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演义》依据冯梦龙改编版本。原书为章回体,约八十万字,一百零八回,两百一十六题,经删节改写,约得二十六万余字,分七十多篇,篇篇可独立,也都互有联系,读者可当作长篇故事读,也可当作短篇故事读。文字改写力求通俗、简洁;为便利阅读,改写时,或以地域为中心,或以战役、人物为中心,但仍尽可能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列,以年代为经,以地域、战役、人物等为纬,前后呼应,使读者不致有茫然之感。改写取材,以能适应时代,阐扬我国固有文化、道德为主,凡是诲盗诲淫,或不合时代精神的,都删节省略。本册为《东周列国演义(下)》。
《东周列国演义》本由明朝的余邵鱼编写,后来经冯梦龙改编,到清代又经蔡元放删订。故事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写起,到秦始皇统一中原为止,以《左传》《史记》等正史所载为基础,所以接近史实,是最佳的历史故事读本。《东周列国演义》由著名学者朱传誉重新编写,分为七十多篇故事,篇篇可独立,又相互联属,取材准确,裁剪精当,清晰地勾勒了春秋战国前后五百多年的历史概貌,是青少年了解先秦历史的最佳选择。
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孙子,他父亲的名字叫波,是吴国的太子。
阖闾年老后脾气越来越坏,他听说越王允常死了,允常的儿子勾践做了越王,就打算趁这机会出兵去打越国,伍子胥劝他不要去,他不听。他教伍子胥辅助夫差在国内防守,亲自带了伯豁、王孙骆、专毅等几个大将,选了三万强壮的兵士,出南门,向越国前进。
越王勾践亲自带兵抵抗,双方打了两仗。第一仗不分胜败,第二仗吴兵被打败,阖闾的右脚被越国的一个将官砍了一刀,幸亏专毅赶来救他,他才没有被杀死。可是专毅却因此受了重伤。
阖闾受了伤,不能再打下去,立刻下令撤退回国,但只撤退到七里外的地方,就伤重去世。阖闾一死,夫差就接位做了吴王。不久,专毅也因为伤重死了。
夫差埋葬了祖父以后,立儿子友做太子。为了警惕自己,他叫十个手下人轮流站在院子里,每逢他进出经过那儿,就大声喊他的名字,问他:“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祖父的仇恨了吗?”他就哭着回答:“没有,我绝不会忘掉这仇恨!”
他叫伍子胥跟伯豁去太湖训练水兵,在灵岩山设立了射箭的靶场,训练兵士们射箭。准备给他祖父戴了三年孝以后,就出兵去打越国,给他祖父报仇。
过了三年,夫差出动全国的军队,叫伍子胥做统帅,伯豁做副元帅,带兵去打越国。越王勾践出兵抵抗被打败,请求投降,愿意跟他妻子一起去吴国,做夫差的佣人,伺候夫差。
伍子胥劝夫差灭掉越国,可是,他最后还是听了奸臣伯豁的话,接受了勾践投降的请求。
夫差叫人在他祖父阖闾的坟墓旁边,盖了一所石头房子,让勾践夫妇住在里头,给他养马。一直过了三年,才放他夫妇俩回国。勾践回到越国以后,每个月派人送礼物给夫差,问候他。夫差很高兴,给了勾践更多的土地。
夫差要盖房子,勾践派人送来了很多好的木材。夫差喜欢女人,勾践选了两个好看的女人,一个叫郑旦,一个叫西施,派人送到吴国去给夫差。夫差特别喜欢西施,让她住在姑苏台,一天到晚跟她喝酒玩乐,不再管理国事。
夫差一直相信勾践,可是,后来他听说勾践正在训练军队,就不放心了,准备出兵去打勾践。
没想到这时候,孔子的学生子贡来到吴国,要他出兵去打齐国。伍子胥劝他不要去,他气得要杀伍子胥。
夫差带了十万吴兵,加上三千越兵去打齐国。结果打了一场大胜仗,齐国请求讲和,他就撤退回国。
勾践到吴国向他道贺,他请勾践喝酒,要再给勾践土地,要升伯韶的官。伍子胥劝他不要这样做,他就叫人拿了一把剑去给伍子胥,叫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自杀以后,他就请伯豁做宰相,接替伍子胥的位置。他要送土地给勾践,勾践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只好打消念头。
勾践回国以后,积极准备打吴国,夫差一点儿也没察觉。他越来越骄傲,竟想跟中原各国的国君开和平会议,做他们的领袖。太子友知道了这件事,想去劝诫他父亲,可是,又怕惹他父亲生气。他就想了一个间接劝他父亲的办法。
一天早上,他带了弹弓和弹丸,从后花园来,衣裳跟鞋都湿了。夫差见了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衣裳跟鞋都湿了。太子友回答说:“我刚才去后花园玩,听到树上有只蝉叫,就跑去看,看见一只蝉正迎着风在叫,看样子很得意。没想到一只螳螂正打树枝上爬过去,准备抓住那只蝉;螳螂一心想抓蝉,没想到有一只黄雀正躲在树叶子下边,准备一把抓住螳螂;黄雀一心想抓螳螂,没想到我手里拿着弹弓,准备用弹丸打黄雀;我一心想弹黄雀,却没想到我脚旁边有一个窟窿,我一不小心,落了下去,所以把衣裳跟鞋都弄湿了。”
夫差说:“你只知道要贪前头的便宜,不顾后头的危险,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笨的了。”
太子友回答说:“世上比我更笨的人多的是,鲁国没有侵犯齐国,齐国无缘无故地出兵打鲁国,以为一定可以打败鲁国,没想到吴国会出动全国的军队,跑好几千里路去打他。吴国打败齐国,自以为了不起,没想到越国正准备出动全国的军队来灭亡吴国,世上恐怕没有比这更笨的了!”
夫差听了,生气地说:“这完全是伍子胥说话的口气,我早就听腻了,你是从哪儿学来的?你再噜苏,我就不承认你是我的儿子!”太子友吓得不敢再开口,告辞走了。
夫差就叫太子友跟王子地、王孙弥庸防守国内,自己带了吴国最强壮的军队;由邗沟向北走,约各国国君在一处叫黄池的地方会合,想跟晋国争盟主之位。
P1-4
经典的触摸
◎梅子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有很多经典文学一个人小的时候不适合读,读了也不是很懂;可是如果不读,到了长大,忙碌于生活和社会,忙碌于利益惦记和琐细心情的翻腾,想读也很难把书捧起。所以做个简读本,收拾掉一些太细致的叙述和不适合的内容,让他们不困难地读得兴致勃勃,这就特别需要。
二百多年前,英国的兰姆姐弟就成功地做过这件事。他们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写成给儿童阅读的故事,让莎士比亚从剧院的台上走到儿童面前,使年幼的孩子也可以亲近。后来又有人更简化、生动地把莎士比亚的戏做成鲜艳图画书,儿童更是欢喜得拥抱。
二十年前,我也主编过世界经典文学的改写本,五十五本,也是给儿童和少年阅读。按照世界的统一说法,少年也属于儿童。
我确信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而且可以做好。最要紧的是要挑选好的改写者,他们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和对儿童的认识,心里还留着天然的儿童趣味和语句,举重若轻而不是龇牙咧嘴,该闪过的会闪过,整个故事却又能夯紧地放在记忆中。
这也许正成为一座桥,他们走过了,在年龄增添后,很顺理地捏着这票根,径直踏进对岸的经典大树林、大花园,而不必再文盲般地东打听西问讯,在回味里读到年少时被简略的文字和场面,他们如果已经从成长中获得了智慧,那么他们不会责怪那些简略,反倒是感谢,因为如果不是那些简略和清晰让他们年幼能够阅读得通畅、快活,那么今天也未必会踏进这大树林、大花园。没有记忆,便会没有方向。
即便长大后,终因无穷理由使一个从前的孩子没有机会常来经典里阅读,那么年幼时的简略经典也可以是他的永恒故事,担负着生命的回味和养育,简略的经典毕竟还是触摸着经典的。
我很愿意为这一套的“经典触摸”热情推荐。
这套书的改写者里有很杰出的文学家,所以他们的简略也很杰出,不是用笔在简单划去,而是进行着艺术收拾和改写。
杰出的笔是可以让经典照样经典的。
我以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而母语经典,理应成为中国每一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希望青少年读者从这套“中国古典小说少年版”开始,更多地阅读我们的母语经典,打好“精神底子”。
——曹文轩
从台湾引进的“中国古典小说少年版”丛书,无论书目的选择,还是改写队伍的精良,都让人产生一种信赖感。相信我们大陆的孩子们也会从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盛宴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营养。
——苏立康
一个儿童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就是他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发育史。此丛书内容博洽而精当,犹如“精神母乳”,适于青少年阅读,孩子们能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养分。
——曹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