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给我们留下前车之鉴。司马迁临终才完成《史记》的撰写,司马光历时十九载才著就《资治通鉴》,他们追溯诸朝历代的兴废更替,以独特的社会视角、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铸就了一面面可引以为鉴的历史铜镜,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历经岁月的涤荡,但这两部著作依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话史记资治通鉴大全集/国民人文素养大全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西汉)司马迁//(北宋)司马光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给我们留下前车之鉴。司马迁临终才完成《史记》的撰写,司马光历时十九载才著就《资治通鉴》,他们追溯诸朝历代的兴废更替,以独特的社会视角、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铸就了一面面可引以为鉴的历史铜镜,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历经岁月的涤荡,但这两部著作依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图书封面《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3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史记》书影《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目录 白话史记 本纪 五帝本纪 秦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世家 齐太公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践世家 萧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孙子列传 平原君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刺客列传 淮阴侯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游侠列传 滑稽列传 白话资治通鉴 战国争雄 三家分晋 六国合纵 天下一统 荆轲刺秦 初并天下 赢政之死 斩蛇起义 楚汉相争 项庄舞剑 西楚霸王 垓下悲歌 大汉天下 吕后乱政 文帝之治 七国之乱 武帝雄才 宣帝中兴 王莽篡权 光武中兴 汉室气衰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赤壁鏖战 汉中称王 六出祁山 三国归晋 南北对峙 淝水之战 孝文改革 高祖伐齐 一统归隋 隋唐盛世 炀帝奢靡 东征高丽 攻克长安 玄武之变 武氏专权 玄宗掌权 禄山叛乱 举国混战 五代十国 后唐克梁 后周初立 世宗归天 试读章节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获得自己姓氏,可以建立家族、传之子孙的有十四人。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王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后来都有自己的属国: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居住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居住在若水。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昌仆为妻,生了高阳,高阳有圣人般的德行。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黄帝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颛项帝。 颛项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重而有谋略,懂得道理,说话做事合情合理;他种植庄稼、养殖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尽心事奉众神以制定尊卑之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耻,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能照临的地方,全都归属于他。 颛顼帝的儿子叫穷蝉。颛项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娇极,娇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玄嚣和娇极都没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时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颛项的同族兄弟之子。 高辛天生很有灵性,一出生便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顾自身。他耳聪心慧,能够知晓远方的事情,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旨意,体察百姓的难处。他仁德而且威严,宽厚而且守信,因品德修养高而天下顺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并节俭地使用,抚爱天下百姓并把各种有益的事情和道理教给他们,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时令节气并恭敬地迎送日月,了解认识鬼神并慎重地加以供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穿得如同平民。帝喾治国,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能照到之地,风雨能到达之地,无人不顺服于他。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为妻,生下放勋;娶娵訾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挚继承帝位。帝挚即位后,治国无功,于是弟弟放勋即位,这就是帝尧。 P5 序言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给我们留下前车之鉴。司马迁临终才完成《史记》的撰写,司马光历时十九载才著就《资治通鉴》,他们追溯诸朝历代的兴废更替,以独特的社会视角、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铸就了一面面可引以为鉴的历史铜镜,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历经岁月的涤荡,但这两部著作依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五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自传说时期的黄帝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20岁时,他出外远游,游遍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集传说,之后便全心投入到《史记》的创作中。虽经历宫刑之辱,但司马迁依然能够发愤著书,最终于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工作。 《史记》一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都有广泛而生动的描述,并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典型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具有“首事”之功的农民起义领袖陈涉、顽强反抗暴秦的刺客荆轲、颇有才智和侠气的市井之民侯赢和朱亥……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文人,还是游侠、优伶、医者、卜者,各类人物都被司马迁刻画得惟妙惟肖。在思想主旨上,《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书中对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做了深刻大胆的揭露,如对官吏的残暴、汉高祖的无赖和权诈、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和迷信鬼神等,都采取“实录”的态度,“不虚美,不隐恶”,用不加讳饰的笔调给予尖锐的抨击,这使得《史记》的思想价值高出后来的一切官修史书。因此鲁迅先生盛赞这部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叙事方式上,《史记》剪裁有致,繁简得当,使文字极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在语青技巧上,《史记》还汲取了大量民间口语,把书中人物的言语写得口吻毕肖、准确传神。 《史记》因其内容全面、体制完备,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穷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一部可以与《史记》相媲美的史学鸿著。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其篇章浩瀚,分294卷,共300多万字,记述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计1362年间的王朝兴衰史。此书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纂而成。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学识渊博,是北宋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感慨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故选取重要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成书八卷;后又在多方协助下,查证考据,精炼语言,修改润色,最终定稿。 在编写结构上,《资治通鉴》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年代顺序通贯叙述史实,用追叙和终言总结的手法说明史实的前因后果,给人以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在内容上,《资治通鉴》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文字上,全书简明扼要,生动流畅,质朴精练,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资治通鉴》成书以后,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吸取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同时,《资治通鉴》还被皇太子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竞相抄录,点评批注者更是不胜枚举。今天,它依然对人们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是经商管理、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之典籍。 本书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广大读者阅读这两部巨著的需求而推出的普及本。编者在《史记》和《资治通鉴》原著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将两部书合为一册。本书在体例上,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风貌;在形式上,采用了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列的方式,便于读者对文言原文的理解。译文方面,本书采用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式,力求生动畅达,以期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在各种快餐读物充斥市场的今天,品读经典,阅读史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书中纷繁的历史、传奇的人物,在两位才子的笔下展现出无穷的魅力——那些充满智慧的经典故事,仿佛是一盏盏照亮我们心灵的明灯,会令我们变得更加睿智和深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