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卫,儿童文学写作者。上班时,写公文,专心做事。不上班时,写儿童文学,买书淘书。陕西周至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新闻出版报社工作近12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收录在《书香少年时(精)》里的文章,大多和书、报、刊有关,大致分为五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香少年时(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孙卫卫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卫卫,儿童文学写作者。上班时,写公文,专心做事。不上班时,写儿童文学,买书淘书。陕西周至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新闻出版报社工作近12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收录在《书香少年时(精)》里的文章,大多和书、报、刊有关,大致分为五辑。 内容推荐 孙卫卫编著的《书香少年时(精)》是“本色文丛”中阅读推广类文化随笔,《书香少年时(精)》分5辑。第一辑,是对当红作家印象记如贾平凹、周有光、金波、宋方金、束沛德等文章,第二辑,是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书情周刊》上的文章。第三辑,主要是记录作者读书、买书生活的文章,第四辑,主要是媒体向作者约稿的有关阅读类文章。第五辑,是十多年前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书情周刊》及其他媒体上的文章。 目录 第一辑 每个人都可以伟大 周有光:人生是一朵浪花 束沛德:为儿童文学鼓与呼 金波:为孩子写作是心灵的成长 樊发稼:让无名者有名 张之路:侠者如斯 梅子涵:让文字优雅 高洪波:从军人到儿童文学作家 文学的收割机 做有责任感的出版家 温和的彭国梁 每个人都可以伟大 我见到了贾平凹先生 听莫言先生说话 第二辑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胡适:一生温和 陶行知:爱满天下 茅以升:让天堑变通途的人 叶圣陶:处处为别人着想 叶至善:臻于至善 朱自清:清芬正气传当世 老舍:连一个逗号都不马虎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巴金:把心交给读者 孙犁:清新如荷花 第三辑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从三本到五千册 不是买是采购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中学时喜欢的报刊 谢谢《宝葫芦》杂志 想念南京的书香 一本书和一份工作 在中国书店买书 博古市场淘书 香港买书 本想译为“麦田里的看守人” 我的第一本书 《中学生文萃》的记忆 我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第四辑 就做一个读书人 率真的拉拉 读《我的故事讲给你听》 读安徒生 我也曾是那个汉斯 在文学的天空飞翔 就做一个读书人 做一个精耕细作的农夫 我喜欢的一首诗 童话的世界 很郑重地听孩子们的声音 文学少年的旗帜 做人比做文更重要 播下一颗鼓励的种子 第五辑 好书的N次加工 “不可随处小便” 郁达夫说“跟风” 家乐福里那双布棉鞋 “大拇指童话出版社” 小孩的心思你要猜 在原点基础上进退 单本的魅力 “八股”的作文书 因为开本,一眼看上 好书的N次加工 选题的由此及彼 服务要推己及人 设计太复杂了也不好 批评家都不批评,谁还批评 我的书会放在书架吗 后记 试读章节 周有光:人生是一朵浪花 知道周有光先生的名字,是通过阅读记述沈从文的文章,周和沈是连襟。沈从文是作家,周有光是语言文字学家。还知道周有光先生是真正的世纪老人,已经过了一百岁,身体硬朗得很。 周先生称参加语言文字改革出于偶然。他原先从事经济学研究,曾任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55年,接到通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就被留在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他说他对语文是外行,可领导说这是一件新工作,大家都是外行。从此他就改了行。他曾全程参加《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工作,被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前些天去山西太原,《小学生拼音报》张梅霞总编辑给我们介绍他们报的宣传语“1人生第一报”,询问谁写这句话最好。我和在场的语文出版社南宝顺老师都认为,周有光先生是最佳人选。南老师做过周先生书的责编,他说他愿意去联系。 今天早上七点多起床,就看到南老师发来的短信,说跟周先生约好了时间,问上午有没有空过来。我当然要去了。一边穿衣服,一边在书柜里找周先生的书和与他有关的书。还好,找到了六本。 地铁里,我一边翻看这几本书,一边想,到时候最好能让他写一句话,夹在镜框里,鼓励自己。写什么呢?我看到2003年,他九十八岁的时候,为《浪花集》一书写的后记,其中有这么一段: “我的夫人张允和的去世,对我是晴天霹雳。我们结婚七十年,从没想过会有一天二人之中少了一人。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后来我忽然想起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个体的死亡是群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如果都不死,人类就不能进化’。多么残酷的进化论!但是,我只有服从自然规律!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就写‘人生就是一朵浪花”。这句话,多么透彻呀!人生苦短,如浪花飞逝。一个人电太过渺小,究其一生,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周先生住在一座普通的住宅楼里,房子是早年的砖混结构。他家在三楼,是保姆开的门。来到他的书房和工作间,首先感觉到的是狭小。他的书并不多,也许知识都装进他的脑袋里了。墙上挂着他晚年的照片,大概有四五幅,和他本人_样,非常精神,根本不像是上了岁数的人。 他说他要戴上助听器才能听见我们说话。交谈中,他用一种液体在鼻子里点—下。他的记忆非常好,《小学生拼音报》的李军副总编辑说他们报纸后年就是五十周年庆了,周先生还知道他们报纸创办于运城。“1人生第一报”已经用毛笔写好。应李军的要求,他又用硬笔写了“小学生拼音报”的报头。写字的时候,他问我们今天是五号还是六号,我们想了—下,说是五号。他说,用了打字机之后,就很少写字了。他的打字机是专业的文字处理机,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电脑,收起来就放在地上,看上去很小。 开始,他并没有戴眼镜,我们征求他的意见,想给他拍些照片。他说可以,就取出眼镜戴上。同去的马弟说戴上眼镜不如不戴眼镜好看,他又摘下来。照了几张,我建议他还是戴上好,他又戴上了。他的慈祥,很像一位老爷爷。 我把带去的书展示给他,他笑了,按了—下铃铛,保姆进来问有什么事,他说把他写的《汉语拼音文化津梁》的书拿一本,要送给我们。我把我和马弟的名字写在一个本子上,他照着写了,并写上请我们指正的话。署名是“周有光2008-11-05时年103岁”。 我拿出《浪花集》,翻到后记,说特别喜欢“1人生就是~朵浪花”这句话,希望他给写—下。我原本想让他写在他2002年出版的《21世纪的话语和华文》一书的前环衬,他说,还是写在后面吧,就写在了后面。后来,我们几个都跟他合了影,合影的时候,我拿着他的《语文闲谈》。 马弟说:“您的皮肤真好!”他笑了。我们说:“等您过生日的时候,我们给您祝寿。”问他生日是哪一天,他说是1月13日。 我们不好过多打扰老人,就告辞了。到一个饭店坐下后我才发现一个本子忘在他家里了。我小跑着去取,还是保姆开的门。周先生正躺在书房的沙发上小憩呢。P2-4 后记 我从小喜欢书,工作后,所在的《新闻出版报》(后改名为《中国新闻出版报》),又是一份报道书的媒体,可以说,天天和书打交道。三年前,工作调动,也没有离开这个行业。收录在这本书里的文章,大多和书、报、刊有关,大致分为五辑。 第一辑,是作家印象记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是有感而发。写他们之前,一般要做很多功课,这样才能写到位。我不敢期待,写了他们,就读懂了他们,但是,我也不希望,被写的人看过我的文章后,还说我没有读懂他。 第二辑,写了我敬佩的十位大家。当时,是应浙江《小学生时代》杂志之约,为小学师生所写。我尽量写出他们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写这组文章,也是向他们致敬和学习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成功真是有理由的,不管岁月变迁,他们的精神不朽。 第三辑,主要是我读书、买书生活的文章。为自己写,写自己,我最喜欢写这样的文字。我2012年出版的《喜欢书》,也多是这样的文字。写的时候,没有想着要发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拘无束。 第四辑,应约为朋友或报刊书写的文章。就写作来说,儿童文学是我的主业,已占去了我工作之余的绝大多数时间。所以,我很少答应写评论的文字,因为,我要读书,我写得很慢。但是,我如果应诺了,会尽力写好,不能说每一篇都竭尽全力,但绝对是用心的。我想我如果随随便便,看的人一定会感觉到轻率。那样的文章,我不喜欢。 第五辑,是十多年前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书情周刊》及其他媒体上的文章。2001年春天,《书情周刊》编辑冯威、谢光军希望我在他们的版上开专栏,每两周一篇,让我受宠若惊。我那时大学毕业没几年,只是喜欢书,文字还很幼稚,他们看重我,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本来我们商量好了专栏名字,后来领导没同意,专栏就一直没有名字。这样的文章大约写了四年。 我的大学同学刘晓璐当时还在《南方日报》读书版做编辑,他们有一个专栏,叫《三地书情》,从2002年起,约我写北京的图书情况。后来,李贺接替他的工作。这个专栏好像也写了两三年。还有河南《大河报》读书版的赵瑞莹,应该是从《南方日报》看到我的这些文章的,她也约我给他们报纸写。所得稿费都用来买书,真是“卖文买书”。 书里的这些文字,也有朋友称它们为书话,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棵长满书的大树落下来的叶子,一片一片。感谢海天出版社和编辑李向群老师的不弃,使我终于有机会把它们聚拢在一起。我-读书不多,写得更少,明眼人一看这些叶子,就知道连着的根系并不发达,但毕竞是一棵树,挺立在那里,诉说了我的成长和经历。我有勇气把它们展示出来,是我还想通过施肥、浇水、修枝、剪叶,让这棵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我真的希望,将来写得再好一些、再多一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