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3-16岁教育关键期好妈妈如何做好爸爸怎样说(典藏版)
分类
作者 云晓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周末的一天,我带着女儿上街,经历了这样一件让我备感安慰的事情:

天桥上,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捧着一个破瓷碗,眼巴巴地瞅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向他们乞讨。女儿看到这样的场景,非但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吓得躲到我的身后,反而拽着我的手说:“妈妈,这个人真可怜,我们帮帮他吧!”说着,从裤兜里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零花钱,放进了乞丐的破瓷碗里。

看到孩子这样的表现,我欣慰地笑了。或许,在有的人看来,施舍一个乞丐,并不算多么伟大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做。但在我看来,它至少说明我的孩子是有同情心的、善良的,我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是有作用的。

大多时候,人们都很注重孩子个性特征中“刚”的一面的培养,却很容易忽略培养孩子个性特征中“柔”的一面。似乎只有坚强勇敢、果断自信等“刚”的方面才是孩子必须拥有的,同情心、善心、关心人、体贴人则是可有可无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绝对不是的。我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爸爸“刚”的教育是教育养分中的盐,让孩子能够更健康,那么妈妈“柔”的教育就是教育养分中的糖,让孩子能更幸福、更快乐地被别人所喜爱和接受。

就拿我遇到的一些孩子为例,有的孩子坚强勇敢,却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常常在班级中处于孤家寡人的位置;有些孩子虽然敢做敢为,却缺乏同情心,常常让人觉得冷血无情,从而失去了很多朋友……“孤家寡人”“冷血无情”都会深深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正是因为这样,孩子性格的塑造就应该是双向的,既需要爸爸教育中“刚”的一面,又要有妈妈教育中“柔”的一面。能够塑造出孩子刚柔相济的良好个性,父母才是成功的,才算没有在孩子的教育上白费工夫。

具体来说,妈妈们该怎么做好这个“雕塑家”的角色,担负起培养孩子个性中“柔”的方面的职责呢?

(1)同情心培养——给孩子养个小动物。

我曾和很多孩子的妈妈谈到这样一点:在家庭教育中,妈妈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工作并不是可做可不做的,而是必须要做的。

这个工作该怎么做呢?让孩子养只小动物,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法子。

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就是这样做的:

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养了一只小兔子。

这以后,女儿每天都不忘蹲在兔笼子前照看小兔子,帮小兔子清理粪便、梳理毛发,喂小兔子喝水、吃东西,她还自己动手,用自己的旧毛衣帮小兔子缝制了一件略显粗糙的小衣服……一只小兔子,几乎把女儿的爱心全部都召唤了出来。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女儿逐渐活泼了起来,知道关心人、体贴人了;放学回家知道对我嘘寒问暖了;跟小伙伴们一起玩,也知道分享自己的玩具了;有时候看到我和老公下班回来疲惫的样子,还会很懂事地跑过来给我们捶捶背捏捏腿呢!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感到奇怪,一只小兔子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孩子就会发现,在和小动物的接触过程中,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孩子本身固有的细腻情感就会被慢慢唤醒,就能在性格中植入一些“柔”的因素,慢慢形成一颗同情他人、体贴他人之心。

后来,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身边的妈妈们,效果也都不错。

当然,妈妈们还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喜好,选择不同的小动物让他来饲养,比如说,可以让孩子饲养一只小狗、一只小猫、一只小鸟、一条小鱼……

(2)塑造孩子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一面。

我的一位亲戚曾经这样向我抱怨:“我家的孩子可真是不知道心疼人,大冷的天想吃冰激凌,非得让我出去给他买。正巧我还感冒了,一直发烧。我就跟孩子说妈妈身体不舒服,你要不自己去买,要不等以后再吃。这孩子倒好,在地上打起滚儿来了!”

看亲戚说得这么委屈,我可一点儿都没跟她客气:“孩子不知道关心人、体贴人,原因在谁?在你!”

听我这么说,亲戚更是糊涂了:“怎么会在我呢?”

我的这个亲戚,我是非常了解的,典型的“慈母”,把孩子照顾得那是一毫不差,孩子要这个立马就买这个,孩子要那个马上就去买那个,生怕孩子受半点儿委屈,结果,也就养成了孩子“呼风唤雨”、不知道关心体贴他人的性子,只要有一点儿不满意,就会大发雷霆。试问:凡事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孩子还怎么可能懂得去关心他人、体贴他人?

所以,妈妈们想要你的孩子懂得关心人、体贴人,你首先就要做到不溺爱自己的孩子,然后再适当地对孩子进行一些“移情”教育。

我楼下的一位邻居,在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之后,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的:

儿子庭庭5岁时,我对他“柔”的教育开始了。对此,我给他制定了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袜子、手绢等小件物品脏了要自己洗。刚开始这样做,儿子觉得很委屈,对着我哭闹:“妈妈,我不会洗,你来帮我洗吧!”看着儿子哭闹,我并没有心软,而是这样告诉他:“庭庭想一想,妈妈每天上班、做饭、洗衣服……是不是会很累?”儿子望着我,似乎想象到了我整天忙前忙后的样子,然后点点头:“妈妈是很累。”“那妈妈的‘小男子汉’帮助妈妈分担一些好不好呢?”儿子被我说得不好意思起来,主动说道:“我的袜子我还是自己洗好了。”

就这样,从自己洗袜子入手,我一点一点地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自觉性,到现在儿子已经8岁了,非常懂事,不仅对我们很关心,对同学、朋友也能做到关心、体贴。他的老师总是跟我夸他懂事、体贴,招人喜欢呢!

如何塑造孩子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品格?我的这位邻居给大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不溺爱孩子,对孩子进行“移情”教育。当孩子自身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妈妈就要学着放手让孩子动手去做一些事情;当孩子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妈妈不妨让孩子学着换位思考一下。

妈妈们不妨试一试,从这两步做起,培养孩子关心人、体贴人的家庭教育工作就会简单很多。P5-8

后记

在本书出版之前,我曾给一些经常交流的家长传了一些书稿过去,大家反馈回来的信息大致是相同的:这是第一本告诉爸爸妈妈们,应该怎样进行教育分工的书,爸爸喜欢看,妈妈喜欢读;很多家庭教育书,都是作者在写自己的故事,而您关注的则更多是更具普遍意义的问题,实用性更强。

说心里话,听到家长们能给出这样的评价,我心里很是感动和欣喜,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一贯的写作原则:“解决最实际的问题”,并“给出最具操作性的方法”!

在我的书中,我希望读者读到的不是“我的故事”而是“我们的故事”;我希望读者向他人推荐此书的时候不是说“这是她的方法”,而是说“这是谁用都有效的方法”——这也正是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希望通过阅读,每位家长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生活中,先生一直是我的第一位读者,在本书出版前,他就已经读完了所有的篇章。看完“好爸爸怎样说”一篇,他更是感慨良多,感悟到“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自己还得再接再厉”。

和先生的想法一样,我也衷心希望我们所有的为人父母者都再加一把劲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动点儿脑筋,多总结点儿经验。相信10年后,或者20年后,我们必然会迎来一个金色的丰收之季!

目录

上篇 好妈妈如何做——慈中有严,让孩子信服你

 第一章 妈妈和爸爸哪里不一样一母亲的角色与职责

好妈妈是“雕塑家”——培养孩子个性中“柔”的一面

好妈妈是“精神导师”——打造孩子的阳光心态

好妈妈是“健康专家”——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

好妈妈是“引导者”——担当引导教育孩子的角色

好妈妈是“教官”——担当管理孩子的角色

好妈妈是“先锋军”——为孩子的成长未雨绸缪

好妈妈是“后勤保障”——提供并满足孩子的日常所需

好妈妈是“爱”与“温柔”的代名词

 第二章 如何做一个百分百好妈妈——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技巧

注重爱的细节

不唠叨——再有道理的话也不要重复

删除多余的爱——绝不溺爱

做个“粗放型”的妈妈

不做脆弱的妈妈

每个妈妈都要美一点

给予孩子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章 好妈妈管出好孩子的学问——让孩子又爱又敬

什么时候该严,什么时候该宽

犯错误后,让他自己说怎么办

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

掌握说“不”的学问

管好“第一次”

妈妈不该说的几句话

合理的惩罚要从爱出发,以爱结束

对要赏,错要罚

 第四章 好妈妈是靠“做”的——妈妈必须给孩子的那些引导

引导孩子去感悟——让孩子迈好幸福人生的第一步

引导孩子吃点儿苦——爱孩子,就得让孩子累着点儿

引导孩子去决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引导孩子爱学习——好妈妈,让孩子爱上学校

引导孩子去观察——观察力=学习力

引导孩子去体验——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引导孩子去表达——每天陪孩子大声朗读10分钟

 第五章 妈妈们最容易犯的教育错误

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爸爸的不是

面对孩子的问题,态度太过激烈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儿

忽视家庭教育的细节

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做家务

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抱怨

不交际,不活动,没有朋友圈子

唯恐对孩子照顾不周

不读书,不看报,不注意充实自己

下篇 好爸爸怎样说——严中有慈,让孩子爱上你

 第一章 爸爸和妈妈哪里不一样一父亲的角色与职责

好爸爸是“智慧开启者”——打造孩子的学习能力

好爸爸是“幕后推手”——提升孩子的进取心

好爸爸是“玩伴”——发挥重要玩伴的作用

好爸爸是“英雄”——培养孩子个性中“刚”的一面

好爸爸是“铁哥儿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好爸爸是“交际引领者”——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好爸爸是“实战家”——引导孩子养成动手的习惯

好爸爸是“人生导师”——给予孩子理智与规则

好爸爸是青春期孩子的“掌舵人”“同盟军”

 第二章 如何做一个百分百好爸爸——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秘诀

绝不做这十种类型的爸爸

做儿子的人生模板

做好女儿的异性榜样

给孩子做最棒的男人榜样

时刻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

最不合格的爸爸,就是捉弄孩子的爸爸

给孩子一点儿惊喜

 第三章 好爸爸是靠“说”的——如何和孩子更好地沟通

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用肢体语言代替唠叨

对孩子说点赞美的话

孩子的事,都要与他商量

定期举行“围炉夜话”

优点人前说,缺点关起门来说

把对孩子的爱大声表达出来

尝试与孩子进行多渠道沟通

 第四章 爸爸是最牛的老师——妈妈给予孩子生命,爸爸给予孩子世界

引导孩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教孩子理财

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

教给孩子必要的生存技巧

大力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给予孩子最好的励志教育

给予孩子最聪明的头脑

 第五章 爸爸最容易犯的教育错误

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

认为“树大自然直”

给孩子的梦想泼冷水

经常给孩子贴消极的标签

经常板着脸

缺乏耐心

把孩子当出气简

为孩子施压

批评孩子的失败

常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

后记

序言

最佳的父母教育分工——发挥性别优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作为一位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教育原则:想要教育出好孩子,父母必须做到这样一点——

一手管,一手放,两相配合——在管束之中,孩子明规则、知礼仪、晓对错;在放手之中,孩子的潜能得以最大释放、心灵得以自由舒展。孩子进退有度,才能在成长之路上不绕远、不跑偏,真正成长为一个卓尔不群的人!

“那究竟谁来管孩子效果最好?谁来对孩子放手成效最显著?”这是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上,一位妈妈针对这个原则,向我提出的疑问。自然,这个疑问,也成为了我写作这本书的缘起。

在本书中,我将把在多年教育工作中,自己观察到的、经历过的、感受到的,和您一同分享。

究竟父母之间要进行怎样的教育分工?谁管谁放?一些教育工作由谁来做更具优势?先让我们一同来分享这样两个发生在我身边、很具有代表意义的教育故事吧:

故事一:

6年前,一位邻居妈妈曾骄傲地对我说:“我们家的教育是最成功的,孩子的爸爸负责管教,我只负责生活。孩子不听话了、犯错误了,都是孩子他爸爸负责;孩子吃穿住用行,则由我来全权负责。现在孩子特别怕他爸爸,只要他爸爸在家,他就特别听话……”

现在据我了解,孩子上中学了,与爸爸关系非常疏远,一个月也说不上几句话,只要爸爸在家他就借故回房间或出去;妈妈那儿也好不到哪去,一天到晚地为生活琐事唠叨,很多时候,还未等她开口,孩子就已经烦躁得不得了。

和我这位邻居家的情况一样,当今社会上很流行这样一种教育分工:爸爸是“严厉”的代名词,担任“管教者”;妈妈是“温柔和“妥协”的代名词,担任“保姆”的角色。

可这样的教育科学吗?这样的教育分工正确吗?关于此,翻阅了很多心理学著作后,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爸爸过于严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就会越来越叛逆,因为他会极力地摆脱自己性别偶像的控制;女孩就会越来越自卑,因为她达不到严厉型爸爸的要求,她从异性那里得不到积极的评价……”

“妈妈过于纵容,习惯妥协,就会不断受到孩子的挑战,很多时候,妈妈一软弱,孩子的坏毛病就形成了。”

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妈妈只负责孩子的生活,负责唠叨孩子的衣食住行,那么她将很难在孩子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一个爸爸,永远只是一个“黑包公”的角色、“管教者”的角色,负责批评孩子,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失败的父亲。就像邻居家的那个男孩,小的时候,反抗能力有限,他会屈从爸爸的这种管教,可年龄大了,能力增强了,他身上的叛逆因子就会以爆发的形式呈现。

故事二:

再拿我自身的经历来说。从小到大,我们家里一直都实行这样的教育分工:犯了错误,出现了问题,从来都是妈妈充当严厉者的角色;而每当我失落了、自卑了,从来都是爸爸充当鼓励者的角色。

不讲卫生、不懂礼貌、撒谎、因为贪玩学习成绩下降……每当这样的问题发生在我身上,妈妈就会严厉地批评我,并指导我改正。

我偶尔感觉自己太胖了,相貌不太如意,成绩不如意,做事没有信心……爸爸就会在后面推我一把,告诉我: “我的女儿是最棒的!”

三十几年过去了,当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成熟女性,最为感激和深爱的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正是因为有了妈妈的严厉,我才明对错,知是非;正是因为有了爸爸的鼓励,我才能够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

身为孩子的父母,同样也身为他人子女的您,是否也有这样的深刻感受呢?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不仅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讲究科学的教育分工——该爸爸做的就爸爸来做;该妈妈做的就妈妈来做——各自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

那么,怎么做?是否有什么“一招鲜”?当然有,那就是:好爸爸要“说得好”,好妈妈要“做得好”——

爸爸如何才能说得好?多说鼓励的话,给孩子以精神支持。给予他信心。

妈妈怎样才能做得好?做好管理孩子的事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管束,让孩子在人生路上不跑偏,不走冤枉路……

爸爸妈妈发挥各自的性别优势,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一手放,一手管。而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好妈妈如何做——科学地严厉(管孩子)

偶然的一次,我和一位女性朋友见面聊天,谈及和母亲的关系问题时,她愤愤地总结道:

从我妈妈的口中,我向来听不到一句关心的话、积极的话。我的一切事她都不过问,连我结婚前询问她的意见,她都只说了一句:“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以后后悔了,别找我就行。”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真是想爱也爱不起来。

生活中,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本应和母亲更为亲密的孩子,不仅和母亲关系疏远,感情更是淡泊如水。过错在谁?这当然怨不得孩子,孩子本可以和你疏远,也可以和你亲密,而究竟他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却取决于妈妈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有的和母亲关系很亲密,有的却和母亲关系很疏远,当问及原因时,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那些有原则、有权威、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尽心尽力的妈妈,是让孩子最为感激和珍视的人;选择放手、不闻不问的妈妈,多半得不到孩子的认可。

妈妈严格管理,孩子会爱你一生;妈妈放松管理,孩子会怨你一生。

如果从心理学、社会学、性别学角度来深人分析,我们更是能发掘出这样的深层次原因:

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纽带是更为天然且牢固的,妈妈严厉,相较爸爸来说,不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也更愿意听从——相反,妈妈的软弱、妥协、放纵孩子、唠叨、埋怨,反会让孩子长大后产生抱怨心理,埋怨妈妈没有好好教育自己。

所以说,好妈妈是靠“做”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妈妈,要表现在行动上,要表现在你对孩子的教育上: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你应当成为一个“先锋军”“指挥者”。

(注:生活中,80%的妈妈都有着这样的教育困惑:“孩子嫌我烦,不服我的管束!”在本书中,妈妈们将了解到自己的教育分工是怎样的,应如何对孩子进行更为科学的管束,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如何让孩子又爱又敬,如何做一位百分百的好妈妈……)

好爸爸怎样说——时刻地鼓励

如果我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在家中更看重谁对自己的评价?

毫无疑问,相较妈妈来说,爸爸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能力,他说的话,往往孩子更愿意相信;爸爸所给予的鼓励,对孩子的鼓舞力量也最大。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是感触颇深的:

女儿宁宁小的时候,有一次用积木搭城堡,花费了很多时间,可因为“地基打得不过关”,总是在临近竣工的时候轰然倒塌。看女儿这样的“功亏一篑”,先生不禁呵呵笑了起来,开玩笑地说了句“我的小笨蛋女儿啊!”没想到就这一句却惹得女儿哭了一个晚上,直到爸爸抚慰了她很久,又陪她玩了很长时间才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女儿长大一些后我更是发现,相较于我的鼓励而言,爸爸的一句鼓励,往往能让女儿兴奋上小半天……

和身边很多孩子的妈妈交流这一心得,也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共鸣。爸爸的鼓励,更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剂”“加速剂”,适时给予,往往就能让孩子变得神采奕奕、自信飞扬!

所以我们说,好爸爸是靠“说”的,说什么?说鼓励的话,说赞扬的话,说欣赏的话——爸爸多贬低,孩子就会自卑、落后、不积极、内向、抑郁;爸爸多鼓励,孩子就会健康、自信、积极、智慧、进取!

(注:生活中,80%的爸爸都有着这样的教育困惑:“孩子疏远我,不愿意与我沟通!”在本书中,爸爸们将了解到自己的教育角色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增进亲子关系,如何对孩子进行最有效的鼓励,如何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以及如何成为一位百分百的好爸爸……)

再说说:为什么3—16岁是教育的关键期?

做过父母的人,或者说有过一些教育经验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一个深刻感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那么两个阶段,父母在教育方面的最大感觉就是——无能为力。

(1)首先是孩子一两岁的时候。这一阶段,很多时候你即便尽心尽力地去管、去教育,也常常是收效甚微的;反之,很多问题和毛病,即便你不刻意去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然也会消失殆尽。

女儿宁宁从降生到两岁多,就曾出现过很多这样的问题。

有一阵,她非常喜欢开水龙头,我一不留神,她一定会把自己弄得一身都是水,玩得不亦乐乎,有几次还差点儿害得家里发大水;此外,她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到厨房米袋子那里,抓上一把米,趁大人不注意立刻扔撒在地上,然后呵呵地大笑起来……为这些事儿,我们这些做大人的没少纠正,先是告诉她这样做不对,又向她摆摆手表示不准,严重的时候还给她点小小的严肃表情,以示警告。可是,一切方法都没用,她依然对这些游戏非常热衷……

当然,也正如很多父母所知道的那样,年龄稍大一些,也就是近3岁的时候,孩子的这些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所以在小孩子的教育方面,我始终认为,孩子3岁之前,逻辑思维能力还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是需要自然发展的。一些经验,他需要自己去体味、总结……作为父母,我们只要给他爱与自由就够了,孩子爱玩水、爱玩米,那就提供给他一些工具好了,让他尽情地去体验流水、撒米带来的快乐——充分尊重孩子这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学习的方式。

这一阶段孩子所犯的错误,统统是一种“成长的实验”,只是为了成长,并无对错之分。家长如果管得太多,反而不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其次,孩子一到16岁以后,也就是上了高中,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教育常常是无效的。即便自己苦口婆心地去说,费尽心思地和孩子沟通,依然毫无教育成效。比如,这一时期孩子最常说的一些话:

“我不用你管,我知道该怎么做。”

“你能不能少说两句呀?烦都烦死了!”

“请尊重我的意见,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孩子一旦进入高中阶段,随着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增长,他们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性格,这个时候别说父母想强加自己的意志,即便有些时候多说了两句,都会引发孩子的反抗心理。对于这时候的孩子(或者说是“准成人”),一般的教育往往是无效的。  深入分析孩子成长的这两个阶段,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通的规律:孩子一两岁时以及上高中(大概16岁)后,家长的教育都应当是顺其自然、润物无声的,应当给孩子爱与自由,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而这之间,即3—16岁则完全不同,它恰恰是教育的关键期。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所提出的“敏感期”一样,教育也存在这样一个敏感期。这个时期,也就是3—16岁,孩子更能接纳父母的意见,对外界的信息吸收也最快,可塑性极强,父母只要教育得法,收效也往往最大!

孩子就像一棵幼小的树苗,我们虽不能让杨树长成柏树,但给小树苗选择优质的土壤,以及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施肥除虫、修剪定型却是必要的。孩子3—16岁。正处在“空白-模仿-成型”阶段。要想让孩子成长为擎天栋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就必须多给他点阳光雨露的滋润、风霜雪里的锤炼!

内容推荐

妈妈们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妈妈们必须做好哪些教育的事儿?妈妈们如何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树立权威,让孩子对自己又爱又敬?

爸爸们常犯的错误有哪些?爸爸们必须做好的教育工作有哪些?爸爸们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爱上你,和你亲密无间?

本书中,著名教育专家云晓老师现身说法,集多年教育观察、总结之经验,详解父母配合、分工教子的100个关用细节!

编辑推荐

父母在教育孩子这项共同的事业中,应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有分工,有协作,是互补关系!

培养最优秀的孩子,父母配合、分工教子的100个实用细节!著名教育专家云晓老师现身说法,集多年教育观察、总结之经验,详解父母配合、分工教子的100个关用细节!

好妈妈慈中有严,让孩子敬!好爸爸严中有慈,让孩子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