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是我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家、诗人和翻译家。早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解放后因文艺思想的分歧而被错误地认定为政治问题,受到错误处理和不公正待遇。1979年释放出狱后,中央先后三次对胡风在政治上和文艺思想上进行了平反。
胡风之女张晓风写出了这部《胡风传》,目的就是还胡风以本来面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胡风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晓风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风是我国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家、诗人和翻译家。早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解放后因文艺思想的分歧而被错误地认定为政治问题,受到错误处理和不公正待遇。1979年释放出狱后,中央先后三次对胡风在政治上和文艺思想上进行了平反。 胡风之女张晓风写出了这部《胡风传》,目的就是还胡风以本来面目。 内容推荐 五十多年前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揭发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曾席卷了全国大地,胡风本人身陷囹圄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直至一九八○年,这一冤案首次获平反。那么,胡风是谁?他是怎么样一个人?为什么会遭此厄运?《胡风传》由胡风之女张晓风倾情撰写,相信读者能从中了解刭一个真实的胡风。 目录 第一章 我从田间来(1902—1926) 小名叫谷儿 启蒙读书 土蛹钻出了地面 筹组新蕲春学会 投入新天地 北京让他失望了 第二章 幻灭之歌(1926—1929) 在本县干革命 风云变幻 江西党务学校 庐山小憩 困顿在上海 借问路在何方 第三章 海路历程(1929—1933) 攻下日语关 入学庆应大学 参加左翼文学运动 不要打中国的兄弟! 在日本坐牢 关键的四年 第四章 文艺笔谈(1933—1937) 初见鲁迅先生 左联的战友们 有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 “只好不管它,多用用笔 一片《木屑》、两只《海燕》 著名的“口号”之争 悲痛的告别 第五章 为祖国而歌(1937—1945) 抗战初起和《七月》小周刊 武汉一年问 奔波在碚渝道上 携妇将雏走征程 再返重庆办《希望》 《七月》、《希望》的作者群体 第六章 为了明天(1946—1948) 上海是一个海 奔向解放区 第七章 时间开始了(1949—1955) 新人物新天地 山雨欲来风满楼 舒芜“反戈一击” 上书“三十万言” 引火烧身的发言 “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诞生 私人通信是如何成为“反革命罪证”的 第八章 怀春曲(1955—1978) 奇冤如梦命如丝 短暂的全家团聚 风雨中的成者B岁月 山居苗溪茶场 他怎么会变成这样的了 一定要活着走出这四面高墙 第九章 我为什么写作(1979—1985) 以自由身回到成都 留有“尾巴”的第一次平反 最后的闪光 生与死的搏斗 第十章 安魂曲 悼词风波 推迟了七个月的追悼会 三年后的彻底平反 尾声 试读章节 一天,一位差役给张济发送来了一张传票,说是,恒丰堤方家的人告他“侵产”(笔者注:这湖边主要是方姓和张姓两家大户,但方家读书人多,又有人在外做官,所以势力较大),县衙门要传讯他,等等。这事可在张家引起了惊慌,不知如何是好。谷儿的父亲和大哥虽然勉强认得几个字也会打算盘记账,但要应付这类事就远远不行了。只得找人了解情况又托人调解,好歹总算把这件事“私了”了。但此事引起了张济发的忧虑:家里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能进到城里人的世界,总会被人看不起,还要被人欺负。心气儿甚高的他着眼于张家今后的安危,决定在两个小的中选一个去念书。大哥对父亲说,谷儿帮他卖面食时算账从来没有出过错,一点不笨,也可靠,念书后一定能帮家里算算账,看看写写来往书信,这就好了。于是,父亲决定过了年就送谷儿去念私塾。就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改变了谷儿的命运。本来命中注定要像父兄一样在乡间当一辈子农民的他,从此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1912年的初春,他穿上了新的青布衣裤和新的青线呢布鞋,家里又给他预备好了学习用品。全家人都到门口去送他,母亲给他抻了抻衣衫,低声说:“乖伢,好好读书,为张家争气啊!”谷儿由大哥陪同,来到附近的四村庙蒙学(笔者注:为贫寒子弟开设的初级私塾),拜了老师陈南如先生,开始了学生生活。这时他已10岁,虚岁算是12岁。 先生为他取学名“张光汉”,光我大汉民族的意思。他是这里年岁最大的学生,别的学生才七八岁。他刚进去,读书没他们读得多,长得又高又瘦,自然遭到了他们的奚落和嘲笑。但是,他很用功,先生教的《三字经》、《千字文》等,很快就能背熟,得到了先生的夸奖。时问长了,同学们不但不再嘲笑他,反而慢慢地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十岁的孩子,虽然还是懵懵懂懂地,但这些夸赞对他的影响可不小,一股争强好胜的心理油然而起。从此,他更加自觉地好好读书,练字也更加认真了。村里人都说他是个有才情好学的好伢子。 这位先生,教书认真还不保守。第二年,改用小学国文课本来教他们。书的内容生动活泼,不用死记硬背,谷儿更爱读了。先生还学国民小学的样,带他们到湖对过的山上去远足,让他们见识到过去从未见过的花草树木(他们的家乡附近因为常年挖土烧窑,地上都是碎陶片、砖头、石块等,很少长花草树木),在那里他们玩了好几个小时。这样的读书生活,使谷儿初次开了眼界,学到了一点知识,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这第一位启蒙老师陈南如先生使得谷儿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和信心,对他今后的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 谷儿每天放学回家后没什么事,就专等着晚上到大哥的磨坊里去坐着听大人们聊天。磨坊里为了方便夜晚做面食(大哥的面食坊专炸果子、蒸糖包等,每天一早就有贩子们来买,生意很好,所以得连夜赶做),特意点了一盏小马灯。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大哥边做面食边讲故事。大哥肚里装了不少的戏文和民间传奇,最爱讲的是《三国演义》。大家也最爱听这些,一边听一边还要争论和评说,热闹得很。谷儿在旁贪婪地听着,有时连睡觉都忘了,直要等父亲进来发觉才不情愿地回房睡觉去。他对文学的兴趣应该说是从此开始的吧。 在四村庙学了两年后,谷儿的父亲可能对先生的教学改革不大满意,自己牵头在家旁的一问小庙里办起了蒙学,请了一位姓王的老先生来教学,教的都是四书五经,谷儿觉得很难懂,没有兴趣,感到烦透了。一年过去了,他一无所得。这才又转到下石潭垸(笔者注:即“镇”“乡”的意思)张家的家学去念经馆(即为子弟猎取功名而设的高级私塾)。 这学堂是张家的祖上修的,很大,有正厅、偏屋、住房和后花园,取名为“花学”。至今,在遗址还保留着镌有“花学”二字的大门。这里的学生和以往的不同,都比他年长,且是附近的地主家子弟,一律穿着长衫。放牛娃出身的张光汉(笔者注:在这学堂里已用学名来称呼他),虽然穿着家里特地为他做的新衫裤,但相比之下还是显得相当寒酸,常遭到同学们不怀好意的嘲笑。 老师是一位本家的贡生,名目L{张晓初,在乡中也算得是一名饱学之士。他选讲的虽仍是古文,但讲解得清楚明白并不枯燥。光汉从他的讲解中不仅懂得了这些文章的含义和妙处,也逐渐体会到应该怎样写文章。他对功课恢复了兴趣。同学们看不起他也罢,捉弄他也罢,他全不在意,只一心一意读他的书。后来,他不但读懂了,渐渐还读出了一点味儿,体会到古人的生活和思想,学会了欣赏古典名作。他的勤奋努力和聪颖敏锐,再次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也使他坚定了信心,非得学出个名堂来,出人头地不可。 P6-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