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步步地走着--李伟将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梅门造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总后老作家梅门造撰写,详细地描写了李伟将军的一生。

李伟,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平清华大学,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了33年,历任总政办公厅副秘书长、总政宣传部部长等职,是我军宣传、文化、体育工作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1938年他在抗日战争前线创作的《炮兵进行曲》,1946年在枪林弹雨的战车上创作的《坦克兵进行曲》,成为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分列式的伴奏曲。从此之后每次国庆阅兵这两首曲目都是必不可少的。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长篇传记文学。在这本书中,军旅作家、李伟将军的老部下梅门造整理李伟将军的全部著作和部分日记,查阅大量文献史料,走访了李伟将军的领导、战友、部下和亲属百余人,历时4年将32万字、附图片120幅的作品奉献给读者。

目录

序: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一章 风雨锁沧州

第二章 烽火清华园

第三章 千里从军路

第四章 洛川大练兵

第五章 转战太行山

第六章 汗洒南泥湾

第七章 鏖战黑土地

第八章 喜迎新中国

第九章 首揭细菌战

第十章 创业挑重担

第十一章 情漫出访路

第十二章 鼓乐壮军威

第十三章 悠悠胞波情

第十四章 体坛一斗士

第十五章 再次访苏罗

第十六章 蒙冤两千天

第十七章 扬帆乘春风

第十八章 高唱正气歌

后记

试读章节

李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相当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度过的。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的兴起、“九一八”事变……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冲击着李伟的心灵,迫使他学习观察社会,认识这个动荡的社会。

1926年寒假,李伟在县立高小毕业,然而要考中学还要等到1927年的下半年,因为当时沧县唯一的中学——沧县二中,要下半年才招新生。好在李伟的父亲正在县立高小教书,学校给予照顾,允许李伟和几个准备考中学的学生在学校教员休息室复习功课。除了温习旧课,李伟利用这段时间,读了《礼记》、《左传》之类的经典。教员休息室给老师们订了两份报纸,这使李伟得到了许多新的信息和知识。他每天阅读《大公报》、《益世报》,也注意倾听教师们在休息时对时事的各种议论。

有老师说:“还不如让北伐军打过来,这些军阀,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打来打去遭殃的总是老百姓。”

有些老师战战兢兢地说:“共产党来了,说不定真要共产呢?”

“咱们一个穷教书匠有什么产可共?”

“你没听说还要共妻咧!”

这时刚刚13岁的李伟,对老师们的谈话虽不能全部理解,但看到眼前一些不通情理的事情,也是疑惑不解。

4月间看报纸,得知国民党在上海杀害共产党人,国共分裂了。从小爱向母亲问“为什么”的李伟,渐渐地给自己提问了:

为什么这么多年总是这一派那一系的军阀混战?

为什么世界大战中,中国支持的协约国打赢了,被德国霸占的中国领土——山东省的青岛、胶州湾、胶济铁路不能交还中国,反倒交给了日本呢?

为什么奉军部队进关后,在北平绞死了共产党人李大钊,而国共两党分裂后,蒋介石也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呢?

这些问题萦绕在李伟脑子里,找不到答案。他和一同复习功课的同学讨论,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他向老师请教,多数老师的回答讳莫如深。有的老师还劝他“好好读书、莫谈国事”。直到后来李伟直接和共产党员有了接触,这些“为什么”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1927年下半年,李伟考取了沧县唯一的最高学府——直隶省立第二中学,被编在一年级第27班。

省立二中坐落在沧县城北门外,紧靠城墙,校园的东西两侧都是大片的芦苇水塘,北面是一个人工堆成的土岗,上面长满杂草野花。据说以前这土岗是士兵打靶的挡弹墙,再往北去就是一片乱葬岗了。二中的大门朝南,有一条隆起的土路直通南端的大食堂,土路东西两侧是各种球类的运动场,最大的场地是路西的足球兼田径场。

二中的校长是沧县绅士刘香侯,他在学校里完全实行封建统治,所聘教员大部分是清朝末年的“举人”、“秀才”。教授的课程除英语、数学外,大都是古文,图书馆的藏书也多是“诸子百家”“之乎者也”,很难满足求知欲旺盛的学生需求。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北伐战争。5月,叶挺独立团率先向湖南挺进,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8月,在湖北击溃军阀吴佩孚的主力,11月,在江西歼灭军阀孙传芳的主力,12月,占领福建、浙江,1927年,进占南京、上海……这一连串的民主革命的胜利,给沉寂的二中带来了一次大的冲击,学生思想开始活跃,学生们自发地组织上街游行、演讲。北洋军阀垮台后,许多新书报、新杂志搭载着新的思想流入学校,流进学生们的脑海里。

1928年,由于食堂伙食太差引起学生不满,学生们提出了“打倒校长刘香侯”的口号,采取罢课、上街演讲等方式,扩大影响,争取同情,终于将刘香侯赶下了台。  1929年,新校长杨学山上任,带来一批新教员,学校的面貌也有了一些变化。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气开始在学校形成一种新的时尚。学校来了一位国文教员汤曼华,他在上课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五四运动“的情况,指出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封建迷信和旧礼教的意义。他介绍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及作品,听得出来这位老师最推崇胡适、徐志摩和苏曼殊以及新月派。他也介绍了外国的莎士比亚、歌德、小仲马、托尔斯泰、塞万提斯和惠特曼等人及其主要作品。在汤曼华老师的介绍和推崇下,这些作家的作品被同学们争相传阅。汤曼华老师对这些世界文坛巨匠的介绍和评价,引起了从小喜爱文学的李伟的极大兴趣。

李伟虽然才15岁,却对文学有着极敏锐的感觉和超常的悟性。他读了胡适的作品,又读了鲁迅的作品,他对汤曼华老师说,两个人的作品他都很喜欢,胡适的作品像“饭”,温暖、平和,有生之趣味与情意;而鲁迅的作品则像是“药”一样,猛烈、尖锐,能直抵病灶。

李伟说:“鲁迅那些犀利的杂文小品,还有一大批耐人寻味的小说,带着浓烈的火药味,让生活在黑暗中的国人看到自己躯体上的病根。鲁迅先生是睿智的、清醒的,在黑暗无边的深夜里寻找,找到了一个阿Q,他身上集中了民族所有的病灶。先生做过医生,他能医治人的身体,但对于民族精神顽疾,他显然也开不出更好的药方。”

对学生的侃侃而谈,汤曼华感到由衷高兴,他频频点头鼓励李伟继续说下去。李伟得到老师的赞许,胆子更大了。

“胡适很坦诚、厚道、重情意。”年纪轻轻的李伟像个评论家,他对胡适的品头论足,让汤老师出乎意料。

“胡适儿童时代就是一个刻苦的学生,天没亮,老师没起床,他就端着一盏罩子灯到老师家来取学堂钥匙。徽州文化真厚啊,胡适的功底扎扎实实,他随后到上海,再后来他又到上海,他的眼界,他的心胸完完全全拓展开,就像那片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胡适一直在徽州上庄,顶多就是一个会讲古的、眼镜滑到鼻梁上的老先生而已。这样的先生在徽州遍地都是。”李伟越说越激动,“可是他到了美国,中西对比眼界大开,西装一穿洋风一吹,他脱了胎换了骨,他就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扛大旗者,石破天惊地发表了划时代的《文学改良诌议》,一代文化学者就此在万千学子心中高高耸立。”

汤曼华老师完全赞同李伟的看法,他补充说:“我非常赞同你的看法。是的,胡适的作品是‘饭’,米饭养人。鲁迅的作品是‘药’,药能治病。一个人活着,离不开米饭也离不开药,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

P6-9

序言

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

李伟同志是我军宣传文化战线上受人们崇敬的一位领导。1984年我到总政工作后,与他在工作上的接触、个人之间的交往比较多。他对党和军队事业的忠诚,为人处事的厚道朴实,工作上的极端负责和多才多艺,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与钦敬之情。

李伟同志17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21岁参加“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后,为抗日救国他毅然投笔从戎,开始了长达67年的职业革命家生涯。从清华学子到人民军队的将军,一生绚丽多彩。

李伟同志对人民军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一些具有创建性和开拓性的领域里,留下他的光辉足迹。

在我军第一个炮兵团和第一所炮兵学校成立之初,李伟编写的《炮兵数学讲义》成了学员们不可或缺的入门教材,我军炮兵的许多将领和高级指挥员,几乎都是学着这本教材走进炮兵行列的。

参加开国大典分列式的我军炮兵和战车方队,是在李伟创建的《炮兵进行曲》和《坦克兵进行曲》的雄壮乐曲声中,接受领袖和人民检阅的。这两支颂扬人民军队光荣征程的经典乐章,一直沿袭至今。

从1952年开始,李伟就参与了我军宣传文化部门的创建、发展的领导工作。包括总政文工团、解放军军乐团、军事博物馆、解放军艺术学院、解放军文艺社、八一体工队、解放军军人俱乐部等单位的创建。在长达32年的岁月中,他在宣传文化思想方面的诸多建树,保证部队的宣传文化工作始终沿着为部队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正确方向前进,取得了骄人成绩。

李伟在担任我军宣传文化领导工作期间,参与了大量外事活动,包括率团出访表演、体育竞赛、会议谈判、友好访问。以及各国来华访问、演出、比赛、文化交流的来访外宾的接待工作,他坚持以我为主,不卑不亢,热情友好,有理有利有节,为祖国和军队争得了荣誉。

1986年,总政老干部学院成立,李伟同志担任院长,为全军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带了一个好头。李伟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勇于创新,为老干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各方广泛的赞誉。

李伟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荣辱不惊,谦虚谨慎,不断进取,平易近人,堪称共产党员的模范。

《一步步地走着……——李伟将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鲜活故事,作为李伟同志的战友,我愿借本书出版之际,向李伟同志表示我的深切怀念和诚挚敬意。

是为序。

周光玉

二00七年十二月三日

后记

《一步步地走着……——李伟将军》的编写和出版,是在总政首长的关怀下,特别是总政宣传部领导的指导关心、支持下进行的。

感谢总政原副主任周克玉同志,为本书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首先要提到的是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社长王传洪同志,已年过八十,体弱多病,患着严重的眼疾,从本书筹划之始,就如何编写,如何使用李伟同志留下的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料等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宝贵意见,初稿写出后又逐章逐节审读,亲自执笔对一些具体内容作了修改。

里克同志认真审读了全文,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

原总政歌舞团团长吴茵同志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有关章节作了“史实详实、观点正确、思想性很强、具体生动、文字流畅”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资深老编辑王侠同志也是李伟同志多年的老部下,从本书的筹划到出版,本着对老首长崇敬的心情对本书进行编辑工作,这中间曾因病住院,病愈出院后第二天就投入工作。郑建新同志再三不肯让他继续编稿,但他坚持同责编一起将本书付印出版。这里不能不提到李伟同志夫人郑建新同志,她已是八十高龄而又身体多病。她为作者从李伟留下的十数箱出版物及书信杂记中,收集、整理了许多珍贵资料,并从本文初稿到付印稿修改、校阅了七次。她真可谓以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李伟同志的至爱之中。本书撰写前,还采访了沧州文史办、清华大学、李伟的老同学、老战友,如文击、马海亭、周之同、周星华、鲁挺、承宪康、魏风、杨平以及总政直属文体单位的老部下40余人,在此不一一列名。许多老首长老同志以及原在炮兵工作的老战友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照片,作者本人及李伟同志夫人郑建新同志谨表深深的谢意!

作者

2009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5: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