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68次世界重大政变内幕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李一新//丁航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今中外,绵绵数千年,在人类政治史上,政变夺权如同上演的历史活剧总是一幕接着一幕。

本书从各国历史上数千次政变中选择了具有世界影响的近200次,除了记叙其发生、发展和结局外,还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影响,给予了一定的点评,其中特别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情节。

撰写本书意在使读者从政变这一层面多了解一世世界知识,了解国际政治,汲取人类历史经验教训。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血腥、狡诈而有实力的较量,既有悄无声息的“逼宫”(宫廷政变),又有刀光剑影的厮杀(以武力为后盾的兵变)。表面上看,无论是总统下野、首相辞职、部长挂冠、议长封印,还是将军落马、党魁殒命,都不过是最高权力棒的交接,但实际上却反映了诸多社会矛盾和执政权力的尖锐斗争,其中既有社会政治危机和种族教派、新旧势力矛盾,也有个人权力欲望膨胀、独裁统治、政见严重分歧,还有可能是外部势力插手等。剑拔弩张与握手言欢、弹冠相庆与狼狈为奸、凶狠残暴与仁义道德、荣耀辉煌与凄惨悲凉均在这里交织着、演绎着,令人惊心动魄、感叹不已!

政变夺权是一个国家的“丑事”,“家丑不可外扬”。因而,尽管数千年来世界上发生了无计其数的政变,但外界一般只知其大概,有相当一部分不知其内情。而不知其内情,就难以说清道明政变的真相。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书从各国历史上数千次政变中选择了具有世界影响的近200次,除了记叙其发生、发展和结局外,还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影响,给予了一定的点评,其中特别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情节。

目录

一、政治经济危机引发的政变

 1.五日而终——1920年3月德国政变

 2.向罗马进军——1922年10月意大利政变

 3.一去不复返——1923年9月西班牙政变

 4.希特勒夺权的一次尝试——1923年11月德国啤酒馆政变

 5.倚武夺权——1926年5月波兰政变

 6.伊里戈延政府倒台——1930年9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7.特别行动——1932年5月日本政变

 8.总统大逃亡——1955年9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9.走上权利的巅峰——1961年5月南韩军事政变

 10.政坛之星陨落——1961年11月厄瓜多尔军事政变

 11.总统府的枪声 ——1963年1月多哥政变

 12.经济腾飞的起点——1964年3月巴西军事政变

 13.废庸立贤——1964年11月沙特阿拉伯宫廷政变

 14.陆军参谋长趁乱夺权——1966年1月上沃尔特政变

 15.“救世主”的悲剧——1966年2月加纳政变

 16.力挽狂澜——1967年12月贝宁军事政变

 17.政权倾刻瓦解——1968年11月马里军事政变

 18.一次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胜利——1969年5月苏丹军事政变

 19.噩梦一场——1973年2月乌拉圭政变

 20.走向军权时代——1974年4月尼日尔军事政变

 21.“国父”被杀的幕后——1975年8月孟加拉政变

 22.余波激荡难平息——1976年3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23.政府无力终遭弃 ——1976年11月布隆迪军事政变

 24.上帝的恩赐——1980年11月布基纳法索军事政变

 25.“瞬间的胜利”——1981年7月冈比亚未遂军事政变

 26.低能的结局——1981年9月中非政变

 27.道德革命——1981年12月加纳军事政变

 28.划破夜空的枪声——1982年11月布基纳法索军事政变

 29.“救世主”再现——1983年12月尼日利亚军事政变

 30.必然性突变——1984年12月毛里塔尼亚军事政变

 31.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1985年8月尼日利亚军事政变

 32.一场闹剧——1986年7月菲律宾马尼拉宾馆事件

 33.民主的曙光——1989年2月巴拉圭军事政变

 34.无可奈何花落去——1991年3月马里军事政变

 35.权力的终结——1991年4月莱索托军事政变

 36.“民主橱窗”的硝烟——1992年11月委内瑞拉军事政变

 37.谁主沉浮——1997年5月扎伊尔武装政变

二、权力欲望膨胀引发的政变

 38.开始了黄金时代——公元前6世纪希腊政变

 39.以智取胜——1171年埃及宫廷政变

 40.垂帘听政梦难圆——1250年埃及宫廷政变

 41.奴隶废主子——1622—1623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国宫廷政变

 42.国王“兵变”——1771年8月瑞典政变

 43.升迁图的第一阶梯——1799年11月法国雾月政变

 44.宫廷大屠杀中节节升——1845年一1847年尼泊尔宫廷政变

 45.为了终生皇位——1851年12月法国政变

 46.自家相残——1885年尼泊尔政变

 47.国王与议会的较量——1929年1月南斯拉夫政变

 48.少壮派军人的叛乱——1936年2月日本政变

 49.昙花一现——1943年6月阿根廷军事政变

 50.“我可以休息了”——1945年10月巴西政变

 51.沉闷的枪声——1954年8月巴西政变

 52.野心实现——1966年1月中非军事政变AT

 53.杀人魔王再世——1971年1月乌干达军事政变

 54.失而复得的埃米尔宝座——1972年2月卡塔尔宫廷政变

 55.“胜利”行动——1975年7月尼日利亚军人政变

 56.“秘鲁万岁”——1975年8月秘鲁宫廷政变

 57.总理走上绞刑架——1977年7月巴基斯坦“救国”政变

 58.还政于民——1979年6月加纳军事政变

 59.短命政权——1979年11月玻利维亚军事政变

 60.短暂的“汉城之春”——1979年12月韩国“肃军”政变

 61.吉大港的枪声——1981年5月孟加拉国政变

 62.国王休假叛军作乱——1985年9月泰国军事政变

 63.太子港不太平——1991年9月海地军事政变

 64.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1年10月多哥兵变

 65.挫败阴谋——1994,年7月東埔寨政变

 66.独裁者崛起——1994年7月冈比亚军事政变

 67.总理欲夺总统位——1994年10月阿塞拜疆未遂政变

 68.硬软兼施——1997年5月塞拉利昂军事政变

 69.落荒而逃——1997年8月塔吉克斯坦兵变

 70.“闪电行动”——1999年10月巴基斯坦政变

 71.飞蛾扑火——2004年3月刚果(金)未遂政变

 72.一大退步——2006年12月斐济军事政变

三、政见分歧引发的政变

 73.道不同剑相向——1568年瑞典宫廷政变

 74.民权运动一成果——1881年10月日本明治十四年政变

 75.人民主权的复归——1945年10月委内瑞拉军人政变

 76.以刺刀占宝座——1948年11月委内瑞拉军人政变

 77.凯末尔主义的余温——1960年5月土耳其军事政变

 78.殖民统治的终结——1961年4月阿尔及利亚军事政变

 79.脱离阿联——1961年9月叙利亚政变

 80.卡塞姆的悲歌——1963年2月伊拉克政变

 81.“一次胜利大进军”——1963年3月叙利亚政变

 82.前功尽弃——1964年4月老挝政变

 83.布迈丁上校的崛起——1965年6月阿尔及利亚军事政变

 84.苏加诺时代的终结——1965年9月印度尼西亚军事政变

 85.建立一党执政制——1968年7月伊拉克军事政变

 86.会议桌上的政变——1969年6月也门“纠正运动”

 87.顺势而夺——1969年10月索马里政变

 88.“纠正运动”——1970年11月叙利亚军事政变

 89.顺水推舟——1977年6月塞舌尔政变

 90.为了遵循凯末尔主义——1980年9月土耳其军事政变

 91.“温和的行动”——1981年4月泰国政变

 92.一时的胜利——1982年3月孟加拉国政变

 93.“人民民主革命”——1983年8月布基纳法索军事政变

 94.天机泄露后——1987年Io月布基纳法索军事政变

 95.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页——1991年8月苏联政变

 96.总理沦为“笼中鸟”——1991年11月多哥政变

 97.震惊世界的事件——1993年10月俄罗斯政变

 98.废黜其父——1995年6月卡塔尔宫廷政变

 99.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996年1月尼日尔军事政变

四、新旧势力较量引发的政变

 100.新王朝的开篇——1640年12月葡萄牙宫廷政变

 101.“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宫廷政变

 102.专制王朝的结束——1809年3月瑞典政变

 103.逆流——1848年5月意大利政变

 104.复辟君主专制——1849年4月意大利反革命政变

 105.拯救奥斯曼帝国——1876年5月土耳其政变

 106.三日天下——1884年12月朝鲜甲申政变

 107.无可奈何花落去——1889年11月巴西军事政变

 108.短暂的寒流——1907年6月俄国政变

 109.鬼胎——1913年2月墨西哥政变

 110.小卒一跃为无冕王——1921年2月伊朗军事政变

 111.新时代的开始——1926年4月伊朗宫廷政变

 112.下午的“手术”——1930年10月巴西军事政变

 113.王宫前的“猜约”声——1932年6月泰国政变

 114.牢固确立君主立宪制——1933年6月泰国政变

 115.尼罗河的笑声——1952年7月埃及宫廷政变

 116.国王与首相的角逐——1953年8月伊朗军事政变

 117.功亏一篑——1960年12月埃塞俄比亚宫廷政变

 118.推翻了君主制——1962年9月也门政变

 119.谱写共和国开篇——1966年11月布隆迪政变

 120.“九一”革命——1969年9月利比亚政变

 121.愚昧之国的葬礼——1970年7月阿曼宫廷政变

 122.历史的转折——1974年9月埃塞俄比亚“九月政变”

 123.犯上作乱——1981年2月西班牙军事政变

五、专制独裁统治引发的政变

 124.法西斯鼻祖的末路——1943年7月意大利宫廷政变

 125.暗杀希特勒——1944年7月德国军事政变

 126.建立了共和制——1958年11月伊拉克政变

 127.落后的怪圈——1975年4月乍得军事政变

 128.“军事革命”——1979年10月韩国政变

 129.失民心者失天下——1980年8月赤道几内亚军事政变

 130.惨痛代价——1984年4月几内亚政变

 131.独裁的末日——1986年1月莱索托军事政变

 132.“新时代”的开始——1987年11月突尼斯政变

六、宗教种族纷争引发的政变

 133.体制不健全的祸患——1958年11月苏丹军事政变

 134.占山为王——1966年7月布隆迪宫廷政变

 135.一个较好的选择——1973年7月卢旺达军事政变

 136.国家由此长期分裂——1974年7月塞浦路斯政变

 137.“调整运动”——1980年11月几内亚比绍政变

 138.冒险行动——1980年4月利比里亚军事政变

 139.顺理成章——1985年4月苏丹军事政变

 140.民心所向——1985年7月乌干达政变

 141.“和平”行动——1987年9月布隆迪军事政变

 142.狭隘民族主义的悲哀——1993年10月布隆迪军事政变

 143.混乱的一幕——2001年1月刚果(金)政变

七、海外势力插手引发的政变

 144.走向独立——1903年11月巴拿马政变

 145.海外伸来的黑手——1919年8月匈牙利政变

 146.盛况空前的变故——1936—1939年西班牙政变

 147.正义的一博——1941年3月南斯拉夫政变

 148.狗急跳墙——1944年10月匈牙利政变

 149.为了石油——1949年3月叙利亚军事政变

 150.践踏民意的行径——1954年6月危地马拉军事政变

 151.为了“和平中立”——1960年8月老挝政变

 152.政坛不倒翁由此崛起——1960年9月扎伊尔军事政变

 153.傀儡的下场——1963年11月南越政变

 154.为彻底摆脱殖民统治的一次实践——1964年2月加蓬陆军政变

 155.两难的祸结——1964年11月玻利维亚军事政变

 156.功败垂成——1965年4月多米尼加军事政变

 157.荒谬的“团结”——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武装政变

 158.为了维护国家利益——1968年10月秘鲁军事政变

 159.谋权害命——1970年3月柬埔寨政变

 160.悲剧的前奏——1973年7月阿富汗政变

 161.卑劣的手法——1973年9月智利政变

 162.两极对抗的祸患——1978年4月阿富汗“四月革命”

 163.血洗亚丁——1978年6月也门政变

 164.又一幕悲剧——1979年9月阿富汗政变

 165.“屠夫”的垮台——1979年9月中非政变

 166.可悲可气的悲剧——1986年1月也门政变

 167.徒劳的阴谋——1986年9月多哥未遂政变

 168.三天更换三个总统——2002年4月中委内瑞拉连续政变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4.希特勒夺权的一次尝试——1923年11月德国啤酒馆暴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强加在德国头上的《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带来了“奇耻大辱”。同时。多年的战争也使得德国耗尽财力,经济已临崩溃。希特勒巧妙地利用由于战败而蓄积在人民心中的愤懑情绪。于1923年11月8—9曰发动了啤酒馆政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推翻巴伐利亚地方政府和德意志共和国政府,可因纳粹党势单力薄,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共和国岌岌可危

1914年,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毫不犹豫地把德国投入一场侵略战争,企图先凭借中欧称霸欧洲,并建立德意志的中非帝国,以便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上争雄,来完成德国的“世界使命”。然而,德国帝国主义者以害人的目的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得个害己的结果。四年的残酷战争,使德国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德国人民反对战争、反对专制制度、反对军国主义、反对垄断资本、要和平、要民主、要面包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战争加剧了德国的阶级矛盾,战争加速了革命危机的到来。

1919年5月7日,《凡尔赛和约》条件在柏林发表。尽管德国强烈反对,但还是在协约国的威逼之下表示同意签订和约。根据条约,德国不仅要割地赔款,而且要解除武装,德国军队只准保留10万人。而且不准拥有作战飞机、坦克、重炮等重型武器。接受这样一个肮脏的条约,对德国人民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理所当然地引起他们的极大愤怒,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和约签字使魏玛共和国日益成为德国人攻击的对象。这使希特勒从全国反对共和国的浪潮中看到了德国发展的趋势。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巧妙地利用了长期以来在德意志民族中形成的浓厚的军国主义情绪、反犹排犹情绪、德意志民族高于一切的民族情绪,利用由于战败而蓄积在人民心中的愤懑情绪,宣称要“取消凡尔赛和约”,“联合德意志人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从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它不断攻击共和国,一有机会就想推翻共和国。

绝望中的希望

1922年10月27日,意大利法西斯首领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夺取了全国政权,这对希特勒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鼓舞。他也想学着墨索里尼的样子,依靠军队的支持向柏林进军,推翻共和国,窃取全国政权。

随着凡尔赛和约的执行,德国的政治经济局面更加混乱。由于德国失去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失去了在普法战争中从法国夺取的物产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失去了德国工业赖以生存的鲁尔矿区,还要交付1320亿马克的巨额战争赔款,使德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特别是马克不断贬值。给德国各阶层的人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灾难。1923年1月,马克与美元的比价跌到1800:1,7月1日跌到16万:1,8月1日跌到100万:1,到了11月,更跌到40亿比1,此后数字就以兆计了。德国货币成了毫无价值的废纸。工资的购买力等于零。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一生积蓄都荡然无存,德国人民对德国经济丧失了信心。

在德国普通人感到绝望的同时,希特勒却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在他看来,这正是他推翻共和国,完成其“千秋伟业”的大好时机。为了这,几年来他一直在精心准备,积蓄力量。正如后来他承认的那样:“从1919年到1923年,除了政变,我没有想过别的。”1923年上半年。希特勒以巴伐利亚为据点,加紧四出活动,尽量扩大自己的势力并争取巴伐利亚政府和驻巴伐利亚国防军的支持。2月间,巴伐利亚四个武装的“爱国团体”同纳粹党联合,组成所谓“祖国战斗团体工作联盟”,推选希特勒为政治领导,鲁登道夫充任联盟首脑。9月2日,在纽伦堡举行色当战役53周年纪念活动时,又组织了一个名叫“德国人战斗联盟”的更强有力的团体,希特勒为三人领导之一。该联盟公开声称,其目的是:推翻共和国,摧毁凡尔赛和约。

当希特勒还觉得没有把握的时候,他手下的党羽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反革命激情,他们要求希特勒马上采取行动,认为时机已经到了。希特勒和亲信们商量之后决定,首先在巴伐利亚采取行动,夺取巴伐利亚政权,然后像墨索里尼进军罗马那样,向柏林进军,一举夺取全国政权。

啤酒馆政变

1923年11月8日晚,巴伐利亚州长卡尔、驻巴伐利亚国防军司令奥托·冯·洛索夫将军和巴伐利亚州警察局长汉斯·冯·赛塞尔上校等人在贝格勃劳凯勒酒馆参加一个群众集会。当州长卡尔正对3000名听众发表讲话时,希特勒突然带领冲锋队出现在酒馆。冲锋队用机关枪封锁住酒馆的出人口,希特勒则走进大厅,跳到一张桌子上,拔出手枪对着天棚开了一枪。这一切都是在几秒钟之内发生的,州长卡尔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惊呆了,听众们也不知所措。这时,希特勒跳下桌子,快步走向讲台,卡尔吓得面如土色,乖乖地退下讲台,让希特勒站到了自己原先讲话的地方。这时,人们听到了希特勒声嘶力竭的叫喊,“全国革命已经开始了,这个地方已经由600名武装人员占领,任何人不许离开大厅,大家必须肃静,否则我就在楼厅上架起机枪。巴伐利亚政府和全国政府已经被推翻,临时全国政府已经成立。国防军营房和警察营房已被占领,军队和警察已在纳粹旗下向市内挺进。”然后,他命令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跟他到后台的一间密室去。在冲锋队员的强迫之下,三巨头只得从命,其他人则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历史上有名的“啤酒馆政变”就这样开场了。

希特勒把三位军政要员请到密室不为别的目的,只是想强迫他们就范,承认他的政变并参加他的新政府,以示这个革命的成功和合法性。出乎希特勒意料的是,这三个人竟没有被希特勒一连串的威胁和恐吓所吓倒,即使面对他的枪口也没有同意跟他走。最后,希特勒请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有名的将军鲁登道夫。这位老将军虽然对纳粹党一无所知,对那个傲慢无礼的下士一点不了解,但还是劝三位被拘捕的先生予以合作。鲁登道夫的到来暂时为希特勒打开了一点局面,三位要人开始退让,政变者和屈从者准备离开啤酒馆。这时,有消息说陆军工兵营房那里发生了冲突,希特勒担心事态发展,便亲自驱车前往。后来证明,他的这一决定是导致政变失败的致命错误。因为在他离开现场后,三位巴伐利亚要人以各种方式和借口溜之大吉。洛索夫将军回到陆军第19师师部后。马上调来郊外的驻军。到了第二天清晨,政府军和警察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希特勒政变的失败已成定局。

11月9日上午11时左右,希特勒和鲁登道夫率领3000多冲锋队员向慕尼黑市中心前进,准备去陆军部,因为希特勒的手下罗姆及其冲锋队员被围在那里。当队伍经过一条狭窄的街道时遇到了麻烦。在街道的那头,有大约100多荷枪实弹的警察把守,不准队伍通过。开始,他们还想以鲁登道夫的盛名说服警察,但这些警察无动于衷,他们根本不买鲁登道夫的帐。双方争执不下,武装冲突终于发生。枪声突然响起又很快停了下来,有16名冲锋队员毙命,3名警察死亡。希特勒在冲突中率先逃命,登上一辆等候在附近的汽车,丢下死伤的同伴,逃到了汉夫施丹格尔在乌芬的乡间别墅。但两天以后,即11月11日,他在这里被捕归案。希特勒纳粹党的核心人物除戈林之外都被拘捕,包括不属于纳粹党的参与政变的老将军鲁登道夫。“啤酒馆政变”就这样流产了。

政变囚徒成“英雄”

由希特勒一手策划的这场政变显然是场大失败。事后纳粹党被勒令解散,而且由于枪一响就落荒而逃,希氏名誉似乎已完全扫地,其政治生涯似乎已经结束。但通过1924年2月26日开始的24天的法庭审判。他却奇迹般地转败为胜。他巧妙地将卡尔、洛索夫和赛塞尔置于被告席上,毁了他们的前程;他的雄辩口才和民族主义热情打动了德国人,使他成为全国著名的人物,而且在许多人心目中,他不但不是叛国的罪人,反而是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他的名字第一次越过巴伐利亚而传到整个德国,而且世界各国报纸都在第一版上登载了他的大名。

法官判决的结果是:鲁登道夫无罪释放,希特勒仅被判处5年徒刑,而实际上他服刑不到9个月便被释放出狱。与其说这是对叛国罪犯的惩罚,倒不如说是对他们的鼓励,因为它告诉人们:法律归法律,如果你是极右派的话,叛国罪的后果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许多反共和分子都看到了这一点,希特勒当然也不例外,一走出监狱的大门,又立即开始了反对共和国的活动。P13-16

序言

国家的兴衰与其政权的更替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国家政权的更替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武装斗争来实现,二是制度上的合法继承,三是政变。当前两种方式难以采取或无条件使用时,第三种方式便是一种最有效的捷径了。

为此,古今中外,绵绵数千年,在人类政治史上,政变夺权如同上演的历史活剧总是一幕接着一幕。围绕国家最高权力这个魔杖,不知有多少人曾惮思竭虑、拼死搏杀,也不知有多少顶王冠落地和新朝崛起。且这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恐怕也不会绝迹。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血腥、狡诈而有实力的较量,既有悄无声息的“逼宫”(宫廷政变),又有刀光剑影的厮杀(以武力为后盾的兵变)。表面上看,无论是总统下野、首相辞职、部长挂冠、议长封印,还是将军落马、党魁殒命,都不过是最高权力棒的交接,但实际上却反映了诸多社会矛盾和执政权力的尖锐斗争,其中既有社会政治危机和种族教派、新旧势力矛盾,也有个人权力欲望膨胀、独裁统治、政见严重分歧,还有可能是外部势力插手等。剑拔弩张与握手言欢、弹冠相庆与狼狈为奸、凶狠残暴与仁义道德、荣耀辉煌与凄惨悲凉均在这里交织着、演绎着,令人惊心动魄、感叹不已!

在这种最高权力的争夺中,高层人物的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得到了充分显现,国家的政治体制、维权机制、专政工具、人心背向等得到全面的检验。因而,后人可从一幕幕政变悲喜剧中得到教训和启迪,也可从政变的幕后考察国家的兴衰存亡之道,社会演变进退快慢的奥秘等。

政变夺权是一个国家的“丑事”,“家丑不可外扬”。因而,尽管数千年来世界上发生了无计其数的政变,但外界一般只知其大概,有相当一部分不知其内情。而不知其内情,就难以说清道明政变的真相。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书从各国历史上数千次政变中选择了具有世界影响的近200次,除了记叙其发生、发展和结局外,还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影响,给予了一定的点评,其中特别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情节。

撰写本书意在使读者从政变这一层面多了解一世世界知识,了解国际政治,汲取人类历史经验教训。为此,为保证本书的权威性,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吸取了史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书目附后),所用资料均取诸正史,间以稗乘,所有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均有据可查。在此,特向被参阅的资料的作者表示深切感谢。由于注释文字太多,限于篇幅,所引资料均未注明出处。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6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3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