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热血,全史更
精彩。
关河五十州著的《一寸河山一寸血》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
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
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
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
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
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
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
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
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
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
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
悲怆。
《一寸河山一寸血(4万里烽烟1938-1941)》为第4册,主要讲述了1938年到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历史。
关河五十州著的《一寸河山一寸血(4万里烽烟1938-1941)》讲述:徐州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造成财力、物力、人力的消耗,已经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政治诱降和军事进攻相辅的方针成为主要战略。
在此时期,汪精卫公开投降,但以张自忠、傅作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坚持抗战,接连取得了襄东大捷、五原人捷等胜利,给予投降派以狠狠一击。张白忠最后血洒南瓜店,成为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集团军总司令。
超常规战术
畑俊六一出手就是四个师团,这是为了进行迂回包抄。
前两个师团,自外线实施远距离迂回,后两个师团,从内线进行近距离迂回。特别是后面那个迂回,可谓剑走偏锋,因为此前桂军皆集中于淮河正面防线,侧翼兵力十分薄弱。
5月9日,“华中派遣军”攻占了蒙城。
蒙城背后,就是徐州以西的陇海铁路,畑俊六的作战意图也很明显,只要掐断这条铁路线,徐州将不攻自乱。
蒙城失陷立刻把蒋介石给震醒了。此时,徐州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有了敌情,若是西面再被截断,就成了四面合围。
别再想在徐州那里装口袋了,赶紧想法子不让人家的网罩上自己的头才最为要紧。
5月11日,蒋介石带着作战厅厅长刘斐等人速飞郑州,准备组建一个超规模的兵团,即豫东兵团。
听到即将成立豫东兵团的消息,李宗仁还以为是给他派援兵来了,颇有在徐州以北再大干一番的想法。
他完全会错了意。
蒋介石建立豫东兵团,不是要继续在徐州打“第二个台儿庄大捷”,而是要搭一个救人的梯子,把即将陷入包围圈中的李宗仁及其第五战区各部队给捞出来。
豫东兵团组建之后的任务,就是确保陇海铁路安全,守住徐州西大门。
做完这些部署之后,蒋介石想想还是不放心,又派刘斐去徐州,以便提醒李宗仁:日军大包嗣之势将成,不赶快想办法的话,十几万大军就要丢掉了。
见到刘斐,李宗仁还是一脸镇静状。
不要怕,徐州是这么容易就会被困住的吗?你那边有兵团,我这边也有,没什么稀罕的。
李宗仁自己编组的这个兵团,是由桂军为主,冯治安、刘汝明等一众援军加盟的淮北兵团。
按照他的估计,“华中派遣军”往北推进还有一段时间,依靠淮北兵团逐级抵抗,畑俊六短期内到不了陇海铁路。
可是他又错了,畑俊六采用的不是常规战术,而是超常规战术,所以,战局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正常预计。
这种超常规战术,早在长城抗战时,关东军在热河至长城一线就率先进行了试用,由此还创造了“128骑进承德”这样的军事奇迹。
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作“快速挺进”。当时关东军弘前第八师团使用的“快速挺进队”,是由汽车和骑兵组成的,坦克也有,但数量极少。
烟俊六在这一基础上升了级,“华中派遣军”的“快速挺进队”以坦克装甲车为主体,轻战车和中战车相搭配,94式轻战车在前,89式中战车在后,其特点就是一个字:快。
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打乱李宗仁的节奏,抢先关住西大门。
面对突然出现于眼前的大批坦克,刚刚成立不久的淮北兵团立刻陷入慌乱之中,其防线接二连三被日本侵略军攻破。
5月13日,继蒙城之后,永城失陷,陇海铁路就此失去了最后的防护。
畑俊六的这一拳真是太快了,快到令人眼花缭乱,豫东兵团连个雏形都还没出来,“快速挺进队”就已接近陇海铁路。
5月15日,随着一声震天巨响,陇海铁路线被日本侵略军炸断,徐州西大门眼看就要关上了。
一个月前,李宗仁曾将矶谷师团装进自己的口袋,一个月后,他却落进了畑俊六和寺内寿一合撒的大网。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至此全是日本侵略军。
李宗仁再也没法强装镇定了。
刘斐本来是到徐州来做蒋介石的传声筒的,一不小心,也陷在了坑里面,自然是一个劲儿埋怨。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你就应该早一点儿抽调机动兵力,组织强一点的兵团出来,结果却弄了一个什么“淮北兵团”,眼瞅着防线一上来就被畑俊六给攻破了,这下全完了。
对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声讨,李宗仁气得满脸通红:部队拉上去,是这么容易抽下来的吗?徐州正面还要不要守了?
2-4
我相信,书有书的命运,就像本书所书写的这段历史,在它发韧之初真相就摆在眼前了,曲折、繁复、虚饰都不是它的全部,只要你在不断地接近,就有意义。
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正面抗日战场》,但只出了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第二部“烽火大地”,之后就因故停了下来。其间,有很多朋友在网上留言,问第三部何时面世,对此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确凿答案。
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作为作者,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在这本重新出版的书中,凝聚了一些新的写作思考,尤其是吸收读者意见,加快了叙述节奏,因此它既是《正面抗日战场》的续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为了保持延续性,以免突兀,第一部“长城以北”把原先《正面抗日战场》的第一部、第二部综合了起来,并沿着这一线索继续下去,从二十九军参加长城抗战起,写到了长城抗战结束。因为这个原因,“长城以北”的部分内容与《正面抗日战场》前两部不能不有所重复,谨以说明。
借这个机会,需要特别感谢在困顿时期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前辈。
有杨琦和她所在的关爱抗战老兵网,后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给抗战老兵们送去温暖,显示的是一种来自民间的道德良知,同时他们也收集和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这些对本书帮助很大。
有我曾登门拜访过的那些抗战老兵,如现居上海的夏世铎、祝宗梁,现居南通的汪吉佑,现居北京的赵振英、尤广才。这些老人都已九十岁以上高龄,但思维仍十分清晰,能回忆起当年的很多往事。其中,汪吉佑、尤广才两位老先生都是参加过一线作战,打过硬仗,立过大功的抗战英雄,其叙述更给我笔下增添了很多闪亮的元素。
还有很多我见过面或从未谋面的网友、书友,他们有的和我一起踏访过战场原迹,拜谒过烈士墓园,还有的给我寄来过抗战资料及图片,无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关河五十州
于2011年7月1日深夜
正面抗日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记忆。
——南京受降仪式亲历者、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六军第十四师少校营长 赵振英
凡我炎黄子孙,不该也不能忘记正面抗日历史。
——原中国驻印军第五十师特务连连长 尤广才
正面抗日战场也需要更多披露史实史实,让全民族更加正确了解、认识和记忆。
——原中国驻印军新三十师九十团二营及中美混合战车指挥组战车营二级翻译官 卢少悦
历史的真实性是任何人不能更改的。
——原第七十四军军部炮兵团观通排中尉排长 汪家骏(现名汪吉佑)
1942年至1945年春间,亲身经历缅北反攻战役全过程,涉险临危,从无悔意!唯念为民族生存而牺牲,葬身于异国他乡莽莽丛林之同袍魂无寄所而悲愤难耐。
——原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新三十八师师部谍报队少尉组长 梁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