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眼见为实;西谚说:一图胜千言。视觉经验似乎是可靠的,其实却是暧昧的。这暧昧是一种诱惑,诱人去追寻视觉文化的真谛,追寻艺术、人生和世界的真谛。然而,追寻的过程充满了困惑,于是游目游心便成为视觉经验的治疗。
《视觉的暧昧(来自图像世界的随笔)》的作者是来自加拿大籍华裔学者段炼在这部关于艺术和文化的图文随笔集中,记述了其在北美、西欧、中国三地的生活、行旅、见闻和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视觉的暧昧(来自图像世界的随笔)/影像阅读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加)段炼 |
出版社 | 中国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人云:眼见为实;西谚说:一图胜千言。视觉经验似乎是可靠的,其实却是暧昧的。这暧昧是一种诱惑,诱人去追寻视觉文化的真谛,追寻艺术、人生和世界的真谛。然而,追寻的过程充满了困惑,于是游目游心便成为视觉经验的治疗。 《视觉的暧昧(来自图像世界的随笔)》的作者是来自加拿大籍华裔学者段炼在这部关于艺术和文化的图文随笔集中,记述了其在北美、西欧、中国三地的生活、行旅、见闻和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内容推荐 段炼编著的《视觉的暧昧(来自图像世界的随笔)》是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段炼多年来关于艺术和文化的图文随笔合集。身为艺术教育领域的老师,作者关注教育、文学、艺术,以及相关的见闻和思考。这部关于艺术和文化生活的随笔集,以视觉经验来记述作者在北美、西欧、中国三地的生活、行旅、见闻和思考,力图贯通文字与图像,以求相辅相成,见证个人所亲历的图片世界。顺着这一脉络,本书组织了读画和心路等相关题目,以随笔写作来探究内心历程。 目录 代序 辑一 游心 米兰,最后的悬念 纽约,晨曦中的渔夫 加勒比海岛,被颠覆的叙事 辑二 读图 故宫观画三记 辨图识画 京城看画记 历史的大书 德国看画三题 美加看画记 辑三 观影 摄影,要说平凡不容易 电影与电视,边看边说 辑四 性情 猎艳图 我心忐忑 天涯达人 美国的罂粟花 行走 辑五 写作 画画的朋友 散文前沿 写作是一种修炼 辑六 回眸 犹太故事与英雄 黄河与汾河 文心如斯 美国高校职场 后记 试读章节 辑三 观影 摄影,要说平凡不容易 电影与电视,边看边说 何谓平凡? 说到摄影,无论拍摄景观还是人物,人们通常都强调,要在平凡中发现不凡。但是我认为,若要进入更高境界,反而要在不凡中发现平凡。 过去摄影圈有一种说法:若能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作品,就算是得到了摄影界的认可。显然,这家杂志的涉猎范围并不局限于自然地理和旅游探险,而且也涉及摄影。由于该杂志影响大,世界不少地方都先后出现了合作版或山寨版。在中文图书界,先是台湾出版了类似杂志,栏目设置几乎就是美国的翻版。我认识一位旅居纽约的上海摄影家,他经常接受台湾地理杂志的委派,到南美洲去拍照,从事类似于人类学和地理、旅游方面的考察。后来国内也办起了同类杂志,栏目内容也几乎如出一辙。 发表于《国家地理》的摄影作品,绝大多数都不是摄影棚里人为摆拍的照片,而是户外自然摄影。摄影家们涉足高山密林、激流峡谷、原始部落,他们在疾风暴雨、浓云晚霞、魅影逆光中追求难得一见的不凡,拍摄猛虎扑食、深海游鲨之类,其作品每每因此而引发读者惊呼,于是效尤者众。在全民旅游的今天,野外的自然摄影,已成为无数发烧友的最爱,他们在蛮荒之地的旅行中,执意寻找、发现、捕捉不凡的摄影场景。 早在大半个世纪前,美国著名摄影家亚当斯给《国家地理》做过外勤记者,在自然与荒野中拍了不少好照片,其中有不少便是在平凡中发现不凡。例如,有天傍晚在完成了一天的拍摄后,亚当斯驱车返程。途中他看到一处普普通通的村庄,天上暗淡的流云缓缓地沿地平线漂游,月亮也缓缓升起。在这平凡的乡村景象中,亚当斯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安详和神秘,以及宁静中的暗流涌动。他的心被触动了,立刻停车抓拍,捕获了这转瞬即逝的感觉。这是他在平凡中捕捉不凡的经历。与此不同,亚当斯也有相反的经历。有次在高山森林拍摄了不凡的景致后,他在密林的背景前看到了一株普普通通的白桦树,被逆光衬托出来,虽然平凡,却有平凡的魅力。 但是,在国内地理杂志上发表的摄影作品,全然没有亚当斯的品位,而常是所谓不凡的“画意”或“诗情”照片,其媚俗,如江南烟雨、小桥流水之类,甜腻得令人作呕,就一个字:装。 在21世纪初,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了《国家地理摄影精选》影集,收录该杂志百年来发表的摄影精品,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作品为主,既有不凡之景,更有平凡之作。欣赏这部影集,我自问:平凡与不凡主要是因为什么造成的?是天气、设备、景点等外在因素决定一件作品的成败,还是摄影者的修养、品位、眼力等内在因素决定艺术水平的高下? 我认为,真正的艺术水准,得自摄影者的内在修养,而不仅仅是外在条件。相对而言,要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比较容易,而要在不凡中发现平凡却不太容易,因为“不凡”容易抓人眼球,而“平凡”则容易被忽视。 最近读到一位北京摄影家的旅行笔记《我思故我行》,此书似乎为上述思考提供了部分答案。书中的摄影,有点像《国家地理》杂志的作品,多在西藏、新疆等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所摄。20世纪80-90年代,人们不易前往那些地方,其景色的确罕见而不凡。但是到了21世纪,青藏铁路建成,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不少摄影者也有了私家越野车,现在发烧友已不难去西藏新疆猎影。所以,《我思故我行》的真正价值,不是作者到了什么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拍摄那些常人难及的不凡场景,而是书中作品所透露出的艺术修养,正是这修养,才使不凡的场景能让凡人接近。作者是画家,艺术修养较好,后来做摄影记者,行走四方,眼界和思维都很开阔。从书中文字可以读出,作者对摄影场景有独到的观察、发现和思考。 我认为,摄影的要义不仅仅是在平凡中发现不凡,而更是在不凡中捕捉平凡,就像亚当斯的白桦树。唯有平凡的作品,以其平实的艺术语言,才易与普通的凡人沟通。P143-146 序言 北京东四十二条48号,中国摄影出版社所在地,“影像阅读”文丛在此诞生。 出版计划中这一系列谈论影像的书,其作者都是那些一线人员,包括摄影师、学者、策展人、编辑、收藏者等等,他们来自海内外,话题多元、发散。所思所想所感,所有话题力求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给不了观念,那就给材料。编者与作者一同努力,力求呈现丰富多元的影像文化生态。 影像阅读,阅读影像,这样的问题,既迷惑难言,又魅惑重重。但,言说的乐趣不正是在此吗?但愿睿智的作者与同样睿智的读者在这里相聚,品茗畅想,或低头沉思…… 后记 摄影家讲究视觉经验,画家和艺术史论家亦然。这部关于艺术和文化生活的随笔集,以视觉经验来记述作者在北美、西欧、中国三地的生活、行旅、见闻和思考,力图贯通文字与图像,以求相辅相成,见证个人所亲历的图片世界。古人云“眼见为实”,西谚说“一图胜千言”,视觉经验似乎是可靠的,其实却是暖昧的。这暖昧是一种诱惑,诱人去追寻视觉文化的真谛,追寻艺术、人生和世界的真谛。然而,追寻的过程充满了困惑,于是游目游心便成为视觉经验的治疗。就此,写作的话题便从视觉经验延伸开去。顺着这一脉络,本书组织了读画和心路等相关题目,以随笔写作来探究内心历程。 与文字相配的照片,除文中所论及绘画、摄影和影视作品资料图片,皆为本书作者及夫人郭茜近年所摄。作者同绘画及文字相伴四十余年,崇尚平凡的艺术,对摄影的看法亦如此。作者不仅拍摄平凡的生活和自然景象,也在其中追求平凡的意蕴,因为平凡是我们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本质,也是视觉和艺术的真谛。 凡文末未注明出处的文章,皆写于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发表于纽约《世界日报》周末专刊。《世界日报》是美国和加拿大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中文纸媒,总部设在纽约,分部遍及美加各大城市,也在欧洲和亚洲发行。自上世纪末,我开始在该报发表游记,十年多后,周末专刊的主编让我开设专栏,约定栏名《雅俗之间》,以泛文化为话题。但实际上我写得却比较专一,关注教育、文学、艺术,以及相关的见闻和思考。专栏隔周一文,每文不足1500字,三年里写了80篇,这里收入的篇章,基本上以视觉经验为话题。另一些长短不一的文章发表于国内文学期刊如《散文》、《黄河》、《中国文化报》及《北京青年报》等。 这本小书得以出版,要感谢著名散文家马明博先生的引荐,感谢时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副总编辑晋永权先生的慧眼,还要感谢策划编辑邢瑞小姐以及文字编辑们的细致和耐心,若无他们的劳作,本书难以面世。最后,更要感谢陈丹青一如既往以序捧场。当然,书中的所有谬误,皆是作者的责任,还请读者指正。 2015年6-8月,北京-蒙特利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