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张孝基重托》、《黄裳还珠》、《宋濂重诺》、《许衡心有主》、《还钱》、《无信丢命》、《郭进不失信于罪人》……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诚信卷》,收录了以上诚信故事,全书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诚信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胡发贵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拾金不昧》、《张孝基重托》、《黄裳还珠》、《宋濂重诺》、《许衡心有主》、《还钱》、《无信丢命》、《郭进不失信于罪人》……本书为《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之《诚信卷》,收录了以上诚信故事,全书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内容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诚信卷》分册。 目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传统诚信的历史内涵 1.诚者不欺,信者不妄 2.诚信是一种美德 3.诚信是做人的本质要求 4.诚信是社会团结的纽带 5.诚信是理想社会的标志 6.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7.诚信是国与国交往的准则 8.诚信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二、传统诚信的基本特征 1.诸子百家,同重诚信 2.人有诚信的能力与责任 3.学以忠信为本 4.修辞立其诚 5.上好信则民用情 6.人穷则诈 7.童叟无欺 8.用兵戒欺 9.盟誓与人质 10.乡党、朋友讲诚信 11.诚信的成语、俗语 三、传统诚信的历史演变 1.诚信的字源考察 2.诚信思想的发展 3.诚信道德是历史进步的结晶 四、传统诚信的当代价值 1.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诚信 2.诚信与市场经济 3.诚信与和谐社会 4.诚信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5.传统诚信的意义和价值 中篇 故事 一、先秦故事 大禹惩处防风氏 削叶封侯 周幽王失信亡国 子产坦城 楚厉王击鼓取信 国君不可失信 齐桓公取信诸侯 季札赠剑 知音 瓜期不代 食言而肥 卞和献玉 商鞅徙木立信 承命为信 赵氏孤儿 诚信为大道 晋文公重诺 信为国宝 诚实的哀骀它 不用奸计 黄泉相见 生不愧死 晏子不背老妻 齐太史实录 楚文王不欺枯骨 诚实是名誉 诚信为救灾之本 周郑交质 以信合诸侯 不袭无备 孔子信任颜回 盟誓 吴起重承诺 穰苴斩庄贾 曾子杀猪示信 豫让忠诚 “良人”说谎 孟子反矫情 赵太子为人质 魏文侯重承诺 魏王守信 赵括之母不护儿短 完璧归赵 一言九鼎 平原君示信 齐威王信任章子 指鹿为马 二、汉唐故事 韩信报恩 韩信重信义 陈平不背本 周亚夫军纪严明 季布一诺千金 司马迁的史德 刘秀重诺言 冯异诚信 刘昆实话实说 梁鸿诚实 第五伦坦诚 公沙穆拒买官 朱晖重托 范式与张劭 郭■取信小儿 廉范感恩 元方识信 曹操断发明信 刘备不背诺言 羊祜诚信 心诺 诸葛亮重信 千里如期 毁约丧命 太史慈不食言 太史慈知恩图报 苻坚言而有信 慕容垂感恩 王述诚实 王罴之信 君王无戏言 萧允不食言 独孤信因诚信获名 高允临死不易辞 傅岐假释死囚 皇甫绩求责 唐太宗以诚治天下 唐太宗取信死囚 唐太宗知错即改 唐太宗重信史 常何之诚 诚信为国家之本 陆羽不避虎狼 裴怀古坦诚 吕元膺信及囚犯 守约不饮酒 武则天信任狄仁杰 柳宗元托孤 大雪赴约 崔枢不昧财 吴兢写信史 裴度还包袱 李勉葬友 韦■不改初衷 韩熙载不曲笔阿世 三、宋元明清故事 梁颢抄书 寇准不改年龄 鲁宗道说实话 司马光剥胡桃 欧阳修不掠他人之美 胡长孺不谀墓 种世衡大雪访酋长 巢谷重然诺 晏殊之诚 查道付枣钱 陈尧咨卖马 拾金不昧 张孝基重托 黄裳还珠 宋濂重诺 许衡心有主 还钱 无信丢命 郭进不失信于罪人 曾彦休妻 李母问米 以诚相待 公沙穆诚实不欺 守信的小道人 万泰不负友 谢阿明不失信 穆香甫还债 券在心 诚心相感 路泽农不欺 甘做傻子的唐祁 乾隆让位示信 下篇 名言 一、先秦名言 二、汉魏宋元名言 三、明清近代名言 后记 试读章节 孔子是较早系统论述诚信的美德意义的。孔子自称”吾道一以贯之”,他的大弟子之一曾子认为孔子的“道”就是“忠恕”,“夫子之遭,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所谓“忠”,即是自己想要的,也要考虑到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谓“恕”,即是自己厌恶的,也应想到他人也会避之唯恐不及。“忠恕”的实质就是推己及人,走出自我中心主义,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和负责的态度,而这恰与诚信精神是契合的。所以孔子说“忠恕”是他信奉的基本理念,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对诚信的首肯。 正是基于“忠恕”的基本人生态度,孔子讨厌虚假、浮夸的言行举种坏品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所谓“巧言”,按朱熹的注解,即“好言”,不过此非好坏之好,而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的讨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弄虚作假,夸夸其谈,以哗众取宠。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屡次出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这也表明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深恶态度。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孔子对为人的诚实、甚至木讷的举止,则大为赞赏,“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文中“刚毅”指的是一种坚强的品格与操守,而“木讷”则喻指言语方面的迟钝,朱熹注引程子的话说:“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子路》)不过这种迟钝,并非是心智方面的欠缺,而是基于纯朴德性之上的寡言和重言,用孔子的话说即“仁者,其言也■。”(《论语·颜渊》)朱熹注“■”说:“忍也,难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颜渊》)文中所谓“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就生动而准确地揭示了“木讷”、“韧”的慎重言说的态度,孔子认为这也是君子应有的品德之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换个角度来看,这里孔子也显然是肯定“木讷”亦即诚实的美德。所以当弟子子张问孔子,如何做才是践履、追求美德的行为?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又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如何做才是道德的行为?“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其意是说,说话忠厚诚实,行为实在可靠,是人的一大美德。人具有了这样的美德,即使到了野蛮落后的地方,也是行得通的;但是如果相反,说话花言巧语,行为虚浮夸诞,这样的人即使在生活便利的文明发达的地方,也是寸步难行的。显然在孔子看来,“忠信”是人的一大道德品质。 可能正是基于这种重视,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一直注意对学生进行诚信培育,如孔子就曾这样明确要求:“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据《论语》记载,孔子施教,特别重视“文、行、忠、信”四项内容,而且孔子还特别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老实实的治学做人的态度。受孔子重视诚信教育的影响,其弟子也大多注意自身诚信品质的培养,如曾子“三省”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诚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另一方面,弟子对诚信的道德意义也有深刻的体认,如有子就肯定“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大家知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义等都为基础性的德目,说“信近于义”,无疑就等于强调了“信”的美德。 孟子自许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人。他不仅肯定诚信是美德,他还提出了一个“信人”的完美人格概念。按孟子的理解,凡天下好的东西都是人人追求的东西,而不好的东西,总是遭众人唾弃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广受欢迎而不是反对,那么他就是一个好人(“善人”);而好人总是有实实在在的品质,就像人们讨厌恶臭,而沉醉于美丽一样,好人总是有优异的品德让大家喜欢他的,所以好人又可称为“信人”。孟子还认为“信”是一种实实在在、而不是装出来的真正杰出人格,他称之为“天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信”这种不加修饰的本然美德,是人格升华和境界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显然,没有“有诸己”的“信”,就不会有“充实之美”,也没有继此而起的“大”,当然也就更不会有“圣”和“神”了。由此反推上去,“信”是美、大、圣、神的根基,由此也可见孟子对“信”的推崇程度。 后来荀子,则借用孔子“大人、小人”概念,认为有诚信的人即是“大人”,而诈伪无信的人则为“小人”,“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荀子·不苟》)在中国文化中,“大人、小人”主要是在道德比喻的意义上使用的,不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认为有远大政治抱负,有高尚情操的人为“大人”,或者说是“君子”,而毫无志向,为人委琐,且汲汲于蝇头小利的人为“小人”。荀子这里和孟子一样,再次强调了“诚信”的德性意义,而且荀子还形象地以大禹和桀为例证,说明了“诚信”的正面价值。 后来的思想家们,对诚信的道德意义,也提出了很多的论述和分析。如西汉的刘向认为“忠信重厚”是人的首要品质,“知能”倒是其次的要求。西汉大思想家董仲舒则主张,缺乏“信”,也就难言“善”,实亦即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可言,他说:“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朝的朱熹认为,诚信是“天理”,“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章句集注·中 庸》)如此诚信也就被赋予了绝对而至上的价值了。清代的理学家陆陇其提出,信代表了人的“心地”,对人的为善、为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善是资质,信是心地。信者善之根,资质好了,若真诚不足,则无根之善若存若亡。有诸己,是善根心矣。”(《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七)信是“善之根”,实也就是说信是美德之母,信的德性价值当然是太重要了。P6-9 序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是江苏学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有益尝试。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当今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日益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掘和认知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此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2008年7月 后记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由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编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全书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书稿集理论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考虑到书稿各卷均有联系,并独自成册,允许在译编故事和引用名言方面存有少量重复或叙述方式的差别。 为提高丛书质量,编委会特邀十位知名专家教授,分别审读各卷书稿。他们是:董健审读“爱国卷”,蒋广学审读“民本卷”,刘钰审读“勤俭卷”,阎韬审读“仁爱卷”,薛金鳌审读“慈善卷”,卞孝萱审读“诚信卷”,顾介康审读“修身卷”,陈得芝审读“气节卷”,黄玉生审读“忠孝卷”,吴镕审读“荣辱卷”。最后由主编、副主编及部分编委集中对丛书进行统稿。 特别让我们高兴的是,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为本丛书撰写序言,这不仅是对丛书编著者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表明省委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工作,这是长期的、细致的、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从事精神道德的再教育,大力弘扬既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美德,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起到积极作用,对读者有所启迪。 编委会 2008年8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