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的最高境界就是得体,而得体的讲话总是与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即在特定场合、以特定角色、针对特定对象,说出最有分寸最到位最能达到完美沟通目的的话,实现交际目的。本书从日常交往中一些司空见惯的“该说和不该说”的现象入手,选取一百三十个常见问题,引用正反实例,用点睛之语说明其利弊得失,借以提醒人们,引起警觉,举一反三,以提高自己交际口语表达效果,为自己营造理想的人际关系氛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30个该说不该说(生活常用交际语言避忌)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傅秋爽//高永华//龚芙蓉//高海冬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会说的最高境界就是得体,而得体的讲话总是与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即在特定场合、以特定角色、针对特定对象,说出最有分寸最到位最能达到完美沟通目的的话,实现交际目的。本书从日常交往中一些司空见惯的“该说和不该说”的现象入手,选取一百三十个常见问题,引用正反实例,用点睛之语说明其利弊得失,借以提醒人们,引起警觉,举一反三,以提高自己交际口语表达效果,为自己营造理想的人际关系氛围。 内容推荐 本书从日常交往中一些司空见惯的“该说和不该说”的现象入手,选取130个常见问题,引用正反实例,用点睛之语说明其利弊得失,借以提醒人们,引起警觉,举一反三,以提高自己交际口语表达效果,为自己营造理想的人际关系氛围。 目录 一、寒喧客套 日常生活中,慎用“书面语” 对中年男子,不要称呼“老大爷” 随意给人升辈分也会招人不高兴 问老人年龄,不要说“多大了” 对着赵董说李总,不能说“他贵体欠安” 希望对别人有所帮助,不要说“我会关照你的” 在人多场合穿行,莫忘说“劳驾” 向人问路,不要张口喊“喂” 问路后,莫忘回报一声“谢谢” 送别亲友的祝愿有讲究 打电话,不要问对方“你是哪里?” 接转电话,不要简单说“他不在” 当着跛子,不要说“拐” 和外国人打招呼,不要问“吃了吗” 对外国老年妇女,不要称“老奶奶” 对西方人不要过分客套,说“哪里哪里” 二、喜庆祝贺 对别人的好消息,要说“喜兴话” 会议主持人千万不能说“请领导下台” 婚礼上,不要说“不吉利话” 赞美新娘漂亮,别说“面目全非” 婚礼上,新郎不要说“下一次” 对得子者,不要说“一点也不像你” 当着家长不要说孩子“像某丑星” 对升学者不要说“没考上重点” 祝贺乔迁之喜,不应“挑毛病” 给老人祝寿,不要说“七十三八十四”之类的话 寿宴上,寿星不要说“活着也是讨人嫌” 欢送离任者,不要说“我们放鞭炮欢送你” 给亲友赠礼物,不要说“给你送钟来了” 对亲友的礼品,不要问“多少钱,很贵吧” 三、设宴待客 设宴时,面对来宾不要说“该来的还不来” 对东道主的热情好客,不要说“其实是多余的” 赴宴时,不要问“这一桌多少钱” 宴会上,不要公开说“这菜变味了” 面对穷困亲友,不要说“怎么混成这个样子” 老同学聚会,不要过分夸耀自己的成就:金钱、职务、文凭 不要用聚会圈子主体之外的语言或方言谈话 给长者敬酒,不要说“吃一顿少一顿” 中途退席,不要大声说“我还有重要客户” 东道主设宴,不要说“不吃就浪费了” 结束交谈,不要说“我累了” 与亲友告别,应说“动情话” 四、控病悼念 探视病人,不要说“怎么瘦成这个样子” 探视重病人,不要说“想吃啥就吃点啥吧” 看望受伤者,不要说“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安慰病人,不要说“男子汉死都不怕,还怕开刀” 探视异性病员,不要追问“你得的什么病” 医生不要对病人说“你怎么不早来” 医生面对病人,不要说“我也不敢打保票” 在医院不要对治愈者说“听说你要走了” 不要轻易说病重、年老的人“走了,已经回老家了” 报丧时,不要对老人说“你儿子死了” 悼念死者,不要说“死了好,不拖累人了” 安慰死者亲属,不要说“谁都会有这一天” 安慰丧子者,不要说“幸好你不是一个儿子” 吊唁丧家,不要问“留了多少财产” 面对意外事故,别首先问“赔给你家多少钱” 事后安慰丧亲者不要说“都挺好吧” 回答丧家的答谢,不要说“以后我还会来帮忙” 五、家长里短 在家庭中,不要称妻子“老太婆” 不要用揭短方式赞扬人 不要对丈夫说“找你这个穷光蛋倒大霉了” 夫妻间不要追问“谁给你来的电话” 夫妻争论,丈夫不要说“对牛弹琴” 夫妻争吵时,不要说“你和你妈(爸)一样” 女强人面对丈夫,不要说“你能干什么” 面对别人申辩,不要说是“废话” 对爱人送的礼物不要轻易说“真难看” 对家人购置的物品,不要说“又是打折的吧” 当爱人做饭时,不要说“碗洗干净了吗,菜都洗过了吗” 在客人面前,不说孩子“有什么好听的” 对有恶习的晚辈,不要说“我不想见到你” 当有人用力敲门时,不要说“敲什么敲,讨厌” 不要对主人家居摆设说扫兴的话 客人来访,不要过分炫耀自己装修或家具的昂贵 邻里相见,莫忘说声“您好” 制止邻居干扰,不要说“吵死人了” 对回乡探亲者,不要问“挣多少钱” 六、异性交往 对发胖的小姐,不要说“多多保重” 对中年妇女不要说“女人四十豆腐渣” 回答有关生理问题,不妨说“这是女(男)同胞的秘密” 听到异性赞美,不要说“真讨厌” 面对熟悉男士的失礼,不要轻易骂“臭流氓” 面对异性同事开玩笑,不要说“无聊” 青年男女相亲表态,有些话不宜直说 女性拒爱,不宜直言“我不喜欢你” 第一次到女友家,不要把大叔叫“师傅” 邀请舞伴,应微笑着说:“小姐,请” 拒绝邀舞,不要说“你请别人跳吧” 舞间,不要问舞伴“你结婚了吗” 七、同事相处 聊天者不要贬人“简直是井底之蛙” 独身朋友在场,不要大谈自己婚姻的幸福 对别人的提问,不要说“明知故问” 面对外行,不要说“你懂什么” 他人展示心爱之物时,千万别说“这不会是冒牌货吧” 对于不实之词,不必立即说“不对” 让人回避,不要说“你出去” 不要低估他人成绩,说“怎么才……” 对他人行为,不要说“你怎么……” 批评人时,不要说“你总是……” 话不投机时,不要说人家“小儿科” 丟失物品时,不要对人说“就我们两个在场” 对初学写作者,不要叫“大作家” 对落榜者不要说“你可不要想不开呀” 对失盗者,不要说“不就几百元吗” 安慰失恋者,不要说“你真可怜” 对新开业的老板千万别说“干这个也能赚钱吗” 对经商受挫者,不要说“你可不能跳楼上吊” 八、购物求借 购物时,不要称呼“卖货的” 购物砍价时,不要说“太宰人了” 售货员接待顾客,不要说“喂,你买什么” 面对衣着朴素顾客,不要说“这件商品很贵的” 顾客忘记付钱时,不妨说“还没找你钱呢” 向外宾推荐商品,不要说“价格便宜” 换液化气时,不要问对方“有气吗” 送稿给编辑,不应问“能发表吗” 提出请求前,不要先问“你有空吗” 求人办事时,不要说“就看你肯不肯帮忙了” 求借时,不要说“我知道你有钱” 拒绝求借,不要说“你找错门了” 求助被拒绝时,不要说“算我瞎眼了” 九、公共场合 在公众场合,应说“文明语言” 与陌生人搭讪,不要问”‘你是干什么的” 纠正别人,莫忘先说“对不起” 面对他人的纠正,不要说“你算老几” 与人交往不要说“半截子话” 发现失言,及时说句“请原谅” 在公交车上被踩时,不要说“眼瞎了” 面对难缠对象,不妨说句“你也踩我一下” 街头发生矛盾,不妨说句“俏皮话” 挽救失言,要说“机智语” 附录 一、交际称谓用语 二、寒喧礼仪用语 三、特定交际场合相应用语 后记 试读章节 日常生活中,慎用“书面语” 有位先生探访朋友,朋友的儿子开门。他问孩子:“令尊令堂在家吗?” 孩子听不懂,想半天才说:“我吃过许多糖,可没有吃过令糖。” 这位先生听了啼笑皆非,补充说:“我是说,你爹你妈在家吗?” 孩子说:“不在家,出去了。” 有城里人到农村搞调查研究。遇到一位老大娘,他问:“你的配偶在家吗?” 大娘听不懂,说:“我家没有种藕。” 他说:“就是你老伴在家吗?” 大娘说:“噢,他不在,下地了。” 在日常生活中,说话要看对象,选择适当的词语,如果不顾场合、对象,过多使用书面语,说话得太文,就会影响沟通。上两例告诉我们,说话必须看对象,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使用不同的词语,才有助于沟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古代称呼、书面语称呼,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即使使用也要看场合,看对象。 慎用下述称呼 令尊、令堂 令爱、令玉、千金 令郎、令嗣、公子、小君 令媛 令兄 令妹 家父、家严、家君 家母、家慈 配偶 女婿、东床、令坦 家妹、胞妹 家兄、胞兄 同仁、同工、同道 对中年男子,不要称呼“老大爷” 有位五十来岁的干部上街买东西,他的心情很好。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年轻人,恭敬地问路:“老大爷,到车站怎么走?” 他一听“老大爷”这个称呼,心头便掠过一丝不快,心里说:“这小子,真没眼力,五十岁能叫‘老’吗?!”他狠狠盯了青年一眼,朝前一指,倔狠狠地走了。 青年不免尴尬,自语:“这老头儿是怎么了?” 说来也巧,正在长者生气的时候,又一位急匆匆赶路的青年向他问路:“同志,到车站怎么走?” 长者听了“同志”这个久违了的称呼,很受用,满脸露笑,应道:“就在前面路口向右走,不远,你是赶车吧?” “是的。” “看你带这么多东西,我帮你送过去吧。”长者主动接过小伙子的提包,向前走去。 两个青年都用了尊称,为何出现两种结果?原因就在于前者忽略了人们的心理因素,中年男子不喜欢人家说“老”,所以一声“老大爷”惹恼了他,而后者的称呼正对这位干部的口味。在交际中,我们应根据具体对象,进行不同称呼选择,才能产生积极效果。 得体称呼举例 相识关系称呼 直呼其名叫法。一般同龄人之间可以直喊姓名。 大小加姓叫法。在熟人之间,可根据年龄、相貌、辈份等情况,在姓氏前面冠以大、小、老字。如小张、大李、老赵等,显得亲切,简明,关系密切。 文雅时尚叫法。在庄重场合,可根据交际对象的性别年龄,称之为先生、小姐、夫人、女士,或在前面加上姓,如郑小姐、聂先生。这样称呼较为入时,与庄重场合气氛十分协调,又可体现自己的绅士风度。 职业尊称叫法。将对方职务、职称加上姓表示尊敬的称呼。如王教授、郑律师、杨工程师、邹大夫、宋经理等。 亲密关系称呼 亲切简明叫法。对长辈或年龄比自己大的交际对象,在姓后面加上辈分的称呼。如王大姐、刘大嫂、郭大哥、赵叔叔等。 亲昵省略叫法。长辈称呼晚辈,老师称呼学生时,可省略姓氏,直呼其名。在关系亲密夫妻之间,有时彼此只叫对方名字中的一个字。一般说来,称呼越简单表明彼此关系越亲密。 职务省略叫法。在与工作有关系的场合称直接上司,往往姓氏加上职务中打头的一个字。如王队(长)、张处(长)、吴总(经理)等。这是某些行业的特殊习惯叫法。 陌生关系称呼 仿照称呼叫法。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可采取人云亦云方式,仿照别人称呼对方。如丁同志、李师傅、吴科长等。 套近乎叫法。当自己不了解对方实际身份时,也可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特点作出基本判断,有意套近乎称呼对方。如小师傅、老师傅、小朋友、老板等。 尊称长者叫法。对于比自己年长者,可选用长辈尊称。如老大爷、大伯、大嫂、大哥等。 “以老称少”叫法。如果对女性交际者的实际年龄或婚姻状况不了解,最好不要随便叫夫人、太太,可选择“小姐”、“女士”称呼。这样称呼不失礼,即使对已婚妇女称之小姐,她也会高兴。 模糊性叫法。还有一种称呼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那就是称对方为“老师”,对于经商者泛称“老板”,对方会高兴接受。 交际称呼的忌讳 对于容易构成不雅词语的称呼要慎用。如对姓“苟”的人,不要称之为“老苟”、“小苟”。 不要用哎、喂、嘿等,代替对人的称呼。 不要用“的字结构”称呼叫人。如卖菜的、当兵的、跑堂的等。 不要拿姓氏开玩笑。如某单位有姓朱、牛、吕、杨、吉、苟的人,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里‘六畜兴旺’。”搞得大家很恼火。 不要在公众场合叫人家的绰号、外号。如对较矮的人叫“武大郎”,对黑一点的人叫“非洲朋友”等。 P1-7 序言 俗话说:“一句话百样说,看你会说不会说。”说话之重要,远远出乎人的一般意料。 大多数的人天性善良,但善良的心未必能够说得出得体的话。 许多时候我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本意是想说好话,但是话从嘴出,就已经错了。 或者是意思表达反了,把人得罪了;或者是意思表达错了,造成了误会;或者是说话不得体,让人耻笑。生活中有的人因为说话,引起许多的麻烦和苦恼。有个朋友就曾经跟我说:“你知道我这个人善良实诚,但为什么说话经常惹人恼呢?”我告诉他,善之所以为善,不仅要心好,更要话好言语好。否则,“善”字为何从“口”而不是从“心”呢?美好的感情藏在心里,谁都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表达出来才能为人所感受。而语言是人类最常用的须臾不可缺少的传达形式。 有人也许会说:“话谁还不会说?三岁孩子就能说话了。”其实不然,完美地运用语言是需要不断学习的。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人就是应该说的话不说,不应该说的话说了,应该这样说的话非要那样说,结果搞得自己四面楚歌,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断送自己的前程。虽然主持会议的说“请领导下台”,送礼品的说“给您送钟来了”,帮助办丧事的说“下次我还来”,饭店里服务员上菜说“这是你的腰花”等都是非常极端的例子,但是日常交际中,言语不慎造成的负面作用或者影响还是比比皆是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会说的最高境界就是得体,而得体的讲话总是与特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即在特定场合、以特定角色、针对特定对象,说出最有分寸最到位最能达到完美沟通目的的话,实现交际目的。 简言之,此情此境只有一句话最动听最有效。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即使有心想说好话,文辞很好,很有口才的人,也可能出现常识性的表达失误,出现“不该说的说了,该说的却又没说”的尴尬场面。 本书从日常交往中一些司空见惯的“该说和不该说”的现象入手,选取一百三十个常见问题,引用正反实例,用点睛之语说明其利弊得失,借以提醒人们,引起警觉,举一反三,以提高自己交际口语表达效果,为自己营造理想的人际关系氛围。 进而言之,读者还可以从本书内容和事例中感悟不同情境讲话的特点和要求,把握交际口语表达的真谛,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优化自己的口语表达,追求卓越口才和个性风采,创造美好的人生。 编者 后记 这本书写成的时间不算短了,现在终于能够和读者见面,大家都很高兴。最早的动议是傅秋爽提出来的,因为她发现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说些不应该说的话,结果未必是坏心,却得罪了人。或者因为言语不当,失了身份。所以觉得应该写本书,给大家提个醒,帮助更多的人更好地实现完美沟通的目的。于是与高永华老师商量,决定两个人一起拉一个单子,把大致的内容确定下来,然后傅秋爽写一部分,其余的由高老师具体负责写作或者组稿通稿。后来稿子结齐后,傅秋爽又编辑了一遍,先是对部分不合理的分类进行了重新的归整,把一些老旧过时的或者是不恰当的例子去掉,自己又再次补充了一部分例子,然后又增加了附录等。于是成了现在这样的大貌。全书150千字字,傅秋爽承担了大约78千字的任务,龚芙蓉老师承担了约46千字,其余由高永华和高海冬老师承担,高永华老师作了大部分稿子的编辑整理工作。 近几年汉语热辐射全球,有许多在海外教授汉语的朋友知道这本书即将出版,都表示非常需要。因为语言除了声调、发音外,更多承载的是文化的内涵,他们希望该书能够对学生提高汉语的实际能力有所补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