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孩子出生起,先后十几年,孩子经历的重要节点,《一天三次夸孩子上清华》作者王建春、王勇皓从家长的角度,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及最后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记录和思索。本文原名父子日记,虽说名为日记,但不是以日记体写的,权当作为岁月的记录和分析吧。作者想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朋友们,在孩子历经的重要节点,是怎样处理的;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如何使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各门功课的学习诀窍和方法;自主招生如何准备;高考我们家长应该做的事;高考时如何保护好孩子的斗志(我很庆幸,我做得很成功);如何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为孩子高考准备的各科复习材料……,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孩子情同手足、亲密无间。
王建春、王勇皓编著的《一天三次夸孩子上清华》是作者从小培养孩子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之谈,包括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培养等诸多方面。如此在孩子的学习方面,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到与孩子经历高考,最后孩子以699的高分考入清华,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经验总结。本书对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有众多裨益。
1994年8月18日,一个吉祥的日子。依稀记得那天天气真好,太阳格外的红,天格外的蓝,风格外的柔和。孩子的预产期过了好几天了,妻子有点着急,昨天吃了蓖麻油炒鸡蛋。今天一打早,妻子就觉得肚子疼,母亲说可能要生了,赶紧上医院。
母亲和妻子在妇产科做检查,我到住院处办理住院手续。在住院处门口,我捡到了一盒未拆封的“将军”烟。那家伙,那是相当的高兴。对于那时天天抽一元两角的“蓬莱阁”的我来说,无疑像今天的大“中华”。急忙抽出一棵,叼在嘴里,点着火,慢慢地深吸了一口,烟雾缓缓地吐出来,真爽,心情放松了许多。剩下的烟马上装在上衣的口袋里,那时候可羡慕别人口袋里露出的小红盒了,今天真是一个好兆头。
妻子进产房好长时间了,我兜里的烟越来越少,可始终不见妻子出来。虽然大厅有很多排椅子,可母亲和我都无心坐着,母亲的脸上虽然挂着笑容,可也能读出焦虑来。我们就站在产房门外,直视着幽深的走廊。孩子的形象在我的心里一遍一遍地描绘着:圆圆的脸蛋又白又胖,黑黑的眉毛又浓又密,大大的眼睛又黑又亮,就像画上画的一样。孩子肯定也非常聪明,因为,在妻子怀孕时我就看了大量的有关儿童教育和生长发育的书,知道胎教能促进胎儿的大脑发育,所以,我就每天播放轻音乐和儿童歌曲。
两个小时过去了,母亲和我仍然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着。突然,看见妻子挺着大肚子从产房走出来了,在走廊中溜达,还向我们招了招手,然后又进产房了。这小家伙还真能坚持。
母亲和我轮班回家胡乱地吃了点午饭,又站在产房门口。几个小时又过去了,仍然没有一点消息。我的心变得更加焦躁不安,烟一支接着一支,默默的祈祷上帝,我的标准降低了,即使孩子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美丽,那样聪明,只要母子平安就行了。自参加工作以来,妻子的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感冒、四肢关节痛,医生诊断为风湿病,还劝阻不要生孩子。可真怪,妻子从怀孕开始,一点毛病也没有,唯一的毛病是能吃,那家伙,那饭量大的惊人,来者不拒,逮啥吃啥,体重飞快地增长。
到了晚上七点多了,烟已抽完了,母亲和我都变得焦躁不安。终于助产士出来告诉我们,孩子生了,是个男孩,母子平安。母亲和我非常高兴,一切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急忙跑进病房,儿子就躺在妻子的身旁,几缕头发粘在头顶上,又黄又细;小小的脸蛋,又红又皱。两只小眼睛,从红红的眼皮中窥视着这陌生的世界,像个干瘪的老头。怎么会这样呢,与我想象的画中的男孩一点儿也不一样。后来才知道,新生儿都是这样,画中画的那都是周岁儿童。
要回家了,我赶快去抱孩子,母亲不让,说:“你不会抱,孩子很软,要扶着头才能抱。”母亲乐呵呵地把孩子抱回家,急忙给妻子做饭。那时,我们住的是平房,厨房在外面的小房里,母亲做一会儿饭,就回大屋看看孩子,生怕孩子被谁偷去。
把妻子搬回家,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孩子。端详着这小小的生灵,一种初为人父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知道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从今天开始了。经常在报纸和电视中看到,有的父母把儿子杀了,有的儿子把父母杀了。怎么会呢?《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况且此时孩子的智力为零,性格是一张白纸,任由父母描绘。我始终认为孩子的变坏都是父母逼的。在这决定儿子一生的时期,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我们,深知责任重大。不求孩子将来飞黄腾达,只求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
悄悄地告诉你:从孩子的呱呱坠地起,他(她)就承载着您的梦想,您的希望,您的欢乐和忧伤,您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如何做一个好家长了吗?
孩子的教育是有方法的。您现在需要做的是:马上到书店买几本孩子教育方面的书,仔细研读,把书中的精华,运用在您的孩子教育方面,您会受益无穷的。
P1-2
在2012年高考中,孩子以699分的成绩,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作为家长,我感到自豪,我更欣慰的是,孩子阳光、善良、为人坦诚,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很多朋友都想向我取经,询问孩子的教育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真诚地表扬。用表扬的方法,固定孩子的优点,用表扬的方法,纠正孩子的错误。
自孩子出生起,先后十几年,孩子经历的重要节点,我从家长的角度,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及最后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记录和思索。本文原名父子日记,虽说名为日记,但不是以日记体写的,权当作为岁月的记录和分析吧。截止今日,已有17余万字,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我想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朋友们,在孩子历经的重要节点,我是怎样处理的;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如何使孩子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各门功课的学习诀窍和方法;自主招生如何准备;高考我们家长应该做的事;高考时如何保护好孩子的斗志(我很庆幸,我做得很成功);如何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我为孩子高考准备的各科复习材料……,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孩子情同手足、亲密无间。今天,我将此书发表,在看过此书的朋友们,即使只有一位从中受益,我将感到莫大的荣幸。
这本书,主要是面向家长的,而不是孩子。我曾经有过困惑:孩子究竟应该怎样教育?没有人告诉我,没有哪本书告诉我,我现在把我的经验发表出来,希望能够给朋友们以借鉴。
我有这样一个理念:孩子的变坏,都是我们家长逼的。当孩子做对时,家长没有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孩子做错时,家长和老师轮番批评,这种共同对付的模式,只能使孩子越走越远。当您看完此书,觉得教育孩子确实是有方法的,并把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付之于行动,那就对了;如果您看完此书,只是感慨:人家的孩子真优秀,咱的孩子不行,那就错了,我不想借此书来炫耀孩子,我只是想用一个个真实的小情节来提示大家,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样理解孩子,怎样给孩子有效的帮助。我们的孩子个个具有潜能,只是这种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如果您做的比我好,那么您的孩子肯定就会很优秀。清华、北大并不是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只要孩子阳光、善良、正直,无论哪所大学,都足够给孩子提供发展的舞台。
去年,在中国狼爸红极一时时,我就有过要发表的冲动,但考虑到潜在地对孩子的影响,我选择了沉默。
其实,对中国狼爸的教育方式,我确实不敢苟同,几乎所有的观点正好相反。“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是家长的悲哀,也是孩子们的悲哀。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他再不听话时,你还能怎么做?作为家长,到那时,那真是黔驴技穷了,你怎么也不能把亲爱的、弱小的孩子打死吧?我可以自豪地说,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从来没骂过孩子一句。孩子5岁时,我在他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当时,我哭了,令我后悔到现在,从此,再没打过一次。我们感情很好,儿子常说,多年父子成兄弟。
使孩子听话的最重要的手段是感情,孩子因为怕做错事,让家长伤心,这种感情、这种心理起的自律作用,足以超过狼爸的棍棒。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家长,天天对我们只有批评和呵斥,甚至打骂,你愿意听他的吗?你真的能从内心深处想做好他分配给你的工作吗?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知己,便是懂你、欣赏你的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孩子的知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