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编著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从秦始皇写到公元1920年,描述了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该著作跨越时间之长、涉及史实之繁、描写人物之众、规模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因而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五代演义(下青少版)》讲述了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这不到一百年的历史,这是一段朝代更迭异常频繁的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五代演义(下青少版)/中国历史通俗演义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蔡东藩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东藩编著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从秦始皇写到公元1920年,描述了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该著作跨越时间之长、涉及史实之繁、描写人物之众、规模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因而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五代演义(下青少版)》讲述了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这不到一百年的历史,这是一段朝代更迭异常频繁的历史。 内容推荐 《五代演义(下青少版)》由蔡东藩编著。 朝代频更,道德沦亡,中国之乱未有逾于五代者。梁太祖起兵反唐,于乱世中脱颖而出登顶王座;唐明宗励精图治,成就一段仓满衣足的佳话;石敬瑭出卖十六州,只为屈膝称臣做个儿皇帝;刘知远太原称帝,以大义抗辽尽收民心;周世宗厉兵秣马,挥北方雄狮为宋朝奠基。读五代史,悟世相得失,参历史兴亡。 目录 【第二十一回】起内乱闽国灭亡 卧病榻高祖归天 【第二十二回】爷孙失和烽烟起 叛将卖国心机费 【第二十三回】战阳城辽兵败溃 中辽计杜威遇伏 【第二十四回】石重贵举国降辽 契丹王入主中原 【第二十五回】赵延寿美梦破灭 耶律主一命归天 【第二十六回】幼帝即位遭冤死 太后被逐丧实权 【第二十七回】出帝远迁泣穷途 新皇登基斩逆臣 【第二十八回】王景崇失策亡身 李守贞兵败被围 【第二十九回】勇郭威攻克河中 莽史公欲刺宰相 【第三十回】信谗言忠臣被诛 失军心沙场遇刺 【第三十一回】郭威起兵建新朝 潘王伐周兴汉室 【第三十二回】降南唐马氏亡国 起叛心彦超自裁 【第三十三回】恃宠而骄遭贬谪 病入膏肓留遗嘱 【第三十四回】北汉主入侵中原 后周帝领军亲征 【第三十五回】丧猛将英主班师 征孟昶两国反目 【第三十六回】南唐王昏庸误国 赵匡胤智勇灭敌 【第三十七回】从严治军露头角 慷慨赴死身报国 【第三十八回】二将骄逸两寨失 一臣忠义美名扬 【第三十九回】守州城彦卿尽忠 献国土南唐势衰 【第四十回】陈桥兵变废周主 黄袍加身平乱世 试读章节 第二十一回 起内乱闽国灭亡 卧病榻高祖归天 李昇(原名徐知诰)一共做了七年的皇帝,他去世以后,齐王李璟继承了王位。临死之前,李昇握住李璨的手,嘱咐他要与邻国为善,并一定要时时注意北方辽国的动向。李瑕一一点头答应,当天傍晚,李异就驾鹤归西了。李璟封锁消息没有发丧,先下诏命齐王监国,大赦内外,等看到内外都没有异议,才颁布遗诏,宣布即位。 李璟有景迁、景遂、景达、景遢四个弟弟。景迁很早就去世了,景遂和景达分别被封为燕王和鄂王。景遢是李异的妃子种氏所生,而种氏又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在李昇面前说景遏比他的四个哥哥都要聪明。李昇听后十分生气,斥责她不该干涉朝政,让种氏出家为尼,而且始终没有加封景遢。李璨继位后,种氏害怕他伺机报复,一边哭一边说:“只怕又要手足相残了!”幸亏李瑕心地仁厚,又对骨肉同胞非常关爱。他封景遏为保宁王,又让种氏回到宫中养老。 不久,李璟再次加封弟弟们。他和四个弟弟在父亲的灵前发誓会世世代代弟继兄位。景遢等人一再表示不愿继位,但李璟始终坚持要兄终弟及。李璟即位后,非常器重冯延巳、常梦锡、陈觉、冯延鲁、魏岑、查文徽等人,这些人中除了常梦锡外,其他几个人经常搜刮民脂民膏,贻误国家大事。吴地的老百姓们将他们称为“五鬼”。 不久,李璨决定依照长幼顺序传位于弟弟李景遂,并下诏让他参与商讨国家政事。大臣冯延巳等人觉得这正是一个大好时机,便想阴谋阻塞百官的言路,乘机夺权。他们设法让圣上下令,文武百官除非有皇上下令召见,不然都不准面圣,百官听后都十分惊讶。 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谏,都被拦截了下来。有一位大臣冲破层层阻挠见到李璟说:“我效忠先帝已经有三十年了,先帝广纳忠言,都还总是担心自己不能了解到百姓的疾苦。如今陛下刚刚即位,却听信谗言,断绝了言路。只叹我已老迈,命不久矣,恐怕今后再也没有机会见到陛下了!”说完痛哭不已。李璟不禁为之感动,连忙给他赐座,随即又将以前的命令撤销,鼓励大臣们踊跃进谏。 唐主李璨即位后,曾写信给当时的闽王王羲(原名王延羲)及殷王王延政,责备他们兄弟自相残杀。王羲在回信中,引用唐太宗杀兄弑弟一事来辩驳;殷王王延政也利用唐主徐知浩篡位一事,称南唐有负吴王杨氏之恩。李璟看到信后大为恼怒,与两国断交。其中,他尤其痛恨王延政对南唐的无礼态度。当时,正值大将朱文进杀死王羲闽国大乱之际,南唐打算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并准备等待时机向王延政发兵。 王羲死后,王延政收回闽国,与南唐屡次发生战争,结果双方实力相当,不分胜负。李璟随即又派祖全恩等人率兵数千人前去攻打建州(在今福建),闽王王延政则派杨思恭、陈望等人领军一万前去抵抗。唐、闽两军僵持了数月,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偏偏杨思恭传达王延政的命令,让陈望马上出击。陈望不同意:“南唐兵力强劲,我们不能轻敌。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才能行动。”杨思恭听后,十分不快。他激动地说:“自从南唐进攻以来,陛下日夜寝食不安。南唐军队不过区区几千人,而你却有上万兵马,眼下你不去督兵出战打退敌军,还在等什么呢?你如此犹豫,贻误战机,怎么对得起陛下?”陈望别无他法,只好率军渡河与南唐军队开战。 唐将祖全恩见闽兵攻打过来,只派了一千人前去迎战,然后佯装被其打败,引诱陈望前来追击。陈望果然乘胜追来,忽然间他听到后面杀声震天,急忙回头察看,只见闽军已经被唐军截成几段,纷纷撤退,溃不成军。唐将乘机冲上前来夹击陈望,陈望心惊胆战,一个跟头栽倒在地,立刻送命。杨思恭得知闽军败退的消息后,竟不前去救援,后来听说陈望已死,居然吓得慌忙逃了回去。王延政闻讯大吃一惊,立马关闭城门,又从泉州(在今福建)调来大将,分别守住建州的要塞。 不料,建州还未收兵,福州(在今福建)又发生叛乱。福州指挥使李仁达先是背叛王羲投靠了王延政,后来又为朱文进做事。王延政的侄子王继昌镇守福州时,李仁达担心被王继昌治罪,因此先发制人,秘密召集同党杀死了他。李仁达本来想自立为王,又怕众人不服,于是找来雪峰寺的僧人卓岩明,称他有天子之相,假意拥立卓岩明为王。闽王王延政听说后,立即派人带上五千名水兵前去讨伐。不料福州一战,闽军全军覆没,主将也被人用刀砍死。随后,李仁达又让人请那僧人卓岩明前来检阅,暗地里却派人趁机刺杀了他,然后自立为王。 闽国内部发生了动乱,而外面南唐的军队却锐意进取,日夜不息。王延政走投无路,只好被逼投降。闽国从王审知受后梁封王到王延政投降南唐,前后三十六年的时间,共历六位皇帝。王延政被押送到南唐,李璟赦免了他的罪行,并授予他为羽林大将军。建州的各个大臣都被赦罪,只有杨思恭因为横征暴敛、损民肥己而被处斩。 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是一介武夫,此人十分勇猛残暴。他曾对部下说:“眼下正是乱世之秋,还讲什么君臣之礼?只要兵强马壮,谁都可以做天子!”据说,在他的府前立着一根几十尺长的竿子,安重荣曾拿着弓箭说:“如能射中竿上的龙头,便一定能得到天助!”说完一箭射去,正中龙头。从此,他就更加飞扬跋扈了。后来,安重荣召集了一批亡命之徒,打算独霸一方。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石敬瑭为了吸取前车之鉴,戒备心很重。他命刘知远为北京(今山西太原)留守,暗中防范安重荣。安重荣不愿向后晋称臣,更不屑向辽国称臣。每次,他见了辽国的使臣都会坐地大骂,有时还无故将辽使杀死。耶律德光曾写信责问,石敬瑭只好低声下气地赔罪。 安重荣知道后上表晋廷,激愤地说:“吐谷浑、突厥等部落都前来归附中原,党项等部落也与辽国为敌,我愿意出兵十万攻打辽国。朔方节度副使(治所在灵州,在今宁夏)赵崇也已经赶走辽国,请求回到中原。此外,流落在辽国的旧臣也都伸长了脖子等待晋王出师来救。正所谓,天道人心不可违逆,复兴中原正在此时。陛下现在对辽俯首称臣,又搜刮中原百姓的民脂民膏,拱手送给外族,全国上下无不怨愤。为什么您不发兵攻打辽国,上洗国耻,下安民心呢?臣愿意做陛下扫清外敌的先锋!” P1-4 序言 一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定出版的这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是以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为蓝本进行改写的。为强调给中小学生及青少年读者普及历史知识的意旨,改称《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共10本,成为一个系列。据我所知,这是中国出版史上关于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第一个定位青少年读者的改写版本。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秀才,1910年赴京赶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他因厌恶官场,于1911年称病还乡,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战爆发后,他不愿意生活在日寇铁蹄之下,辗转避难,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抗战胜利前夕不幸去世。《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蔡东藩呕心沥血写成的一部巨著。从1916年到1926年,蔡东藩耗费10年心力,先后完成了《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共11部作品,约六百余万字,从秦始皇写到公元1920年,描述了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该著作跨越时间之长、涉及史实之繁、描写人物之众、规模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因而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这部巨著对应二十四史,光是必须阅读的正史就达4052卷,何况还必须参考浩如烟海的野史杂著,以其一人之力完成如此巨作,实在是中国著述史上的一个奇迹。 如此巨著,蔡东藩的写作态度却十分严肃端谨,绝非粗制滥造。他始终谨慎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写作原则,以正史为基本依据,又旁征博引野史杂著,“义以载事,即以道情”,正文之外,又自作批注评点。内容宏富,叙述生动,语言雅洁,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容,因而成为中国通俗历史著作的经典。 书一面世,即洛阳纸贵,风行一时,当时销售已达10万部之多,深受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欢迎。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曾写信给会文堂新记书局,说此书“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毛泽东也十分看重此书,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曾专门致电李克农,叫他在国统区代买这套书,这套书目前仍存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书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适合大众的历史读物,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也看中了这套书,认为这部书自成系统,“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于是上海文化出版社于1955年用原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的纸型重印此书,总名《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加上“新编”二字,顾颉刚先生还为此书写了序言。此后这套书不断被各家出版社重印出版,行销四方,至今不衰。这套书不仅是中国著作史的一个奇迹,在中国出版史和中国历史读物的出版史上,蔡东藩所受到的欢迎,也只有少数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可以相比。而在普及中国历史知识方面,蔡东藩无疑作出了自己巨大而特殊的贡献。 二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比之《三国演义》,略输文采,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卷帙浩瀚而又通俗生动的中华通史,是普及中国历史知识的绝好读物。不过原书虽本白话,语言通俗,但毕竟成于九十多年前,如今读来已是半文半白,只适合中等以上文化读者阅读,对年纪较轻、学业负担较重且闲暇时间甚少的中小学生和一般青少年并不合适。一者语言文白相杂,多少有点阅读障碍;二者趣味偏于古典,学生难免有些隔膜;三者部头太大,学生没有时间通读;四者因规模大而价格偏高也成了中小学生阅读此书的障碍。故此书虽有许多种版本流传,却难以进入学业繁重的中小学生和青少年这个读者群体。 1999年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相继颁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自然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成分,语文课程、历史课程、政治课程乃至其他相关课程,都从自己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对历史知识普及读物的强烈需求。但是,由于上面说到的原因,实际上现在还没有一种难度适中、篇幅适中乃至图书价格适中而又覆盖全部中国历史的普及读物,可以满足小学高年级、初高中生及普通青少年这个特殊读者群体的特殊阅读需求。所以,以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为蓝本,改写成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绝好选择,相信会受到青少年读者广泛的欢迎。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的基础教育改革走了十五六年的路程,如今已经深入到更具实质性的层面,开始面对那些长久难破必须攻坚的艰难命题,从文史课程来说,我们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和青少年形成根底扎实枝叶美丽的人文素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也是我们一直难以实现突破的困局。我们这套读物想在这个方面有所贡献。由于这套读物兼具历史读物和文学作品两种特性,我们希望中小学生能在这套读物的阅读过程中,一方面初步形成自己关于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框架,一方面也在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因此,我们这套读物并不单纯地追求通俗浅易,而是适当地保持着某种阅读的难度,并有意识地适度地追求史传文学特殊的古典意趣,以引导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面对陌生的知识和陌生的词汇,从而一边积累历史知识,一边也积累文学语汇,得到文史两方面的双重收获。用过于直白浅俚的白话来写历史,这样的读物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应该主动接触一些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书籍,尤其是历史读物。 随着新媒体写作不断侵入我们的生活,不断圈占我们的阅读时空,当下的青少年不由自主地越来越滑向轻阅读和快阅读,碎片化的阅读状态已经蔓延开来,这是科技创新对人类阅读生活的不可抗拒的裹挟。不过人类是拥有足够智慧来调节这种状况的,我们提倡青少年在难以避免的轻阅读、快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份清醒,自觉地分出一部分时间,去从事一些慢阅读和深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让自己的知识基础厚实一些,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以免在浮光掠影的碎片化阅读中滑向轻浮浅薄。这也是我们编写这套读物的时候所奉行的重要理念和所坚持的·写作追求。 三 那这套读物我们是怎样具体操作的呢?我们的做法是: 1.原著有11本,分为《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为强调给中小学生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意旨,将原名《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改为《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为使书名更准确地指示内容,将《前汉演义》改为《秦·西汉演义》,《后汉演义》则改为《东汉·三国演义》,《南北史演义》后半部涵盖了隋朝历史的内容,则改为《南北朝·隋朝演义》。《民国演义》因属于现代史一个不完整的片段,故此次改写不予列入。 2.原著每本有100回,只《五代史演义》《元史演义》为60回,总字数近600万字,如《明史演义》就有56万字。此次改写缩减规模,单本缩至20万字左右,统一改为40回。这样,约折其三分之一,总字数在200万字左右。 3.原著是章回体小说,每回都有双句对偶回目,改写后仍保留双句对偶回目。因改写之故,各回情节有些变化,故重拟回目,务求生动醒目,既概指内容,又提示精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原著有回评和夹批。夹批作为中小学生读物,似有不宜,遂尽去之。回评用于提炼章回内容,揭示事件来龙去脉,多具启发意义,我们在增删合并文稿的基础上,对应章回重新撰写回评,对于原书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回评内容加以梳理,酌情保留。由于原作者所属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原书中吹捧帝王龙种、君权神授以及其他明显属于封建迷信的观念情节,也辨别去留,并请读者注意。 5.缩减改写,势必对情节人物有所删略,但会确保体现历史的主体面貌,勾勒其演变轨迹,详写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略写次要枝节人物事件,务求详略得当,疏密有致。 6.注意史实与艺术描写之间的美学关系,在保证传达正确的历史知识基础之上,做到故事}生强,有吸引力,情节生动趣味,语言精练自然,风格清新爽人,务求青少年喜闻乐见。 7.在改写版本的基础上,我们在开篇增加一个导言,衔接各朝代的发展脉络,提炼朝代主要内容和兴衰原因,意在让青少年和大众读者能更好地阅读本书,理解各朝代的发展轨迹。 我们要求改写者必须熟读蔡书,重读正史并浏览今人史著,烂熟于心之后再整体重新构思,确定取舍详略,把握重点人物事件,并注意纠正蔡著中的讹误;针对我们的读者对象,确定自己的风格,把改写视为创作,激发创作热情,树立为青少年读者写一本好书的责任感,精心构思,字斟句酌,追求最好。十位执笔者,各自改写一本,全书总体面貌相近,各册又有个人特色。 参与改写的十位作者都是有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其中八位是大学古典文学或相关专业的副教授,两位是深受学生爱戴追捧的语文教师,而且都是很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他们既有扎实的文史功底,也有丰富的写作经验,还都正值好年华,一个个洋溢着青春气息,业有所专,学有所长,在把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追求文学写作的趣味性两方面有双重追求,也有能力去达成这种境界。 这套书的创意来自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李兵先生,作为青少年读物的出版人,出于对青少年成长的责任感,他始终关注整个出版过程,他的恩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的创意和编辑出版,为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为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如今这个任务已经完成,各册书稿汇集起来,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预计的目标都较好地实现了。总体上说,既依托了蔡著,又成为自成一体、自有风格的新的历史读物。我们相信,这是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出版改写史上的一次全新的创造性的劳动,也为我们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套既是历史知识,又有小说趣味的生动读物。由于时间仓促,工作中如有不足之处,期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以待再版时修正完善。 谭邦和 2014年6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说不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对于历史普及阅读,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发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的感慨。 对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掌握,需要从小积累,阅读经典,强基待发。蔡东藩先生的这部大书自成系统,史料丰富确凿,文笔生动雅趣,即将出版的历史演义青少版,在文本上又较好地解决了青少年阅读难度的问题,既有骨架,也有情节,既读得懂,又能读出兴趣,我很期待这套书的面世。 殷俊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深阅读,读经典 我的童年时代书籍少,但我们在不多的书籍里如饥似渴地读,不经意间把一本书反复读。这与当下流行的“轻阅读…‘快阅读”完全相反。但必须承认,这种不经意间形成的“深阅读”习惯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记得五岁时,识字不多,家里有一套《说岳全传》,开始只是认字,然后在字里行间理解词语,后来能看明白故事,再后来能读其中的诗句,如此反复,已经无法确定到底看过多少遍。这一阅读经历至少对我产生两大影响:语文不差,喜欢历史。 有位历史学博士在交流读书心得时说:读书还是要读经典。青少版的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将传世经典甄选提炼、做大众化的改编,同时字斟句酌,在行文和内容上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青少年在阅读中慢慢咀嚼文字的雅趣,细细品味鲜活的画面感和历史的生活味,在阅读中渐渐形成问题,这,正是目前历史教与学中所需要的。 陶涛 华中师大一附中历史教师,特级教师 向更根本、更永恒的经典致敬 蔡东藩被称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著的历史地位无须赘言,但它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在当代却尚未得到重视。事实上,在民国时期,《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部融斐然文采和渊博学识的历史名著,就曾因“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而被用作学生课外补充读物。 而如此名作,如今终于得以做大众化的改编,为青少年和普通读者所亲近,势必成为历史普及读物中难得的经典。近两年民国老课本颇受热捧,这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美感、趣味性与可读性的追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课本必得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多方面的智慧。”这套同样源于民国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无疑将发挥异曲同工之妙,为中学历史教与学,及历史知识的普及另辟蹊径。 李晓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 历史读物的文学味 历史读物不光注重史观、史实,还要关照可读性和文学性,如此方能实现普及阅读的使命。 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认为,蔡著这部中国历史演义大书,既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部小说和文学作品来读?市面上蔡著的原版和改写版本众多,有白话版、小说版……这套青少版保持原作脉络主线,调整文风为当代青少年提供普及阅读,又适当保留了凝练的四字用语和古典文学趣味,既是正史读本,又是文学读本,在“雅文学”与“通俗小说”中寻找平衡,改写定位的分寸拿捏值得称道,在历史知识之外,对于青少年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曹松林 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史与二十四肩齐,文则三国身后 中国史家历来就有史德、史识、史才之说,这三个方面,蔡东藩先生及蔡著都值得称道,尤为可敬。蔡著史实可比肩《二十四史》,但更好读;用章回小说体例及文学语言表达,虽然在文学造诣上稍逊于《三国演义》,但不像《三国演义》“七分史三分文”,而是“语皆有本”,堪称中国传记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只演绎了《三国志》,蔡著却演绎了整部《二十四史》。 现今中学历史教育兴起“史料教学”,期望“论从史出”;提倡“虚拟情境教学”,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同历过程。但因诸多原因,实践困难多多,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历史书,多读好读的历史书。这套以蔡著改写的历史读本,如若作为辅助读物,无疑将有利于中学的历史教育与学习。 李明海 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正高职教研员、历史特级教师 青少年要读点历史 不少有成就的人都熟读史书、博览古今。青少年阅读历史课外书籍,不光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必要补充,更能发展思维能力、汲取智慧、获取成长正能量。改写后的青少版《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原著),关注国家兴衰和人物命运,生动有趣,值得一读。 刘汝明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院历史特级教师,原湖北名师 历史典籍的通俗化解读 专业史学的深文奥义让大众读者望而却步;目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只有主干,老师讲课本,学生背提纲、游题海,千课一面,造成青少年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不仅不能培养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最后连那点可怜巴巴的主干知识也随着高考的结束而烟消云散。 以蔡著为蓝本改写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对比理论专业却缺乏血肉的教科书,这套书文风定位于青少年,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又有历史人物和事件有血有肉的细节描述,让史学变得更加丰富,充满生机。对历史典籍的这种通俗化解读,在调动读者积极性、普及历史知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杨国武 湖南省中小学历史学科专家,历史特级教师 一部通俗的历史读本 创作青少年的课外历史读物,是一个大课题,大不易。来美国不久,友人发来了一部书稿。我把这部改写版本与蔡东藩先生原著对照着阅读。 仅闻其名,就觉得书名改得好。蔡著是《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改写版是《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历代”“历史”一字之差,其中饱含深意;原著立足古代正史,“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在通俗历史教育方面有开创性的功劳,但受旧时代局限,难脱旧思想的桎梏。青少版不再囿于旧说,以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主体,通过治乱兴衰让读者思考,悟得历史规律。取蔡书之菁华,弃其芜劣,使该书得以“旧貌换新颜”。蔡先生“以浅近之词,演述故乘,期为通俗教育之助云尔”,但时隔近百年,原著在今天读来并不浅近,这套改写版的用词、行文都“年轻化”,并保留了原著的韵味,阅读起来更加顺畅。看来,“通俗”“浅近”也需要与时俱进。 青少版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是一次创新,摆脱了网络历史小说的“胡说”“戏说”,使人耳目一新,是一套史料性和可读性极强的通俗历史读本。 汪学毅 武汉市弘桥中学历史教师、特级教师 让经典成为新经典 以中国历史演义的巅峰之作为蓝本改写,给青少年提供史料丰富、可读性强的通俗读本,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改写。阅读《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青少版)》,编写者在定位史观、史实提炼、重拟回目回评乃至行文上,都经过精心推敲,提供了第一套颇具价值的青少年阅读范本,这样的编写水准和治学态度值得尊重。 这是一套向经典致敬的作品,也是一套让历史经典传承的作品,期待经典成为新经典,一直流传下去。 朱世光 杭州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浙派名师 遗落的历史瞬间 历史,是由人创造,由人书写的。历史的魅力,就在于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波澜起伏的故事总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不同的价值观和迥异的命运,都在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人生选择时多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也能改变历史的走向,相对于王朝兴衰、帝王更迭,这些普通人创造和书写的历史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和思考。但对于大一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关注“细枝末节”很难做到。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却正是这样一部触摸人类命运的泱泱大作,青少版的面世,将这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遗落的历史瞬间,鲜活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刘飞 武汉市四十九中科研办主任、历史特级教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