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个好习惯十年不放,笨蛋都会成气候。就像不断挖掘一个地方,时间长了,挖得又深又广,即使没有挖到水,但天上下的雨自然水到渠成,最后就会变成水库,有了水库,你想垂钓、开游艇……你就能自由选择了。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者林格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在家长和教师中具有重大影响,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第一次将养成教育的概念进行系统化研究,写作历时八年,行文尽量通俗易懂。可以预见,本书将受到广大学校教师特别是家长的推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
分类 | |
作者 | 林格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抓住一个好习惯十年不放,笨蛋都会成气候。就像不断挖掘一个地方,时间长了,挖得又深又广,即使没有挖到水,但天上下的雨自然水到渠成,最后就会变成水库,有了水库,你想垂钓、开游艇……你就能自由选择了。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者林格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在家长和教师中具有重大影响,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第一次将养成教育的概念进行系统化研究,写作历时八年,行文尽量通俗易懂。可以预见,本书将受到广大学校教师特别是家长的推崇。 内容推荐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是个体获取成功人生的助推剂,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素质。推动养成教育,对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者林格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在家长和教师中具有重大影响,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第一次将养成教育的概念进行系统化研究,写作历时八年,行文尽量通俗易懂。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受到广大学校教师特别是家长的推崇。 目录 习惯培养方略:培养习惯有方法 突破法 行为契约法 层次日标法 正强化法 负强化法 体验法 家庭会议法 做人习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习惯一:爱心 习惯二:诚信 习惯三:责任心 习惯四:乐观自信 习惯五:善于与人交往 习惯六:坦诚 做事习惯:为生存播撒种子 习惯一:计划周密,有条理 习惯二:追求效率 习惯三:遵守规则 习惯四:积极选择 习惯五:愈挫愈勇 习惯六:拒绝抱怨 学习习惯:习惯决定成绩 习惯一:主动学习 习惯二:勇于探索 习惯三:学用结合 习惯四:科学利用和管理信息 习惯五:专注 习惯六:认真 生活习惯:为健康人生奠定基础 习惯一: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习惯二: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习惯三:科学饮食 习惯四:节约每一分钱 习惯五:以简朴为荣 习惯六:自我管理 习惯七:远离不良生活习惯 试读章节 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是指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原理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与工作,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也用来帮助病人消除疾病症状或不良的行为。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自己在某种情境下做了一件事情,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或肯定的答复,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其实,这就是正强化。正强化对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例如,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就频频使用了正强化:当婴儿刚刚3~4个月,咿呀发单音节时,妈妈就非常高兴地用抚摸、亲吻来表扬和夸奖婴儿,“宝宝会说话了,宝宝真了不起”。孩子长到8~9个月时,会发单音节或双音节了,在某一天,婴儿偶然说出了“ma-ma”这个音,妈妈高兴地说“宝宝会叫妈妈了”,并不断引导婴儿发音。实际上,这时婴儿发“ma-ma”音还完全是无意识的,可是妈妈的无数次强化,终于使婴儿学会有意识地发这个音,并使这个音与眼前的这个人联系了起来。也是通过无数次强化,孩子逐渐学会了“爸爸”、“吃饭”、“喝水”这些词汇,再后来学会“我要喝水”这样的句子。到四五岁时,孩子完全能掌握口头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次的正强化是孩子学会说话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实际上,许多我们不需要的行为或不良行为也是通过正强化建立起来的。例如,有的孩子平时有些娇生惯养,某次在商店里看中了一个玩具,但是父母并不打算买,孩子立即坐在地上又哭又叫又打滚,直至父母买了这个玩具才停止。 父母在强化孩子行为的时候,往往是不自觉的,有时候一不小心就用正强化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例如《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戴淑风、刘全礼编著)中列举了这样的例子: 文文是一个刚满3岁的男孩,还没上幼儿园。一天,只有他和妈妈在家,两人玩了一会儿后,妈妈洗衣服去了,让文文自己玩。可是正当妈妈满手洗衣粉的时候,自己玩了一会儿感觉无趣的文文开始用脚踢卧室的门(不良行为)。文文的妈妈马上停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抱起文文并安慰他说:“妈妈一会儿就洗好了。”(正强化) 这里,文文妈妈非常错误地用了正强化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用踢门引起大人的注意。这样,孩子今后还会用这种不良行为引起妈妈的注意。 一天,强强没有上幼儿园,自己在家门口玩。问他为什么不上幼儿园时,他说:“昨天打针时我不哭,妈妈说我表现很好,今天可以不去幼儿园。”这位妈妈的做法同样大错特错。首先,她强化的时机不对,孩子打针不哭,应该马上强化,不应该第二天再强化;其次,她奖励的手段——强化物不对,不应该用不上幼儿园作为强化物;再次,妈妈这么做会使孩子认为,幼儿园可去可不去,做了“好事”就可以不上学,这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根源。 一天,莉莉被妈妈送到幼儿园,妈妈刚转身离开幼儿园门口,她就开始哭。这时,妈妈又返回幼儿园,抱她、亲她、安慰她。莉莉妈妈的错误在于,不应该用抱、亲、安慰等强化物来强化莉莉哭泣的行为,这样,她今后还有可能在类似的情况下哭泣,以获得妈妈抱、亲和安慰。 显然,父母在回应孩子的各种行为时,一定不能大意,否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要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正确、主动地使用正强化,培养孩子的优良行为。有的专家甚至建议,宁愿不去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也不要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适宜或良好的行为,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奖励和肯定,这些奖励和肯定就是刺激孩子再次表现这些良好行为的正强化物。当然,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因此,要先了解什么样的正强化物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正强化物。 下面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正强化物调查表,可以按照孩子的喜好程度排序。当然,你也可以用其他特殊的正强化物。 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 操作性强化物: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孩子爱反复玩弄的物品。 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拥有享受的物品,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录音磁带、光盘、电脑、钢琴、小提琴、漂亮的衣服、笔记本、纪念品、文具盒等。 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如拥抱、抚摸、微笑、奖状、注视、亲子嬉戏、讲故事、口头夸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 这里要注意的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习惯养成后,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应该逐渐增加。 一时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的父母,下面的问题能有效地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喜好: 孩子最喜欢吃什么(包括常规类、营养品、甜食等)? 孩子最喜欢喝什么? 孩子喜欢什么活动(包括室内活动、室外活动等)? 孩子喜欢什么游戏和玩具? 孩子喜欢别人如何对待他(语言表扬、身体接触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两类强化物在塑造孩子行为中有独到的作用:一是分数,一是代币。使用这两种强化物能够避免使用一般强化物的两种不足:一是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孩子喜欢的物品或其他强化物,如孩子喜欢滑冰,但南方或夏天就难以实现:二是一次好行为就能得到某种物品,会使强化物的效果减弱,使用这两种特殊的强化物可以避免这样的缺点。因此,分数或代币有重要的强化作用。 还需要指出,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不经意就把自己的某些行为变成了强化物。因此,称职的父母不仅要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学问,而且还要处处谨言慎行,考虑对子女有什么影响,要善于发现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把它们当做教育和改变孩子的有力武器。P23-27 序言 教育要抓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都忘光了,最后剩下的,才是学校以及教育者在他身上作用的成果。习惯,既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又是一切教育的终点。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回避习惯,其培养的目标、成果,归根结底都与习惯紧密相关。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养成教育。 习惯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习惯的含义?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具体地说,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人的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觉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就成为他们的需要。他还指出,习惯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觉化的结果。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因而习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凭借自己的意志努力,这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经过他人提醒才去喝,就不是习惯;如果自动去喝,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是习惯了。 由此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是个体获取成功人生的助推剂,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素质。推动养成教育,对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一篇短文中描写了几个发人深省的小镜头: 镜头一: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感受。他刚到汉堡时,跟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去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去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里,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镜头二:在美国碰到一件小事,我印象非常深。一次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的开阔地上,一个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张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入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废纸拾净,他才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 镜头三:另一个也是发生在美国的小事。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的落地式烟缸,里面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砂很柔美。我用手一拨,几个烟蒂被指尖勾出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个人不这样做。 这样的场景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我们究竟比别人差了什么呢? 是素质。 那么,素质究竟是什么? 素质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人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等等。素质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教化来培养和提高。 素质与习惯一样,都是人的第二天性,是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品质。素质形成的过程往往是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而素质常会通过习惯表现出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成功提供支撑性平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