无人”是破除个人崇拜,不是不把他当人看;我理解的“寻常交往”是朋友之间的来往,而非敌我之间的对立。大多数人物的成功,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其可取之处:自然任何一个成功人物,也免不了有人的缺点与弱项。他之长,我取之,不以其长掩其短,以之一好百好,拜服其脚下,起不来;他之短,我弃之,不以其短忽其长,以之一差百差,对他不屑一顾。郁达夫说:“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是站在民族高度而立论的,若站在个人角度来说呢?没有伟大人物可学习,是难以出现伟大后学的;出现了伟大的人物而不学习的人,也是难以成功的。简而述之是:既要目中无人,又得心中皆人。

【原载2012年11月29日《北京日报.杂文》】

P35-37

目录

耿 法

 中美合作所的历史真相

 贾府的茄子

陈 原

 我是不是人(节选)

朱 辉

 一个人死了

刘诚龙

 冬烘先生对三顾茅庐的体制

 研究

 狐假虎威之官场版

 乾隆搞调查

 群众的级别

 目中无人与心中有人

符 号

 马燕的漂流瓶

 袁世凯与伪君子

 又一种“说了算”

魏剑美

 “伟人”的国际性

 人咬狗之后的系列报道

 如今我们怎样做儿女

周 实

 我的政治面貌是——

 书与人

 石子(外六则)

葛栋玉

 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

何三畏

 施瓦辛格的当选和我们的无知

 “允许说错话”的意义

 文盲农妇为何要当秋菊

 四川“太太讨薪队”的背后故事

 黄鹏的苦闷和前途

郭松民

 让中国的阵亡将士不再寂寞

 老兵安在?

 尤努斯博士的伟大证明

葛红兵

 谁在热爱真理

 有一种老虎没牙齿

 秦桧、汪精卫在中国

 我们该相信什么

 立一块二战纪念碑吧

吕钦文

 哲思断想(摘录)

周殿富

 “社会像一个股份公司”,还

 是像牢笼

 钞票的价值在“含金”而不

 在“纸”

时寒冰

 权力的天空

 如何读懂中国的统计数字?

 西天取经真相(孙悟空采访

 实录)

 民之伤,民之泪

 畸形走廊

陈 仓

 蝗虫经济学

 泛滥的谎言

 诸葛亮可以不斩马谡

 “运动治”简析

 专家学者论说老汉骑驴

序言

《中国杂文》(百部)

总 序

刘成信

人类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推进、发展,其分门别类日益精细——从最初的歌曲、舞蹈、神话、故事等逐步演绎出诗、散文、小说、戏曲、直到二十世纪初,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融合,又有了电影、电视剧等。

有一种文学艺术虽然在中国问世两千余年.由于后人未给予“名分”,以致到二十世纪初,才从文学艺术谱系中分野出来,这就是古老面年轻的杂文。

人类和自然界大体都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萌芽、生长与消弭。两千多年来,杂文本应与小说、诗、散文、戏剧、音乐、电影等蚌妹艺术一道,繁花似锦、根深叶茂。然而,它没有像先贤们渴望的那样,而是纤弱的,时生时灭,时有时无,同其他汗牛充栋的文学艺术作品相去甚远。

时序到1915年,十华文学艺术宝库迎来新曙光.一个精灵出现了——杂文在多灾多难的十华大地,被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接受了!

杂文这个新成员一俟来到华夏,其特性便与众不同——首先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它主张顺应历史潮流。它不重复生活.不还原历史.不演绎过去,而最突出的展示将来,预期社会走势.判断人间是非。

杂文一俟来到华夏,便告之,它向往和平、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人道、富裕及真善美;杂文憎恶专制、昏聩、愚昧、野蛮、特权、贪婪、奴性、虚伪及假恶丑。杂文与其他文学艺术既相通又有自己的特性。

杂文一俟来到华夏,就融于文学大家族,与各种文学艺术形成天然的血肉联系。它不像小说那样刻画人物,而是粗线条勾勒人与事:它不像诗、散文等那样纤细、抒情、而是明白如话,开诚布公。但杂文能够调动各种姊妹艺术如寓言、故事、说唱、戏曲、元杂剧等“为我所用”。

杂文一俟来到华夏,它就友好地“拿来”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多种文化元素。它不是政治学,但只有不迷失政治选择,才能解析身边社会的变数;杂文不是社会学,但只有掌握瞬,息万变的时代脉搏,才能适应人间丛林法则:杂文不是历史学,但人总应拨开历史雾障,略知历史长河的走向;杂文不是生理学不是心理学,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读人生,理顺人际关系;杂文不是方法论,但它无处不闪烁着思想方法的光芒;杂文不是文艺学,但它评价文艺现象既深刻又形象:杂文不是美学,但每篇优秀杂文无不抨击假恶丑,无不向往美、赞扬美……

理解杂文、认识杂文,才能与杂文为友,才懂得杂文的大爱。杂文真的是半部百科全书。

杂文打捞历史风尘,知耻近乎勇。杂文对于文化批判,社会批判,历史批判,人性批判,世世代代惹来不知多少是非。

嫉妒杂文、讨厌杂文者,甚至欲将杂文从百花园中斩草除根,所以,杂文往往难以长成大树,多少代都不能像其他文学艺术那般枝繁叶茂。有人说杂文偏激,有人说杂文片面,有人说杂文招惹是非,更有人对杂文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以至于把杂文称为乌鸦,恨不得把一切不祥之物都推到杂文身上。

杂文,曾为作者“惹”下多少祸根,有人曾因杂文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多少代杂文人曾为自己带来难以洗清的污秽。

然而,实践证明,杂文确能为民众造福,世世代代多少志士仁人,曾为杂文洗刷了一切不实之词,它为人们启蒙,越来越受人们欢迎。

本书作者共计三百八十位,分当代、现代、历代。

我们试图把1915年《新青年》“随想录”诞生前的杂文划为历代,1915年到1949年划为现代,从1949年到当今划为当代。

1915年“随想录”之前称之为杂文.主要是根据作品性质、特点,而不是按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谈的“杂文”。

当代作家选五十位,每人一部杂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几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现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杂文,七万多字,另有四十多位杂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后选七十多位历代杂文作家,均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注解、题解、古文今译。

当代五十位杂文作家大体是根据五点遴选的。

一、杂文创作时间超过二十年;二、曾创作有影响的杂文作品在三十篇以上;三、曾创作经典性杂文作品:四、作品强调思想倾向的同时,艺术性也不为之忽视;五、曾在国内组织带领作家创作杂文卓有成就者。

二十多年来,我曾在助手们协助下选编各种版本杂文集五十余部,选编如此大型杂文丛书,对我是一种尝试,深知其难度。这部《中国杂文》(百部)整整花费我四年时间。杂文作品浩如烟海,读数百册杂文集、数百万篇杂文作品,难免挂一漏万,特别是这部大型丛书在国内尚无参照系,错讹在所难免,恭请诸位指正。

选编者2012年11月10日

于长春杂文选刊杂志社

内容推荐

《当代合集之八》收录张丽钧、黄波等著名杂文作家的杂文代表作《为国家带好一个小公民》、《十字坡上的冤魂》、《李逵:淳朴的嗜血者》、《我为什么害怕演讲》、《不做“笔杆子”》、《大喊“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后来怎样》、《从高考作文看“代圣人立言”的传统》、《铁牛哥哥眼中的法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耿法主编的《当代合集之八》里欣赏他们的作品吧!

编辑推荐

“职场里现在依然是“目中有人”,一把手说了的,谁也不能改,谁也不能动,所以我们所见到的情形多有“以言代法”。但在文坛里,“目中无人”已然是了,再怎么高大与伟大的人物,也并不正眼瞧。只要你成了一个人物,那么骂的就是你,名高于山,谤高于天,越是名高的人,越是要找上门去骂,对的也骂,不对的也骂。这虽达到了“目中无人”的境界……”这是来自耿法主编的《当代合集之八》的节选部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