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岚、董建中编译的《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一书中,心理分析家鲁格·肇嘉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作为剖析偏执狂的方法与应用。作者从神话入手,通过古典时代(埃阿斯)与两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和斯大林)中的偏执狂意象,去探索种族灭绝过程及种族灭绝心理的现实意义。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轻度的偏执与妄想,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书中没有把偏执与妄想视为一种疾病,而是视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心理特性或许也能够出现在任何日子里、任何人身上。它是我们内心的小“希特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意)鲁格·肇嘉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高岚、董建中编译的《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一书中,心理分析家鲁格·肇嘉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作为剖析偏执狂的方法与应用。作者从神话入手,通过古典时代(埃阿斯)与两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和斯大林)中的偏执狂意象,去探索种族灭绝过程及种族灭绝心理的现实意义。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轻度的偏执与妄想,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书中没有把偏执与妄想视为一种疾病,而是视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心理特性或许也能够出现在任何日子里、任何人身上。它是我们内心的小“希特勒”。 内容推荐 鲁格·肇嘉编著高岚、董建中编译的《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讲述了:纵观人类的整个战争史,可以明显看到偏执狂的幽灵显现。这些偏执狂手握阴谋论的大棒,简单粗暴,却又注定会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样一种简单、有效的观念,把新生的反抗力量毒杀在摇篮中。相反,民主与和平的再生,需要承诺、牺牲和理性——这些心智过程却又无法如此迅速地激发或感染群众。无处不在的偏执狂,制造了人类一场场的浩劫。 而轻度的偏执与妄想,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它是在大街上,而不是在精神病院中。我们将不把偏执与妄想视为一种疾病,而是视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心理特性或许也能够出现在任何日子里、任何人身上。它是我们内心的小“希特勒”。 目录 第一章 何为偏执与妄想? 个体(临床)偏执狂 集体(历史—文化)偏执狂 第二章 伊始·神话与历史 该隐的妒忌 《埃涅伊德》中的敌人 偏执狂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发展 哥伦布的妄想 荒野中的呼唤:安东尼奥·蒙特西诺斯修士 十字架与利益 偏执狂律法 第三章 欧洲的民族主义:从文化复兴到偏执狂 监督与不信任 民族自豪与民族怀疑 民族律法根源上的幻想 想象中的种族 犹太人的位置 德莱弗斯案件 第四章 天真的迫害者 美国的特殊天性 黑色传说 空旷大陆 “美国例外主义” 白鲸记 建国原则与纯粹性 大陆隔离及天命显现 征服之战 西班牙与天主教 “报纸战争” 美国在亚洲登陆 白人的负担 第五章 笼罩欧洲的黑暗 大战 无聊与等待 潘达洛斯的箭与第一个死人 怀疑在增长 先发制人的动员 铁路时刻是否表决定杀戮? 克瑞翁的政治 无法被控制的感受 荒漠中的更多呼喊 大众媒体的角色 怀疑·夸张·声音 比利时的苦难 意大利偏执狂 新的暴行及洲际维度 炮火后的寂静 第六章 弗洛伊德、凯恩斯与被哄骗的人 一位美国救世主 “十四点和平原则”中的教条 和平谈判 威尔逊的自我欺骗 谈判中的偏执狂氛围 冒犯 傲慢 新的偏执狂种子 第七章 齐格弗里德 启发性解释 偏执狂民族主义“法律”的合法化 多民族共存的消亡 腹背受敌 等待另一黑暗 第八章 花岗岩基底与痴傻时刻 希特勒的启示 维也纳的角色 《我的奋斗》 犹太幽灵 《我的奋斗》中的其他“逻辑”步骤 从理论家到国家首脑 急躁的胜利 选择死亡 全部障碍被扫除 “在今天,还有何人谈论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 终于开战 终极的全能 荒谬盘算 自我埋葬 需要一个敌人 蒙蔽到底 “全面战争” 最终启示及深渊 尼禄阴影 第九章 钢人及其最终产物 斯大林:多重意味的名字 性格 根本性不信任 暗示及创建一个自我承载的现实 列宁的遗产 古拉格集中营 雅科夫和娜佳 对偏执狂的诊断 几个日常习惯 与希特勒的相似点与相异点 “起因倒置”:作为社会起源的领袖的心理 大屠杀:“富农” 大屠杀:乌克兰及别处的饥荒 大屠杀:恐怖及走过场的审讯 20周年纪念日讲话 “剥夺民族性”与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对战争毫无准备 反击及结束冲突 犹太人被怀疑击中 斯大林的死亡 偏执狂极权主义的悖论 最后的问题 第十章 火助火势 战争罪行与同盟国的双重标准 集体偏执狂与政府形式 作为总体战争的空战 诗歌及对空战的浪漫热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早期轰炸 同盟国轰炸的三个阶段 杜黑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 轰炸德国 轰炸意大利 第十一章 向西,再向西 对一个低劣种族的战争 不同种族之间的战争,全面战争 先发制人攻击的错误盘算 隔离的不可能性 包围的恐惧 基于轻率的战略 怀疑和错失良机 趋向原子弹 蔓延的狂热 选择范围继续窄缩 广岛 蜂谷道彦的日记 撤回投射及遇见敌人 更欣快 长崎 合理化 保密 后来的辩护 东京审判 埃阿斯的再度觉醒 蜂谷道彦医生的告别! 第十二章 面向21世纪的一个计划? 偏执狂与新世纪 冷战 苏联敌人的消失 伊斯兰敌人的出现 政府文件形式的偏执狂 由怀疑引起的战争 “散发偏执狂讯息”者的责任 偏执狂的接触传染性 对平民生活的冲击 第十三章 非决定性意念 理解邪恶 又是偏执狂与心理变态 个体·群众·领袖 三代大众媒体 “巨人” 独裁者 退回奖章 80% ? 知识分子及下层民众中道德性的放弃 为何现代生活为偏执狂提供新空间 与“—主义”的关系 偏执狂回报 秘密的革命团体 有限攻击与种族灭绝之间的连续性 对责任的接受及否认 何者获胜? 裁减军备与编史工作 诗歌与国歌 纪念碑 公开的矛盾 日常偏执狂的几个例子 冷漠与欧洲 第十四章 伊阿古的低语 试读章节 在某些时代及某些地域中,在全体人口中,每个个体中内在的迫害潜势被激活,创造出一种完全的“偏执狂环境”。这种“集体心理的激烈扰乱”能够向最不可预测的方向变动:仅有的确凿之物,将是持续的怀疑。 后面在关于“天真迫害者”的章节中将描述:在19世纪后期,美国巡洋舰缅因号的沉没被归因于西班牙人。随后的战争,在几个星期的时间中,把美国提升为洲际大国,并把西班牙挤出那个地位。但是对那次舰船灾难的阐释持续了几乎一个世纪,直到美国海军的一个调查确认:缅因号的爆炸很可能源于自己船员所犯的一个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据说是要报复这一暗杀事件:哈布斯堡(Habsburg)帝国的国王继承人弗朗茨·费迪南(Franz Ferdinand)被暗杀。但实际上,在最初的关于“发生了针对奥地利的一个罪行”的相关协议之后,各个大国的相互怀疑继续增强,直到它们的统治者失去对“决定”的控制。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章节中将讨论这一点。既然弗朗茨·费迪南受到自己国内保守界的反对,如此传闻就不曾平息:维也纳的某些人事先知道该暗杀事件,并且不曾阻止它。 最后,在关于炸弹袭击的章节中我们将看到:在对日本的战争罪行(1946 1948)进行审判期间,印度法官拉达宾诺德·巴尔(RadhabinodPal)声称美国自身不仅犯下一个无先例的国际罪行,而且美国和日本人一样,对挑起战争负有责任。巴尔的言论被压制,他的文件记载被禁止。但在2000年,美国历史学家史汀奈特(Robert B.stinnett)出版了一个研究,它表明: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曾经提前获得日本人将攻击珍珠港的警告,但他宁愿让它发生,因为他想把美国带入那场战争。@ 1963年11月,一次精确的步枪射击结束了肯尼迪总统的生命。当世界仍在震惊中,暗杀者被杀死,然后是暗杀者的暗杀者,等等。这个事件产生出有史以来最大数量的阴谋论。虽然阴谋论是美国右翼的特征,但这些“揭示”奇特地主要来自左翼。 在随后几年中,在意大利及联邦德国,青年运动的许多成员不再信任从内部改良国家的可能性,并加入所谓的武装斗争。这种激进的不信任,基于抽象三段论(将在总结思考章节中解释它)而获得的正当性,在德国被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法国抗议运动爆发前一年,1967年6月2日,在一次游行示威期间,警察射杀了学生欧内索格(Ohnesorg)。一个调查得出结论:这是一次意外。然而,全部迹象都表明情况相反。那个年轻人是被有新法西斯主义关联的警察卡尔一海因茨·库拉斯(Karl-Heinz Kurras)射中头部。库拉斯是一位来自东部领土的流亡者,他父亲也是警察,在战争期间被杀死,他本人在17岁时,也就是参加纳粹对苏联的最后抵抗时受伤。并且,库拉斯是娴熟的神枪手,他薪金的相当大一部分被他用于在射击场中进行练习。1968年,最著名的学生领袖鲁迪·杜奇克(Rudi Dutschke)也被手枪严重射伤。所以,当时形成了这样的信念:中产阶级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一个阴谋,要借助暴力手段消灭那场运动。德国(其他国家中很快也是如此)的许多极左年轻人认为,自己也有必要武装起来。 在2009年,一位利用前东德档案资料从事柏林围墙研究的学者,偶然遇到一份关于库拉斯的档案:自1955年起,该神枪手就接受斯塔西(Stasi,即东德特务机关)的双份薪金。那些文件中没有表明那些“老板”曾命令他杀死欧内索格。该发现立即产生出“关于一个共产主义阴谋”的某些理论,正如在过去曾毫无证据地相信有资本主义的阴谋。 虽然集体蒙蔽一直悲哀地频繁发生着,对它的研究却一直惊人地罕见。 P37-38 序言 偏执狂研究的现实意义 日内瓦的万国宫(Palais des Nations),原来是国际联盟总部驻地,现在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12年6月,在这里举行了拉斐尔·莱姆金(Raphael Lemkin)的生平纪念大会,而《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一书便是对大会的献礼。 莱姆金是一位波兰法理学家,1943年前后他创用了“种族灭绝”(genocide)一词,帮助推动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公约,即“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12月9日)。大约70年之后,鲁格·肇嘉博士继承了莱姆金的工作,正在进行艰巨的努力,探索种族灭绝过程及种族灭绝心理的现实意义。这本书就是其努力的结果之一。如今,对于种族灭绝研究领域来说,它无疑是一部杰作。书中,肇嘉通过严格的史实分析,展现了“偏执狂”对大众的影响效应,以及各种意识形态是如何把偏执妄想用于创造一种“正义战争”的信条。 偏执狂心理经常受到一种自相矛盾效应的感染。偏执狂在“相信被敌人包围”的同时,却没有认识到,这些敌人实际上是他自己偏执狂的“朋友”(准确地说,是无意识的合作者)。这些“朋友”中的一部分,是休眠的偏执者,被他的偏执狂“唤醒”并皈依于他的胆怯。偏执狂的另一些“朋友”是那些“潜在的敌人”,并作为对其敌意立场的一种反应而变得活跃。偏执狂,借助采取一种倾向冲突的立场,而使冲突几乎现实化。 今天的世界广泛充斥着偏执狂。因此,要有效预防暴力冲突,以及更广泛地根除任何群体所认为的“以灭绝敌人作为仅有的问题解决方案”之需要,对偏执狂的理解便是基础。本书写给这样一群人:他们作为“国际预防种族灭绝及大规模暴行基金会”的人员,为减小大规模暴行再三发生的危险,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绝不再有”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是一个迫切的要求,要阻止“自认为的群体优越性”所促成的大规模暴力。 恩佐·玛丽亚·李·费尔·塞尔维尼 (Enzo Maria Le Fevre Cervini) 国际预防种族灭绝及大规模暴行基金会 副会长 www.genocideprevention.eu 偏执狂,人类的噩梦 “偏执狂”,普遍而又特殊的精神疾患,已带给人类无限灾难。 说其普遍,偏执狂之偏执与妄想确属常见,即使对于尚不明了的“偏执狂”,人们也早已不以为然;说其特殊,是因为临床诊断称其为“罕见”,病因不明但又早已侵入至人格失调(偏执性人格失调)、精神紊乱(偏执性精神病)和诸多妄想症(偏执迫害妄想)之中。 于是,普遍而又特殊的偏执与妄想、迷失性偏执与迫害妄想,以及过度的强迫、恐惧、嫉妒、猜疑、自恋、自欺、自大等,衍生为一种“偏执狂”。然而,偏执狂,又不仅仅是个体的临床疾病,一些典型的偏执狂,例如希特勒、斯大林,其个人的偏执与妄想已祸害人间,如恶魔乱世,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噩梦降临。 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对其进行了解。不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都可能受偏执狂的奴役,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社会成员。 而这正是鲁格·肇嘉在其《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中的努力。作为资深的心理分析师,鲁格·肇嘉从临床入手,去探索偏执狂的心理原型,溯本求源,以揭示其在文化与历史深处的存在,同时面对现实,剖析偏执狂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偏执狂”(paranoia),来自希腊语“παρ?νοια”(疯狂),由古希腊语的“παρ?”(para)和“ν?ο?”(noos)组成,前者具有“偏离”“旁边”和“超出”的意思,后者表示“心智”和“思想”。于是,所谓“paranoia”要表达的本义,是“心智的偏离”。后来,“paranoia”成为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也即我们目前所用的“偏执狂”。 鲁格·肇嘉在书中的“自序”,是从古希腊的剧场开始的。“借助神灵,无名小卒也能凯旋;既无神灵,我自信也能获得荣耀。”这是索福克勒斯的《埃阿斯》,在表达其超凡壮志。正是埃阿斯,成为鲁格·肇嘉分析偏执狂的重要原型。由狂妄自大折射自卑,滋生嫉妒和猜疑,激发报复之心,导致滥杀无辜,在自恋中迷失自己,以至于精神错乱而自杀身亡。 在《埃阿斯》的悲剧中,已在酝酿后来偏执狂的雏形。自我欺骗,一意孤行,偏执狂的陷阱也由此形成。 希特勒与斯大林,是书中所分析的重点个案。他们有着偏执狂的共同特点:自恋、自大,嫉妒、猜疑,僵化、冷酷,充满偏执妄想尤其是迫害妄想,貌似适应良好但内心总是阴影笼罩。然而,本书不仅是对其个体病理的分解,而且是对其“主义”与社会影响,或称之为群体偏执狂的剖析。在鲁格·肇嘉看来,相对于个体偏执狂,群体偏执狂更属一种变态行为,类似于所谓“文化大革命”,疯狂破坏文化与文明,残酷消灭臆想中的敌人,不管是其作为一个种族还是一个阶级。例如希特勒要消灭犹太人,斯大林要消灭地主或资产阶级,波尔布特要消灭其红色高棉的反对者,手段残忍得无以复加,都几近种族灭绝,犯下极端的反人类罪行。然而这种社会的偏执狂行为,往往披上貌似被群众认可的仪式或群众运动的形似,遮掩其本来的罪恶。偏执狂的妄想也被称之为迷失与蒙蔽,一种自欺欺人的迷失与蒙蔽。希特勒曾提出“千年德国”的展望,极力宣传其存在与延续的合理,但所谓千年只是画饼充饥与自我欺骗。鲁格·肇嘉在书中说,“他没有时间去等待时间,并且,他凭借暴力而泯灭了时间。他的12年统治只是1小时,白痴的1小时。”如同所有的说谎者,偏执狂似乎也知道等待和时间终会暴露其欺骗本性。斯大林也是如此。斯大林的偏执狂是有临床背景的。1927年,斯大林曾约见当时俄国最著名的神经精神病学家弗拉基米尔·别赫捷列夫(Vladimir Bekhterev),会谈后别赫捷列夫告诉其助手:他极为忧虑,因为国家领袖患有一种严重的偏执狂。悲哀的是,从那以后,别赫捷列夫便消失了,不仅莫名死去,而且从书籍期刊上消失,不仅他的名字不再出现,已有的也被替换,从此被销声匿迹。 偏执狂大多标榜自己的优越性,不管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以及波尔布特都是如此。但是,这些偏执狂,受其系统性偏执妄想,尤其是迫害妄想和自大妄想的驱使,都几乎绝望地纠缠于自己所臆想的敌人或敌对势力。他们知道,如果没有他们所臆想的敌人,则自己和自己所攫取的权力就不复存在。所谓“阴谋论”,凡事存在阴谋,便是典型的偏执狂逻辑。同时,偏执狂也有其“迫害妄想的投射”(persecutory projection),一种分裂性的投射,将其自身的恶行归咎于其臆想的敌人,试图证明自己的正当以逃避罪责。于是,所谓阶级斗争甚至种族灭绝便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以至于人性泯灭、良心尽失、灾难无穷。从鲁格·肇嘉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临床范畴扩展至历史事件,我们将恐怖地发现,在最近的百年中,整个世界都不时遭受“偏执狂大流行”的影响,不管我们是否看到,是否意识到这种影响。 尼采在其《善恶的彼岸》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个体中,疯狂是一种罕见事物,但是在团体、党团、人群、时代中,它是惯例。”或许,类似的疯狂,偏执狂的疯狂,唯有放大或凸现的时候,才会如此触目惊心,犹如人类的噩梦。 然而,更需要当代人反思的是,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将不把偏执与妄想视为一种疾病,而是视为一种“在场”于每个人之中的可能性。这个心理特性或许也能够出现在任何日子里、任何人身上。它是我们内心的“小希特勒”。 作为荣格心理分析师,鲁格·肇嘉在这里是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作为剖析偏执狂的方法与应用。如同开篇就描述的埃阿斯,以及书中重点剖析的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这种与“原型”(Archetype)有关的表现。而所谓“小希特勒”,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种“阴影”(Shadow),可能隐藏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由于我们(意识自我)不愿意面对它,不能正视它,或没有勇气面对它,甚至没有勇气承认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成为我们内部的阴暗存在,阴暗心理的聚集,伺机而动。也如鲁格·肇嘉在书中的分析,轻度的偏执与妄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属常见,它就在大街上而并非是在精神病院中。这样的偏执与妄想潜伏于很多人的内心,比如凡事找借口,拒绝承担责任,总是把错误与恶行归于别人,还比也如缺乏信任、凡事猜疑、自恋自大、自欺欺人……其背后,都可能与潜在的偏执与妄想有关。 鲁格·肇嘉在其著作中要梳理与分析西方历史与文化中的偏执狂起源与影响,他也坦承,对于有关的东方背景他尚不十分了解,为此我们也多有交流。我告诉他,既然用了荣格的原型,那么,《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的心理分析,同样适应于东方背景的社会与文化。在我看来,从夏桀、商纣到秦始皇、朱元璋……类似的偏执狂本来也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或者说,我们的文化,同样具有滋生偏执狂的土壤。历史中的偏执狂也不仅仅是历史,而是延续的生活现实。于是,我们也就遇到一个问题:如何去面对内部的“小希特勒”或“阴影”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两头狼,一头代表贪婪、强迫、嫉妒、猜疑、自恋、自大、偏执与妄想,另一头代表责任、勇气、宽容、善良、自知与自觉、理解与智慧。而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哪一头会长大呢?曾有智者回答:“长大的是你去喂养的那一头。” 据说,这是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在向其子孙传授人生的真谛,其中已包含了心理分析的奥秘。 若是说压抑和束缚导致了精神疾患,正如精神分析早期个案所揭示的事实,那么,表达与自由(例如自由联想法)便是治疗的努力;若是说冷漠、贪婪、恐惧导致了人格分裂,那么,亲情、宽容、勇气便是一种治愈;若是说自恋、自欺、自大孳生了偏执与妄想,那么,自知、自觉、自明便是疗愈的希望。 在我的微博(@荷永)上,曾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置顶:“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战场就是人心……”何去何从,唯其自己。 我与鲁格·肇嘉是挚友,曾一起在瑞士爱诺思(Eranos)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演讲,旨在发挥心理分析之社会文化的意义。我也曾为其《父性》撰写序言,自其出版以来已产生广泛影响。他的这本《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是对拉斐尔·莱姆金(Raphael Lemkin)的纪念。莱姆金以其对“种族灭绝”(genocide)的研究,促使联合国通过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公约(1948)。维护人权,尊重生命,防止极权暴力的灾难,鲁格·肇嘉是在心理分析领域继续了莱姆金的努力。《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的出版,就是为了防止人类偏执狂噩梦的重现。在这种意义上,这本《偏执狂》便是一部醒世录。 申荷永 心理分析师(IAAP) 沙盘游戏治疗师(ISST/STA) IAAP 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 书评(媒体评论) 偏执狂幻想的存在超出对信仰的依赖,因为它把自身呈现为先验真相,并且不需要信仰去拥有一个有效的、有根据的存在。在此,无论是信仰还是批判,这个问题仍然是开放性的。但是,真正的心智失常不知道这一选择。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今天的世界广泛充斥着偏执狂。因此,要有效预防暴力冲突,以及更广泛地根除任何群体所认为的“以灭绝敌人作为仅有的问题解决方案”之需要,对偏执狂的理解便是基础。 ——恩佐·玛丽亚·李·费尔·塞尔维尼 尼采在其《善恶的彼岸》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个体中,疯狂是一种罕见事物,但是在团体、党团、人群、时代中,它是惯例。”或许,类似的疯狂,偏执狂的疯狂,唯有放大或凸现的时候,才会如此触目惊心,犹如人类的噩梦。 《偏执狂:“疯子”创造历史》的出版,就是为了防止人类偏执狂噩梦的重现。在这种意义上,这本书便是一部醒世录。 ——申荷永 你越容易对自己的判断笃定,你就越有可能偏执。特别是,当这份判断是关于别人时。甚至还可以这么说:哪怕你是无比聪明,可以如闪电般得出关于别人的真正正确的结论,但若你对这份判断太容易笃定,这仍可能是一种偏执。 ——武志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