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天上,即仰望星空,志存高远。
心在天上,居高俯视人生,自然可以一目了然的透视生活本质,减少盲目与迷惑;心在天上,心胸辽阔宽广,也就不会耿耿介怀于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惟其如此,才会保有做人的尊严,活得自由而洒脱。
脚在地上,是因为我们身体是物质的。精神可以飞天,身体却要脚踏实地,实在地存在于人世间,还要不时张望左右,观照前后,适当的从众随俗,以免自己脱离种群,孤立于世。
这是一本新书,收录本人近两年散在各处的七十余篇散文杂文,集之成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在天上脚在地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力夫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在天上,即仰望星空,志存高远。 心在天上,居高俯视人生,自然可以一目了然的透视生活本质,减少盲目与迷惑;心在天上,心胸辽阔宽广,也就不会耿耿介怀于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惟其如此,才会保有做人的尊严,活得自由而洒脱。 脚在地上,是因为我们身体是物质的。精神可以飞天,身体却要脚踏实地,实在地存在于人世间,还要不时张望左右,观照前后,适当的从众随俗,以免自己脱离种群,孤立于世。 这是一本新书,收录本人近两年散在各处的七十余篇散文杂文,集之成册。 内容推荐 每当悲伤自己没有鞋子的时候,却发现有的人竟没有脚!有脚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快乐的人,虽不一定有万圣之尊,却一定会有七佛保佑!我相信,心有光明,不会寂寞。 高力夫的许多怍品,就是一种非文学的文化,就是一种丰富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思想的表现,它在传统与现代、理智与情感、深刻与浅薄、宽广与狭隘、伟岸与渺小的两极张力中,让我们感受着一种批判的“快感”、解构的“快感”、妥协的“快感”、幽默的“快感”,当然还有最后:宽容的“快感”还是“快慰”? 目录 序/1 一种无所事事的美妙/2 心在天上,脚在地上/5 舍得·随缘/8 敬畏·慎独/10 昨夜星辰昨夜风/12 断鸿声里/15 爱如空气/19 生命之重/21 何不秉烛游?/22 人性深处/24 勿让生命打折/26 超越自觉/28 童心、佛心,皆是爱心 ——忆启功先生/31 南法普罗旺斯的薰衣草/43 感恩于感恩节/44 教育公平:美好的诉求与理想/48 路有多宗,自选一条 ——兼答长治学院梁继林等同学/55 远离失落 ——兼答长治学院的同学们/57 从二元对立到友好平等/60 再谈两性平等/65 三谈两性平等/69 情系汶川 ——赴汶川地震前线日志(节选)/72 童年回忆/78 海南寻梦/85 人与石的对话 ——柴宝成的奇石缘,90 也谈“于丹现象”/92 田七郎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也谈马瑞芳的“揭秘《聊斋》”/96 纪念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02 王门走狗,太有才了!/108 惊世绝响 ——奥运开幕式挑战视听极限/111 奇妙构思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女孩/113 舞蹈的震撼/115 江南小巷春雨/117 耿耿天价书/118 《宽容》解读/120 自是人间重晚晴/123 没有我们的世界/126 存在与结构/129 繁星满天/131 从项羽之死看英雄的价值定位/134 杂谈英雄情结/138 唉,人类的文明/142 从崇拜到钦佩/144 了悟沉默/146 柔媚与刚强/149 男人缺血,当如何?/152 与心纠缠,154 短笛无腔信口吹/156 选择,158 不必讳言死亡/160 恶搞拖鞋/162 情感漫谈/165 关于“闲话”/168 悲情刘翔/172 把爱适当边缘/174 自嘲,一种另类优越/177 无聊与痛苦/179 与自己较劲,痛并快乐/182 其实我不想说/186 愚蠢·恶俗·自私/189 别再为难上帝/191 好人难做/194 并非蛇足的补记/197 新新人类解,198 猫三狗四/201 远离蠢人/203 蹩脚球迷/205 对不起,警察/208 南京印象/211 停电/213 岁月无情/216 关山难越,218 行人忆六桥/220 哦,那一树灿烂的庄严!/223 岁末絮语/225 从作品中品读其人(代跋)/229 试读章节 心在天上,脚在地上 日前,某教授因未评上省级科技一等奖(有奖金8000元),暴怒,与单位领导冲突,竟至血压升高,中风人院,虽经抢救脱险,但已是偏瘫半残。 想起李敖有名言说:我不吃亏,像犹太人以色列入,我的反应是立刻的。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强者,多不得好死。真佩服他老人家年逾花甲,仍斗志昂扬,充满活力。 这似乎挺有道理,弱者常被人欺,自然不得好活;强者总被人恨,自然难以善终。权衡一下,活,是常态与长态,要贯穿数十年的时间;死,则是非常态的瞬间,当然好活比好死更为实惠。所以,许多人都喜欢做强者。 其实,强者也未必都好活,总是战天斗地,与周围磕磕绊绊,就算得胜,也难免自己不伤痕累累。做强者,是需要超人的智勇毅等资质的。 欲要好活,首选超脱。超脱一词是佛教用语,即自拔于俗世,把名利看淡,把物欲降低,淡化物我,强化本我,或者叫去物质化,这是一种理性通明的境界。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名利几乎是人一生的追求目标。事实上,金钱物质在提供生存的有限需要之后,对个体而言,意义已经基本虚化归零,是概念的符号,其作用只在于提供心理安抚,假如不参与消费,就不具备实际价值。所以,财物金钱不过是上帝暂存在我们这里的,我们最多是保管员而已,辞世之即也就是卸任之时,两手空空去向上帝复命。而人生大多数的灾祸伤害,几乎都源于自己过度的欲望,欲望越多,越受制于人,越不自由。 药山禅师的名言是云在青天上,水在净瓶中,淡泊悠远,自由自在。 张中行先生曾说,什么是顺生?顺生就是要心在天上,脚在地上。 心在天上,居高俯视人生,自然一目了然,透视生活本质,减少迷惑盲目;心在天上,心胸辽阔宽广,也就不会耿耿介怀于蜗角虚名、蝇头小利。 有了上述的至清至远,自由行走在域内方外,获得了最大值的精神自由和思想解放,自然不会再发昏般一头扎进利益欲望的藩篱。自我囚禁,自我折磨。 脚在地上,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物质的,精神可以飞夭,身体却要脚踏实地,实在地存在于人间,还要不时张望左右,观照生活,适当地从众随俗,以免自己脱离种群,孤立于世。 封建士大夫力求通权达变,那是从政人世的需要。我等百姓,学会权变,不为显赫,只为顺生,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何必处处逞强? 显然,怎样才算满意的人生,实在是没有统一标准。假如愿意也有实力做强者,就去追求卓越,叱咤风云;不愿意争争斗斗,就知足常乐,甘愿乎凡,只要自己感觉快乐就好,反正这个世上既不缺少统帅精英,也不缺少普通百姓、芸芸众生,不至于生态失衡。若是想不开,既无克敌制胜的手段能力,又无承受吃亏的心理准备,结果必是本欲好活,却更加难过,那又何必? 佛家教义曰: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退知让,不失尺寸。 心在天上,很符合道家的自然原则,是智慧境界;脚在地上,符合儒家的自觉原则,是一种道德境界。按冯友兰先生的提法,最好是二者的升华与统一,那就是天地境界,是自然与自觉,智慧与道德。 舍得·随缘 人生时时面临选择。选择就要权衡利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是谁都知道的常识。但是,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特别是处在利弊界线模糊或者价值多元的情况下。 舍得。源于佛教用语。人生智慧,就体现在舍得之间。比如对有些感情。就需要在舍与得之间进行艰难痛苦的选择。 选择得,不管不顾地一任感情泛滥发展,结果,往往是把一切搞得糟糕而混乱,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选择舍,需要足够的理智、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坚强来承受失去感情的巨大痛苦。毕竟,举慧剑斩情丝,实在并非易事。 选择舍得的中间状态,即有取有舍,那就要升华感情,把曾经刻骨铭心的爱转化为一种淡远的若即若离的心灵寄托,把朝夕相处变为遥遥的祝福与深切的关怀。但是,这对双方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智慧、品格、情感、自我把握等方方面面的超常能力。它更是一种真正的爱——无私、信任,尊重、理解。 需要提示: 当你任性得没有理性只要感情时,你必须明白:感情不是万能的,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一切; 当你冷酷得只有理性无视感情时,你必须明白:感情是人间最不可缺少、最值得珍惜和宝贵的。 世俗的关系,需要在动态平衡的交往中才能够证明它的存在。也才能因此得以维系这种存在。而真正深刻崇高的感情却不同,它可能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卿卿我我,却有着真诚持久的关怀呵护,有着历久弥深的感情珍存,有着洛钟东崩、铜山西应的心灵共振。此情(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若有幸拥有,那一定是上天所赐。 建立和维护美好的感情,需要真诚,需要智慧,也需要随缘。 P5-9 序言 一种新的文化感受力:要体验它们,不必屈尊俯就 彭钢 所有貌似重要的文章,所有貌似内行的写法,都是以引用重要人物的观点开头的,本文也不例外。 我所非常喜欢的一位美国自由思想家,女性,苏珊·桑塔格在《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1965年)中说,当今存在着一种非文学的文化,这种文化更注重形式和风格的快感,它需要我们具有一种新的感受力,一种新的、更开放的看待世界和世界万物的方式,即:要体验它们,不必屈尊俯就。 话说2004年12月的某一天,从美国飞回北京时,我的座位正好和高力夫的在一起。就像在所有的旅行中都会发生的那样,实在是没什么可干的,于是就聊吧!似乎是什么都聊,后来就聊到了写作。 本来一切都很正常。我说的正常也就是不反常,就是回头想想没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再想也没什么能够记得住的。这时,不正常出现了,就是高力夫说她写东西很理性,很逻辑。 我记得我非常迷茫地看着她。原因是被她吓了一跳。 如果她说自己文章写得很棒,我太相信了。从古代至现代,从本土到西洋,女性写作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大才女小才女层出不穷,而且年龄越来越小,文章写得越来越长。何况当今美女网上写作是一种时髦,通过互联网美女及其作品超越时空,特有人气。如果她说能写得很美、很诗意、很感情、很伤感,我想很正常,美、诗意和感情在相当的程度上属于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她们都会不惜代价地追求美(不怕损害了自己的身体),那么在文本和想象中追求美和创造美,哪怕有一点点伤感、有一点点忧伤,也体现了一种知行统一观,现实生活与符号世界的统一,行为与思想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如果她说能写得很活泼、很聪明、很含蓄,我相信。如果她谦逊地说,写得不好请指教,我会紧张而心虚。如果她说能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惨绝人寰的故事,我更相信,女人的想象力就像水蛭,可以深刻而直接地钻进皮肤。 然而,高力夫说她能写得很理性,很有逻辑,就像她说她会拳击一样,可以用直拳、勾拳,打在你的脸上、鼻子上,还有太阳穴上。熟悉她的人都不会相信她会拳击,就像当时我不能够相信她能写得很理性、很逻辑一样。 近两年,我有机会读了她的一些文章。我得承认,有很多文章写得很大气,很大方,也很大度。如写怀念名人的,《童心、佛心,皆是爱心——忆启功先生》,既让我们看到了启功先生、中行先生在平常生活中、在言谈举止中自然流露的大师风范,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沐浴于大师精神中的自然和率真,更多地理解“大”从何来。如她喜欢写读书的感受,写读了好书的感受,《<宽容>解读》一文,说是坐在火车上读了三个小时的《宽容》,读完之后心存感激,于是“感谢《宽容》,它让我更加懂得和欣赏——宽容”。宽容也是一种大度和大气,与作者的气质相称、气韵相宜。还有《纪念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文,在从容地解剖现代社会的毛病时。让我们体验到作者的思考和批评具有很大的张力,稳健从容之中显示出宽广的思考视野和宽厚的批评精神。大气、大方、大度,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和理性,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的逻辑。 进一步,我得说这样的一种很理性、很逻辑,可能更多地说文章中所表现的一种姿态,而不是思想,更不是情感。这样的区分有必要、有意义吗?我想是有的。有学者评价苏珊·桑塔格文章中所表现的文化反叛个性和姿态,与她的文化传统情节和文化怀旧情绪,互为表里,很难区分。起码我可以在高力夫的《昨夜星辰昨夜风》、 《断鸿声里》,依稀读出姿态与情感的两极体验和表现,用政治术语说“似左实右”,用军事术语说是“声东击西”,从表现方式看是“外冷内热”,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大学教师文学作品讲解时的常用手法,分析背景、分析人物、分析事件、分析原因等,问题是作者用来分析爱情。爱情分析或情感分析,在我看来本身就是悖论,因为情感是不可分析的。我们习惯于分析客观的事物,分析主观的思想,建立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式,以为这个世界的每一样东西经过分析就可以被我们所把握所占有。但情感一旦处于被分析的状态,就显得莫名其妙,分析过程的完成,就失去了情感本身,分析得越透,丢失得越多。更何况分析者能以何种工具去分析情感?现在看来只有用理性和逻辑。这就像是用一只威力巨大的机械手,去捕获一团空气,结果显然是一无所获。倒有点像是一种隐喻:结果一无所获,就是作者给我们指引的方向。借用理智、冷静、客观的分析,表达主观的复杂、敏感、纤细、脆弱的心理和情感,最终结论是“得之,我喜;不得,我命”,于是“我佛如是”。我猜想,在对古代文人、诗人、伟人的情爱故事和爱情作品的分析与阐释中,作者是否也熨平了自己的思绪与情感,从而把机智、激烈、雄辩的现代话语归结为平静而永恒的命运? 更进一步,在有些作品中,我感受着一种过度理性和过度逻辑的压迫和侵略,不由得要模仿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对高力夫提出“反对逻辑”、“反对理性”的口号。呜呼!当一个男性向女性提出反对理性、反对逻辑的时候,大体上相当于被老虎逼近死角悲惨地高呼“反对吃人”时的状态。《从项羽之死看英雄的价值定位》就是过度理性、过度逻辑的作品,“英雄输不起”的结论不仅刺穿了“坚固久远”的民族情绪,也刺穿了、刺痛了中国男人的个体情节。实在让我们感到活着无颜见江东父老,死了之后也无颜见小鬼阎王,于是只能苟活偷生。如果项羽活着读了此文,大约会丢弃宝剑,不再伤人伤己,当即出家,立地成佛。然而,《杂谈英雄情结》还不罢休,从男人当英雄是一种“社会预设”(还是社会预谋)、“无规定的规定”,是“男人与生俱来的特权和追求”,把每一个男性钉死在无法逃避的英雄选择上(因为按照这种逻辑,不想当英雄就不是男人)。然而相当一部分男人没当成英雄,却不幸染上了英雄的毛病,还能不断“创新”和“发展”英雄的毛病,使得这个世界英雄越来越少,英雄的毛病越来越多。按理说没当成英雄的男人,就不是英雄,毛病也是非英雄的,不曾想却拥有了英雄的毛病,这逻辑也够斜门、够霸道的。把男人想当英雄的光荣与梦想放到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全体公民尤其是女性公民解剖得体无完肤后,接着就一本正经地批评(还是表扬)女性,是培植英雄的温床和土壤,号召女性在欣赏、赞美和享有英雄的同时,没有理由不接受英雄的负面,不要质疑英雄,不要与英雄相拼,宁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结论是女性主义的:因为没有当英雄,于是可以“清茶一杯、咖啡半盏”,不必负责地指手画脚,说些疯话、蠢话,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哇!从关于历史、关于社会、关于英雄的宏大叙述开始,到跳出来站在历史、社会、英雄和落难的男人之外,以喝咖啡品尝快感结束,可真有点苏珊·桑塔格的新文化与新感受力所强调的快感风格! 说实话,这是我很多年来很少读到的奇文,女人写的关于英雄和男人的奇文。在很多文章中,高力夫都表示反对解构宏大叙述,但她却能把英雄和男人看到如此透彻、如此深刻、如此清醒,并以强大的“逻辑”、过度的“逻辑”、斜门的“逻辑”、霸道的“逻辑”,用男人最擅长的理性和逻辑,神出鬼没,刁钻古怪,指东打西,完全不按牌理出牌,拳脚相加,彻底解构了英雄,也解构了男人,顺便也解构了理性与逻辑。好在看上去她还有点宽爱之心,字里行间还透露出一点女性的温情。使得被颠覆和解构了的男人还有情感的归宿,大概可以跟在女人后面,去喝一杯清茶和半盏咖啡。 写到这里,我想起高力夫的笔名叫蓝狐。 我几乎能感觉到她蓝幽幽的目光盯着我…… 冷冷地说:当不成英雄,还不躲一边喝咖啡去? 回到开头对桑塔格的引用。显然,高力夫的许多的作品,就是一种非文学的文化,就是一种丰富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思想的表现,它在传统与现代、理智与情感、深刻与浅薄、宽广与狭隘、伟岸与渺小的两极张力中,让我们感受着一种批判的“快感”、解构的“快感”、妥协的“快感”、幽默的“快感”,当然还有最后:宽容的“快感”还是“快慰”?我感受着作者独立的人格、深刻的批判和优雅的智慧,还有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现实庸碌、世俗琐屑的不妥协、不屈从、不媚俗。 不是分析、不是推理、不是结论,而是我个人的体验:高力夫作品的姿态就是“不屈尊俯就”。 后记 从作品中品读其人(代跋) 张建中 记得我与高力夫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类似于谈判对手的状态下,当时虽没有剑拔弩张,但也少不了一些唇来舌往,事后谈起,彼此的印象都褒贬参半。后来共同编写一套教材,随着不断交往,随着了解不断加深,互相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对其才学人品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不久前,得知高老师的作品即将付印出版,受高老师之邀希望能写点什么,几次伏案竟不知从何下笔。惶惶然之间,出书的日期已经临近,因此,只能选一个自己认为还能写几句话的角度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吧。 感受一种境界 初次接触高老师的作品,如果没有见过本人的话,很多人会误以为出自一位男士的手笔。因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入木三分的见识和洋洋洒洒的文笔等决不在一位杰出的男子之下。再加上“高力夫”这样一个男子气十足的名字,你会很容易联想到文章是出自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夫子之手。及至见到本人,总是少不了一些想不到、出乎意料之类的感慨。 文如其人,读高力夫老师的作品,你会从中感受到一种境界。首先是一种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中的睿智,一种灵秀之气。她的文章不管是干字小品还是万言大作,都能驰骋于古今中外的时空,引经据典,以古喻今,信手拈来,潇洒自如。正是这样一种以厚厚积淀为底气,又充盈着深刻敏捷思想灵气的文风,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风格。读这样的作品你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洗礼。其次,是一种深刻。透过高老师的各个主题、各种视野的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哲学思想。无论是对社会上的大是大非问题,还是对发生在身边的凡人小事,她都能站在一种认识论、辩证法的高度去审视、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能看出其分析认识事物的清晰思路;其思维的敏捷深刻性、逻辑推理的严谨性、直抒胸臆的文风、一针见血针砭时弊的语言功力,都会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受。再次,是一种大气。高老师的文章是看不到无病呻吟的病态的,却总能看到一种不同凡响的气势。这种大气,在谈《教育公平:美好的诉求与理想》等忧国忧民的层面可以读到,在《断鸿声里》《海南寻梦》等抒情杂谈类的文章中同样可以感受到。从高老师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我是非常喜欢音乐的,读她的作品,经常让我联想到音乐作品中的大调曲目,如同欣赏《长江之歌》,这种曲目能带给人们一种力量,激励人的斗志,昂扬人的精神,带给人愉悦的享受。这种大气,装腔作势、故作姿态是不可企及的。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见大气源自于一种胸怀,一种气度。我以为,在当前社会上浮躁多于沉静、肤浅多于深刻的背景下,‘读一读高力夫的文章,感受一下她所达到的境界。对于调整我们的心态、反思一下人生是大有益处的。 领悟一种精神 如果与高力夫老师交谈,最多的话题就是书。她酷爱读书,读起书来能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忘了时间……以至于经常被其先生称为“不食人间烟火”。记得一次到南方出差,买好机票候机时,由于痴迷于书中,候机厅多次广播寻找高力夫,竟充耳不闻,以为在呼唤别的什么人,直到离起飞仅十分钟才想起这是在找自己,差一点就误了行程。她读书涉猎之广、层次之深,是很少有人能与其相比的。一谈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她大多能从作者到主题、从内容到风格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与她交谈常常有小学生之感。因为,很多书,不要说读过,其书名都是初次听到。从她的读书阅历中,你不得不被其孜孜不倦的精神所折服。 在与其接触中,我不仅敬佩其爱书读书的精神,而且佩服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她当过大学教师,曾经在大学的讲坛上教诲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她曾经南下海南,为一个著名的房地产企业打工并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房地产公司经理;她从事过新华社记者的工作。她的一些富有传奇性的经历,使人自然联想到一位身背行囊、在茫茫大漠上不畏艰险的探险者,她的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海,后面是一串清晰闪光的足迹。你会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怀。 高老师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在工作中完成的,但更多的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她的许多文章,都是在游历后、在读书之后、在偶然遇到的人和事之后写出来的。她同许多有成就的学者一样,在人们休闲懒散的时候。不知疲倦地笔耕不辍。我常常暗叹其出口成章、笔走龙蛇的功力。感慨之余,反思自己,常常觉得汗颜。比如,同是游览秦淮河,游过之后,留在自己头脑中的不过就是波光粼粼的河水、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导游介绍的一些传说……如浮光掠影、过眼烟云。而高力夫却全然不同,她在秦淮河上仿佛面晤了柳如是,接触了李香君……跨越时空地与古人进行了对话,才写出《断鸿声里》等幽幽怀古的作品。这不光有认识水平的参差,还有精神世界的差距。我常想:如果我能像她一样孜孜不倦地读书,如果我像她一样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地探求思索,如果我多一点她的精神,那么,我的生命也会灿烂一些吧。 高力夫老师曾说——名人如高山,不可久不见。人们常说:读好书就是与良师益友对话。如果我们认真读一读高老师的书,就会又结识一位良师益友,领略又一座高山的风采,就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一些。 品味一种人生态度 人们说,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但是,人生的态度不同,百年的生活质量就会有明显的差异。读高力夫的作品,能使我们品味一种人生态度。从容面对、积极向上构成了其生活的主旋律。 她非常真实,自我地驾驭着自己的人生。对同事朋友她坦诚相见,落落大方,从没有扭捏作态之感。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断鸿声里》,她敢于为烟花女子鸣不平; 《从项羽之死看英雄的价值定位》中表达了:我本人更坚定地坚持气节重于泰山的崇高思想,我只是觉得生命的宝贵,应该重于虚名……的见解。除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真实,我们还可以经常领略其女性的本色。她长于编织毛衣,闲暇之余常织出令女友羡慕的作品;出外购物,小的饰品经常受到她的青睐;在她的作品里,我们也能深切地体会到女性特有的细腻、感伤的情怀。真实源于自信,正是充满自信地面对世界,才会有从容真实的生活态度。 她很宽容。以前她曾向我推荐房龙的著作,直到读到房龙的作品之后,我才领悟到她实际是告诉我她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宽容,就是对别人,特别是异己怀有尊重、理解和包容;是善良、涵养、自信和谦虚。宽容,可以聚集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可以吸纳出类拔萃的各种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甚至可以跨越种族和国界。因为宽容,她能做到虚怀若谷,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即使是错误的意见也能认真思考一番;因为宽容,她能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得失,从不斤斤计较;因为宽容,她总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发现别人的长处,理解别人的难处;因为宽容才有了其不同于大多数女性(也超过许多男性)的胸怀。其实宽容不仅能让别人感到舒服,而且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她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笑对人生。有了解她的朋友说,其实高力夫是最有理由抱怨的人。她的生活经历也并不平坦。很小就经历了上山下乡的洗礼,二十多岁就罹患过很严重的血液病,医院曾下过病危通知书,至今身体仍不是很健康。可是,不管生活上有多大的坎坷,她总能以达观的态度积极对待。下乡的时候,她能够与生产队积极联系,解决知青粮食月月不够吃的问题,成为知青点上大家的主心骨;重病缠身的时候,她治病的灵丹妙药就是忘我地读书。“书中有我,眼底无它”,她认为,读书“能自我优化精神情绪,引领我们达到身外嚣嚣而内心幽幽的理性通明的境界”,以至于创造了生命上的奇迹,血液病竟然治愈。很难想到,如果她每天只是悲悲戚戚担忧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一种结局。她常说,生命的长度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能增加生命的宽度。这就是她重要的生存理念。高力夫的经历,就是不断增加生命宽度的实践。她在讲台上,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优秀教师;在新闻界,是一位为民请命、敢于直击各种丑恶现象的战士;在商海里,她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这就是我们可以品味了解的高力夫。 书评(媒体评论) 高力夫的许多怍品,就是一种非文学的文化,就是一种丰富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思想的表现,它在传统与现代、理智与情感、深刻与浅薄、宽广与狭隘、伟岸与渺小的两极张力中,让我们感受着一种批判的“快感”、解构的“快感”、妥协的“快感”、幽默的“快感”,当然还有最后:宽容的“快感”还是“快慰”?我感受着作者独立的人格、深刻的批判和优雅的智慧,还有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观实庸碌、世俗琐屑的不妥协、不屈从、不媚俗。不是分析、不足推理、不是结论,而是我个人的体验:高力夫作品的姿态就是“不屈尊俯就”。 ——彭钢 读高力夫老师的作品,会从中感受一种境界,领悟一种精神,品味一种人生态度。 ——张建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