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元史(2长河落日典藏版)/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蔡东藩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饱满的爱国热情,讴歌了元朝保卫和振兴祖国的英雄人物,鞭挞和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和伪善,还以较大篇幅描绘出旧中国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惨烈图景。本书在记述元朝史事和人物时,显现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对资治平乱、休养生息、治学为政之道,书中均有精彩的阐发和独到的见解,给读者带来丰厚的教益与启示。本书是一部进行中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料。

内容推荐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元史》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本书为《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之一。本书以章回体结构,通俗的文章,机智的点评,真实再现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波澜壮阔的进程,叙述了元代的兴亡。全书文笔流畅,故事生动。

目录

第一回 上弹章劾佞无功 信俭言立储背约

第二回 争位弄兵藩王两败 挟私报怨善类一空

第三回 隆孝养迭呈册宝 泄逆谋立正典刑

第四回 满恶贯奸相伏冥诛进良言直臣邀主眷

第五回 集党羽显行弑逆 扈銮跸横肆奸淫

第六回 正刑戮众恶骈诛 纵奸盗百官抗议

第七回 众大臣联衔入奏 老平章嫉俗辞官

第八回 信佛法反促寿征 迎藩王人承大统

第九回 大明殿称尊颁敕 太平王杀敌建功

第十回 入长城北军败溃 援大都爵帅驰归

第十一回 倒刺沙奉宝出降 泰定后别州安置

第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时厘降 二使劝进克日登基

第十三回 中逆谋途次暴崩 得御宝驰回御极

第十四回 怀妒谋毒死故后 立储君惊遇冤魂

第十五回 平全滇诸将班师 避大内皇儿寄养

第十六回 得新怀旧人面重逢 纳后为妃天伦志异

第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会议 遵顾命皇侄承宗

第十八回 迎嗣皇权相怀疑 遭冥谴太师病逝

第十九回 履尊择配后族蒙恩 犯阙称兵豪宗覆祀

第二十回 辱谏官特权停科举 尊太后变例晋徽称

第二十一回 妨功害能淫威震主 竭忠报国大义灭亲

第二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儿 用贤相并征名士

第二十三回 宠女侍僭加后服 闻母教才罢弹章

第二十四回 治黄河石人开眼 聚红巾群盗扬镳

第二十五回 失军心河上弃师 逐盗魁徐州告捷

第二十六回 番僧授术天子宣淫 嬖侍擅权丞相受祸

第二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义 董搏霄河北捐躯

第二十八回 扫强虏志决身歼 弑故主行凶逞暴

第二十九回 阻内禅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诛

第三十回 群寇荡平明祖即位 顺帝出走元史告终

试读章节

却说陕西平章塔察儿,驰奏到京,当由仁宗颁发密敕,令他暗中备御。塔察儿奉旨遵行,佯集关中兵,请阿思罕、教化两人带领,先发河中,去迎周王和世(王束),自与脱欢引兵后随,陆续到河中府。待与周王相遇,托词运粮犒云南军,求周王自行检查,周王偏委着阿思罕、教化两人,代为察收。不防车中统藏着兵械,一声暗号,军士齐起,都在车中取出凶器,奔杀阿思罕等。阿思罕、教化手下,只有随骑数十名,哪里抵敌得住,一阵乱杀,将阿思罕、教化两人已剁作数十段。塔察儿遂麾军人周王营,谁知周王命不该绝,已得逃卒禀报,从间道驰去。后来人都嗣位,虽仅半年.然究系一代主子,所以得免于难。塔察儿搜寻无着,还道他奔回云南,饬军士向南追赶,偏周王望北急奔,待至追军回来,再拟转北,那时周王已早远飚了。塔察儿一面奏闻,一面再发兵北追,驰至长城以北,忽遇着一支大军,把他截住,以逸待劳,竟将塔察儿军杀死了一大半,剩得几个败残兵卒,逃回陕西。

看官!你道这支军从何而来?原来是察合台汗也先不花遣来迎接周王的大军。也先不花系笃哇子,笃哇在日,曾劝海都子察八儿共降成宗,事见前文。应二十七回。嗣后察八儿复蓄异谋,由笃哇上书陈变,请元廷遣师,夹击察八儿。时成宗已殂,武宗嗣立,遣和林右丞相月赤察儿发兵应笃哇,至也儿的石河滨,攻破察八儿,察八儿北走,又被笃哇截杀一阵,弄到穷蹙无归,只好人降武宗。窜阔台汗国土地,至是为笃哇所并。笃哇死后,子也先不花袭位,又反抗元廷。初意欲进袭和林,不料弄巧成拙,反被和林留守,将他东边地夺去。他失了东隅,转思西略,方侵入呼罗珊,适周王和世球奔至金山,驰书乞援。于是返旆东驰,来迎和世(王束)。既与和世(王束)相会,遂驻兵界上,专待追军,果然塔察儿发兵驰至,遂大杀一阵,扫尽追兵,得胜而回。和世(王束)随他人国,与定约束,彼此颇是亲暱,安居了好几年。元廷也不再攻讨,总算内外静谧。

无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王和世(王束),已经北遁,魏王阿木哥,却又东来。这阿木哥是仁宗庶兄。顺宗少时,随裕宗即故太子真金。人侍宫禁,时世祖尚在,钟爱曾孙,特赐宫女郭氏,侍奉顺宗。郭氏生子阿木哥,顺宗以郭氏出身微贱,虽已生子,究不便立为正室,乃另娶弘吉刺氏为妃,便是武宗、仁宗生母,颐养兴圣宫中,恣情娱乐的皇太后。屡下贬辞,惩淫也。仁宗被徙怀州时,阿木哥亦出居高丽,至武宗时,遥封魏王。到了延祐四年,忽有术者赵子玉,好谈谶纬,与王府司马脱不台往来,私下通信,说是阿木哥名应图谶,将来应为皇帝。脱不台信为真言,潜蓄粮饷,兼备兵器,一面约子玉为内应,遂偕阿木哥率兵,自高丽航海,通道关东,直至利津县。途次遇着探报,子玉等在京事泄,已经伏法,于是脱不台等慌忙东逃,仍至高丽去了。

仁宗因两次变乱,都从骨肉启衅,不禁忆起铁木迭儿的密陈,还道他能先几料事,思患预防,幸已先立皇子,方得臣民倾响,平定内讧,事后论功,应推铁木迭儿居首,因此起用的意思,又复发生。这铁木迭儿虽去相位,仍居京邸,与兴圣宫中嬖幸,时通消息。大凡谐臣媚子,专能窥伺上意,仁宗退息宫中,未免提起铁木迭儿的大名。那班铁木迭儿的旧党,自然乘机凑合,撺掇仁宗,复用这位铁太师。仁宗尚有些顾忌,偏偏这兴圣宫中的皇太后,又出来帮忙,可谓有情有义。传旨仁宗,令起用铁木迭儿再为右相。仁宗含糊答应,暗思复相铁木迭儿,台臣必又来攻讦,不如令为太子太师,省得台臣侧目。主意已定,便即下诏。

越日即有御史中丞赵世延,呈上奏章,内陈铁木迭儿从前劣迹,凡数十事,仁宗不待览毕,就将原奏搁起。又越数日,内外台官,陆续上奏,差不多有数十本,仁宗略一披览,奏中大意,无非说铁木迭儿如何奸邪,不宜辅导东宫,当下惹起烦恼,索性将所有各奏,统付败纸簏中。适案上有金字佛经数卷,遂顺手取阅,展览了好几页,觉得津津有味,私自叹息道:“人生不外生老病死四字,所以我佛如来,厌住红尘,入山修道。朕名为人主,一日万几,弄到食不得安,寝不得眠,就是任用一个大臣,还惹台臣时来絮聒,古人说得天子最贵,朕想来有甚么趣味!倒不如设一良法,做个逍遥自在的闲人罢。”说毕,复嘿嘿的想了一番,又自言自语道:“有了,就照这么办。”便掩好佛经,起身入寝宫去了。故作含蓄。

小子录述至此,又要叙那金字佛经的源流。这金字佛经,就是《维摩经》。仁宗尝令番僧缮写,作为御览,共糜金三千余两。一部《维摩经》,需费如此,元僧之多财可知。此时已经缮就,呈人大内,所以仁宗奉若秘本,敬置览奏室内,每于披览奏牍的余暇,讽诵数卷,天子念佛'实是多事。这且不必细表。

且说仁宗有心厌世,遂诏命太子参决朝政。廷臣见诏,多半滋疑,统说皇上春秋正富,为何授权太子,莫非铁木迭儿从中播弄不成?当下都密托近侍,微察上旨。侍臣在仁宗前,尝伺候颜色,一时恰探不出甚么动静。只仁宗常与语道:“卿等以朕居帝位,为可安乐么?朕思祖宗创业艰难,常恐不能守成,无以安我万民,所以宵旰忧劳,几无暇晷,卿等哪里知我苦衷呢?”仁宗之心,不为不善,但受制母后,溺爱子嗣,终非治安之道。侍臣莫名其妙,只好面面相觑,不敢多言。过了数天,复语左右道:“前代尝有太上皇的名号,今太子且长,可居大位,朕欲于来岁禅位太子,自为太上皇,与尔等游观西山,优游卒岁,不更好么?”想了多日,原来为此。左右齐声称善,只右司郎中月鲁帖木儿道:“陛下年力正强,方当希踪尧舜,为国迎庥,为民造福,若徒慕太上皇的虚名,实属无谓。如臣所闻,前代如唐玄宗、宋徽宗皆身罹祸乱,不得已禅位太子,陛下为甚么设此念头?”这一席话,说得仁宗瞠目无词,才把内禅的意思,打消净尽。嗣是复勤求治道,所有一切佛经,也置诸高阁,不甚寓目。

会皇姊大长公主祥哥刺吉,令作佛事,释全宁府重囚二十七人,事为仁宗所闻,弗然道:“这是历年弊政,若长此不除,人民都好为恶了。”想是回光返照,所以有此清明。遂颁发严旨,按问全宁守臣阿从不法,仍追所释囚,还置狱中。既而中书省臣奏参白云宗总摄沈明仁,强夺民田二万顷,诳诱愚俗十万人,私赂近侍,妄受名爵,应下旨黜免,严汰僧徒,追还民田等语。仁宗一一准奏,并诏沈明仁奸恶不法,饬有司逮鞫从严,毋得庇纵,违者同罪。这两道诏敕,乃是元代未曾见过的事情,不但僧侣为之咋舌,就是元廷臣僚,亦是意料不及。

到了延祐七年元旦,日食几尽,仁宗斋居损膳,命辍朝贺。甫及二旬,仁宗不豫,太子硕德八刺,焚香祷天,默祝道:“至尊以仁慈御天下,庶绩顺成,四海清晏。今天降大厉,不如罚殛我身,使至尊长为民主。天其有灵.,幸蒙昭鉴!”叙及此语,不没孝思。祝毕,又拜跪了好几次。次夕,拜祝如故。无如人生修短,各有定数。既已禄命告终,无论如何祈祷,总归没有效验,太子祷告益虔,仁宗抱病益剧。正月二十一日驾崩光天宫,寿三十有六,在位十年。元世祖殂于正月。成、武、仁三宗亦然,这也是元史中一奇。史称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货利,可谓元代守文令主。小子以为顺母纵奸,未免愚孝;立子负兄,未免过慈;其他行迹,原有可取,但总不能无缺点呢!得春秋责备贤者之义。P6-8

序言

古史之美且备者多矣,而元史独多缺憾,非史官之失职也,文献不足征耳。元起朔漠,本乏纪录;开国以后,即略有载籍,而语不雅驯,专属蒙文土语,捂绅先生难言之。逮世祖朝,始有实录,相沿至于宁宗,共十有三朝。然在世祖以前,仍多阙略,世祖以后,则往往详于记善,略于惩恶。史为国讳,无足怪也。元亡明兴,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实录,命修元史,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伟为总裁,二月开局,八月书成。惟顺帝一朝,史犹未备。又命儒士欧阳佑等,往北平采遗事,明年二月,重开史局,阅六月书成。颁行后,已有窃窃然滋议者。盖其时距元之亡,第阅二三年,私家著述,鲜有所闻,无由裒合众说,核定异同,观徐一夔与王炜书,谓“考史莫备于日历及起居注,元不置日历,不设起居注,惟中书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即据以修实录,其于史事已多疏略。至顺帝一朝,且无实录可据,惟凭采访以足成之,恐事未必,核言未必,驯首尾未必贯穿”云云。然则元史之仓卒告成,不克完善,在徐氏已预知之矣。厥后,商辂等续撰《纲目》,薛应旗复作《通鉴》,陈邦瞻又著《纪事本末》,体制不同,而所采事实,不出正史之外,其阙漏固犹昔也。他若《皇元圣武亲征录》,记太祖、太宗事,元秘史亦如之,语仍鄙俚,脱略亦多。《丙子平宋录》记世祖事,《庚申外史》记顺帝事,一斑之窥,无补全史。而《元朝名臣事略》暨《元儒考略》等书,更无论已。自明迄今,又阅两朝,后人所作,可为元史之考证者,惟《蒙鞑备录》、《蒙古源流》及《元史译文证补》等书。《元史译文证补》出自近年,系清侍郎洪钧所辑,谓从西书辗转译成,其足正元史之阙误者颇多,顾仅至定、宪二宗而止。《蒙鞑备录》及《蒙古源流》亦一秘史类耳。明清二代多宿儒,容有钩隐索沉,独成善本,惜鄙人见闻局隘,未能一一尽窥也。本年春,以橐笔之暇,偶阅东西洋史籍译本,于蒙古西征时,较中史为详,且于四汗分封及其存亡始末,亦足补中史之阙,倘所谓礼失求野者非耶?不揣谫陋,窃欲融合中西史籍,编成元代野乘以资参考。寻以材力未逮,戏成演义,都六十回。事皆有本,不敢臆造,语则从俗,不欲求深。而于元代先世及深宫轶事,外域异闻,凡正史之所已载者,酌量援引,或详或略。正史之所未载者,则旁征博采,多半演入。茶余酒后,取而阅之,非特足供消遣,抑亦藉广见闻,海内大雅,其毋笑我芜杂乎?是为序。中华民国九年一月,古越蔡东藩自识于海上寓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