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乃大和高。天大则内容丰富,天高则难以接触。因为如此,中国古人对天的无穷奥秘和难以接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来认识天,通过对天文的观察来了解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猜测、解释天文的奥秘。曾几何时,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天文的研究,历法的精确性也在世界上多次处于领先地位……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我国古人对天的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人论天/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
作者 | 汤一介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天乃大和高。天大则内容丰富,天高则难以接触。因为如此,中国古人对天的无穷奥秘和难以接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来认识天,通过对天文的观察来了解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猜测、解释天文的奥秘。曾几何时,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天文的研究,历法的精确性也在世界上多次处于领先地位……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我国古人对天的认识。 内容推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该丛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具权威性和可读性,是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读本,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万个为什么”。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天的本质 第一节 是神,是物? 第二节 是气,是体? 第二章 天的形状 第一节 是圆,是浑? 第二节 是倚,是正? 第三节 是穹,是平? 第四节 何谓九天? 第五节 论天种种 第三章 天的来源 第一节 神创说 第二节 道生说 第三节 气化说 第四节 固有说 第五节 忧天议 第四章 天的运行 第一节 天的中心 第二节 天左旋 第三节 日月右旋 第四节 地圆转 第五节 左旋说泛起 第六节 所见略同 第五章 日的神奇 第一节 远近 第二节 阳乌 第三节 羲和 第四节 太阳(阳燧) 第五节 日形 第六节 日行 第七节 七衡图 第八节 日食 第九节 两小儿辩日 第六章 月的奥秘 第一节 嫦娥奔月 第七章 繁星世界 第八章 历法 第九章 天的迷信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天命论 中国古代最早对于天的迷信是天命论,它盛行于商周时代。天命论的主要观点是:谁当最高统治者,是由上天的命令决定的,即所谓“君权神授”。这个上天不像西方天主教的上帝那样具有人的形象,而是茫茫的天穹。它可以由人们去想象、去塑造。所以,天的性质就由人的不同想象、不同塑造而有了不断的发展变化。有的说它支持天子,有的说它同情人民,有的说它具有理性,有的说它颇有感情。但是,“天何言哉!”天不能说话,人们又怎么知道“天老爷”的心思呢?许多思想家都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思想就是体会到的天意,是代表天志的。后来就产生了新的关于天的迷信一一天人感应说。 第二节 天人感应说 天人感应说盛行于汉代。商周的天命论和先秦的天文学、阴阳五行说以及占星术等成为天人感应说的基础和构成材料,由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把这些材料系统化成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他首先证明人副天数,如天有阴阳,人有哀乐,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个骨节,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也有三百六十六块小骨节,天有昼夜,人有视瞑,天有冬夏,人有刚柔。总之,天有什么,人也就有相应的什么,这叫人副天数。由于人是天生的,所以象天。由此可见,天人是同类的。又根据当时同类相应的观点,就推出天和人会相互感应。人体的各部位可以与天感应,特别是精神会与天感应。 天人感应,这人主要是指皇帝。皇帝做了得民心的好事,天就会表示赞扬。所谓表示,一是在气候上风调雨顺,一是在特殊的瑞物上,即天降下朱草、甘露、景星、黄龙。如果皇帝有了邪心,做了劳民伤财、伤天害理的坏事,天就会表示反对。先是以灾异(水灾、旱灾、虫灾、火灾等)来谴告。皇帝不醒悟,天又会降下怪异(无冰、狗生角、地震、日食等),来警惧。皇帝还不觉悟,那就要失败、亡国灭身。怎么知道灾异、怪灾表述了上天的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根据阴阳五行以及分野星占等来做推断。这当然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董仲舒、京房、刘向、刘歆等人所推出的结果不尽相同。例如,史载鲁桓公十五年“春,亡冰。”刘向认为这是“不明善恶之罚也”。董仲舒“以为象夫人不正,阴失节也”。又如成公元年,“二月,无冰。”董仲舒“以为方有宣公之丧,君臣无悲哀之心,而炕阳,作丘甲”。刘向以为“时公幼弱,政舒缓也”。有的时候,他们看法差不多,就说“指略同”。利用占星术的主要有日食问题。例如,鲁昭公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毕宿,毕宿是晋国的象,所以是指晋厉公诛四大夫,失众心,被栾书、中行偃所弑而死。 第三节 占星术 占星术的迷信是建立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的。天上列宿主要是二十八宿和地上的不同区域相对应。这是固定的。日月五星是不断运行的,庀们是天上派出的使者,一方面巡视四方,一方面施行赏罚奖惩。例如木星即岁星是对“逆春令,伤木气”行为的惩罚,火星即荧惑是罚“逆夏令,伤火气”的,金星即太白星是罚“逆秋令,伤金气”的,水星即辰星是“杀伐之气、战斗之象”。填星又称土星,它所到星宿,其对应的国家就“吉”。然后,这五星两两相配,又有象征。例如岁星与填星都在某一宿,该宿所对应的地区国家就会出现内乱。岁星与荧惑相合,那个国家就要闹饥荒,发生旱灾。五星和日月配合又有一套象征。其他星也有不同象征。专门讲日的叫日占,讲月的叫月占,讲五星的叫五星占。还有流星占、杂星占、客星占、妖星占、彗星占,以及其他占术。唐代瞿昙悉达编了一部《开元占经》,共120卷,其中有110卷是天文和气象方面的历代占术,可谓占经集大成者。历代史书《天文志》、《历法志》、《五行志》、《律历志》等都经常讲到这类迷信。在整个封建时代的二十四史中,这方面似乎也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问。 开始,二十八宿与各地区相应。王充提出星气说,出现了星与个人相应的新迷信。王充说: 众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贵象则富贵,得贫贱象则贫贱,故日在天。在天如何?天有百官,有众星。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故天有百官,天有众星,地有万民,五帝、三王之精。天有王梁、造父,人亦有之,禀受其气,故巧于御。(《论衡·命义篇》) 王充把天上星星想象成犹如人世间那样,有帝王、百官以及平民百姓,有富贵贫贱的不同等级,有各种特殊人才,例如善于驾车的人。这些星放出气来,落到地上,人禀了哪一颗星的气,就有了那颗星的社会地位和一生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使那些帝王将相有了在天的星斗,老百姓也就找不到自己所属的星了。《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拜星斗,就是这种占星术的流传。 第四节 历法迷信 在历法(即时间)上,编造迷信也是由来已久的。《吕氏春秋》的十二纪就是十二个月,将宇宙间的声音、颜色、气味、方位、数量、五行等都联系在一个系统中,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就可以推出许多预言来。但是,《吕氏春秋》没有那样去做。这些事由后人做了。从王充《论衡》中可以看到汉代对时间方面的一些迷信。《讥日篇》中说到《葬历》讲埋葬要选择好日子。日有刚柔,月有奇耦,刚柔相得,奇耦相应,就是吉,否则就是凶。其他如祭祀、沐浴、裁缝、盖房,都要选择日子。例如沐浴,“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沐,令人白头。”岁星运行,是古人更为重视的。搬家要注意不要抵触太岁,也不要背离太岁。 干支五行说是流传最广的历法迷信。 干是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共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与五行相配,甲乙为木,甲为木兄,乙为木弟,丙丁为火,丙为火兄,丁为火弟,以此类推,戌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地支与五行相配,土居于特殊地位,管着四支,其他各管两支。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已有这种思想。朱伯嵬教授研究认为西汉京房易学就有五行配地支的说法。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日,并用地支与十二月、十二时相配。这就为迷信提供了编造的基础。干支是六十为一循环周期,干支都带着五行属性加入循环。见下页表: 在六十干支中,最后十二个,从壬子到癸亥,从五行属性上看,重叠的很多,占八个,叫八专。入壬子那一天开始就是入了八专期间,是百事不顺的日子,多为凶日。 从序数二十一甲申到三十癸巳这十天中,干支多是相克的。如甲申是木金,金克木,支克干。又如癸巳是水火,水克火,千克支。除了丙戌和己丑两天,其他都是相克的。也都是凶日,合称十方墓。 在六十天中,就有十六天是凶日,占四分之一还多。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也还有特殊的凶日。例如这个人命中带火比较多,在有水的日子,就不是好日子。 算命先生认为人是带有五行命的。这个命就是从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八字中推算出来的。为了算命,算命先生要熟背干支配五行的歌诀:“甲乙寅卯皆为木,丙丁巳午皆为火,戊己辰戌丑未皆为土,庚辛申酉皆为金,壬癸亥子皆为水。” 这些吉日、凶日,究竟有没有什么道理呢?现在根据人身的节律,有高潮和低潮之分,高潮日,精力旺盛、办事容易成功;低潮日,精神和体力都较差,办事容易出错。据报道根据节律安排司机出车,可以减少车祸的事故。如果按节律可以分出吉日、凶日。那么干支五行说与节律是否有一定关系呢?这方面还有待于探讨。在科学发达的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12月30日发表罗杰·多布森的文章《未来是橙色的》认为,“你出生地的纬度和你在子宫中时受到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着你的健康、财富、幸福程度、寿命和创造力。”原因是辐射对基因的影响。过去400年中54%的数学家出生在北纬53度左右的地方,大部分数学家的母亲是在接近夏至的时候怀上他们的。这些说法说明人们存在的环境(时间和空间)对人的影响。时空有很大影响,决定因素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努力。因为科学无法穷尽真理,在科学空白的地方,就是迷信存在的空间。以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是迷信科学的偏观。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总之,只有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达才能真正破除迷信。迷信现象作为社会现象的一种,必须认真研究,作出谨慎的细致的合理的分析批判,耐心的教育,才能奏效。简单粗暴的办法,历史已经证明,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P161-168 序言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已经与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更需要把自己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由我主编的《神州文化集成》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不错。但由下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丛书的整体出版质量显得有些粗糙简单;所以近年在有关人士的大力倡导和协助下,我们决定再次出版这套丛书。这次出版无论从外观设计上还是内容编排上都作了较大改变,以彩色图义本和《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形式重新出现,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十几年前有关人士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口号最近义再次在神州大地回响,甚至海外华人和华裔也同声赞扬和热诚响应,足证这个口号提到了人们的心坎上,是完全正确而且及时的。 根据过去的经验,所有正确的口号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算有效。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同仁们和东方影视集团总经理李生泉等同志,爱围不甘后人,也想尽上自己的绵薄,为这宏伟的盛举增砖添瓦,几经酝酿磋商,发起了这项《神州文化集成》大型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抱着这种想法和期望,我们开始了组稿活动。存较短的期间内,我们约请了一些国内学有专长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承担各书撰写的任务。尽管有不少学者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一听到我们发起的宗旨,无不慨然应允。为了保证著作质量,我们规定了严格的审稿制度。谁也没有“特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我们先民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这一点,我们町以心安理得地告诉我们的读者和观众。 文化之发展,是在各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前进的,中华民族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就曾融汇进多种游牧民族和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异质文化,又汲取了佛教等印度文化凝炼而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人中国,此“三十年河西”也,其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经摧残和磨难后衰而复起,此“三十年河东”也,中外文化交流将兴起“东学西渐”的潮流。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盛极而衰,必须从东方文化汲取活力。东方文化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代表,其思想内容千条万绪,但都集中在一个“道”字上,中国文化的大道西传,必将带来世界和平,必将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必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得以完成。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崛起”,必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是我中华民族在神州生生不息的生命线,这就是我们重新发起出版《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丛书虽然冠以“神州”,但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视野却绝不限于神州。 最近几年来,我经常考虑一些有关文化的问题。如果说我的考虑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我并不囿于神州这一个地区,也不限于当前这一个时代。我收藏着一方清代浙派大家陈曼生刻的图章,其文曰“上下五干年,纵横十万里”,这完全符合我的精神。我于文化问题绝非内行里手,我也不装山这番模样。但是,我看到了一些东西,想到了一些东西,我不愿意妄自菲薄,也不愿意敝帚自珍,于是就写了一些短文,在不同的座谈会卜也做了几次发言。得到的反应多是肯定的。连一些外国学者也不例外。这当然增强了我进一步探讨的信心。 我觉得,我们过去谈论中国文化,往往就事论事,只就中国论中国,只就眼前论中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像瞎子摸象一样,摸不到全貌,摸不到真相。经过我多年的思考,我认为,从人类整个历史来看,全世界人民共创造出来了四个大的文化体系。所谓“大”指的是历史悠久、影响广彼、至今仍然存在的文化体系。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发现了只有四个: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其中前三个属于东方文化范畴,第四个属于西方。东西两大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综合,西方分析。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事物的本质。但也有其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气,使之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普遍联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 我浅见所及,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此。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东方文化;而要想了解东方文化,必先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了解必须同时并进,相互对照,相互比较,初时较粗,后来渐细,螺旋上升,终至豁然。 我想先从医药中举一个例子。人们都知道,西医和中医是完全不同的,两者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发展过程也完全不同,因此,诊断、处方、药材等等都不一样。最明显的差别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医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往往是头痛医脚。比如针灸的穴位就是如此。提高到思维方式来看,中医比西医更注重普遍联系,注意整体观念。 再拿语言文字来作一个例子。西方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别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语和梵文等等,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只看一个词儿,就能判定它的含义。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只看单独一个词儿,你就不敢判定它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一个词组中或句子中,它的含义才能判定。使用惯了这种语言的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在潜意识里就习惯于普遍联系,习惯于整体观念。 再如绘画,中西也是不相同的。许多学者,比如申小龙先生等,认为西画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你看一幅中国山水画,可以步步走,面面观,“景内走动”,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申小龙还引用了李约瑟和普利高津的意见,认为汉民族有有机整体思维方式。 从上面儿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约而言之,这个特点可以归纳为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从“科学主义”的观点上来看,这未免有点模糊,但是这个“模糊”却绝非通常所谓的哆不清不楚”,而是有比较严格的科学含义,它强调的正是普遍联系。这同我上面讲的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是完全一致的。 我这一篇所谓总序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绝无意强加干人。百家争鸣,我只是一家。但有一点我是十分坚定的,看中国文化,必须把它放在东方文化这个大框架内,放在世界文化这个更大的框架内,才能看得清楚。如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不能放开眼光,囿于积习,墨守成规,则对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无论如何也是认识不清楚的。弘扬中华文化,发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的责任。 此次彩色图文丛书修订出版,得益于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老创始人孙长江先生和现在执掌人王守常先生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北京梵天文化传播中心冯林先生的积极倡导与组织策划,同时,也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慧眼与气魄,尤其是时隔十几年重新联络原作者,工作的难度与辛勤自不言喻,我在此代表全体编委会对他们表示感谢;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编出更多更好的书。我希望,我们的任务能够完成;我希望,我们的目的能够达到。是为序。 2007年8月 后记 1991年由国学大师季羡林主编的大型国学从书《神州文化集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书籍书装帧还是图文搭配都比较简单。我们以此丛书为底本,精选50本并分门别类,重新修订并配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出版了这套一《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出版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弘扬神州文化的一件出版盛事。丛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人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扎根、发展与繁茂的过程。本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同时灵动地和解释性地配有大量图片,使该丛书成为既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类读本,也是近年来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一项精美展示。该书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观之赏心悦目,读之文字浅易,高品位与可读性兼而有之,雅俗共赏。可以说,本书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文史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再加上新的图片互解互读互动,校正了以往文史类图书板起面孔说教的不足之处,显得更活泼、更丰富、更有读者缘。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要赢得世界。实际上东方文化与西洋文明不但并不冲突,而且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在这种国际大环境推动下,随着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版业的繁荣,对中华文化类的图书形成了越来越高的需求,特别是高品质、精包装、配图片的彩色大开本图文书的市场越 该丛书我们仍然邀请季羡林先生担任总主编,由汤一介、孙长江、李生泉任主编,刘守仁、魏常海、王守常等人担任副主编。我作为这套丛书的总策划和副主编得到了以上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在此为诸位老师付出的辛勤汗水表示感谢。在编辑过程中,各方人士均伸出援助之手,尤其得到原作老的大力支持,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图文资料,保证了本丛书的顺利出版。在此也表示真诚的谢意。相信本丛书对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藉起到良好的普及推广作用。在此我愿与各位同仁以及广大读者共飨这道精神大餐,是为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