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计谋大多取自于成语典故,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这既是它与其他晦涩难懂的兵书的一个显著区别,也是它能够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于江山编写的《三十六计(插图版)》从正反两方面对每一计的运用进行解析与阐释,并分别从政治、军事、商业的角度精选了中外谋略案例,使其兼具通俗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十六计(插图版)/国学今读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十六计》的计谋大多取自于成语典故,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这既是它与其他晦涩难懂的兵书的一个显著区别,也是它能够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于江山编写的《三十六计(插图版)》从正反两方面对每一计的运用进行解析与阐释,并分别从政治、军事、商业的角度精选了中外谋略案例,使其兼具通俗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内容推荐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于江山编写的《三十六计(插图版)》在忠于原书原解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俗易懂,对每条计策都以新的视角和立意作了精辟的解析,并分别从政治、军事、商战的角度精选了丰富的中外谋略案例,以此加深读者对计谋的感受和思悟。读者如能将书中的计谋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就一定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目录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 防备周密时,更容易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就不会产生疑惑。密谋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并不与公开事物相对立。最公开的事物中往往隐藏着最隐秘的阴谋。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译文】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一定要在无人的地方进行。在深更半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都是愚蠢、鄙俗之人常干的勾当,真正的智谋之士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开皇九年,隋兵大举南下伐陈。大规模进攻之前,隋将贺若弼奏请统兵驻防江岸,每次移防时,他都把部队调往历阳城集中,并且大张旗鼓,营帐蔽野,声势浩大。第一次时,陈国以为隋将大举进兵,便调集全国兵卒准备迎战。后来发现隋军只是在移防,陈国便把军队遣回各地。隋军后来屡次移动部队,陈国便习以为常,不再戒备。贺若弼趁机挥师渡江,陈国居然未曾察觉。隋军因此攻下南徐州。 【计谋精解】 “瞒天过海”,实际上是利用人们对待社会现象的思维定式,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熟视无睹、深信不疑的心理,以假乱真。具体而言,也就是在外表上装作就要采取行动,使对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实际上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如此反复伪装,使对方误以为这仅仅是虚张声势,而慢慢怠于警戒。这时即刻抓住对方的疏忽,乘虚而入,置对方于死地。 此计的关键在于“瞒”。瞒得过则万事大吉,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 本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 (一)以假乱真蒙骗敌人。这是一种被优先采用的策略。就是向敌人出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掩护或隐蔽起来。此法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虚假的东西很容易制造,而且付出极小的代价就能收到很好的蒙骗效果。 (二)隐藏行迹自由行动。敌人总是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判断我们的意图,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对我们施以干扰或攻击。如果我们把行踪隐藏起来,那么对方就无法判断我们的行动方向和位置。我们就可趁此有利的形势“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干涉。 (三)以公开行动混淆视听。将秘密的行动掩盖在公开的行动之下,把敌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的秘密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到不露出蛛丝马迹,所以我们以公开行动抛头露面,会使敌人失去警觉,这更利于我们实施计谋。 当敌人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时,我们可采取如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敌人无论把事情做得怎样隐蔽,总难免会露出一定的破绽,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可依据敌人露出的破绽,顺藤摸瓜,见微知著,确定敌人的真实企图。绝不可被敌人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因为对方为了隐蔽自己,总要戴上假面具,一旦发现敌人遮遮掩掩、鬼鬼祟祟,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寻根究底,揭开敌人的虚伪面纱。 (二)及早发现,及时反馈。敌人无论把事情做得多么隐秘,总会露出蛛丝马迹,一旦发现敌人有了新动向或策略行为发生了变化,要及时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绝不能熟视无睹,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这里“及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发现过晚或是反应迟缓,都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导致最后失去有利战机,追悔莫及。 (三)严密防备,决不懈怠。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别是对我们的敌人,更要提高防备意识,做到常备不懈,以防不测。敌人善于以假乱真,善于蒙骗,把敌人牢牢置于我们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下,是预防被敌人蒙骗的最有效措施。 (四)穷追到底,使敌人的企图无法得逞。一旦发现敌人正在“渡海”或者已经“渡过大海”,也绝不要轻易放他们逃走,只要有一丝追上的希望,就不要放弃,直到追上为止。追赶敌人要讲究方法,不可死追硬追,要选择捷径。另外,要把敌人“过海”之后的企图扼杀在萌芽状态。 丁宝桢斩杀宦官安德海 清朝时,咸丰皇帝死后,东太后和西太后共同帮助同治皇帝处理朝政。东太后地位较高,西太后善于权谋,两人面和心不和。 这天,山东巡抚丁宝桢正在书房读书,只见德州知府匆匆跑来求见,而且哭得泪珠横飞。丁宝桢见状,忙问缘故。知府哭哭啼啼地说,安德海曾到他府上索要白银五千两,而且限他三天之内交出,否则性命难保。 丁宝桢明白:安德海的确不好惹,他在西太后那里可是最得宠的一个太监,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一般人都惹不起他。丁宝桢决定趁机把这个宦官除掉。P2-4 序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迄今为止的大事因缘,莫过于国家的命运——诞生、跋涉、传衍和弘扬,当然也包括国破家败与绝处逢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的命运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 国学潮之所以汗漫于21世纪初叶的中国,是因为其内生的属性契合了民族复兴的强烈诉求。这一波潮涌不是返祖而是进化,承载着一系列厚本厚生、资治化民、与时偕行的历史使命,其目标麾指人类文明的又一巅峰。 红尘滚滚的世俗显然对国学大潮的浪迭涛涌缺乏理性的应对预案。于是在价值多元的当下社会,国学便被推向了纷纭披拂的“春秋战国”。红艳艳的国学大旗随风飘扬起来,却鲜有人去理性思索其背后的动因。 今天我们传承着国学的本来,于是就有了这套插图版的国学经典系列。 我们知道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力所能及的方向和规模。当然也可以做得更大,但我们宁愿选择做得更精。我们像双手掬捧着祖先的遗惠,虔诚而勤勉地加以拂拭、点饰、悟析和解读,力图让这些千年经典焕发出时代的清辉。从这十几本入选经典中,我们不难看到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的精神资源和思维向度: 一、生生不息的变易之道: 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三、安贫乐道的幸福观: 四、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五、厚德载物的道德观; 六、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 七、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 八、阴阳互生的发展观: 九、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十一、知行合一的学统: 十二、资治化民的宗旨和践行。 而这些,都已化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渊薮。 至于国学的未来,我们认为:就是践履国学智慧的大众化、现代化和生活化。这同时是我们推广国学的最终目标,当然也是我们推出本书系的重要宗旨。能以本书系的出版来助推国学潮的澎湃,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参与这项工程的诸多同人的敬业精神不止一次让我感动倾情。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书系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毫不愧恧,因为在统稿的过程中我读出了底蕴、良知和用心。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这样强大的支撑了。所以我满怀欣悦地向读者推荐我们的插图版经典读本。这是一套继往开来的书系,伴随着国学的本来走向未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