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背帝国风云录(十三世纪的蒙古大汗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旸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描述了五位蒙古大汗的生平事迹,分析了这些草原巨子以及他们统率下的蒙古人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对蒙古帝国的创始人成吉思汗做了着重描述,因为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因本书主要面对的是中国的读者朋友,所以对于元王朝的创始人忽必烈也做了着重介绍,对于蒙古帝国的瓦解和元帝国的形成这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做了较为细致的讲述和分析。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蒙古游牧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大家重温一下那段令人难忘、令人震撼的历史往事!

内容推荐

本书以成吉思汗、窝阔台大汗、贵由大汗、蒙哥大汗及元世祖忽必烈五位蒙元时期君主的历史活动为主线,用灵动鲜活的笔触再现了蒙古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回望十三世纪,蒙古游牧人的征服事业自成吉思汗起一直维持着强劲的势头,在蒙哥大汗身死钓鱼城、帝国分裂时开始走下坡路,忽必烈时期更因海外征战的失利而全面滑坡,马背帝国最终消逝而去。蒙古人的征伐客观上为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历史遗产,本书对此也作了记录;是蒙古人使地域辽阔的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华夏文明、其他文明之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洲际交流;是蒙古人开辟了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通道,促进了西方尤其是西欧的觉醒和进步,从而引起了世界的巨变。

目录

引言

壹 成吉思汗

 一、草原逢乱世蒙古部兴起

 二、少年时期的磨难

 三、年轻的汗

 四、盘马弯弓逐鹿草原

 五、三强鼎立

 六、草原归一

 七、建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

 八、加强汗权巩固国家

 九、风暴将起寒气逼人

 十、侵略西夏

 十一、侵金战争

 十二、木华黎经略中原金宣宗南边开衅

 十三、西辽和花刺子模

 十四、两大国关系恶化弱西辽穷途末路

 十五、窝阔台立为继承人虎狼师起兵征西域

 十六、两强对决实力比拼

 十七、兵分四路对分兵把守

 十八、攻城掠地生灵涂炭

 十九、名将苦战名寺饮马

 二十、撒马尔干陷落摩诃末沙身死

 二十一、玉龙杰赤坚守臼久扎兰丁鏖战八鲁湾

 二十二、八鲁湾整军班师

 二十三、速不台穿行欧亚

 二十四、西夏灭亡和成吉思汗之死

贰 窝阔台大汗

 一、窝阔台继承大汗位征服大业后继有人

 二、大举灭金

 三、侵宋战争

 四、耶律楚材扎兰丁

 五、蒙古军策马远征欧洲窝阔台酗酒身死和林

叁 贵由大汗

 一、乃马真氏数年摄政贵由终登大汗宝座

 二、贵由之死

肆 蒙哥大汗

 一、海迷失临朝听政蒙哥夺取大汗位

 二、汗权的空前强化

 三、汗弟忽必烈

 四、远征大理国

 五、治理汉地

 六、兄弟间的分歧

 七、旭烈兀西征

 八、率军亲征南宋蒙哥猝死阵前

伍 忽必烈大汗

 一、帝国起内讧兄弟争汗位

 二、忽必烈开平称大汗

 三、漠南、漠北大血战经济绞杀见成败

 四、李碹之乱

 五、阿里不哥的失败

 六、帝国的分裂

 七、施行封建法建立元王朝

 八、“名臣”阿合马

 九、大都暴动

 十、挥军南下

 十一、襄、樊之战

 十二、顺江东进

 十三、临安投降

 十四、最后的抵抗

 十五、不屈的文天祥

 十六、统一国家的治理

 十七、西北升狼烟宗王起叛乱

 十八、太子预政失败卢世荣敛财送命

 十九、乃颜叛乱海都入侵御驾亲征平叛却敌

 二十、控制高丽

 二十一、元朝对外扩张跨海征伐日本

 二十二、元帝国染指东南亚炎热之区师老兵疲

 二十三、屡征安南陷入泥潭

 二十四、晚年的朝政

 二十五、一代雄主终逝去嗣位皇孙铁穆耳

陆 结语

 一、蒙古人的世纪

 二、巨大的历史遗产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草原逢乱世 蒙古部兴起

史学者说:中国一半的历史写在草原上。

考古人类学家李济先生说:“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然沉浸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

有学者说得更贴切:草原王国对中华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不了解草原的历史,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的历史。

在那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北方草原,曾经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蒙古草原北面的西伯利亚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因年代过于久远、史册无记载,人们推测这一变故可能是气候变冷不再适宜人类居住,迫使原来居住在那里的人群(属于黄种人)开始大规模地向南迁徙。迁徙的人群以原始部落为单位分为东、西两路,年复一年地向南而来。东路迁徙到大兴安岭以东停留下来并生活、繁衍于此,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史册把这一人群称为东胡诸部。西路迁徙至今蒙古高原地区停留下来,并以游牧的方式生存于此,这一人群则被中国先秦史册称为匈奴、丁零(又称“铁勒”)诸部(后人又称之为“突厥系统”)。从那时起,中国北面的这片草原便成为游牧民族活动的广阔舞台。

历史长河缓缓流动。到了公元前2世纪前后,草原诸部中的匈奴部脱颖而出。匈奴人在其著名部落首领冒顿单于(“王”或者“国王”)的领导下东征西讨,他们东破东胡、西控西域、北统丁零、南驱月氏(祁连山一带的大游牧部族),统一了大草原,建立起东北亚第一个马背帝国。其后,匈奴帝国倚仗强大的骑兵军团挥师南下进攻汉朝,拉开了汉匈战争的序幕。大汉帝国时胜时败,发生了“汉高祖被围白登山”、“王昭君和亲出塞外”等著名历史事件。在匈奴的极盛期,它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帝国,也是汉朝天子挥之不去的梦魇。其后,由于内部分裂和与汉朝连绵不断的战争,在经历了三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匈奴帝国瓦解,走下了历史的舞台。匈奴这个一度声名赫赫的民族或远遁西去、或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在茫茫墓碑上渐渐销声匿迹了。

匈奴人骑着他们的骏马,赶着他们的牛车,流着依依不舍的眼泪,离开了他们生活和战斗的故土,大草原形成了权力真空,但马上就有人填补上来。匈奴前脚刚走,属于东胡系统、原居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人各部落后脚就到。随着一个个鲜卑部落进入蒙古高原,他们便转为以游牧为生。在公元2世纪,鲜卑人取代匈奴人成了草原的主人。随后,他们也和匈奴人一样浪潮般地涌向长城,向着富庶的中原挺进。公元4-5世纪,鲜卑强部拓跋部纵铁骑南下,横扫中国北部、建立北魏政权,与汉人在中国南方的刘宋王朝对峙,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南下中原,草原大地就被随后而至、同属于东胡系统的柔然人占据。公元5-6世纪,柔然人是闻名于世的草原霸主,西方称之为阿瓦尔人。

公元6世纪中叶,古老的铁勒诸部的一个分支突厥部族兴起。突厥人“初为柔然煅奴”,是一个为柔然打铁的奴隶部落。强悍的突厥人在其著名首领土门领导下起来反抗柔然可汗。公元552年,土门武力灭亡柔然汗国,建立了突厥汗(突厥语,意为“王”或者“国王”)国。自此,草原霸主的交椅从东胡系统又转到了突厥系统的手中。

这个崛起于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可不一般。它连年征战,占领了欧亚北部的辽阔草原、西域诸城邦和中亚,还前所未有地创制了文字——突厥文(此前的草原各族未有文字),其版图大大超过同时代的隋、唐帝国。唐朝史册记载突厥:“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俨然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为了争当东北亚的霸主,突厥汗国依靠兵强马壮,常与强大的隋、唐帝国发生冲突。一次突厥骑兵突袭驻跸雁门关的隋炀帝御驾,竟差点将杨广擒住。但是不久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势头稍减。西突厥汗国据有中亚大片地区,东突厥汗国则奄有整个蒙古高原。唐初,东突厥大兵压境,唐太宗为之“寝不能眠,食不甘味”。唐帝国经过“贞观之治”国力转强,与东突厥进行了多年的武力较量,最终于公元629年将其灭亡。随后唐朝又转攻西突厥,双方进行了数十年的较量。公元658年,综合国力略胜一筹的唐朝灭亡西突厥汗国。战败的突厥人一部分滞留蒙古高原,一部分则渐渐西迁,分散在亚洲西北乃至欧洲东部辽阔的地域游牧,他们的后裔至今仍遍布中亚、西亚。土耳其、阿塞拜疆以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人民作为突厥人的后裔仍然活跃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

公元682年,滞留草原的突厥人在骨咄禄汗的率领下起兵反唐复国,史称“后突厥汗国”。唐朝则采取联合草原其他部落对付后突厥汗国的策略与后突厥又进行了数十年的争斗。铁勒的另一个分支回纥部原隶属于突厥,属于突厥分支,回纥人受唐朝支持,在草原逐步兴起并与后突厥展开草原争霸战。

公元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当上了回纥可汗(突厥语,意为“君主”,级别高于“汗”、有“最高领袖”之意,汉语常称为“大汗”),他骁勇善战,于745年进攻后突厥,袭杀后突厥最后一任可汗,灭后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设汗庭(朝廷)大帐(游牧人不建城池,设营帐而居)于哈刺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这个回纥汗国作为统一强盛的游牧政权主宰蒙古高原将近百年,与大唐帝国大体保持了“和平、和谐与共同发展”的关系。其间,从公元。755年始,回纥汗国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则给予回纥汗国大量财物作为酬谢。公元788年,回纥改名回鹘。唐朝中期,由于吐蕃人(今藏族人祖先)占领河西走廊,唐帝国与西方之间“丝绸之路”的交通被迫改道,经由回鹘汗国与西方往来。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与唐王朝交恶,汗国又发生了内战,草原上另一个突厥系的部族黠戛斯人(今吉尔吉斯人的祖先)乘机起兵十万、一举攻灭回鹘汗国。亡国的回鹘人纷纷向西迁徙到天山南北,征服并融合了当地土著居民(有部分是很早就从西方迁来的高加索人种),逐渐形成了畏兀儿人(今维吾尔人的祖先)。当今维吾尔族同胞有的具有某些白种人的特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果。

回鹘人西迁后,黠戛斯政权没过多久也土崩瓦解,草原又形成了权力真空。突厥系和东胡系的各部落纷纷各自为政游牧于这片土地。大约就在唐朝中后期,一支原本生活在大兴安岭北部、与鲜卑族源接近的山林中的部落向草原迁徙,唐朝史册称这一人群为蒙兀(“蒙兀”是“蒙古”一词的唐代称呼)室韦(“鲜卑”的变音)人,这是人们迄今为止所见关于“蒙古”一名的最早记载。这个名叫蒙古的部落群体从山地走向草原、从渔猎人变成游牧民,其间经历了大约三百年。他们在语言和风俗各方面都受到了原居于此的突厥系游牧民族的深刻影响。下面我们就详细说说这个名叫蒙古的部族是如何逐渐兴起、驰骋草原的。

P2-4

序言

这些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物质化、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机关、公司或企业里上班除了工作忙还免不了钩心斗角等烦心事。业余除了家务琐事就是看电视、上上网,有时也看看书丰富一下精神生活。可现在的文坛也物质化了,不少作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注重媚俗与好卖而缺乏深度,读来读去使人昏昏欲睡。两三年前,文坛突然刮起了一阵风,就是炒史书。一时间白话说史的作品蜂拥而出,电视也开辟了一个“百家讲坛”节目,作家、史家、教授纷纷亮相其间解读历史典籍。这股风就像炎炎盛夏吹来的一股清凉之风让那些厌烦了肤浅作品、想打瞌睡的读者们提起了精神。暂且不论这股风因何而起,其效果则是显而易见的:增长了人们的文化和历史知识,提高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这股史话今说之风还有一个新特点:几乎都是用当今平实的语言和现代人的观点来讲述和解读历史。咱们都知道读史书并不是一件很让人舒服的事,史书难读啊!不说历史年代久远、事件浩繁,单说这史书多为古人所写,晦涩、艰深的古文满是“之乎者也”,想看懂都难,更别说从中获取知识和养分、享受它的精彩了!而这股文坛之风以最现代的思维、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评说历史故事,使得普通读者读史变得容易和有趣起来,它既能让老百姓读历史如同看小说和听说书般轻快,又能使入在趣味中悟出点人生哲理。所以这股文坛说史之风很受人们欢迎。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读史可以使人明白世事,做到古为今用。

其实,历史本身就很精彩,而讲史讲得好则更是锦上添花了。前两年,易中天先生一部《品三国》一炮打响,虽说是借了《三国演义》脍炙人口和正史《三国志》原著妙笔生花的光,但易先生的书也的确有独到之处。读过《品三国》或听过易教授在“百家讲坛”上精彩的“说书”,不少人感觉就像三九天吃羊肉火锅,很对胃口。所以易教授大受欢迎,成了近期文坛上的大红人。接着又有一位年轻作者出了一部白话正说明朝历史的《明朝那些事儿》,刚一出版销售量就突破二十万册!现在书店里以各种笔法写史的书堆满书架,仅书名冠以“事儿”的都快要成系列了,什么《唐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都有了,足见“史话今说”这股风方兴未艾。至于这些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感觉是什么?是全聚德的挂炉烤鸭还是白水煮鸡肋?那就要由读者朋友自己去品味、去评判了。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认为这股风对于当今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益无害,至少比打麻将、斗地主,看那些婆婆妈妈的肥皂剧或者与三朋四友喝啤酒瞎聊天来消磨时光要有意义得多。

我也爱读史书,当然也喜欢看“百家讲坛”节目和史话今说这类书,但看来看去,发现书店的书架上将历朝各代的历史拿出来炒的作品虽然很多,但唯独涉及早期蒙古、蒙古帝国以及元朝的书寥寥无几。是蒙古史、元史不重要或不值得炒作?还是蒙古和元朝的事儿太难写?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蒙古、元朝的事儿绝对重要,值得一说,但也确实难写。

在漫长而纷繁的世界史和中国史当中,蒙古人崛起、扩张并形成帝国直到元朝建立的这段历史是十分重要且十分特殊的。

站在世界史的角度来看,蒙古的历史不可或缺。在咱们这个星球上,整个13世纪几乎就是蒙古人的世纪!蒙古游牧者在他们的大汗的领导下,旋风般地冲出草原向外扩张、横扫亚欧两大洲,建立起了威震四方的蒙古大帝国,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所以,在蒙古本土以外的欧亚各地,当时便有人开始记载蒙古人的活动,记述他们如何兴起、如何进行惊天动地的征服活动。波斯史学家志费尼于13世纪撰写了《世界征服者史》,稍后波斯史学家拉施德撰写了《史集》。这两部大作既是当时事件的实录,也是当今人们了解早期蒙古、蒙古帝国以及元朝历史必不可少的典籍。当然,欧洲人的相关记载和著述也是研究那段历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从中国史的角度来看,蒙古史更是极为重要,因为它与中国史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南宋人所写的《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等著作,就记述了蒙古人当时在长城以北的活动及其与中国金朝、南宋的关系。明朝人在元亡后写的《元史》也是极有价值的。

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说过,“蒙古和元朝的历史最难读,也最难写”。细细一想,的确如此。讲早期蒙古史、蒙古帝国史和元史颇有难度,因为那个崛起于中国北方草原深处的蒙古族,在兴起之初文化落后,还没有文字,更谈不上记载史实。成吉思汗盘马弯弓、建立国家的那段精彩纷呈的史实,当时并没有被记载,只是稍后才有佚名蒙古作者写了《蒙古秘史》(又名《元朝秘史》),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描述。又由于蒙古人的对外扩张使得蒙古人的历史不仅与中国而且与欧亚许多地区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所以它就显得比较繁杂。任何一位作者要想写点有关蒙古早期、蒙古帝国和元朝历史的东西,都得先掂量一下它的难度。今天,对于我们普通的中国读者来说,多数介绍蒙古早期、蒙古帝国及元朝历史的书籍中的很多人名、地名、事件和官职称谓等等都是由当时的蒙古语以及其他语言音译过来的,读和记令人头痛。尤其在蒙古初兴和蒙古人大肆扩张的过程中,很多历史事件含糊不清、说法不一、扑朔迷离,要梳理清楚还真是不易。

但是,蒙古人、蒙古帝国和元王朝曾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西亚人、欧洲人都不会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往事。所以,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不管有多难,我都有责任向国内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们再介绍一下这段历史,也算是凑个热闹补个缺,让书架上别缺了“蒙古和元朝那些事儿”。

我们以前看书可能看到过“蒙元”一词。何为“蒙元”?在此提请朋友们注意:“蒙”与“元”之间应有一个顿号(在字面上应为“蒙、元”,当指“蒙古帝国”和“元朝”)。蒙古帝国和元朝之间既有传承关系又概念不同。有入喜欢把蒙古帝国史和元朝史合二为一称为元史,但西方人则一般将其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我持与西方人相同的观点。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个人认为:虽然蒙古帝国史与元史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但是前者与后者无论从政治性质、地理疆域、时间概念诸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毫无疑问应将两者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而不应混为一谈以免误导读者。当然作为作者,在将两者分开叙述时应该注意保持这两段历史的连续性。

我决定选择蒙古早期史、蒙古帝国史和元朝史(忽必烈时期)向大家做介绍,除了想为补书架之缺做点事以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尤其是蒙古帝国和元王朝时期所发生的一些事件是空前绝后、意义非凡的,它们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举例来说,若无蒙古铁骑远征欧亚,当今的世界地图就不一定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若无蒙古人大举南下,我国的版图就不一定会是现在的版本;若不是元朝首次把北京定为全中国的首都,我们今天的国都未必就会是北京。

以上各原因促使我下决心竭尽拙力动一动毛锥子,以各位先行一步的学长为榜样,用通俗的语言和今天的视角来说一说那个长枪大剑、烈马飞奔的血与火的时代,来写一写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由于才疏学浅,不敢奢望本书能带给读者朋友们一道可口的名厨料理“东坡古老肉”,只愿它能成为为朋友们佐餐的一道亲情奉献“韩国泡菜”或饭后除去油腻的一杯毛尖茶。

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但几百年前的人可不是抱着这个群众史观而是抱着“君权神授”的英雄史观写历史的。所以,大凡史书主要是写帝王将相的,人民群众是“草根”,是很少被写入历史的,这就导致后人说史也只能从帝王将相说起,本书也无法例外。虽然我把这本奉献给朋友们的拙作定名为《马背帝国风云录——十三世纪蒙古的大汗们》,但我们可以用当今民众的观点,评说那些马背英豪的往事,同时也别忽略了那个时代推动历史发展的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现在就有劳各位读者跟着我的笔,以审视历史的态度来读一读这本书、回顾一下那一段轰轰烈烈的往事吧!

本书所引用的史料主要摘自:《蒙古秘史》、《世界征服者史》、《史集》、《元史》、《多桑蒙古史》、《马可·波罗游记》等,也引用了其他中外史料和现代史家的有关著述。下面我就分篇叙述为蒙古兴起、蒙古帝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元王朝建立起过巨大历史作用的五位来自草原朔漠的蒙古大汗的生平事迹,因为这几位大汗的生平基本上囊括了那段历史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在本书的第一篇第一章里对蒙古高原古代游牧民族的活动和蒙古人早期的历史也有一个简略的叙述。在最后一篇里也就蒙古人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做了综述。

后记

本书主要描述了五位蒙古大汗的生平事迹,分析了这些草原巨子以及他们统率下的蒙古人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对蒙古帝国的创始人成吉思汗做了着重描述,因为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因本书主要面对的是中国的读者朋友,所以对于元王朝的创始人忽必烈也做了着重介绍,对于蒙古帝国的瓦解和元帝国的形成这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做了较为细致的讲述和分析。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蒙古游牧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大家重温一下那段令人难忘、令人震撼的历史往事!

13世纪蒙古人的征服战争虽然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发展,但那是建立在流血战争、残酷破坏和千百万人死亡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现在的世界需要的是和平交流、共同发展与和谐相处,遗憾的是我们人类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在世界的不少角落仍天天有冲突和流血。本书成书之际正巧我的小外甥刘伯谦降生,谨以此书赠给可爱的小宝宝,但愿他们这一代长大成人的时候,咱们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的天空不再有战争的烟尘。

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却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现在乃至将来。希望本书能够对喜爱历史的读者朋友有所补益并感谢所有关心此书的师长和朋友们。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述史作品的独创性在于作者的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笔墨才气与新鲜见解融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描述历史的进程,并抒发现代人的感怀,写下了一部灵活鲜动的历史书。这部书稿尽管笔调活泼、语带机锋,但又不同于小说的虚构与臆造,基本上是忠于史实、言有所本,是准确的信史而不是荒唐的戏说。对于渴望了解蒙古史、元史的一般读者,即使不用去读专业性学术著作,也能通过阅读此书,求得对这段历史的比较深入通贯的理解,从整体上领略蒙古民族多彩的历史画面,并从中感受到历史带给现代的深刻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蒙古史学会副会长 罗贤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