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第三帝国中央保安局局长、安全警察首脑,手握纳粹德国安全与情报的利刃;身为波西米亚及摩拉维亚总督、第三帝国代理人,他是布拉格屠夫,还是“大棒加糖”的治国好手?他被称为“纳粹斩首官”“第三帝国黑王子”,“金发野兽”,却也是位忠贞的丈夫与慈爱的父亲;他高大英俊,金发碧眼,音乐、体育、驾驶、飞行几乎无所不能,却在登上权力顶峰途中突遭暗杀而命丧黄泉。揭秘海德里希备受争议的“犹太血统”疑云,及其在解决犹太问题的“最终方案”里扮演的角色。
巴超、王玉莹著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传(第三帝国代理人)》讲述了他的故事。
海德里希是纳粹德国党卫队重要成员之一,曾是一个有望成为希特勒接班人的人物。他一方面在执行任务中杀伐果决、冰冷残酷,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温柔可靠的丈夫,一个高大慈爱的父亲。从失业海军,到身兼帝国中央保安局局长、安全警察总监、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波西米亚及摩拉维亚保护国总督及国际刑警组织主席等数个头衔,却在走向权力巅峰之时突遭暗杀。在第三帝国,海德里希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海德里希是第三帝国一个具有争议的传奇人物。 一方面他是纳粹党卫队头子之一,也是帝国中央安全局局长、安全警察首脑,可以说一手掌握着第三帝国的情报机密和特务系统。三十几岁便官至保护国总督,并表现出了高超的“大棒加糖”的治国手腕,十分有希望成为希特勒的接班人,却在权利巅峰时遭遇暗杀。 另一方面他外形高大英俊、金发碧眼,出身音乐世家,不但擅长乐器,体育几乎十项全能。还喜欢亲自驾驶战斗机赴前线战斗。是个很有人格魅力,相当受军迷读者喜爱的人物。
巴超、王玉莹著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传(第三帝国代理人)》讲述了他的故事。
言归正传,这对幸福的小夫妻婚后搬到了哈雷。在那里,布鲁诺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尽管与岳父的享誉世界的德累斯顿音乐学院不能相提并论,但布鲁诺对其发展还是满怀信心。他认为自己有朝一日必定会担任德累斯顿音乐学院的校长一职——在音乐才华与经验方面舍他其谁呢?他们夫妻俩都把哈雷音乐学院作为一个过渡期产物,主要为将来接手德累斯顿音乐学院打基础。伊丽莎白在父母的建议下鼓励丈夫创办自己的音乐学校。布鲁诺在创校说明书里写道:“与教师家联姻后,在妻子和岳父的鼓励下,布鲁诺也成了教师。”遗憾的是,他们关于德累斯顿音乐学院的野心从未变成现实。这份巨大的失落充斥了伊丽莎白的整个后半生。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变得一蹶不振,而是继续努力工作。
在学校的经营中,布鲁诺对行政和财务毫无兴趣,将其交由妻子全权打理,他主要将精力集中于授课、乐器演奏和唱歌谱曲。伊丽莎白也教授钢琴。作为哈雷第一家专门的音乐学校,学校成长很陕,名气也越来越大,到了1901年的时候,该校正式成为音乐学院。在那个年代音乐教学是很新颖的事物,而在小小的哈雷居然出了一座音乐学院,这真称得上新奇了。
随着学校的成功,渐渐被镇上的“上流人士”所接受,布鲁诺也渐渐和市长有了来往。他在当地剧院的演出也提高了他在当地社区的地位。他1903年向梅森堡的州政府申请州执照,哈雷校委会也非常建议他这么做,但是这一意图三年后才得以实现。此时,布鲁诺的名字也出现在好几个镇音乐社团的名单上。他还是苏拉菲亚会(schlaraffia Lodge,起初是一群在上层社会讽刺王公贵族和当局的演艺人员形成的组织,一个基于友谊和宽容的理想化的社会团体,在一战和二战中曾被取缔,但是私下却一直延续至今)的创始人,这个组织后来被怀疑是海德里希安全部门的共济会。 “音乐教授”是布鲁诺另一个梦想,这也表明了未来希特勒保安总局领袖的父亲是相当勤奋的。
布鲁诺家在小海德里希出生时已经有一个女儿了,根据母亲的第二个名字取名为玛利亚。1904年3月7日上午10点30分,音乐学院学生的演奏声迎来了海德里希的出生。5天后,海德里希的爸爸在镇上登记了他的出生,出生编号为669。18个月后,莱因哈德的弟弟海因茨·齐格弗里德·海德里希(}teinz Siegfried heydrich)也出生了。
在莱因哈德出生的第一个夏天,海德里希一家举家搬迁至邮政大街2l号的新居。新居的规模以及位于市中心的优越位置反映了海德里希家事业的成功。这是一座四层建筑,楼上用来生活,楼下用于教学。楼下的学生总能听见婴儿的啼哭声混着乐器的演奏声以及合唱声。1906年,海德里希一家搬进了古芩大街20号的一处更加豪华的房子。
布鲁诺的孩子是在严格的天主教式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是因为海德里希的母亲信仰天主教,而父亲为了能与母亲结婚则从福音教转到了天主教。伊丽莎白的信仰有时近乎狂热,这在后来使她和莱因哈德对教堂的态度产生了激烈分歧。伊丽莎白每天晚上都带领孩子们做祷告,而海德里希一家也每周末都去教堂做礼拜。伊丽莎白是一位深信棍棒教育的母亲,所以经常对孩子们诉诸体罚。
由于布鲁诺忙着指导学生们,伊丽莎白就负责对孩子们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小里尼(家庭成员们对莱因哈德的爱称)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了弹钢琴、拉小提琴以及复杂的琴谱。到了小莱因哈德六岁上小学的时候,大家发现他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从不为功课发愁,但是有一点内向。他后来的性格特点在早年已经有所显现。莱因哈德的童年玩伴埃里希.舒尔茨(ErichSchultze)确信海德里希一家将更多的关爱给了莱因哈德的姐姐而有些忽略他。由于莱因哈德经常退守于自己的世界里,这使他的性格渐渐地变得钕漫。其他的家庭成员称他为与其母亲相像的“问题儿童”。P6-8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是在2008年夏,在我浏览网页收集整理资料的时候,看到了一篇关于“类人猿”行动的文章。当我耐心地读完这篇文章后便对海德里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个纳粹占领区的总督为何会让英国如此迫不及待地想要铲除他?而作为第三帝国安全部门的首脑又为何会在自己的保护国中被轻易暗杀?随后我通过一些文章初步了解了海德里希的生平,之后便不能自拔地投入到关于他的研究中。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海德里希是一个充满争议与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出生在音乐世家,精通小提琴等多种乐器,通晓德、俄、法等多门语言,曾作为一名击剑运动员参加了193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名次,同时还是德国十项全能的运动员之一,在马术、飞机特技、射击、赛船、滑雪,甚至写作等方面也出类拔萃。值得一提的是海德里希在被刺杀前还曾担任着国际刑警组织主席的职务。但另一方面,海德里希又是纳粹清除犹太人的主要刽子手,正是他主持了著名的“万湖会议”并签署了解决犹太问题的“最终方案”,这使他被钉在犹太问题的耻辱柱上,并被普遍地定性为残暴的杀人机器,甚至连他的同事都为他起了一个“金发野兽”的绰号,而在接任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总督后,其初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又令他得到了“布拉格屠夫”的恶评。
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阿道夫·希特勒的名号,但知道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人却不多。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世界尤其欧洲造成了空前浩劫。而海德里希是纳粹党卫队重要成员之一,是希姆莱的得力干将。同时他也是希特勒的左膀右臂,是一个有望成为希特勒接班人的人物。不仅如此,海德里希身材高大挺拔,容貌刚毅俊美,工作中思维缜密、杀伐果决又冰冷残酷。这样一个狠辣的角色,却在走向权力巅峰之时突遭暗杀。他的死对于希特勒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以至于在其为海德里希举行的国葬上失神自语:“海德里希,他是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男人。”而就在11年前,海德里希27岁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失业海军军官,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进入第三帝国权力的中枢,成为希特勒的左膀右臂和犹太人命运的判官的呢?以上的种种也是本书想要探究的。此外本书还介绍了许多关于其家庭、情感等方面的情况,让大家多一个角度去了解这个人物。
本书的目的就是尽量客观真实地去还原海德里希短暂的一生,为此,笔者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搜集整理了大量关于海德里希工作及私人生活的宝贵资料和图片。但也有一部分资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无可考证。时至今日,只有两部战后传记试图真实地、历史地还原海德里希,分别是《海德里希——绝对权力之争》,以及海德里希的妻子莉娜·海德里希所著回忆录。前者提供了大量通过对海德里希遗孀以及其他一些亲友的采访获得的信息,而后者则是莉娜对已故丈夫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她本人对纳粹党领导阶层的看法。这两部作品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另外本书还参阅了部分前纳粹高官以及帝国中央保安局官员的回忆录。笔者相信这本书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不单单是一篇简单的传记。
最后,我要感谢两年多以来在此书整理过程中进行英文资料翻译的王玉莹女士与德文资料翻译的金颖女士,在出版过程中给予我极大帮助的刚寒锋先生,提供相关资料的德国友人托马斯·塞普(Thomas seep)先生,同时也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对我的全力支持!谨将此书献给那些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努力拼搏的人们!
2015年7月20日
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