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1952年5月生于广东澄海。现任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部分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所收藏,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许钦松先生是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许钦松现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鄞珊编著的《刀耕墨旅(许钦松小传))》生动再现画家的艺术经历,以文字为主,穿插画家生活和艺术活动的照片以及作品,全方位介绍画家生平和艺术成就。
《刀耕墨旅(许钦松小传))》是“广东现当代画家小传”系列之一,由鄞珊编著。讲述了:他驾驭美术领域里的两匹马——版画和山水画。版画是现代的艺术,看似完全不同的绘画语言,在他脑海里融会贯通。版画讲究的形式感和构图的现代感,不知不觉运用在他笔下的山水中;版画画面上黑白的分割、刀法的张力,视觉效果上的撞击力,在他的心里也自觉地化为山水笔墨。
樟树下
梦的碎片随着不冷不热的风儿飘荡起来,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掉进老井中,有的落在菜地里……
——许钦松
一
樟籍,也叫樟树下,坐落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南部,距离店市大约2公里,是个海内外闻名的侨乡,村里很多人早年乘红头船到海外谋生,遍布东南亚。樟树下原称许厝,传说先祖许理斋随母从潮州府城来此创居,饲鸭谋生,家住在一棵大樟树下,故被称为樟树下许厝。后子孙繁衍发达,到民国时期,才有樟籍村名出现。跟所有潮汕的乡村一样,低矮的村落、农田、绿树,坐落在韩江边,村民们同样是面向黄土背朝天,可村里特有的樟树,给予这个普通乡村与众不同的名字——樟树下,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也孕育着灵气的人们。
潮汕特有的狮头鹅,就在这里叫响着村庄的每个早晨,也叫醒着沉睡在土地里的文明。这里的许姓,是潮州大名鼎鼎的北宋许驸马爷后裔,如今他们与鸡鸭鹅群和田园相伴过着平淡的日子。先人许驸马爷是许姓宗族的荣耀,在子孙们的口里相传着,在祠堂里供奉着。祠堂已破败,本来这祠堂相比周围村庄还算是堂皇,后变为樟籍小学的校址。但自“破四旧”后,精细的木雕被砸掉,壁上的雕花也用水泥涂掉了,堂皇的各式题匾,也被拆除了,一切回归到贫下中农的世界。
1952年初夏,农历五月闰月三十日凌晨,这里的村民依旧是繁忙的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某个人家,却是喜庆的一天。天刚微亮,雄鸡刚啼,这是夜与日交替之际——寅时,农民许仁寿家喜气洋洋地迎来了这个时刻,他家首个男孩子呱呱坠地。潮汕大地男孩子的到来比女孩子尤添喜悦。
家里首添男丁,不仅是这个家庭,也给邻里和亲戚增添了莫大喜乐。这婴儿的哭声响亮,透过院子,抵到周遭。他的到来满足了父母的期待,母亲心花怒放,要知道,男孩子也让媳妇挺直了腰板。这一刻,产妇的红糖鸡蛋是免不了的,还有满月酒,“出男丁”的喜庆让家里开始各种节日般的张罗。虽然,贫困的农村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庆祝,但潮汕人自己做的红红绿绿的小食总是琳琅满目。
对于家庭首添的男丁,村里专门给人起名字的说孩子五行缺金木,怕以后身体会比较弱。爷爷便让人给他起了个带金与木的响当当的名字:钦松。
许钦松的父亲许仁寿在四兄弟中排行最小。这个壮实的庄稼人,凡事都埋头苦干,认真钻研。虽然书读了一半便中途辍学,回家务农了,但他种田可是一把好手,村里面谁都佩服他,耕田、割稻、晒谷子……精耕细作,成为村里庄稼种得最好的一个。
村里很多人甚至说他“能掐会算”:夏天收割水稻,生产队晒谷子,本来天气很好,阳光灿烂,谷子晒得正酣,他却突然说收,很多人不理解,有点不情愿地听他指挥收稻谷。谁知谷子刚收完,马上下雨了,这让村里人佩服得不得了。因弄庄稼有办法,许仁寿从在生产队赚工分,到被县里派往从化指导农业种植,变成“拿工资”的人,让家里人很是自豪。
父亲种田的经验成了长大后的许钦松一生的信条: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做好,哪怕种田,也要种得最好。
在从化指导农业种植,担任过农场场长的父亲,也当过村里多年的生产队队长,在村里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在心里也多番惦念,“钦松”这个名字在做父亲的许仁寿心目中或许有自己的诠释——希望男孩子如苍松般强壮,顶天立地。而从记事起小钦松却对这个名字开始烦恼,因为“钦松”跟“轻松”在潮汕话里很相似,小伙伴在一块玩耍时,常以此戏耍他,“轻松”“轻松”地放声戏叫,让他甩不掉这谐音带来的烦恼。
温良贤淑的母亲对他自是疼爱有加。在乡村,孩子们都光脚丫子到处跑,下地种田的更不用穿鞋子。鞋子,像是很奢侈的东西。但自许钦松蹒跚学步起,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准备鞋子。到他两三岁开始可以撒开双腿到处跑了,母亲终于把精心准备好的一双新木屐拿出来给他穿。
这双精巧的木屐多么漂亮,屐面上漆着光亮的红色,左右各画着两架小飞机。许钦松很喜欢飞机,当飞机从他们家乡上空飞过时,他和小伙伴们都仰望着它的身影,直到它消失在云端深处。现在,他的手就触摸着这木屐上的小飞机,把双脚套在木屐里,“当当当”地走起路来,穿上木屐的许钦松马上有不同的体验,不仅是脚,整个人都光鲜亮丽起来。
穿上木屐走了一圈,小伙伴们都来围观,十多双钦羡的目光都盯着这双漂亮的木屐。
木屐在泥土上碰撞,他有些舍不得,他怕把漂亮的木屐给弄脏了。小小年纪的许钦松已经懂得珍藏“宝物”,白天跟小朋友在院子里玩耍、在地里打滚,他是舍不得穿的,怕磨损了红漆上面的小飞机。虽然每次光脚的时候总惦记着家里的这双木屐,但只有到了晚上洗完澡,他才肯拿出来穿,小心翼翼地在屋里走一圈,把母亲逗得开心无比。
爷爷喜欢许钦松对东西的珍惜,这是一个孩子难得的禀赋,暗地里夸他“懂得爱惜‘物品’”。
爷爷的其他儿孙都在南洋,家里就这个男孙,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许钦松身上。P1-3
回顾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与“新国画”运动密不可分。发端于广东的岭南画派在这场“新国画”运动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以革命性、创新性的新思路,折衷中外、融汇古今,注重现实关怀、题材开拓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开启中围现代绘画的新风气,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继“二高一陈”后,以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为代表的艺术家,更是把岭南画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卓有成效地拓展了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使岭南地区迅速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基地之一,培养了许多影响21世纪中国美术进程的画家。他们继承和延续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践行着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使广东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与创作的重镇。
在对中国美术发展史的研究中,岭南画派一直是被关注的,但系统完整的广东现当代画家传记著述却较少见到。梳理这些画家的人生经历,再现他们的探索过程,总结他们的创作思想,对于推动广东美术创新发展,增强广东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编辑出版《广东现当代画家小传》丛书。
丛书根据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甄选了20多位现当代画家作为传主,以文学性的叙事方式讲述艺术家活动及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使读者重回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岁月。丛书遵循从史到论,论从史出,通过文学家的艺术剪裁,注重罔绕史料开展研究,力求科学严谨地再现各位传主的生平经历、创作历程、学术贡献和历史影响。丛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大量由家属提供和从档案中查阅到的第一手资料更为珍贵。
对岭南近现代画家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是广东地域美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丛书的出版将极大地丰富画家档案及文献资料,为广东画家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更好地促进广东美术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