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增添了一分光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比剑联姻/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增添了一分光彩。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满族先世靺鞨人创建渤海国,与同时代的中央政权唐王朝彼此交往的一段佳话,从而歌颂了以红罗女为代表的一大批各族英豪的果敢智慧、坚韧顽强、勇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民族性格。故事情节跌宕,气势恢宏,有很强的吸引力。 目录 《比剑联姻》版本流传概述 楔子 一男三女悉心学艺 只手托天全力授徒 第一回 狼烟忽起渤海国边塞被侵吞 智退敌兵红罗女出山首立功 第二回 红罗女劝父迎唐使 大祚荣巧得二常侍 第三回 姐妹俩女扮男装瞒天过海 大祚荣遣派使臣赴唐谢恩 第四回 张元遇额穆梭路遇强贼 蒲查隆黑大汉惺惺相惜 第五回 蒲查兄弟智破高丽兵 四花姐妹审问二“头领” 第六回 副总管追问前情 迟勿异细说根由 第七回 用巧计全席三将军供认 感隆恩额穆梭群众犒军 第八回 防患未然吓退劫营兵 借道乌拉郎将遇老友 第九回 薄查隆艺高矬败四督事 再破乌拉双战东门兄妹 第十回 施绝艺诚服东六兄妹 收乌拉巧退契丹敌兵 第十一回 聂都尉习难朝唐使 蒲查隆义释上官杰 第十二回 拓拔虎英雄虎胆单船来访 蒲查隆正气凛然戏耍聂伸 第十三回 以武会友降服拓拔虎 张灯结彩喜迎朝唐使 第十四回 赛马会上宝马皆上品 演练场中战将无康名 第十五回 老寨主赴宴先定归附事 蒲查隆追贼剑斩三达摩 第十六回 接圣旨左平章计议查流寇 展军威蒲查隆巧扮探消息 第十七回 赫连英偶遇抢亲贼 蒲查隆用计平山寨 第十八回 蒲查隆会审四寨主 王常伦投诚表真心 第十九回 拓拔虎夫妇擒信使 左平章计议审凶僧 第二十回 比论轻功义收王常伦 假扮阴曹夜凶和尚 第二十一回 蒲查隆探白马寺 蒲查盛追兄马如风 第二十二回 赫连姊妹喜重逢 蒲查兄弟施善财 第二十三回 赫连文辞山寨齐奔洛阳 信义店亲友逢悲喜交加 第二十四回 蒲查隆一探白马寺 李太白获救悠然间 第二十五回 老化郎有意引路 赫连英急来会师 第二十六回 西门信指点迷津 猴与熊巧抓贼秃 第二十七回 夜袭白马寺众英雄齐救李太白 深夜难成眠两姐妹共忆忽汗湖 第二十八回 登萍渡水齐探湖中孤峰 巧遇重生共谒古寺高僧 第二十九回 三姐妹悟玄寺拜圆觉学艺 左平章军帐内见南化师徒 第三十回 献良策左平章拔营起寨 显奇功小花子一招毙敌 第三十一回 小花子踢死孙道第 二唐尉细陈被劫事 第三十二回 红罗女古寺苦练功 众姐妹拜师学刀法 第三十三回 悟玄寺师徒惜别依依情 孤峰下母子相认绵绵心 第三十四回 深更半夜巧遇瞽目神叟 虎吼熊叫吓退攻营贼人 第三十五回 四大营与各英雄见礼 定战策总管布兵破敌 第三十六回 贼罗棰损兵折将 蒲查隆步步为营 第三十七回 四化郎酒席上细陈因由 左乎章习典礼喜接王使 第三十八回 父子相谈拓拔虎大摆喜宴 渤海援兵左平章畅叙亲情 第三十九回 夹谷后裔畅抒大志 左平章议事拟奏章 第四十回 李太自星驰回长安 大门艺托转上奏章 第四十一回 兄弟畅饮大将军细陈渤海事 教场阅兵左平章搬演十全阵 第四十二回 依依惜别大内相回国复命 细细运筹左平章计议击贼 第四十三回 乔扮装巧夺贼船擒贼首 捉放罗分化瓦解再运筹 第四十四回 罗棰母子深明大义离山寨 蒲查将军将计就计欲赴尝 第四十五回 监军随健儿赴会 总管凭武功慑敌 第四十六回 二化郎自愿作监察 三女杰比武逞雄风 第四十七回 蒲查隆夜探葫芦峪 众英雄同救张元遇 第四十八回 三小化郎奋勇斩 妖蒲查兄弟大显神通 第四十九回 暗下黑手罗振天令贼秃贼盗劫营 瓮中捉鳖蒲查隆命众英群雄擒贼 第五十回 蒲查隆将计就计大破贼兵 罗振天星夜劫营落荒而逃 第五十一回 蒲查隆周密安排 左平章善意抚民 第五十二回 干将遇莫邪剑知姻缘前定 诸葛引师兄降使贼军内哄 第五十三回 渤海告示遍布葫芦峪 罗系夫妻背离罗振天 第五十四回 罗系兄弟齐救崔粮官 众儿媳妇劝转罗振天 第五十五回 投奔婆母受礼遇 灌醉公爹交贡品 第五十六回 内外夹攻葫芦峪顷刻被破 亲情义感罗振天诚服投降 第五十七回 罗振天服绑来请罪 蒲查隆智破毒煞掌 第五十八回 瞽日叟戏弄杨国忠 朝唐使朝贡受皇封 第五十九回 大门艺巧妙安排群英应试 三国公精心斡旋广开才门 第六十回 观武场景色壮观心生羡慕 众姐妹急欲比武雄心勃勃 第六十一回 众英雄标名挂号 誊蒲查隆力举千斤 第六十二回 三姐妹射箭打擂显神功 十金刚技不如人落败绩 第六十三回 梅花圈比武再夺魁 三姐妹共同蒙圣恩 第六十四回 写对联平息郡国风波 凯旋归冗妹双叙别悸 第六十五回 再比试旗开得胜 四童子齐点解元 第六十六回 秉公心罗系报名比武 不负望夫妻双双登榜 第六十七回 三姐妹比武连杀十五士 贼奸臣中计囚住老和尚 第六十八回 安禄山施奸计刁难三女杰 三女杰展绝艺齐登三鼎甲 第六十九回 三鼎甲宫中献艺令太后开心 杨贵妃暗设诡计让渤海征蕃 第七十回 奉旨西征排编制 整编联营欲西行 第七十一回 皇太后观军容芳心大悦 四国公长亭送寄语谆谆 第七十二回 解瓜州围两先锋官奏凯 一破吐蕃兵雄心勃勃待敌 第七十三回 卡叉玄忽攻城损兵折将 渤海神兵烧营大获全胜 第七十四回 水淹炮轰巧破敌营收复嘉裕关 重编建制整军西征百姓来犒军 第七十五回 副元帅智夺猩猩峡 敌都督懵懂做俘虏 第七十六回 左平章劝成反受诬 杨贵妃上香风驾惊 第七十七回 皇太后懿旨赦平章 金銮殿忠好大辩论 第七十八回 皇太后封堂大审 夹谷清细陈详情 第七十九回 东门夫安禄山金殿前比武 勇晋王智御史巧打扮取证 第八十回 滴血认亲真相明 奸恶伏法冤情昭 第八十一回 贵妃玄宗欲救奸相 丹黄丹紫细道实情 第八十二回 生爱怜皇太后宣红罗女叙话 比舞剑红罗女与晋王炫联姻 第八十三回 剿自马寺除奸佞民心大快 摆喜婚宴结佳偶荣归渤海 附录:敖东妈妈(萨满神谕) 试读章节 话说唐朝初年,山海关外刀兵滚滚,狼烟四起。高丽契丹互相残杀,弄得黎民百姓不得安宁。就在这痛苦的年月里,靺鞨酋长大祚荣,奋起东牟山,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没过几年,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终于平定了战乱,建立了震国。从此结束了几百年的争夺,天下有了安定。唐玄宗派使臣崔忻,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 话说渤海郡王大祚荣,率领各部酋长,从忽汗湖顺流直下,水陆并进,兵扎西赫温特,勘查建都地址。众部酋长议定要在乌苏哈达建立城廓。南有忽汗湖水可灌溉,西有长白山为屏障,东有湄沱湖盛产月明珠、鲤鱼、鲢鱼、大马哈鱼。南有图鲁江,肥沃千里。远可攻,近可守,是建都宝地。一天,国王驾座金顶黄罗宝帐,召齐各个酋长、左右平章、内相、中台相、大将军,要把新建都城的规划定妥。忽有探马来报:“报!”掀帘进帐,单腿跪倒:“报郡王知晓,大事不好,高丽、契丹两国联军领兵马20万,战将千员,兵似兵山,将似将海,杀人渤海国境。高丽领兵大将军,是当年泉盖苏文玄孙泉孟吉平,夺下忽汗湖瀑布以南土地,杀死守将苏哈达,伐木造船要沿奥类河夹岸水路并迸,兵到湄沱湖。契丹领兵大将军是迷迷哈刺,率兵夺取了天门岭,杀死守将客鲁占布。这两处守要塞的兵马全军覆没、边塞吃紧,请郡王定夺。”大祚荣吩咐声:“再探”。话音刚落,又一起探马来报:“报!”揭帘进帐,身上汗水湿透了戎装,单腿跪倒:“报!报!报!郡王,高丽、契丹联军,漫山遍野杀奔忽汗湖,长白山下,旌旗招展,号角齐鸣,口口声声要活捉大祚荣,声闻百里。”大祚荣说声:“再探。”不一会儿,第三起探马又来报:“报!”揭帘进帐,单腿跪倒,说:“报郡王,祸事来到,高丽、契丹,把侵占区牧民全都杀掉,口口声声吞灭渤海,血洗到恤品、湄沱湖,一个靺鞨人也不饶,活捉大祚荣,祭旗开刀。小校听了不敢不报。”大祚荣听了,不但不惊慌反倒哈哈大笑:“要捉我祭旗开刀。好哇!当年我兵困长白山,唐兵将要捉住我祭旗开刀。可是我踢帐建营拒守天门岭,成立了震国王朝。今天高丽、契丹来犯,猖狂极了。要不杀他个人仰马翻就不算英豪。众酋长准备上阵。”话音刚落,有三个女将进帐,跪倒,口尊:“父王,大敌当前,千万不要发急躁。常言说得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敌军深入国境,单凭武力厮杀,绝非上策,渤海兵不满十万,战将只有三十余人,以寡敌众自取败绩。贼人气势汹汹,岂可等闲视之,我们要作好战胜敌人准备,然后进兵。今天各酋长、左右平章、内相、中台相、大将军们都在大帐,应商讨退敌良策。父王以为如何?”讲话的是大祚荣的大女儿红罗女,旁边跪的是二女儿绿罗秀,另一个是左平章女儿夹谷兰。这三个姑娘童年在忽汗湖捕鱼度日,遇到名师,跟只手托天红衣女道姑学艺12年,马上步下水旱两路,长拳短打,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蹿房越脊,如走平地。并跟师父学过三韬六略,孙子兵书。这三名上马读书、下马杀贼的女风流儒将,巾帼英雄,自从殿下大门艺去大唐当使节,就成了大祚荣的得力助手。夹谷兰与红罗女、绿罗秀,自童年就在一起耳鬓厮磨,形影不离,大祚荣也把她看成为自己的女儿。因为当年其父夹谷清与大祚荣是几代的老世交,又是同时起义的老战友,义重情长。这三个姑娘离开了忽汗湖,母亲因操劳过度,又担心丈夫的事业能否成功,忧心如焚竟离开了人世。到忽汗湖后,她们冲锋陷阵,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红罗女当了虎贲军大本营总监,绿罗秀当了副总监,夹谷兰当了枢密。三个姑娘的职务名望仅次于渤海的五大将军,第一大将军是左平章儿子夹谷后裔,现任兵马元帅;第二大将军是大内相富查僖的儿子富查尔罕,现任兵马副元帅;第三大将军是右平章儿那拉叶赫的儿子那拉罕谖,现任驻湄沱湖守帅;第四大将军查拉罕,驻恤品守帅;第五大将军博尔图,驻扎黑水靺鞨的守帅。这五个大将军幼年从大祚荣出征,虽是中年元帅,但都是血染征袍,屡立新功的开国功臣,都富有作战经验,骁勇善战,都派在要塞去当守帅。为了建都大事,把五个大将军也调回来商讨。 大祚荣见三个姑娘跪在帐下,吩咐声:“你三个站起来,坐下讲话。趁现在人齐全,我们就开个军事会议,商讨对敌的方略。各抒己见。”于是各部酋长、左右平章、大内相、中台相、大将们,围在一张方桌上讨论对敌方略。有的主战,有的主张投降纳贡。大祚荣把主战的人写个名单,把主张投降纳贡的人写个名单。主战的是九个人,主张投降纳贡的是16人,一言不发,低头不语的是三位姑娘。大祚荣问:“你们三个倡议开军事会议,为什么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红罗女说道:“众人都在争论。有的主张纳贡称臣,请说说为什么要纳贡称臣?”以中台相大查忽为首的主张投降纳贡称臣。中台相说:“渤海是新兴起的小国,兵只有十万,将只有百员,人口不足七八万,多是游牧为业,人口不集中,粮草不够用。常言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将士饿着肚皮,战马没有草料,这是渤海最要紧的大事。高丽、契丹联军20万,夺去了忽汗湖瀑布,占了长白山天门岭,渤海国已失去了南面与西面屏障,已陷入了危境。高丽这次兴师,实际是向我们来问罪。我们原是对高丽称臣,后来向唐朝称臣纳贡,高丽也向唐朝称臣纳贡,是我们抛了高丽另攀高枝,高丽对渤海这样的背信弃义恨之入骨,所以要血洗靺鞨人。为了靺鞨人不遭受刀兵的苦难,纳贡称臣是上策。况且高丽是我们的邻邦,遇有战端,请求救援,可以朝发夕至,又是唇齿相依,高丽是不能坐视不救的。高丽的文化、军事、生产技术一如唐朝,渤海要引入外邦的文化、军事、生产技术,应以高丽为主要,何必去唐朝舍近求远。只要向高丽投降纳贡称臣,20万大军不战自退。我主张投降是为了靺鞨人的存亡。主张打仗的是要把渤海送掉,也是靺鞨人的灾难临头,诸位想想吧!” 这一番话说得有情有理,认为可以压倒主战的将领。大将军夹谷后裔插话道:“对中台相所言,我就不服。我们当年兵拒长白,战将只有36人,兵不满千,尚可踏翻唐营,东征到湄沱湖、恤品。中台相当时也是其中的战将,为什么今天说出如此气馁的话,请国王给我五万人马,我可以一鼓荡平人寇敌人。”中台相接着说道:“今非昔比,当年拒唐兵可以,因唐离渤海数千里,粮草转运不易,救应兵不能及时到来。我们的地理环境大唐不清楚,深入荒漠是他们的弱点。高丽就不然了。粮草从水路旱路可源源而来,后续援兵可朝发夕至,地理环境他们又熟悉。这是高丽战必胜的主要缘由,也是我们战必败的弱点。” 红罗女见中台相侃侃而谈,接着说道:“中台相所言,只是从外表来看,是不合事物发展的,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要说的和中台相背道而驰。我说‘战’可以保住渤海和靺鞨人的生存。‘降’会导致渤海灭亡,是靺鞨人的灾难临头。渤海人只有奋发图强,同舟共济,人人备战,战胜高丽、契丹是不难的。高丽是小国,人口不过百万,甲兵只有十几万,连年与突厥契丹争战不息,与渤海又常发生战争,已是兵老军疲。虽号称20万,其实是虚张声势。况且久疲的将兵厌战已久,遇见精兵一击可溃。高丽与百济,互要吞并。高丽出兵渤海,国内空虚,百济是他的后患,怕百济乘虚攻入。高丽与契丹联军,各怀异心,互相猜忌,各要保存实力。高丽怕契丹吞并,契丹怕高丽给灭亡。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契丹占了长白山,接近自己国界再不敢远离,一怕突厥,二怕匈奴,三怕高丽。有这三怕是他致命的要害。两国联军气势汹汹,实际是外强中干,只要派遣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北通匈奴,南通百济,要挟契丹、高丽,渤海掩其后,20万联军,就可一鼓击败。乘势南取新罗,北抗高丽,其粮草辎重,多屯扎在图鲁江南岸,夺高丽的粮草、辎重为我所用,有何不可。契丹不用计取,只用一万兵力就可让他全军后退。高丽要分兵拒之,不出一个月,就可战败高丽契丹联军。渤海已受了高丽一百多年的灾难,这是靺鞨人都知道的,纳贡称臣,已一百多年了,高丽视靺鞨人为奴隶,苛求无厌。高丽早定居开发农业、作坊,大修宫殿,让我们靺鞨人献奇木、珍禽、异兽,供高丽的皇帝宗祭。他们再不肯派来能工巧匠,帮我们造高楼修瓦屋。投降就会重蹈旧辙。我们人口足有七十万以上,多是骑射能手,多年与野兽搏斗,学到了一些防御野兽侵袭和拼斗的方法,用以杀敌,可以一当百。偷袭是上策,击其不备,并用蚕食的战策,分散敌人,一股一股地歼灭。火烧、水淹,各尽其妙,把敌人分散到奥类河两岸。激起两岸游牧民众义愤,人自为战,零敲碎打,消耗敌人的力量。但必须群策群力,聚大权于主将,作好攻杀战守,不能盲动乱动。我们三个姑娘甘愿当先锋,每人只要_---千人马,先夺回忽汗湖,守住扼要。作战计划已定好,只求国王、元帅看过,付诸施行。军事机密,只要主战的将领参加讨论。主张投降的不准加入,因为他们涣散人心。” P10-13 序言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在文化部和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有关科研和文化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努力和编委会的精选、编辑、审定,现在陆续和读者见面了。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源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传统说部,是满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承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是满语“乌勒本”(ulabun)的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20世纪初以来,在多数满族群众中已将“乌勒本”改为“说部”或“满族书”、“英雄传”的称谓。说部最初用满语讲述,清末满语渐废,改用汉语并夹杂一些满语讲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族各氏族都凝结和积累有精彩的“乌勒本”传本,如数家珍,口耳相传,代代承袭,保有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原生的形态,从未形成完整的文本,是民间的口碑文学。清末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原因,满族古老的习俗和原始文化日渐淡化、失忆甚至被遗弃,及至“文革”,满族传统说部已濒临消亡。抢救与保护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追在眉睫。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是抢救与保护满族传统说部的可喜成果。 吉林省的长白山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满族及其先民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建功立业,这里积淀着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满族传统说部流传的历史。吉林省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精神的指引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新受到重视,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率先提出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问题,得到了时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佟冬先生的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抢救工作。自1981年起,我省几位科研工作者背起行囊,深入到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以及河北、四川等满族聚居地区调查访问。他们历经四五年的艰辛,了解了满族说部在各地的流传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一些传承人讲述的说部进行了录音。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有组织的抢救工作中断了,但从事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始终怀有抢救满族说部的“情结”,工作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1998年,吉林省文化厅在从事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十大艺术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中,了解到上述情况,感到此事重大而紧迫,于是多次向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学者汇报、请教。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同志,文化部社文图司原司长陈琪林同志,著名专家学者钟敬文、贾芝、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等同志都充分肯定了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几经周折,在认真准备、具体筹划的基础上,于2001年8月,吉林省文化厅重新启动了这项工程。2002年6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化厅成立了吉林省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团结省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满族说部的抢救、保护工作。 这项工作,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吉林等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有关人士的认同与无私帮助,特别是得到了文化部和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2003年8月,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被批准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2004年4月,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我们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根据文化部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有关指示精神,我们对满族说部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不但要忠实记录,保护好文本,还要保护传承人及其知识产权;不但要保护与说部的讲述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关的资料,还要保护与说部传承相关的文物,从而对满族说部这一口头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组织科研人员到满族聚居地区深入普查,扩大线索,寻源探流,查访传承人,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采录传承人讲述的说部。在记录整理过程中,不准许增删、编改,只是在文法、句式、史实方面作适当的梳理和调整,严格保持满族传统说部的原创性、科学性、真实性,保持讲述人的讲述风格、特点,保持口述史的原汁原味。 几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深感“抢救”二字的重要。目前健在的传承人多已年逾古稀,体弱多病,渐渐失去记忆。就在二三年前,我们刚刚采录完傅英仁、马亚川讲述的说部,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发掘其记忆宝库,他们就溘然长逝了。一些熟悉往昔满族古老生活的长者和说部传承人,如二十多年前我们曾经访问过的黑龙江省的富希陆、杨青山、关墨卿、孟晓光,吉林省的何玉霖、许明达、关士英、赵文金、胡达千、张淑贞,辽宁省的张立忠,北京市的陈氏兄弟、富察·庄净,河北省的王恩祥,四川省的刘显之等先生都已相继谢世,使其名传遐迩、珍藏在记忆中的说部无以名世,成为永远的遗憾。今天出版这套丛书,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增添了一分光彩。 一、满族传统说部产生的历史渊源 满族及其先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满族的先民肃慎人自古就在白山黑水一带繁衍。据《山海经》载:“东北海之外……大荒山中有山,名日不成,有肃慎氏之国。”据《孔子家语》卷四载:肃慎就以“梏矢石砮”为信物贡服于周天子。而后,汉、魏、晋、南北朝之挹娄、勿吉,隋唐之靺鞨,辽宋之女真,明清之满洲,这些同属于肃慎族系,只是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罢了。唐朝初年,靺鞨人曾建立“渤海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史称“海东盛国”。辽代以降,满族先世黑水女真部迅速崛起,其首领阿骨打,承继祖业,敏黾韬晦,扫平有二百余年历史的桀骜恃强的庞然大国——辽王朝,建立了雄踞北方的大金王朝。到金世宗乌禄时代,在文化和经济等诸方面均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小尧舜”。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建立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后金”。其后人又从建立大清国,到打败明王朝,定鼎中原。满族及其先民绵长的一脉相承的历史,是满族传统说部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 满族是一个创造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作为北方边远的游牧、渔猎少数民族,能够两度逐鹿中原,建立政权时间长达420年,对统一中国版图,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与其以自己的文化养育顽强、坚毅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满族及其先民历经三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世代生活在广袤数千里的山林原野,征伐变乱的砥砺,苦寒环境的锤炼,培育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与品格,使他们成为粗犷剽悍、质朴豪爽、善歌尚勇、多情重义,“精骑射,善捕捉,重诚实,尚诗书,性直朴,习礼让,务农敦本”(引自《盛京通志》)的民族。渤海的武人颇喜角斗,以骁勇为荣,有“三人渤海当一虎”(引自宋·洪皓《松漠纪闻》)之谚。靺鞨人盛行歌舞之风,其渤海乐不仅传入中原王朝和日本,而且在民间不断延续流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对辽作战相当激烈的时候,便命开国元勋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在金朝建国不久的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正式颁行,当时被称为国书。女真有了文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以歌伴舞在民间广为盛行。有些贵族子弟为求佳偶,常“携尊驰马,戏饮其地,妇女闻其至,多聚观之,间令侍坐,与之酒则饮,亦有起舞讴歌以侑觞者”(见《三朝北盟会编》)。这说明,女真民间一直保持先祖古朴的风俗习惯。随着北宋灭亡,金人大量入关,女真民间歌舞很快传遍中原大地,甚至在金、元杂剧中广为传唱。满洲统治者从建立后金到入主中原,注意保持满族及其先民尚武骑射和语言风俗方面的独立性,努尔哈赤时期创制满文,皇太极时期改革老满文,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康、雍、乾等几代皇帝,在强调“国语骑射”为治国之本的同时,也注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特别是积极吸收汉文化。这是满族传统说部得以滥觞的文化根源。 几度争战几度崛起,几度鼎盛几度衰落,漫长的历史充满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壮烈悲怆的故事,构筑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孕育和产生了古朴而悠久的满族民间口头文学——传统说部。满族说部的形成与传播,历史相当久远。满族先民,在从肃慎、挹娄到靺鞨以及创建大金国的历史过程中,各氏族、部落迁徙、动荡、分合频繁,到明中叶以后,随着女真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强凌弱,众暴寡,各部落之间互相争雄,连年战乱,及至进入清代,内部争斗不断,外患与内祸迭起,这使各个氏族都无法选择地交织在历史的漩涡里,涌现众多的英雄人物和感人的业绩。满族及其先民凭借自己对善恶美丑的感受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把一桩桩、一件件值得传诵、讴歌的人和事,详细地记载在各个氏族世代传袭的口碑之中,以此谈古论今。为此,不遗余力地随时积累、记录、采集、传扬本氏族的英雄故事,以光耀门楣,激励族人。满族诸姓氏间,都以据有“乌勒本”而赢得全族的拥戴和尊重,“乌勒本”令族众铭记和崇慕。 满族传统说部的广泛流传得益于“讲古”的习俗。满族及其先世女真人,是一个讲究慎终追远,重视求本寻根的民族。他们通过“讲古”、“说史”、“唱颂根子”的活动,将“民间记忆”升华为世代传承的说部艺术。讲古,就是一族族长、萨满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族源传说、家族历史、民族神话以及萨满故事等。元人宇文懋昭所撰的《金志》中说,女真金代习俗,“贫者以女年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这说明在女真时期就有“行歌于途”,“自叙家世”的讲古习俗。据《金史》卷六六载:“女真既未有文字,亦未尝有记录,故祖宗事皆不载。宗翰好访问女真老人,多得祖宗遗事。”从中可知,金代初期民间讲古的习俗就很盛行,已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据《金史·乐志》载:世宗不令女真后裔忘本,重视女真纯实之风,大定二十五年四月,幸上京,宴宗室于皇武殿,共饮乐。在群臣故老起舞后,自己吟歌,“上歌曲道祖宗创业艰难……歌至慨想祖宗音容如睹之语,悲感不复能成声”。世宗及群臣参与“唱颂根子”的活动,势必张扬民间讲古的习俗。满族先人的故事在“讲古”中传播,在传播中又不断被加工、修改或产生新的故事。讲古不单单是本氏族内部的事,各氏族间互相比赛,场面十分热烈。据《爱辉十里长江俗记》中记载:“满洲众姓唱诵祖德至诚,有竞歌于野者,有设棚聚友者。此风据传康熙年间来自宁古塔,戍居爱辉沿成一景焉。”由此可见,满族早年讲唱“乌勒本”,是相当活跃的,甚而搭棚竞歌,聚众观之。此景与我国南方一些民族的歌圩相类似。 满族及其先民将“讲古”、“说史”、“唱颂根子”的“乌勒本”,推崇到神秘、肃穆和崇高的地位,考其源,同满族先民所虔诚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多元神崇拜观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原始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劳动和生活中,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无力与强大的自然力抗衡,于是幻想在人的周围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一切,并认为自然的东西都有灵魂,是他们控制着人类,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带来灾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了,最初的神产生了”。这就是万物有灵论和原始神话。原始先民有了原始信仰和原始神话,便利用各种方法举行祭祀,向神灵祈祷、膜拜,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即萨满教。在萨满教诸神中,除自然神祗、动物神祗(包括图腾神祗)外,最重要而数目繁多者便是人神,即祖先英雄神祗。宗教与民俗从来就是形影相随的,“讲古”的习俗与萨满教的祭祀仪式结合了起来。满族及其先民以讲唱氏族英雄史传为中心主题的说部艺术,正是依照传统的宗教>-j俗,对本族英雄业绩和不平凡经历的讴歌和礼赞。人们对祖先英雄神,供奉它,赞美它,毕恭毕敬,祈祷祖灵保佑族众,荫庇子孙。萨满教极力崇奉祖灵,亦包括对本族历世祖先和英雄神祗的讴歌与缅怀。所以,在萨满祭祀中,有众多歌颂和祈祷祖先神祗的神谕、赞文、诗文和祷语,亦有叙事体的长篇祖先英雄颂词。满族及其先民的“颂祖”、“讲祖”礼俗,世代承继不衰,是因为把勉励子孙铭记祖先创业艰难,承继祖德宗功,继往开来,奋志蹈进,作为祖先崇拜的根本目的和信条。特别是乾隆十七年颁布的《钦命满洲跳神祭天典礼》,统一了萨满祭规,使萨满祭祀变成家族祭祖活动,把祖先崇拜推向高峰。经年累世,各氏族在集体智慧的滋育下,赞文日益丰富扩展,情节愈加凝炼集中,使之逐渐升华为长篇祖先颂歌。这也成为满族传统说部的一种源流。 …… 满族传统说部作为民间口述史,其中对历史的记忆也会有不真实、不准确的地方,但它毕竟是民间口头文学而不是史书,作为信史虽不排斥传说但不可要求口头传说与史书一样真实可信。满族及其先民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说部中难免有不健康的东西和封建糟粕的成分,但这不是主流,它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把满族传统说部原原本本地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在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原则指引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得到剔除。我们在采录、整理、校勘、编辑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抢救、保护和编辑、出版《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承中华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谷长春 2006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