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菜根谭》说,“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宇”;弘一大师说,“一个人一生若能做到无一事可瞒人,行住坐卧自然心安理得,可得大自在”。修正自己、改正错误是重铸人格的过程,是和谐人生的基础。
本书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以人性说生活,让我们坦诚客观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我们无所束缚地面对未来。全书将告诉你忏悔不只是身体的礼拜,而是内心的自省;忏悔不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一生的除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忏悔净心/慈悲祛病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马辉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菜根谭》说,“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宇”;弘一大师说,“一个人一生若能做到无一事可瞒人,行住坐卧自然心安理得,可得大自在”。修正自己、改正错误是重铸人格的过程,是和谐人生的基础。 本书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以人性说生活,让我们坦诚客观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我们无所束缚地面对未来。全书将告诉你忏悔不只是身体的礼拜,而是内心的自省;忏悔不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一生的除垢! 内容推荐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 忏悔是人格情操的自省,是内心精神的洗涤,是生命境界的升华。现代人都有忏悔的意识,但又经常将它混同于悔过,殊不知它不是认错和后悔,而是勇于承担、去恶行善。我们真正懂得忏悔的真谛吗?我们真正理解忏悔的严肃庄重吗?本书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以人性说生活,让我们坦诚客观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我们无所束缚地面对未来。 目录 第一章 佛教要求做“正人” 第一节 健康的生命来自端正的内心 第二节 时刻内省,才能提高生命质量 第三节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 第四节 清凉之心,并不易得 第五节 去除三毒,平等慈悲 第二章 忏悔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要求 第一节 忏悔的观念从何而来? 第二节 中国忏悔方法是怎么形成的? 第三节 忏悔观念的发扬:自我引导善行 第三章 我们应该如何忏悔 第一节 我们都需要忏悔 第二节 我们该向谁忏悔 第三节 忏悔要先洗刷内心 第四节 忏悔的种类 第五节 忏悔的方法 第六节 忏悔的仪轨 第四章 在佛教忏悔中领悟生活真谛 第一节 人生的三个陷阱 第二节 贪欲:人格就是心中不能打开的锁 第三节 嗔心:抱怨是心灵的黑夜 第四节 痴愚:我们真的会忏悔吗? 第五节 行动:不要乞求别人的雨伞 第六节 慈悲:宽恕的力量 第五章 反省内心提升生命境界 第一节 心中一念,测定心灵的深度 第二节 只有从不欺骗自己的人才会成功 第三节 赢家责备自己,输家诿过于人 第四节 改变世界前,先除掉自己的瑕疵 第五节 给自己清零 第六节 重要的是把学费交给谁 试读章节 《论语》中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能做自我反省的人,错误一定会减少,错误少了,内心安适,更无惧外界的指责,烦恼自然会少,快乐就会增多。 “吾日三省吾身”的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被视为“君子”。《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次,一个叫司马牛的人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 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孔子反问:“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段故事说,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君子”的表现,要做到“不忧不惧”。司马牛又追问,难道这样就是君子了?如果这样,岂不是每个人都是君子? 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他说,时常内省,时常清净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人连内疚都没有,哪里有什么忧虑恐惧? 实际上,孔子已经告诉了司马牛什么是君子,那就是做到时刻的内省,去除内心中的污垢,升华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身心清净。 “君子”之说,是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理念,内心不忧不惧、天君泰然、大安稳、大自在、对过去所迷恋的东西不屑一顾的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及满足。 但是,能做到这些的人太少太少了。 就好比人人都知醉人的醇酒会乱性,美丽的罂粟花有毒,但那些迷失自我的人,偏偏醉心于那些不合理的取得与占有,甘心做物欲的奴隶。玩物丧志的结果,必然是被私我之欲所淹没。这在佛教中被称为下堕。 为了避免下堕,仅仅“吾日三省吾身”还不够,因为我们即使天天自省,但不知道应该“省”什么,还是没有用处的,就好比有人天天嚷着“我要改正错误”,却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或者不知道犯的错误从何而来,所以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 《圆觉经》告诫我们:“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意思是说,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之心,先断除憎心、爱心、嫉妒和谄曲。这才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主要内容。 憎是讨厌,爱是喜欢,是正反两个方面。憎是由嗔心而来,是一种仇恨的心理,表现为讨厌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埋怨这件事、埋怨那件事,经常抱怨、怨天尤人。在生活中,一个人做错了事,刚开始时会脸红一下,过几秒钟,红就退了,想了一想,我还是没有错,错的是他,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才促使我这样,甚至归咎于社会。这是推托之辞,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把错误推给人家,把责任推开,或是排斥一切,这种心理就是憎。 而憎的反面是爱,爱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欲,还包括了广义的贪爱。在佛教文化中的“爱”,就是执著、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贪爱反转过来,变成牺牲自我、爱护别人,这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属于嗔,包括很多种:你的学问比他好,他会嫉妒;你的事业比他好,他会嫉妒;你长得比他美,他会嫉妒;另外,我们平时所说的嫉妒,都是针对嫉妒的对象比自己好的情况,而在佛教文化中,面对比自己差的一方,也能产生嫉妒,比如对方的确处处不如自己,但却进步很大,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也是嫉妒。因为求之不得、贪之不足,所以产生嗔恨,产生了心结,但又因为智慧不明了,这种心结解又不开,就会影响生活。 这种解不开的心结,在佛学中称为“结使”,共有88个。修行就是要去除这些“结使”,把这些结一个一个解开来。 此外,还有的人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就不予理睬。其实,这是嫉妒心理的另一种表现,这种心理的根源,就是起了“分别心”,凡事都要有所差别,不能平等对待。 至于谄曲,世俗来理解,就是圆滑,讲话拐弯抹角,内心打主意、想计谋。谄是谄媚,在外表上讨你喜欢,曲就是弯曲,掩饰作假。这种心理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常见,如果从佛教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它是贪嗔痴多种业障的合集所表现出来的,而且其本身就是违犯戒律的,比如口蜜腹剑容易犯妄语(两舌)戒,而刻意讨好他人,又容易犯绮语的戒条。 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但有人会说:“我要骂他就当面骂他。”这样做就是直心吗?当然不是,这是嗔心。P082-087 序言 慈心一念 健康之本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更是博大精深。在佛教医学的认识中,病有两种:一种是身病,“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一种是心病,“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佛教的观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因为人人都是有欲望的,不会控制欲望,就形成了心病,心病更是身病的引子,情绪恶劣、心理失衡、心态偏激等等,会作用于生理,造成内分泌失调、人体系统运转不畅,严重的会造成行为失当或引发精神类疾病。 古人早就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就说:“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在佛教文化中,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不但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呼吸,还涉及到我们的道德自我修养、情绪调节,更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科学的本质。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不仅要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现代的医学模式,就包括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三个模块。 如果我们将现代卫生科学与佛教医学理念相对比,就可以发现,佛教在几干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命题,它强调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佛教提出的“根”,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生理,它提出的“尘”,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环境,它提出的“识”,就是现代医学讲的“心理”,佛教提出它们的协调才是健康,更提出它们不仅是共存的,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身病好医,心病难治,如何获得健康呢?佛教认为,这需要慈悲心。《无量寿经》中说:一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人有一恶,心劳体烦;人有十恶,血气虚赢;人有二十恶,身多疾病。”这段话的意思很浅近,告诉我们,如果具善心、行善行,那么,身体会强壮无病,如果行恶,则很容易得病。据说,佛陀在涅槃之前,也曾告诉弟子阿难,人生的关键原则是三点: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行慈”与“善”基本上是同样的概念,那就是慈悲心。佛教认为,慈悲心是健康的基础,养生首先要养心,养心首先要具备“正念”,也就是对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思维、正确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放任自己的生活,养生无从谈起。 然而,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造成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本套丛书,就是从现代人在生理、心理两方面的认识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道理明晰,简单易行,融会贯通了佛教养生与现代生活保健的综合性知识。 慈悲祛病,便是用佛教的智慧指引健康生活。 当然,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其中掺杂了很多不容易理解或被现代科学否定的观念,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现代化的科学解释,以使它们符合科学精神,贴近现代生活,让读者更方便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科学的养生观念和养生习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