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9卷)》为徐惟诚文集中的新闻出版卷,包括自上世纪50年代到2012年已出版或发表的相关文章。
《徐惟诚文集(第9卷)》的内容包括作者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新闻出版的情况记录和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作者对新闻出版理论及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徐惟诚文集(第9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徐惟诚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惟诚文集(第9卷)》为徐惟诚文集中的新闻出版卷,包括自上世纪50年代到2012年已出版或发表的相关文章。 《徐惟诚文集(第9卷)》的内容包括作者对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新闻出版的情况记录和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作者对新闻出版理论及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内容推荐 徐惟诚所著的《徐惟诚文集(第9卷)》共收录138篇文稿。作品直面新闻出版热点难点问题,探索新闻出版工作规律,借鉴国外媒体发展经验,努力推动新闻出版实践创新。 目录 新闻业务研究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读者的眼睛 加强报纸的群众性和思想性 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职责 通讯员的修养 从晚报的兴起看新闻资源的开掘 为更多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好通讯催生 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 为建设和改革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推进新闻改革的有益尝试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青年报刊要做好舆论工作 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晚报需要提高思想水平 改进宣传艺术 把经济宣传做得更加卓有成效 按照基本路线,搞好经济宣传 当前形势和新闻出版工作的任务 宣传好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社会实践 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提供信息服务 努力办好新时期的报刊评论 总编辑要懂得办报规律 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为什么人办报办刊 新闻报道应“目中有人” 法制宣传天地广阔 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 为祖国的明天办好少儿报刊 从卖棉花看农民的信息需求 为人民的利益办报刊 我们的事业需要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最根本的问题是为什么人 “如是我闻”和“心中有人” 办好少儿报刊 培养创新精神 传播管理是为了社会进步 出版业务研究 活生生的鲁迅——《鲁迅的故事》读后 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服务 适应农民的现代需要 出版好农村图书 少儿出版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五个问题 繁荣出版事业,禁止“买卖书号” 春来喜闻书消息 争取音像出版事业的更大发展 赞“针眼儿”警官扫“黄” “星光”为何如此“灿烂” 关于“盗版”的对话 为培养跨世纪接班人 少儿出版工作者应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 努力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提供素质准备 提高认识 加强出版物市场管理 加强音像出版管理 促进音像事业繁荣 为21世纪的中国做好少儿读物出版工作 启动内需 开发市场 永远的珍藏——读《邓小平画传》 做认真的出版工作者 为了民族的未来 新闻实践创新 给家里添点什么新东西 及时向读者提供信息资料 家长里短寓深意 走在时代前列 一个幼稚者的足迹 更好地帮助中学生扩大眼界 把报纸订到职工家里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新努力 真理是可以说服人的 现场短新闻的采写 祝《经济参考报》更上一层楼 爱花 爱美 长志气 少年需要自己的报纸 便民电话和分类广告 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推进新闻改革 从实际出发,为人民服务——为《北京日报》创刊40周年作 报纸要争一日之灿烂——关于《光明日报》改版 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为年轻的家长当好参谋 周末版是可以办好的 花红叶绿入民家 《光明日报》要办出特色 报界三件新事 《经济日报》要帮助读者认清经济形势 精神文明建设要旗帜鲜明 花卉报是很有前途的 牢牢把握住办刊方向 用最先进的手段来教育和影响下一代 让鲜花开上版面和荧屏 终身学习的好伴侣 孩子要有孩子的报 认识和发挥队报优势 创造性的记者生涯 新时代对文化的新需求 永远站在前线 从实际出发 为群众服务 抓住发展机遇 提升杂志品质 出版实践创新 把窗子开得更大些——评介《少年百科》丛书 祝《北京妇女》创刊 希望书店开架售书 祝《北京工人》创刊 为了对祖国更深沉的爱——读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祖国》丛书10种 “小儿科”万岁 让真理掌握人民让人民掌握真理——祝《宣传手册》创刊5周年 为新一代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祝《少年百科》丛书精选本成套供应 为了祖国的明天——为《父母必读》创刊10周年而作 小学生应该拥有的 要向农民提供农民需要的优秀读物 大家都来思考一个问题 出版界的光荣使命——为北京出版社成立35年作 适应群众需要,积极出版健康向上的“卡拉OK”歌曲 展望世界 跟上时代发展 开创新的局面 为读者找好书 为好书找读者——祝贺新华书店成立55周年 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拓展图书市场 为新世纪的主力充电 为“一二三”工程叫好 积极发展音像租赁业 书店创造自己的读者 《宣传手册》要坚持为宣传干部服务 团结奋进 继往开来 为中国百科事业再建新功 一位“的哥”买了六本百科全书 回忆和祝愿 让百科全书适合中国孩子的需要 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明天更美好 《上学就看》——帮助孩子成长 编一部让孩子反复阅读的百科全书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为中学生成才加油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个“成长充电器” 儿童百科全书为什么会受到成人的钟爱 求学问,需学问 提问是创新的开始——《中国儿童好问题百科全书》编辑理念 呼唤“每事问”精神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特点和用处 把百科全书用起来 为了祖国的未来——祝贺《青少年学习中共党史》丛书出版 国外借鉴 日本怎样培养新闻人才 西方的“新闻自由” 新加坡的华文报纸 日本的广告如何管理、如何自律——日本电通公司访问记 日本报纸的道德自律 关于日本广播电视的一些情况——NHK和CBC访问记 日本音像出版界同海盗版的斗争 在奋斗中打开出路的日本报纸 日本的“大锅” 试读章节 读者的眼睛 人们说有的记者有一种特长:善于发现新闻。许多平常的事情,街谈巷议,被他听到了,立刻就变成一条新闻,登出去还挺引人注目。于是这种记者被誉为有“新闻眼”。 怎样才能有“新闻眼”?这也许需要具有很多条件。不过,我以为,最根本的是要有读者的眼睛。 我在这里说的“读者的眼睛”,并不完全等于到读者那里去征求一下意见,问他报上应该登些什么东西。读者的意见是应该征求的,我们现在在这方面还做得太少。但是,对于报上应该登些什么东西,不但新闻工作者有许多框框,而且这些框框对读者也有很大的影响。他看惯了报上登的东西,也习惯了有些东西长期“不见报传”,往往在这个框框底下来给你提建议。这时,你虽然征求的是读者的意见,读者却是以“拟报人”的身份在替你打主意,说的并不是他的真实的全部的需要。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报纸上登的东西应该是读者需要看的东西。看报和上课、听报告不同,和两个人对面谈话也不同。上课、听报告有纪律管着,爱听也得听,不爱听也得听,实在听不进去,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也得多少留下一点印象。个别谈话,只要不是吵架、骂人,说得虽然枯燥无味,对方出于礼貌起见,也只好耐心一点听你说下去。看报却不同,看与不看全由读者自己做主,愿看哪一条,就看哪一条,通统不愿看,就把这张报纸一丢了之,还可以不订你的报。你以为最主要的新闻,登一版,登头条,目的是希望得到读者的重视,但是,你却没有办法勉强读者一定从一版、头条看起。 读者为什么需要看报纸?因为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全市、全国以至全世界的事都联成了一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意识形态。发达的商品经济使人们产生了知道“天下事”的需要。在一个大城市里生活、工作和学习,互相之间的关联更加密切,这种需要也就更加迫切。然而,人们又不可能每天到处去看,去问。这就需要有记者代他们去看,去了解;就需要有报纸把各种消息集中起来,及时提供给他们。越是现代化的社会,新闻事业越发展,就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着这种需要。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成为一个好记者。 本来,记者也是读者中的一分子,他的眼睛自然也是读者的眼睛,何以这个问题还有提出来加以强调的必要呢?因为,第一,有各种各样的读者,也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果记者不熟悉广大的读者,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活,他的眼睛就亮不起来,看见了广大读者关心的、需要了解的事,也引不起他的注意。第二,现在许多记者都有专业分工,跑惯了一条战线,和那里的领导同志搞熟了,这都是对采访工作很有利的条件。但是,也带来一个弱点,就是往往习惯于从领导机关的角度看问题:开了什么会,有什么人参加,总结了哪几条经验,做了什么布置等等。这里面有些是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有些却和广大读者关系不大,在内部简报上登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把这些当成新闻的主要内容,报纸是不可能受到读者欢迎的。(P4-P5) 序言 自序 这是我半个多世纪积累的作品的文集。 帮助我编辑的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按照文章的内容、体裁、对象做了分类。这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对于读者检索某一方面的内容也有好处。但是在作者自己看来,我写的这些东西,大体上都是杂文。内容是庞杂的,遇到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大多数文章又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文字既来不及雕琢,论述也未能深人堂奥。有的文章写得长一点儿,涉及一些基本理论,但明眼人也可看出实际上功底是不够的,论述也往往离不开杂文的风格。究其原因,既有我对杂文的偏好,更和我的工作经历以及学识不足有关。 新中国成立前,我在上海曾三次考入高等学校,但都因为党的地下工作没能认真读书。新中国成立后,我连年打报告要求回学校读书,都未获批准。到1956年以后才死了这条心,下决心自学。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时间。这一条好办,主要是同自己做斗争。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快一点儿,把休息和娱乐减少一点儿,一分一秒不放过,时间就挤出来了。另外一条是客观的需要。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处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大时代,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又长期从事宣传、新闻出版工作,注意力被迫不断地转移。于是对许多问题的学习、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最后成了对多门学科都略知皮毛的“万金油”。 我写作的时间多半在晚上10时到次日凌晨1时,行笔匆匆,又由于客观需要急于发表,来不及从容地谋篇布局,更顾不上精雕细刻。我也知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道理,但实在是力所不及,只能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和盘托出、粗头淡服、素面朝天,也就谈不上什么文采了。 我的作品相当一部分同青少年思想修养有关。这是因为我早年曾经长期做共青团工作。但是我从来没有被正式分配从事少先对的工作。所以写了一大批面向少年的作品,除了因为在认识上我感到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真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就不能不努力去培育,还有一点儿偶然的因素。1959年我的朋友林剑修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社长。我们曾在一起交换对当时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的看法。我认为对少年儿童不宜说教,但是不是不能说理。可是后面这一类书太少。他说组稿有困难。还说:“你为什么不写一本?”《给小红的信》就是被他“将军”将出来的。 《给小红的信》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多次重印,印了几十万册。但到了“文化大革命”,这就成了一条大罪状——“用黑修养毒害少年”。我反正已被打倒,罪状多一条少一条也无所谓。可是还成立了一个批判此书的全国联络站,许多小学教员因向学生推荐此书也挨批。株连了这么多人,我这个“罪魁祸首”却束手无策。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渐渐听说,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回忆.把书中的内容油印发给学生;有的教师把图书馆查封的书偷偷拿出来给孩子看。这些事使我很感动,总觉得欠孩子们一些什么,得为他们再做点儿事。1979年写了《祝你学习好》,以后又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信箱陆续答复了一批孩子的来信。当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了一个愿,要每年给孩子们写一本书。实际上虽然写了一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一方面是挤不出那么多时间,另一方面是少儿读物出版的形势越来越好,新书越来越多,我自己写书的愿望就不那么迫切了。1996年以后我转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下决心要为中国儿童编一套最好的、能启发孩子求知欲的百科全书,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这套书后来发展为面向少年儿童的系列百科全书,花的精力远胜于自己写若干本书。但这些都是集体的成果,与此文集无关。 随着我的工作岗位的转移,我写的东西涉及的内容也陆续有些变化。涉及比较多的,大体上有党的宣传工作、新闻出版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文化扶贫、学校品德教育、党员修养、青少年修养这样一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大都和伦理道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就自然地参加了中国伦理学会的一些活动。上海的周原冰同志、北京的罗国杰同志,于我都是亦师亦友,曾经得到他们很多帮助。我自己偶有所得,也大胆地提出来向学界的同仁请教。这就是文集中一部分涉及伦理学的文章的来历。 收入本文集的作品,说来说去大体上都离不开人的思想、人的观念。但是作者说得较多的又往往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因为任何思想、观念都不是无源之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只是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当今的中国又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中国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前进,也不断产生许多前所未见的、要求人们解决的矛盾。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各种思想困惑无不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密切相关,也只能联系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动去寻找答案。作者的一些作品只是这个探索过程的一些记录。历史在发展,探索更须继续,这些记录当然不免有许多局限一但是作为认识的一种过程,这次收入文集时,除了个别文字,都一仍其旧。这样做,可能比较有利于如实地反映当时当地遇到的问题以及作者的实际认识。 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我是做思想工作的。我写的东西大体上都不同程度地与思想、观念以及在各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有关。但这不能说明我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别人的都不对。事实上,无论是我所论及的话题、评点的观念是非、探讨的思想工作规律,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或者归根到底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他们才是我真正的老师。一叶一花,都取自五彩的世界。撷取的过程,或直接或间接,都是我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完结。我希望我还能继续学习,能比过去再有一点儿新的进步。 感谢孔令一同志、李宏同志,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把我几十年中拉拉杂杂的作品的主要部分收集整理出来。也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及商务印书馆的同志们为这部文集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是为序。 徐惟诚 2014年6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