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派”是儿童文学名家周锐的最新力作,融合了时下热门的中国武侠功夫元素,热血的少年动漫剧情风格,有设计感和艺术性较强的固定形象跟强大的游戏平台依托,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一段无与伦比的奇幻冒险经历。这本《功夫派(3壶口关水底之战)》是以中国功夫世界为基础,讲述了灵猴派派、兔子伊尔和熊猫大竹是东部大陆“一气学院”的三大高手,在与来自西部大陆的邪恶势力搏斗中,派派和大竹身受重伤,内力尽失。为了能够取得宝石,帮助恢复内力,一路上克服千难万险,不断闯关降魔的冒险历程。文中除了将中国功夫展现的淋漓尽致,更是在闯关的过程中几个小伙伴学会了很多的知识,锻炼了意志,让游戏和小说真正的成为提高孩子能力的一种模式。也让小朋友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这本《功夫派(3壶口关水底之战)》由周锐著,讲述的是:灵猴派派、兔子伊尔和熊猫大竹在搜集迷之琥珀的过程中备尝艰辛。他们在留宿虎庙时受到日正夜邪宝石造成的骚扰。接着,犀利宝石又使分为两支的奇面族重新融合到一起。为了获得吸引宝石,小侠们撞礁碎船,进入壶口关水底的水牢和宝库,一次次破解了狼人乔伊的暗算。
这本《功夫派(3壶口关水底之战)》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灵猴派派、兔子伊尔、熊猫大竹和狼人血瞳开始出发。他们走惯了一直往前的路,现在将一直往下。
为了从利齿团首领乔伊手中夺回复灵、膨大、痴迷、回生宝石,派派他们会在这个以虫眠墓穴为顶部的垂直墓穴群中历经考验。
虫声渐隐,萤灯渐远,四人凭借伊尔和血瞳的目光探照,摸索往下的通道。
寻觅一时,大竹怀疑说:“墓和墓之间应该不相通吧?”
“一般是这样,”派派说,“但乔伊要达到他的目的,会把墓底凿穿,开辟出一条通道吧。”
血瞳说:“他手下的地洞老鼠就是干这个的。”
大竹还想说什么,忽然惊叫一声,黄尘扬起。
尘雾散后,大竹不见了,地上赫然一个洞口。
伊尔说:“大竹掉进陷阱了!”
派派急忙解下束腰铁棒,变长一些递到下面,说:“你抓住铁棒爬上来吧。”
大竹爬了几次,都滑下去了。
他说:“我还不如把铁棒拴到腰上,你拽我上去。”
派派忽然想了想,收起铁棒。
他说:“你先别上来,还是我下去吧。”
说罢,派派纵身跳下。
到了下面,派派在黑暗中叫了声:“派派——!”
大竹不解:“你为什么自己叫自己?”
派派说:“我是利用回声来测量空间大小。看来这不是一个陷阱,这是另一处地下世界。”
派派便招呼伊尔和血瞳也跳下来。
伊尔和血瞳的红色目光将四周照了一遍。
“有壁画呢。”伊尔说。
壁画有些剥落,但画面还算清晰。
血瞳看着壁画嘀咕道:“不知这个画家是粗心还是故意的,很多地方画错了。熊长着鹿的头,马长着老虎的身子——大概‘马虎’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
“你们看,”大竹指着画面上部,“空中飞的是一条龙吧,但他长了一个凤凰的脑袋。”
派派说:“龙身凤首,这倒是第一次见识。古代的部落有不同的图腾崇拜,这个部落可能就是以龙身凤首兽为图腾。”
“别不懂装懂。”一种像金属般尖锐却又像金属般生锈的声音从众人身后传来。
他们回头看时,不论胆大胆小都心中一惊。他们看见一个无头人,手抱一颗鹰的头颅。
派派问:“你是谁?”
这个无头鹰人手中的头颅张口说话:“我是鹫法师。”
派派又问:“这颗头是你的吗?”
“当然。”
“那为什么不安在脖子上,拿在手里吓人啊?” 鹫法师回答:“这有关我的誓言。就像你们在壁画上看到的,我们那时流行换头术。只要双方情愿,甲和乙可以随便借头、换头。时髦女郎换个头就像换顶帽子一样轻易。”
“我知道了,”伊尔说,“在换头术失传以后才有了面具舞会,那时候没法换头只好换面具了。”
鹫法师说:“又比如一个旅行家,他有一系列的旅行计划,但他的身体累了,不愿再走了,他就可以找个懒人换个头,让自己的身体充分休息,让懒人的身体有机会运动。换头的需求越来越热,我这样的换头师就越来越吃香。一次有好事者提议,让我跟一位同样擅长换头术的猴法师比试比试。”
“怎样比试?”大竹很感兴趣。
鹫法师说:“摘下对方的头,换上自己的头,看谁换得快。”
伊尔问:“谁赢了呢?”
鹫法师生锈的声音听来更沮丧:“我输了。猴法师完成换头以后,我却怎么也摘不下那颗可恨的猴头。他的内力充沛,很顽强地抗拒自己的头颅离开身体。而我曾当众立誓,如果摘不下对手的头,就永远摘下自己的头。”
众人被震撼了。
派派问鹫法师:“从此你就一直把头拿在手里?”
“那你吃饭怎么办?”大竹担心道,“就往脖腔里倒下去吗?”
鹫法师苦笑道:“头颅不能一直拿在手里的,再厉害的换头师也无法维持三天以上的无头状态。于是在最后的三天里,我抱着脑袋跟朋友们一一告别。我挖了个墓穴,并请画家朋友画了跟我职业有关的壁画。我就安安静静地坐在这些壁画中间,座椅就是平时接待顾客的手术椅。我想,一个换头师能这样结束一生,也还不错。”
“不过还是有遗憾的?”派派说。
“当然。怀着一腔不甘,我用最后的力气把手上的头颅扔了出去。我的目光在壁画上滑过,接着听见‘咚’的一声,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伊尔对派派说:“应该是落到乔伊手里的回生宝石唤醒了鹫法师。”P1-5
曾为某地小学老师做讲座,会场设在一个小学里。偶然发现有个教室挂着这几个字:勤有功,戏无益。我把这发现告诉了同去的方卫平教授,说:“其实勤固然有功,戏未必无益。”方教授大赞同,并建议把这两句话写到纪念册上——正好该校准备了纪念册请我们题字。于是就汤下面,写了“勤固然有功,戏未必无益”。
对于大部分成人来说,游戏几乎等同于娱乐。但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游戏是学习,甚至是比课堂上的照本宣科更有效的学习。孩子在游戏中初步地、感性地开始认识和把握面前的世界。我们小时候的游戏比较简陋,却丰富多彩。滚铁环、造房子、跳橡皮筋、打弹子、钉橄榄核等都是身体能力的锻炼。我还记得有一种翻麻将牌的游戏,游戏者必须一次次地在接住自己向上抛出的小沙袋之前,按规定改变两块麻将牌的摆放花样。这需要手法敏捷,只有女生玩得好。棋牌类游戏锻炼的是运筹的智慧,包含了哲学的熏陶。记得有一种纸牌是由孩子自己根据一首歌谣制作的:“癞痢背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捉小孩,小孩抱公鸡,公鸡吃蜜蜂,蜜蜂叮癞痢。”这个游戏多么生动地呈现了一条虽然弱肉强食但有时候强肉也被弱食的生态链。
刚才提到“大部分成人”,但我属于小部分。有一次去学校做活动,一个小学生的提问比专业记者还专业:“请问您的工作和娱乐是不是结合在一起的?”我很惊讶地回答:“是的!”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满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写作过程往往就是给自己设定游戏规则,在这个圈子里玩,然后把玩的快乐传递给读者。那么,是不是儿童文学只需要快乐,不需要教育,不需要思想启迪?当然不是。作为成人的儿童文学作家有自己的世界观和对各种问题的思考,这些肯定会反映到他的作品中。“蜜蜂叮癞痢”的方式是为了可读易记而得以走近读者,从而有可能实现“强肉也会被弱食”之类的思想领悟。
功夫派这套书对我来说是新尝试。派派、乔伊等是已出现在游戏网站上的形象,我必须根据规定的情节框架写故事。这似乎挺不自由,所谓“戴着镣铐跳舞”吧。好奇和新鲜是我写作的动力,嚼别人嚼过的馍太不够刺激了。但这个游戏很有挑战性——能否把嚼过的馍变成美味?朋友彭懿曾送来美国电视剧《越狱》的光盘,让我领略那种尽给自己出难题的编剧方法。那部戏经常走到绝路,然后“柳暗花明又一村”。越有难度,越出效果。于是我接受了这个选题,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新意首先是我本人的需要,我必须玩得兴奋才可能玩到底。
这套和游戏有关的新书,带给我游戏的快感,锻炼和考验着我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