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勤俭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集理论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概论部分对勤俭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由省社科院、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教授担任主编。丛书共分民本卷、忠孝卷、荣辱卷、爱国卷、修身卷、仁爱卷、气节卷、慈善卷、勤俭卷、诚信卷十卷,以“ 八荣八耻”为线索,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突出可读性,寓知识、理论和思想性为一体,旨在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中华伟大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内容全面、叙述通俗、结构合理的读本。
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勤俭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
胡质父清子廉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皆以清廉著称于世。胡质,字文德,淮南寿春人,魏文帝时,官至东莞太守、荆州刺史,后加封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其子胡威,字伯虎,晋武帝时官至青州刺史。
胡质在曹操当政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他之所以日后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四年后,朝廷追思清廉之士时,考虑到胡质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胡质虽然当官,可家中并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好骑着毛驴独自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又无不钦佩。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胡质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胡质望着临行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为父给你路上的盘缠吧。”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不知道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作盘缠。”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并随口问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太康元年(280年),胡威卒于青州刺史任上,朝廷因其政绩突出,且为官清廉,特追赐他为镇东将军,加封谥号为“烈”。(《晋书》卷九)
吴隐之卖狗嫁女
吴隐之,字处默,东晋淮阳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又天资聪敏,尤其是操行端正,事母极孝,所以很早便获得了“儒雅之士”的名声。长大后,经旧邻韩康伯推荐,开始出任“辅国功曹”,随后官职不断升迁,历任卫将军主簿、晋陵太守、左卫将军、广州刺史、太常、中领军等职。
吴隐之做官之后,仍保持多年来养成的俭朴作风。每月领到俸禄,几乎全部用来接济贫穷的亲友和乡邻,而自己则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据记载,他家中有时缺粮,就一天并作一顿吃;穿的,永远是布衣,出门从不坐车子。他的妻子刘氏,每日纺线织布,劈柴烧饭。有一次,刘氏为孩子们拆洗棉衣没有干,只好让他们披着棉絮来御寒。
在吴隐之担任卫将军谢石主簿时,他的女儿正值婚龄。有一天,吴隐之和随从外出办事,半路上下起雨来。他们正想找个地方避避雨,却见一位书生抱着蓑衣挨雨淋。吴隐之不解,便问他:你为何抱着蓑衣不用,却任凭雨淋呢?那书生答道:这蓑衣是我在路上拣到的,找不着失主,我只好抱着。如果我披在身上,想那失主心疼蓑衣更不好受!吴隐之顿时对他产生了好感,遂又问起他的姓名、年龄、住址和家庭情况。回府后,经夫人同意,托人保媒将女儿许配给了那位书生。
女儿出嫁,这在一般人家也是件大事,更何况是官宦人家。卫将军谢石知道吴隐之一向清贫,于是特地派管家带着厨子和物品到他家帮着办喜事。管家刚到吴家大门,就看见吴家的仆人牵着一条狗往外走。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竞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晋书·良吏传·吴隐之》)
祖逖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二十四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呜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晋书·祖逖传》)
P106-109
梁保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是江苏学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日益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掘和认知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此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2008年7月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由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全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书稿集理论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考虑到书稿各卷均有联系,并独自成册,允许在译编故事和引用名言方面存有少量重复或叙述方式的差别。
为提高丛书质量,编委会特邀十位知名专家教授,分别审读各卷书稿。他们是:董健审读“爱国卷”,蒋广学审读“民本卷”,刘钰审读“勤俭卷”,阎韬审读“仁爱卷”,薛金鳌审读“慈善卷”,卞孝萱审读“诚信卷”,顾介康审读“修身卷”,陈得芝审读“气节卷”,黄玉生审读“忠孝卷”,吴镕审读“荣辱卷”。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及部分编委集中对丛书进行统稿。
特别让我们高兴的是,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为本丛书撰写序言,这不仅是对丛书编著者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表明省委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长期的、细致的、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从事精神道德的再教育,大力弘扬既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美德,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起到积极作用,对读者有所启迪。
编委会
2008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