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虎贲万岁/民国经典小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恨水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恨水编著的《虎贲万岁》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代号“虎贲”的74军57师在日军六万余人的包围中,同仇敌忾,背水一战,以一敌八,苦战十余日,与日寇浴血巷战,使援军得以合围,保卫住了常德。全师八千余人,仅有83人生还,全书写得可歌可泣。

内容推荐

一九四三年,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八千虎贲以血肉之躯与四万日寇鏖战十六昼夜,以惨烈牺牲保卫常德。张恨水受余程万“为五十七师阵亡将士请命”之托,写成《虎贲万岁》这部根据真人实事创作的纪实作品,还原抗日战争中那场慷慨凄绝的孤城喋血之战。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大雷雨的前夜

第二章 第二个爱人走了

第三章 死活在这圈子里

第四章 《圣经》与情书

第五章 向炮口下走的路程

第六章 太浮山麓摸索着

第七章 虎穴上的瑞鸟

第八章 多谢厚礼恕无小费

第九章 老百姓加油

第十章 石公庙堤上和堤下

第十一章 罗家冲壕中行

第十二章 第八次进犯又压下去了

第十三章 电话中的杀声

第十四章 炮打波式阵

第十五章 西北郊一个黄昏

第十六章 手榴弹夜袭波式状

第十七章 话说叶家岗

第十八章 夺回岩凸

第十九章 三个女人

第二十章 文官不怕死

第二十一章 黄九妹还活跃着

第二十二章 火药涂染的情书

第二十三章 风!火!雷!炮!

第二十四章 肉搏后的一个微笑

第二十五章 回马枪

第二十六章 四十八颗手榴弹

第二十七章 锦囊三条计

第二十八章 火瀑布下的水星楼

第二十九章 竹竿挑碉堡

第三十章 女担架佚

第三十一章 两位患难姑娘

第三十二章 勤务兵的军事谈

第三十三章 鸟巢人语

第三十四章 夜风寒战郭星火肃孤城

第三十五章 铁人铁人

第三十六章 自杀的上帝儿女

第三十七章 战至最后一人的壮举

第三十八章 零距离炮与火牛阵

第三十九章 余师长弹下巡城

第四十章 忽然寂寞的半天

第四十一章 逮活的

第四十二章 没让敌人活埋到

第四十三章 虎啸

第四十四章 杀四门

第四十五章 以忠勇事迹答复荒谬传单

第四十六章 覆廓碉堡战

第四十七章 通信兵和工兵都打得顶好

第四十八章 看到巨幅电影广告

第四十九章 秃墙夹巷中之一战

第五十章 向民间找武器

第五十一章 刀袭敌后手推战梯

第五十二章 余师长亲督肉搏战

第五十三章 最得意的一句话

第五十四章 听!援军的枪声啊!

第五十五章 裹伤还属有情人

第五十六章 平凡的英雄神奇的事实

第五十七章 人换机枪

第五十八章 这样的吃喝休息

第五十九章 对攻心战的一个答复

。第六十章 师部门前的血

第六十一章 江心泪

第六十二章 冲!冲过去!

第六十三章 罗家岗望月

第六十四章 用日本机枪打日本兵

第六十五章 没有垮字

第六十六章 拿下傅家堤早过年

第六十七章 饱餐了精神不知肉味

第六十八章 拿下毛湾打开大门

第六十九章 一口气打回城去

第七十章 国旗飘飘

第七十一章 废城巡礼

第七十二章 坐井观天

第七十三章 敌尸群中夜猎

第七十四章 荒凉,恐怖,奋斗!

第七十五章 舄履交错

第七十六章 复活之夜

第七十七章 一只离群孤雁

第七十八章 空山无人

第七十九章 一场恶梦以后

第八十章 虎贲万岁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大雷雨的前夜

一千九百四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有十万人会永远记得这个日子。这十万人是武陵县的市民,武陵这个名词,差不多念过两页线装书的人,对他不会怎样陌生,陶渊明那篇《桃花源记》,老早就介绍过了。虽然那时的武陵郡治,不是现在的县址,但这个武陵郡变成武陵县,历史上是这样一贯下来的,读者也许为了这原故,高兴翻一翻手边的地图,武陵县在哪里?然而华南各省找不到,华中华北各省也找不到,甚至边省地图里更找不到,莫非编地图的先生把他遗漏了?不是!他这名字有三十多年不用了,他现在承袭了他哥哥的名字,叫常德。他父亲呢?是湖南。原来常德府武陵县,民国纪元前是同城而治的,民国废府,把武陵这个名字收起来,用了常德。这里为什么称常德市民为武陵市民呢?这是我私人的敬仰,愿意恭称他们这一个古号,因为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以后,他们那座城池的表现,大可以认为是武德的山陵。老虎在武陵上叫啸,字面上也透着威风,你说句武陵虎啸,在方块字的特殊作用平仄方面会念得响亮而上口些。不然,改叫常德虎啸,你不觉得有点儿口上差劲吗?可是虎啸两字,又作何解,那你别忙,这个故事会告诉你的,这十万市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也就是为了虎啸。那末,这老虎是特别大了,这啸声可以让十万人听到。不,全中国人听到的,全世界人也听到的。但他不是一只老虎,是八千五百二十九只老虎。你听了会惊讶的说:这样多老虎?好大一个场面,那我还得笑着告诉你,他不真是老虎,是人,所以我用一个他字。他不是平常的人,是国军七十四军五十七师的全体官兵。你也许是个现代第一流的考据家,必然又得问一声,人就是人,五十七师就是五十七师,为什么称他们作老虎?我说:那是人家的另一种番号,五十七师的代字另称虎贲。我怕你打破沙锅问到底,干脆我再告诉你,《书经·牧誓》上,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贲字和奔字同音同义,就是说那武士像老虎奔人羊群一般,所向无敌。说得够明白的了,读者里面纵有考据家,大概可以不问了。然而我一想,慢来!这个啸字没有交代。不过,这个啸字可不是饿汉吃馒头整个一口,就可吞下,却得细细的说,又必须回到十一月十四日的那一天。

这一日,是个冬晴的日子,华中的气候,还相当和暖,人穿着棉袍子。身上有点热烘烘,四点钟将到,太阳斜到了城市西边。天脚下密结着鱼鳞片的云彩,把太阳遮住了。那鱼鳞缝里透出了金色的阳光,慢慢地镶着金边的大鱼鳞,变成了一团橘色的红霞。敏感的人,觉着这是血光,象征着这个洞庭湖西岸的军事大据点,将有一场大战。冬日天短,夜幕渐渐的在当顶的天空伸张着,那红霞反映出来的晚光,把整个常德城全笼罩在美丽的橘红色里。但这城里的人,走的走了,不走的人忙着在家里收拾细软,钉锁门户,明天十一月十五日,是疏散的最后一天。师部和县政府已再三的贴出布告,城里不留下任何一个人民。所以这是大疏散的倒数第二日,市民准备着在城里吃最后一次的晚餐。有几处人家屋顶烟囱,冒出了几道青烟,青烟上面,有三三五五的归巢乌鸦悄然的飞过。不知是哪里吹出一阵军号声,立刻让人感到这座城不是凄凉而是严肃。在这严肃的气氛里,一个军服整齐的军官,默然的走过几条无人的街道。他胸前的佩章,第一行横列着虎贲二字,其下注职位姓名,少校参谋程坚忍。他沉重的皮鞋步伐声,走着青石板的路面,卜笃作响,也道出他名字所含的意义。走到一个小一字门楼前,他止住了脚,里面有人迎着笑了出来道:“妈!坚忍来了。”出来的是个少女,约莫二十上下年纪,长长的个子,皮肤带点黄色,长圆的脸上,配着一双大眼睛,乌黑的头发,在脑后剪了个半月形。在她手腕的健肥上,和双肩的阔度上,表现出她是北方姑娘。她蓝布罩衫上,套了一件紫色的短毛绳衣。程坚忍看到她,点了头笑道:“这个城郊的空袭,将从此加多。婉华你还穿着这鲜明颜色的衣服。”婉华拉住他一只手,走向屋里笑道:“往常你爱看我穿着这件紫色的毛绳衣呀,我为着欢迎你,特意穿起来的。”程坚忍紧紧的握住了她多肉的手,觉得手心握着一团温暖的棉絮,笑道:“婉华,我深深的感谢着你的厚意。”婉华正想答应他这句话,出来一位老太太,她穿着青布棉袍,露出下面解放的双脚,穿着儿童式的棉鞋,在她周身不带一点俗气的态度上,可以知道她是一位受过教育的老人家。她说话兀自操着纯粹的济南土音,她道:“坚忍,你可来了。婉华盼你一天了,依着俺,今天下午,就该走了,她说,一定要和你见一面,饭菜都预备好了,同来吃饭吧。”坚忍道:“鲁老太太,师部里多忙呀!算师长特别通融,允许给我两小时的假,让我来和二位话别。”婉华笑道:“你多客气呀,不称你们称着二位。”说着话大家走进了堂屋,正中桌上摆着三副杯筷,点了一盏菜油灯,灯草加了七八根,燃得火焰很大。程坚忍在旁边一张木椅子上坐着,婉华立刻送了一盏茶在他手上。他双手接着茶杯,笑道:“你对我也客气呀!”她挨了他的椅子在方凳上坐了,笑道:“不知道什么原故,我自上一个礼拜起,我对你是特别的挂心。”程坚忍道:“是的,我们由朋友的阶段,终于订了婚,彼此是情投意合的。我们都是山东人,怎样会在常德相遇的,不是冥冥中有个人在撮合着吗?可是,从今以后,也许是永别了,教人真不_无恋恋啦!”他说着喝下一口茶,表示他这话,说得是很沉着的。婉华立刻摇头道:“不!永别?我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只能暂别罢了,而且很短时间的暂别。”程坚忍很从容的又喝了一口茶,笑道:“那没关系,军人从来不忌讳这个死字。我一当了军人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他才有作为。”婉华笑道:“你当然是个有作为的军人,可是更要有那个信心,这回决定是暂时,不是永别。”程坚忍放下茶杯,握住了她的手,笑道:“好的,等这一仗打过去了,我们就结婚过阳历年。”婉华微笑着还没有答言呢,鲁老太一手捧了一只碗出来,左手是腊肉,右手是咸鱼,菜油灯光下兀自看到那鱼肉的冻玉黄色可爱。老人是听到他们约着结婚那一句话的,然而她只当没有听到,将两碗菜从从容容的放在桌上。坚忍笑道:“有这样好的菜,怪不得一定要我来吃饭。”

P1-3

序言

在我提起笔来,写这篇序文的时候,我首先感到一种欣慰。那原因是:第一,我认为不能写完的这部小说,我终于写完了。第二,我开始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是在重庆南温泉的夏季,白天是逼人的阳光,射进草屋檐下:热气蒸人。晚上是在菜油灯下,蚊子像针管一样,在大腿上吸我的血。于今呢,是在东方大城的北平,又在花柳争妍的季春时节,晚间呢?我桌子上已有电灯了。在这个收复的故都,写完这部书,比在战时首都写完这部书,那是更有意思了。欣慰之处,自然不止这一点,让我能引以为荣的,是我能写着八年抗战中最光荣的一页,这光荣是七十四军五十七师的朋友们给我的,我得首先表示感谢。不然,以我一个从未踏脚到战场的书生,不能写出这部三十万言的战事小说。在这里,我必须交代这部小说的材料是怎样得来的:

是一九四四年的一、二月问,在南温泉桃子沟,我的草屋里,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他们全穿着灰布棉军衣,黑黑的面孔,完全是战士丰彩。我愕然于两个大兵光顾,便忙着招待。通过姓名之后,让我肃然起敬,他们乃是不久以前,死守常德的两位壮士。他们不肯让我写出姓名,就算是甲乙两先生吧。他们说:来此无别事,因为敬惜他们的同胞在常德死得十分壮烈,八千多人,战死百分之九十几。他们这后死者,要把这些壮烈事迹表扬出来。他们是武人,拿惯了枪杆,拿不惯笔杆,要我给他们写一篇小说。我听了,十分感到荣宠,但我婉谢了。我的答复是:“是的,七年来(那时是七年)还没有整个描写战事的小说,这是我们文人的耻辱,对不起国家。我们实在也应该写一点,像常德这种战役,尤其该写。本来我也有这个意思,我们战役可以写的,有上海一战,宝山之役。津浦一战,台儿庄之役。晋北一战,平型关之役。桂南一战,昆仑关之役。湘中三次会战,长沙之役。最近湘西一战,就是常德之役了。这都是我们认为光荣的。尤其是昆仑关、长沙和常德,我们终于是把敌人赶跑了。可是我是个百分之百的书生,我又没到过战场,我无法下笔,大而在战时的阵地进退,小而每个士兵的生活,我全不知道,我怎么能像写《八十一梦》,凭空幻想呢?”但甲乙两先生,坚定的要我写,并答应充量供给材料。我只好答应从长商议,将来再说,这是第一次接洽。

甲先生住在土桥,到南温泉只六公里路。他公余,常到南温泉来洗澡,偶然也到我家里来谈谈,我们就成了朋友。到了是年五月,甲先生又旧事重提,那时,我担任《新民报》渝社经理。城居日多,乡居日少,我说没有时间写小说。但甲先生说:“我为五十七师阵亡将士请命,张先生不能拒绝。”说后他就捆了两个布包袱材料送到我家。里面有地图,有油印品,有贴报册子,有日记本,有相片本,不下三四十种。他笑说:“这足够你来用的吧?此外,还有我一张口。”我们友谊已很深了。我于公于私,都不能拒绝,只好先看材料,有工夫再写。这是第二次接洽。

到了十一月,我已把经理职辞去,重新乡居。把小说材料,真的抽着看了一部分。这时甲先生和乙先生,就轮流的到我家来闲谈。问我把材料看得怎么样?我说看是看了,有好多地方不懂。他二位就问我哪里不懂?我一说出来,他们就给我作详细的解释。往往一个问题,可以解释到两小时。尤其是甲先生口讲指画,在我茅庐里,亲自表演作战的姿势。此外,;是哪天刮风,哪天下雨,炮是怎样响,子弹在夜里发什么光,全给说出来。我为他的热忱所感动,就决定不再推诿,答应一定写。这和我们认识之时,已有一年了。这是第三次接洽。

一九四五年春季,我本来预备写这部书的。恰好有几部旧作,出版家催我整理,我又耽误下来。到了五月间,才算完毕。四川的天气,是热得很早的。当大太阳在天空中晒着的时候,甲先生手上顶了一把纸伞,身上穿的那件白布衬衫,汗渍透得像水洗了似的,胁下夹着一包常德战事的材料,又光顾到茅庐里来了。我见他这样热心,实在不好意思说不写两个字,就在那个日子开始动起笔来。我根据油印品、地图、笔记、照片,逐次翻,逐次写。有不大明白的地方,写个问题记下来,等到甲乙两先生到来,就问清楚了再写。甲乙两先生也就随时看我的原稿,不对的地方,随时予以指正,虽极小的描写也不放过。例如我写天亮的时候,哨兵还问口令,甲先生说:“错了,天亮了,只问哪一个。”又如,我写太阳山一带的风景,写成冬天的萧条现象。乙先生说:“不对,那里松树成林,冬天还是青郁郁的。”因为如此,所以这一部书三十多万字,虽是有时写一钩月亮,那都是实在的情形。这是第四次接洽。

我们是这样接洽了一年多,所以这部书的取材,尽可能的保留故事的真实性。作小说不是写历史,为什么这样保留真实性?这就由于甲乙两先生的要求,要把他们五十七师的血渍,多流传一些到民间。我当时曾考虑到这问题,小说就是小说,若是像写战史一样写,不但自乱其体例,恐怕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我要求甲乙二位找点软性的罗曼斯穿插在里面。他们始而有难色。后来允许我了,给了我书中程坚忍鲁婉华,王彪黄九妹这几个人的故事。而他们也有一个要求,这罗曼斯以不损害真事为原则。据说,这罗曼斯也是真的,但其人健在,不肯露真姓名,因之,这书内的真实姓名,有点例外,就是涉及罗曼斯的几个角儿姓名,是随便写的。其余却是自师长到伙伕,人是真人,事是真事,时间是真时间,地点是真地点。

我这书里,没有“想当然耳”之词,一切人的:动作,物的描写,全由甲乙两先生口述。我还怕不够,又托甲乙两先生,找了两位在重庆的常德老百姓,曾经历过这次战役的人,来作过几次长时间的谈话。因之我这部书的材料充足,只恨笔拙运用不完,却没有一点捏造的英雄事迹。关于每位成仁英雄的故事,我是根据《五十七师将士特殊忠勇事迹》。因为有些士兵的动作,颇为相同,写的时候,避免写法雷同,还漏了百分之五六,这是我对于在天之灵抱歉的。因为后来要补人,我把参考书还了甲乙二先生了。关于战事经过,我是根据《五十七师作战概要》的油印品,再加上报纸记载,私人笔记,可以说没有遗漏。不过驰救常德的援军行动,我没有多写。一来书的体例,不许可跑野马,二来我又没有充分的材料,三来我没有得那些部队许可,我也不敢写。但那战事的主要将领,除了书中曾述及的周庆祥师长外,有王耀武、李钰堂、欧震、杨森、王陵基、王缵绪几位将军,这是报纸曾披露过的。附告于此。

当我写这本书之初,是不无顾虑的。因为常德一战,虽是过去的事,可是我们还在和敌人打。我又是一个书生,不知道哪些事可以直言无隐,哪些事还当保留。到了我写到十儿章左右,我军反攻,已收复桂柳。甲乙两先生,也离开重庆,到湘西去了。(那一战是第四方面军的胜利,五十七师又获一次大捷。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就是原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属于第四方面军。)我也失了两位顾问,下笔颇觉困难。所幸不久,日本人就已投降。对日本战事完全过去,我才放开手来写。我的大意,写一二十万字就够了。不料一放手之后,就收不住。而且参考材料里面的英勇故事,又美不胜收,我也不能丢开哪一部分。写到四十章左右,我待船东下,,我已搬到重庆城里来住,我是想写完的。但写到六十一章的时候,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底,我获得一个机会,可以带家眷坐公路车,经贵阳到湖南衡阳去。于是我把所有的参考材料,托人转送还甲乙两先生。只有他两人私人的日记,轻便易带,我还留着。十二月四日离开重庆,十六日到衡阳,二十四日到汉口。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才到南京。在南京,我是过路,我是要到北平办《新民报》的,不能写稿。其间又回了一次安庆探母,一次到上海接洽旧著出版。最后还在南京候飞机半个月,二月十五日我才到北平。到了北平,我身任经理之职,要筹划出《新民报》北平版,事务烦重,提笔时间很少。但我不愿这部书耽误日子太久,每于夜深无事临睡之前,抽空写千百个字。直到四月十八日晚上,我才写完了最后的一页。在北平也就补写了十九章。这书或因事忙,或因天热,或因小病,或因旅行,停笔的日子,多于提笔的日子,因之三十多万字,我整整写了一年。

写这部书,我由南温泉的草屋里,写到北平东交巷瑞金大楼上(新民报社址),由菜油灯下,写到雪亮的电灯下,我自己的变迁,尽管很大,但是把握现实这一点,我决没有动摇。而且我也依然料到,书里一定有不少外行话,还没有被甲乙两先生指出。我诚恳的欢迎武装朋友给我一种指正。

我写小说,向来暴露多于颂扬,这部书却有个例外,暴露之处很少。常德之战,守军不能说毫无弱点。但我们知道,这八千人实在也尽了他们可能的力量。一师人守城,战死得只剩八十三人,这是中日战史上难找的一件事,我愿意这书借着五十七师烈士的英灵,流传下去,不再让下一代及后代人稍有不良的印象,所以完全改变了我的作风。

最后我对甲乙两先生,及那几位常德朋友,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材料。

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日张恨水序于北平南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