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船
Reykjavik地方不大,著名地标都很集中。KEXHostel对面的海滨区,放置了冰岛雕刻家J6nGunnarArnason的雕塑作品solltar,意指“太阳之船”,象征光明与希望。鉴于地理及历史因素,这件作品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曾经称霸欧洲的维京船。
冰岛人是维京人的后裔,8到11世纪以航海而闻名海上世界,足迹遍布欧洲沿海地区至北极格陵兰,维京船就是他们的标志。除了贸易用途,船只主要用于探险及抢劫;维京人的身份是商人,是探险家,也是令人心惊胆寒的海盗。
维京船以橡树为主要材料,船首和船尾对称高翘,利用风帆和划桨的方式控制,快捷灵活,加上吃水不深,适合做突击行动:但露天的甲板不能挡风遮雨,因此严酷的天气乃维京人的宿敌。
探索未知的大海,不难想象需要多坚定的勇气和毅力,大概要有顿悟的决心吧。始终那并非单纯的旅行,也不知道那彼岸是否存在。假如不幸遇上风雨或巨浪的话,很可能就这样从这个世界中消失掉了,就连遗言也不会有机会留下来。然而再危险的行为,也总会有人愿意赌上生命以换取那个或许不存在的可能性。假如没有这份冒险精神,今天的世界或许会变得很不一样。
诗人与探险家
基本上走到市内的任何角落,我也能清楚看见这座冰岛最大的教堂——Hallgrfmskirkja(雷克雅未克大教堂)。教堂选址于市中心山坡的最高点,1945年动工,1986年完工。据建筑师Guej6nSamuelsson说,教堂的设计灵感来自冰岛的火山地理环境,两边对称的风琴式结构,模仿了玄武岩岩柱的排列,柱节分明,外形充满了张力。极简主义的风格,将传统的符号意义及信仰理念抽象化,削弱了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感却不失严肃,跟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教堂为纪念冰岛著名诗人和牧师HallqrimurPetursson而命名,他的作品于东正教时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至今冰岛仍有家庭唱读他所创作的诗句,是冰岛宗教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堂前的广场,矗立着探险家LeifrEiriksson的雕像。LeifrEiirfksson于冰岛出生,父亲是相传因谋杀罪名先后被逐出挪威及冰岛的海盗EirikrRauei,也是后来的格陵兰的发现者。虎父无犬子,人们普遍认为Leifr是第一位发现北美洲的欧洲人,比哥伦布还要早600年。尽管世界史未有因此而产生重大影响,但这个创举依然令整个北欧地区皆以他为荣。美国甚至将每年的10月9日定为“LejfEriksonDay”,以表彰他的探索精神。而这座雕像,也是美国于1930年庆祝冰岛议会成立1.000年的礼物。
诗人与探险家,一文一武活跃于不同领域,看似全无关系,却因为某些原因在这里留名。我站在广场中间,教堂与雕像之间,此时此刻,来自于不同年代的人连成一线。时间是公平的,尽管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所走向的终点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所在的范畴也许不同,成就有高有低,遇到的风景也不尽相同,但或多或少,我们都影响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同时也被影响着。
过去,现在,未来。
我继续在时间线上前进。
鲸与捕鲸
傍晚,我来到旧港码头,走进了一间烤鱼老店。除了品尝著名的龙虾汤,还抱着尝试的心态,点了一串烧鲸鱼肉。我连同罪恶感,将这濒临绝种的生物放进嘴里:鲸鱼肉质粗糙,吃起来口感像牛肉,平心而论,味道不怎么有吸引力。将肉吞下肚的一刻,我感觉此刻正在被谁咒骂着。全球鲸鱼数量正在迅速减少,保护鲸鱼己成为国际共识。早于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就通过了《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行为,可惜有捕鲸国家利用禁令的漏洞,以科研名义来继续捕杀鲸鱼。过去20多年来,捕鲸数目有增无减,多个保护组织对此强烈谴责,国际间的抗议声音也日渐高涨。
目前主要的商业捕鲸国为日本、挪威及冰岛,当中日本的捕鲸数目最多,因此反对呼声也最大。捕鲸和护鲸,各国在这个立场上大相径庭,当中涉及到文化差异及利益分歧。在北欧国家,鲸鱼肉是他们的传统美食,他们认为捕鲸只要在一定捕获量之内,并不会引起生态问题。而在日本,现今大多数民众已经没有吃鲸鱼肉的习惯,捕鲸不再在于传承传统文化,而是单纯的经济考虑,这牵涉到10万渔民及相关产业工人的生计,以及高达数千万美元的商业利益。
为了商业原因而不顾生态保护,明显不为国际所接受,但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似乎还有理解的空间。例如在缺乏资源的格陵兰及法罗群岛,捕鲸拥有千年的悠久历史,所获得的鲸鱼肉仅在国内流通,并不会销往其他国家作商业用途,这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当地人的生存哲学。如果硬要将主流价值观套在他们身上,未免有点不合情理。事实上,国际捕鲸委员会也允许原居民在一定限额内捕捉鲸鱼,以作为对他们传统文化的尊重。
P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