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狄拉克虚构了反物质。1928年,由于薛丁谔(Schrodinger)的波动方程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生冲突,狄拉克希望找到一种新的量子方法。狄拉克想到了一个与狭义相对论相符合但更加复杂的方程——这个方程也揭示了电子过去不为人所知的一些方面。
一方面,这些粒子必须具有内在的旋转性。巧合的是,两年前刚刚发现了电子旋转。另一方面的情况则棘手得多。在解释其方程时,狄拉克断言存在另电子,一种只带正电的粒子。但是1932年卡尔·安德森发现宇宙射线碰撞时可以产生这种粒子,他--将其称为“正电子”。
狄拉克认为质子应该存在反物质,并最终发现了反质子。实际上,后来证明。绝大部分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物质。狄拉克甚至猜想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物质构成的星体和星系,但他的猜想可能站不住脚。因为粒子与其反粒子遭遇时,它们将同归I-,e,-.从而引起辐射的爆发。但天文学家可以在物质与反物质的临界区观察到这种不可思议的辐射的产生。因此,宇宙最主要的构成成分是物质。
但地球上的确存在反物质。某些放射性的原子发射出正电子,物质和反物质同归于尽时产生一种独特的射线,可以被医生用于正电子扫描仪。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正致力于研制一种更为实实在在的反物质。其做法是将正电子和反质子合成氢的反物质的几个原子。氢的反物质与氢看起来毫无二致。如果结果并非如此,那我们就只能期待物理学的根本性的突破来解释这种现象了。
P5-6
读书,使读者不仅能获得有益的知识、认识神妙的世界,还能感悟细腻激越的情感、品味有滋味有的生活、激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涵养人,使灵魂净化而至纯至美、使思想升华而达至真境界。
——博士、教授、学者屈平
书浩如烟海,时光如梭,披沙拣金地择其经典来阅读,最为明智。读经典,若固于《论语》之类,那是狭隘,会营养不良的。古今中外的作品,但凡经实践检验,具有“真知、真情、真趣、真味、真理”的思想内涵和“至妙、至绝、至纯、至美”的审美价值的,就堪称经典,都是可以读的。
——博士、副教授、学者京涛
读书有三重境界,李白的《静夜思》即能说明之。“床前明月光”,读出写了些什么,此为第一重境界; “疑是地上霜”,由所写而奇思妙想,生发开去,此为第二重境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所读所想而内化为于己有益的某种情绪、思想、启迪等,此为第三重境界。
——文艺评论家、作家子夜霜
读书,不仅是读读而已,而是关乎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样的问题;读书,不仅是价值观的洗礼,也是心灵的抚慰;读书,不仅要收获思想,也要形成某些能力;读书,不仅要有心理层面上的愉悦,也要有鉴赏审美的能力提升。
那么,读什么呢?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美文。
当下图书可谓琳琅满目,然而,有品位的太少,真正适合青少年读者读的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品读天下”系列以世界眼光审视古今中外的美文,把最最美的择选出来,呈现给青少年读者。学生、老师、学者等前后推荐美文29300多篇,经过数次大浪淘沙式的遴选,推荐的美文最终入选率不到3%,因此,可以说,入选的皆是文海里璀璨的颗颗珍珠。浏览它,如睹雨后绚烂彩虹;欣赏它,如浴江岸温馨春风;品读它,如饮清晨清爽香茗。
“品读天下”的编写历时数载,终于将与读者见面了,然而我们也有遗憾。遗憾有二:一是点批瑕疵,二是联系作者。
虽然我们不同的编写者写的美文点批经过数个环节的斟酌、修改,再斟酌、再修改,以使其臻于完美,但仍觉尚有不足之处。美文点批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水平有限,因此,恳望大家批评指正,在此我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美文涉及面十分广泛、稿件来源极其复杂等原因,出版前我们仍难以与所有作者一一取得联系,本着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和为读者打造最具价值的一流读物的原则,冒昧将其转载,在此谨致以最深切最诚挚的歉意,恳请作者谅解!
为了开阔读者视野,入选的国内美文较少 ,外国美文较多,然而许多外国美文缺少译者,尽管我们尽力查寻,有所弥补,但有的仍难查到;为了辅助读者阅读,需要配些插图,但有些图片作者无从联系,有些图片作者也不易确认,因此,恳请这些作者能与我们联系,以便重印时弥补缺憾。
出版后我们仍将继续联系作者,同时,也恳请作者见到本书后能与我们联系,也希望熟知作者情况的读者告知我们,以便我们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稿酬。根据出版合同的稿酬标准,除了部分付给编写者作为酬劳外,大部分将用于联系和支付给作者。确认作者的有关情况后,我们将在一个月内奉寄稿酬。如果作者愿意捐出稿酬,我们将视情况资助贫困学生,资助情况将在“爱心书业”博客上发布。
我们真诚希望所有的作者都能联系上,也真诚希望更多的优秀作者
能支持并积极参与我们带有公益性质的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为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中有一幅画,写一个书生,正在读书,其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
这幅画,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的了不起,但了不起的事情,却是这一个美国朋友不断地追问,这一幅画的意境是什么。
要把画的意境向朋友说明,那就是大事情了。
为什么是大事情呢?这因为: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有所不同。
不能否认,中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太过隆重;而美国人对于读书,视为一件平常至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
我曾见过一个美国青年人,倚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上,金鸡独立地仅是一脚着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
中国人能这样读书的,我似乎还未见过。中国有一点儿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边,设一张书桌。这一种豪华的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就是美国人的书房。
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把新书买回来,放到车房去。
美国人没有书房,美国人却随时随地读书。美国人读书,不必找宁静的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块小草地,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椅子上坐着的,就是美国的读书人。
在香港,坐电车,由上环坐到筲箕湾,其实是很好的读书机会,但是,依我的观察,在电车上看报纸的人有,看书的人,却不多见。
在美国,随时随地都看见人读书。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力,而是说,中外对读书态度,有所不同。
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幼学诗》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又描写读书人十年窗下,一朝得志。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由于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因此,读书也变成为一种神秘的事情。神秘至极,便变成为“红袖添香夜读书”。平心论事,红袖添香,未尝不好;如果非要红袖添香,才能读书的,那就不免太过隆重其事了。
出于读书要隆重其事,因而,便有人“借头借路” ,不肯读书,并为自己不肯读书来解脱。记得二十多年前,看到了一本好书,介绍朋友去看。朋友吝啬不肯买书,我就把我的本子借给他,约定一个月以后看完归还。一个月以后,朋友把书还给我,但说:完全没有看过。我大以为奇。朋友皱眉道:“白天我要上班,晚上回到家中,太太晚晚都设麻雀局,叫我怎有机会看书?”
如果家内有人打麻将,自己就不能看书,这样的借口,实在太过牵强了。一个真正肯读书的人,不仅旁边有人打麻将可以看书,甚而旁边有人打架,也可以看书。
毛病在于: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隆重,其实,读书之平凡,有如搔痒,不见得有人在旁,就不可以搔痒的。
先要把读书看得平凡,才可以读书。如何让自己心理上对读书看得平凡,先要忘记了读书人是一种特殊人物,而读书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
其次,对读书的结果,不要期望过高。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骗人的。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有空便要读书。不读书,浪费光阴,未免可惜。
至于读书是否有收获呢?仍应该相信古人的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美国人读书态度之所以可取,就是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阅读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贵在有恒。阅读能启迪心灵,熏陶品格,提高素质,丰富精神。屈平编著的《夹在书页里的枫叶(白羊座)》是品读天下最美文系列之一,《夹在书页里的枫叶(白羊座)》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品质,目的就是引导青少年开阔视野,提高青少年的素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屈平编著的《夹在书页里的枫叶(白羊座)》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精选的经典美文,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