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努力时上帝看得见(中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是知名美文作家郭龙的一本励志哲理美文集。该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若干篇精美励志哲理美文,精选作者2010年至2012年两年发表在《读者》《意林》《格言》《青年文摘》的百余篇文章,是最流行的励志杂志文章精选,主要由哲理、职场、情感、科技、励志、海外、禅语、感悟等九辑组成,全方位为你解读成功之道。
本书不仅有励志美文,还有人物故事,更有一些生活中的感悟美文,这些故事会给你心灵的启迪,适合于各个人群阅读,更适合于参加中考高考的学子阅读,因为这些故事既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又有可能以阅读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
励志改变人生,美文创造未来。《当你努力时上帝看得见(中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精选)》精选作者郭龙近几年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发表的海外、感悟、生活、哲理等精品美文,展现励志人生,解读成功之道。
每个人都在渴望成功,每个人都在为梦想付出努力,可是为什么成功依然遥不可及呢?请相信,没有一个人的努力是白费的,因为当你努力时,上帝看得见。相信在本书中,定能找到你心中的答案。
最“傻”的人最先成功
作家心语:取得成功的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努力、最能坚持的人。
马克是德国来中国留学的一名留学生,由于马克自幼对中国的文化就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中医,在马克的眼里中国的中医简直像魔术一样神奇。于是马克大学毕业后马上来到了中国的一家医学院留学,由于马克以前已经多次来过中国,因此汉语讲得非常流利。
马克在一群中国人的中医学院里显得非常扎眼,不仅仅马克是德国人,更重要的是马克显得有些“傻”:所有的同学刚进医学院的时候就认定了中医的就业不好,因此很早就有了其他的计划,有的同学计划五年以后一定要保研成功,有的同学很早就开始第二专业的学习,还有的同学则开始了解公务员的知识,争取毕业后成功考上公务员。而唯独马克却一心一意地学一些在同学们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针灸图、人体的穴位、古代的药方……
大二的一天,马克正在和同学们一起上针灸课,由于上针灸课的是院长,因此同学们都不敢逃课。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院长突然说起了一件事:十年前的时候,学院里有一位中医专家,他的中医水平在国内都是排在前几位的,可是由于一次意外的车祸而失去了生命。这位中医专家的意外死亡,给国内的中医学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他的一些研究由同事来继续研究,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他留下了一本笔记本,这本笔记记录了专家很多的研究心血,是由于不是正式的笔记,因此显得很零乱。本来学院一直想整理出来,可因为是很厚的一本笔记,如果整理出来要花费好多时间和精力,一直没有人整理,就一直搁置了下来。
院长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大家,同学们都知道院长是希望有一个同学能够主动来整理这本笔记,可是同学们都不傻:这种出力又不讨好的活才没有人愿意做,而且同学们专业知识又不扎实,如果整理出来没有三五年怕是不成的。同学们都低下了头,就在院长叹气的时候,突然马克举起了手,然后说道:“我愿意整理!”
同学们都愣住了,没有想到马克会去干这种苦差事。院长也很惊奇,毕竟马克是一个外国人,怎么可能会理解中医的深奥之处,可是又没有别的同学愿意整理,而且马克一直坚持要整理,于是院长也勉强答应了马克,由他来整理这本笔记。下课后,马克跟着院长走了,同学们都纷纷开始讨论马克是一个大傻瓜,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活也只有马克愿意去做。院长把笔记复印了一份交给了马克,又把专家生前所有出版的书籍都给了马克一份,让马克参考。
从此马克开始了整理笔记,笔记本上面的内容不但零乱而且很深奥,可是马克却不怕麻烦,有不懂的地方就跑去问老师,马克甚至自学了中医的其他好多知识。几个月下来马克问遍了学院的老师,整个学院都知道有一个外国学生整理笔记都整理得快疯了。
和马克一班的同学有的在学第二专业,有的成了学生会的精英,有的则准备出国留学,整个中医班里只有马克在认真整理笔记。很快五年时间就要过去了,可是马克的笔记还没有整理完,当同学们都纷纷开始四处实习的时候,马克依然在整理笔记。
很快同学都签了工作单位,而只有马克依然在整理笔记,马克甚至说他要整理完这本笔记才会毕业。可就在这时候,一家医药出版社高薪招聘一名编辑,由于是医学方面的编辑,在社会上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因此来学院招聘。此时同学们都有了工作,唯独马克没有工作,于是辅导员帮马克报了名去碰碰运气。
马克不好违背辅导员的意思,于是去了招聘现场。马克是一名外国人,因此在整个招聘会中显得很扎眼,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整个招聘会马克是唯一应聘成功的人,而且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马克刚去的工资就是八千,这不要说在同学们中是高薪,就是在学校的硕士、博士中也算高薪了,而且出版社答应马克为他整理笔记本提供便利。原来马克在整理笔记的同时,更是自学了很多知识,他所学的知识不要说同学们就是有些学院老师都比不上,因此出版社才会给马克高薪。
同学们都很惊奇,而院长知道后却对同学们说道:“我早就知道整理笔记的人会有这样一天,而我没有想到会是马克。同学们都很聪明,不愿把精力花在这种琐碎的事上,可是同学们,当初我给你们的是一座宝藏,却只有傻傻的马克来主动整理,也许正是最‘傻’的人最先成功吧!”
P13-15
换一种方式去实现梦想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凡·高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富翁吗?他的画那么值钱!”“不是,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有娶上的穷人,他的一生都要靠别人来接济,最后也是自杀而死。”父亲摸了摸儿子的头,说道。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了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道:“不是,安徒生是一个穷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房子里,你看这就是当年安徒生睡过的床。”
这位父亲是一位水手,他每年都来往于各大洋之间,而他唯一的儿子就一直跟着他。他的儿子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伊东·布拉格。
20年后,伊东·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他说:“在那个时候我们家很穷,而且我们是黑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带我去认识了凡·高、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并没有轻看卑微,当你努力时,上帝看得见。从那时候起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切都是有可能的。”而伊东·布拉格的例子更是激励了后来的许许多多黑人,像美国前任国务卿赖斯、现任总统奥巴马都深受伊东·布拉格的影响。
上帝不会轻看卑微,我们现在还记得那个鞋匠的儿子,一生都要靠别人接济的穷画家,可是我们谁能记得那时候的王公大臣、显赫一时的人物?上帝不会因为你出身高贵而给你特殊的机遇,也不会因为你出身卑微而剥夺你的机会,当你努力的时候,上帝看得见。 在写作近五年的时间里,最受读者欢迎的依然是励志类文章,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渴望成功,可是怎么样才能成功呢?希望本书能够给您一个答案!
成功应该在人生的什么时候?哈佛大学的一个课题组对世界上100位名人做了调查,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100位名人的成功时间并非人们预想的那样,相反他们的成功时间亳无规律可循。
这100个名人的资料如下:
莫扎特3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弹奏古典钢琴,并且能记住只听一遍的乐段。
肖邦在7岁的时候,创作了一段G小调舞曲,这一段舞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爱迪生在10岁那年,在父亲的车库里建立起了一个实验室,并且开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
奥斯汀在21岁那年出版了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
1998年9月,24岁的谢尔盖·布林和25岁的拉里·佩奇合伙创立了Google公司。
福特在51岁那年采用了“流水线装配线”,实现了汽车的大规模化生产,使汽车售价大幅度下降,并且开始在全世界普及。
肯德基创始人哈兰·山德士退休后才真正开始自己的事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创立了肯德基。
丘吉尔在81岁的时候从首相位置上告退,回到了下议院,又获得了一次议会选举机会,而且丘吉尔此时开始学画画,几年后他成功地举办了自己的画展。
100岁的爵士作曲家尤比·布莱克在自己百岁生日之际举办了专场音乐会,在他逝世的前五天,他仍然在工作室工作。
这100位名人的例子还有很多,可是通过上面列举的这几个人我们就能看出,成功是没有时间表的。也许你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像莫扎特一样才华毕现,可是更重要的是,你要看到有人在60岁、80岁甚至100岁的时候依然取得了成功。
成功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永远没有时间表。无论哪一个年龄的人,对于成功只是隔着一条努力的壕沟,只要付出努力,那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取得成功。
以此故事为后记,也以此故事与正在为理想而奋斗的每一个人共勉!
郭龙先生的作品可谓博闻强记,从职场故事随笔到海外见闻纪实、从人生百态记录到古今典故解析,一篇篇珠玑文字让读者对一位85后青年才俊的学识与勤奋心生敬意!我身为杂志责编,有幸第一时间阅读到郭先生最新出炉的佳作新篇,而我更愿意将经众多编辑之手共同刊登出的这本文萃分享给更多读者,请相信,这定是一场文字的心灵之旅。
——《做人与处世》编辑 袁恒雷
励志美文,感悟人生。郭龙的文章,清新隽永,却又富含哲理,让人读后,总有一份美丽,有一份感动。
——《演讲与口才》编辑部主任 林开平
郭龙的文字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源泉来自作家敏锐的洞察,以及他平时的内聚力和爆发力。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一字一句颇见文字功力,可以窥见他读万卷书的涵养、行万里路的意志。
——《读者》签约作家 丁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