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型人格者总似热锅上的蚂蚁担忧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妄想狂会把最简单的评论当作是挑衅;强迫症患者会无限痴迷细节,结果却忘了最重要的关键;自恋狂沉迷自我,对他人的意见充耳不闻;抑郁症的惰性和负能量让你忍无可忍;A型人格会觉得任何事都进展得不够快……这些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人格障碍,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无处不在的人格(精)》中,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这两位精神病医生兼大众心理畅销书作者,从专业的角度以亲自诊疗过的病例生动真实地介绍了12余种人格障碍,并结合人格障碍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特定身份,给出阅读者理解、接受和应对人格障碍的有效方法。
焦虑者常备受忧心问题的困扰;表演型人格者总是从理想化的这头跳到失望的那头;依赖型人格者习惯亦步亦趋跟随在保护者的身后;强迫症患者总是与细枝末节纠缠不休;世界在A型人格者眼里就一个字——“慢”……
通常来说,人格障碍者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害怕”才会表现出那些行为:他们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让自己或所爱之人陷入险境……
天助自助者,天酬慈悲心。正在或曾经饱尝心理困境之苦的人,愿你能静心阅读这“心的处方”——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共同编著的《无处不在的人格(精)》
28岁的布鲁诺在一家大型企业的总部任管理人员,他跟我们讲述道:
卡洛琳娜和我几乎在同一时间进入公司,同样的职位,所以很自然地,我们很快就认识了,而且会相互交换对公司的看法。没人会对她视而不见:入职第一天我就在走廊上瞥见了她,她穿着灰色套装,上装很优雅,但下装却是一条令人印象深刻的迷你裙,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她那双美腿。当时,只要一有人跟她搭腔,她就摆出一副只谈工作的淡然态度——就是所谓的有事说事,没事走人——跟她性感的装扮形成鲜明对比,就好像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呈现出一副挑逗的模样。
第一次开会时,她没怎么说话,只是用有点意味深长、欲言又止的目光看了我几眼。当然了,过后我去找她说话了。卡洛琳娜面露倾慕之色地听着我说,用灼热的目光看着我,我的笑话逗得她笑个不停。可我不敢相信那是真的,因为不可能这么美好。很快,我就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我们老板阿莱克斯走了过来,他也受到了卡洛琳娜的“ 礼遇”。我挺失望的,还有点生气,后来的几天都没跟卡洛琳娜说话。
一天傍晚,我正准备收拾东西去看牙医,卡洛琳娜走进我的办公室坐了下来。我当时很赶时间,但她用小孩子一样娇滴滴的声音问我为什么不跟她说话了。我跟她解释说我有个约会,我们或许可以明天再说这件事情。她说她觉得我不再喜欢她了。她整个声音都是哑的。我不得不承认,她流着泪坐在那儿,像个被人抛弃的小姑娘一样满眼哀怨地看着我,那模样确实令人不忍。我提议送她回去,这样我们可以在车上谈一谈。她跳起来搂住我的脖子,用孩子一样的声音说谢谢我,可我不会忘记,那可是个一米七五的性感女郎。
最后,我带她去吃了晚饭。她又像上次那样对我言听计从,满脸微笑,我忍不住提议让她去我家喝一杯。她听了这话语气就变了,面带不安地跟我解释说这会儿她没什么空儿,还说男人怎么怎么靠不住。卡洛琳娜总是言辞闪烁,我听不出来她到底有没有情人。我最终对她失去了耐性,把她送回了家。我们在路上没怎么说话,可在下车的时候,她竟然吻了我的嘴。
我就不跟您说我们之间的各种波折了!我对她献了好几星期的殷勤,她一直都表现得忽冷忽热;一旦我对她阴晴不定的态度表现出不耐烦,她就会来挑逗我。最终,我们在一起过了一夜。但做完之后还在床上的时候,她凑在我耳边吐露说,她曾经当过一个有妇之夫的情人。她眼神迷离,跟我描述那个男人如何强大,如何好,如何神秘,露出一副沉醉的神态。就在那一刻,我实在是无法忍受了!我决定不再跟她有任何瓜葛。我一句话也没说,把卡洛琳娜送回了家。道别的时候,我跟她说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见面了。后来的几天,她一直都在为这事怨我,但我很快就发现,她开始跟一个新同事抛媚眼了。
在工作上,有的人欣赏她,有的人讨厌她。卡洛琳娜对待客户很有一手,客户都觉得她能了解自己的需求。开会的时候,她往往能提出好的建议。相反,一旦涉及中规中矩的文件,她就会开始不安,变得漫不经心,把工作塞给别人去做。她在会议上的表现总觉得像在演戏,好像把一切都放在心上,就好像决定为一瓶酸奶发起广告攻势简直就是一场悲剧似的。不过新来的员工在厌烦她之前倒是挺吃她这一套。
我跟卡洛琳娜成了普通朋友。我觉得她能感觉到我并没有怨她,但她也无法再把我玩弄在鼓掌之间。她有时候会来跟我倾诉一番,都是说些哪位新任的生产主管如何了不得,如何英明神武,而两个星期之后,她又会跑来跟我说这个人是个混蛋、小心眼。跟她在一起,那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大片。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两年了,但我总觉得她从来没有对人真诚过,即便是在跟我倾诉的时候,她也只是在扮演某个想要引起我注意的角色,她永远无法表现得落落大方。说到底,或许这就是她的本性!
P70-73
有些书籍从头到尾都是关于“人格”的定义,而我们可以将这个词简单地浓缩为俗语中所说的“性格”。
谈到某个人的人格,我们可能会这样说,“米歇尔的性格非常悲观”,言下之意,米歇尔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生活时期,曾多次表现出悲观看待事物的倾向,并总是设想最糟糕的结局。
谈到米歇尔的人格,我们想说的是,他那种看待事物和对它们做出反应的方式——悲观,在漫漫岁月中和各种情形下,对他而言已经习以为常。
米歇尔或许并不觉得自己的悲观是他人格中的一种恒定特征。相反,他大概会觉得自己每一次对待不同情形的反应都不一样。但并非只有他会觉得自己的应对方式足够灵活多变,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我们对他人人格特质的察觉要胜于对自己的察觉。
我们每个人都曾向某位老友诉说自己不得不面对的某种情形。比如,我们前去质问一位在背后说了自己坏话的同事,而老友在听完我们的诉说之后可能会这样说:“你这么做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
我们听了这话会感到惊讶,甚至生气,没想到老朋友竟然会这样说。为什么他会料到我们的做法?再怎么说,我们完全可以做出不同于此的举动啊!
可惜没有,相识已久的朋友已经对我们在某些冲突情形下惯常的应对方式有所了解。对他而言,这就是我们的人格特征,或者说是我们的性格特点。
因此,人格特质就表现为人们对身边环境和自己个性的惯常看待方式,以及行为举止和做出反应的习惯方式。这些特质通常会以不同的词语来定义:独断、乐群、无私、多疑、负责……
比如形容某个人“乐群”,就必须确定这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形下,包括工作、休闲或旅游,出于本性地愿意去结交他人,并享受和他人的相处,因而对这个人而言,这是一种在不同情形下的惯常举动。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人一向乐群,在青少年时期就有很多朋友,而且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那么我们就会倾向于认为“乐群”是他的人格特质。
相反,如果我们在工作单位看到一个最近入职的同事想要结交新朋友,我们并不会就此将“乐群”定义为他的人格特质。这个人表现得喜爱与人交往,也许只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得到认可。我们并没有去验证他在生活中的其他情形下是否也乐群,这种做法是否就是他的惯常举动。我们只是看到了他喜爱与人交往的“状态”,但我们并不清楚这是否就是他的人格特质。
特质与状态的区别,构成了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尝试对人格做出定义时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但当两个人在谈论他们都认识的第三个人的人格时,他们往往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也谈论到了特质(恒定特征)和状态(由情状决定的暂时性状态)的区别。比如: 米歇尔真是个悲观的人。(他的人格特质)
不是啊,完全不是,那是因为他还没有摆脱离婚的打击。(暂时性状态)
不,不,我从认识他以来一直就是这样。(特质)
绝对不是,他上大学的时候是个很搞笑的人!(状态)
这个例子引出一个问题:米歇尔的人格就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吗?他年轻时确实很搞笑(特质),现在成了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特质)。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人格特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
……
理解、接受和应对人格障碍
我们会尝试向您解释每一种人格类型者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一旦您了解到他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视角,就会更容易理解他的某些行为。
最近,又出现了一种发展迅速并被运用到认知心理治疗中的新型研究方法: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其实取决于某些在孩提时代就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想法。例如,妄想型人格坚信“别人想方设法要害我,不能相信任何人”,这种想法会导致一连串不信任的态度和带有敌意的行为,就像是根深蒂固的想法的逻辑后果。我们会尝试解释这种或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最后一章中的图表对这些想法做了小结。
我们在研讨会上向公众表示必须接受人格障碍,每每引起非议和反驳。人格障碍都是些让人不堪忍受,准确地说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行为,那么该如何接受这些人格障碍呢?事实上,我们并不会要求您竭尽全力地去被动接受,这样只会增加人格障碍带给您(往往是您本人)的困扰。我们所说的接受,是指接受人格障碍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事实,这并不会妨碍您积极主动地去规避人格障碍。
再打一个比方。您正在海边度假,打算第二天乘船出海,可是您在醒来的时候发现天空阴云密布、狂风四起。如果您不会因此而不开心,那您也不会生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您接受了临海天气会时好时坏的自然事实。这并不会妨碍您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在那一天安排另外的活动。而人格障碍就如同这些自然现象:它们过去存在,现在依然存在。面对糟糕的天气和引力法则,愤慨也好,生气也好,都是枉然。
另一个接受人格障碍的理由是:当事人肯定不会主动选择这些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遗传性和教育经历的混合产物,它们导致的行为往往不受人待见,而且会有不负责任之嫌。谁会主动选择过分焦虑、过分冲动、过分多疑、过分依赖别人或者过分沉迷于细枝末节呢?
拒绝接受人格障碍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当事人。接受人格障碍往往是引导当事人改变自己某些行为的必要先决条件。
如果您能够更好地了解人格障碍,如果您能够更好地接受人格障碍,您就可以更好地应对人格障碍,并以更恰当的方式对待人格障碍者。我们在本书中为您提供了应对每一种人格障碍的建议。这些建议来自于我们对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经验,但同样来自于人类在与同类共处的生活中碰到的常见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