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街巷建筑一向很有特色,既反映重庆的地理,也反映出重庆人的性格。选用临江老城中各个角度的照片,朱俊编著的《老街巷》是老重庆影像志系列之一,《老街巷》着重于展现老重庆的都市风貌。让读者身在街巷中或者遥望山城,在山城鳞次栉比的房屋中回味穿梭。《老街巷》力图以图文并茂的表述引起读者的注意,与读者作寻根之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街巷/老重庆影像志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朱俊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重庆的街巷建筑一向很有特色,既反映重庆的地理,也反映出重庆人的性格。选用临江老城中各个角度的照片,朱俊编著的《老街巷》是老重庆影像志系列之一,《老街巷》着重于展现老重庆的都市风貌。让读者身在街巷中或者遥望山城,在山城鳞次栉比的房屋中回味穿梭。《老街巷》力图以图文并茂的表述引起读者的注意,与读者作寻根之旅。 内容推荐 《老重庆影像志》丛书共十本。朱俊编著的《老街巷》是其中一册,它们从不同的视角,管窥这座城市的昨天,内容设计市政变迁、政治演变、经济发展、市井生活、文脉流转传承等方面,尤其是对老重庆的个性与嬗变、老重庆的灵性与魂魄,老重庆的根与源,《老街巷》力图以图文并茂的表述引起读者的注意,与读者作寻根之旅。 目录 总序 前言 重庆市区街道变迁略述 解放碑地区的街巷 会仙桥的昨天与今天 从蹇家桥到五四路 督邮街与都邮街 夫子池与重庆府文庙 来龙巷轶事 八一巷的总土地 丰子恺与重庆能仁寺 重庆的张小泉剪刀 这一条邹容路 大梁子上的大剧院 七星岗地区的街巷 兴隆街今昔 何处寻得星临轩 马蹄街与金马寺的传说 住在老街上的人 两路口的场不赶敢 山上有座飞来寺 朝天门及下半城的主要街道 二府衙与巴县衙门 沧桑白象街 往事何如陈年酒 储奇门的药帮 小巷里的茶馆 重庆韩府——早逝的繁华 节约街上说节约 三将军与炮台街、沧白路 十八梯,城市的记忆 其他 古桥 后记 试读章节 大梁子是重庆一条有名的老街。在这条街的尽头,抗战期间曾有一个“大梁子戏场”,位于今天的人民剧场。民国时期这里曾经是“国立实验剧院管弦乐团”的团部所在地,因而它又被称为“中国交响乐团的摇篮”。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这个乐团的全体成员,曾多次在这里举行过世界名曲演奏会,为山城市民送来难得的精神食粮。乐团成员多数曾留学欧美,所以他们的音乐素养极高。这天排练时,团长郑志声将一个腼腆的青年带上指挥席。当开始排练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乐员们惊奇地发现这位青年指挥家居然可以不看曲谱而直接指挥。在以后的交往中,大家不禁被他谦和的性格和渊博的学识所折服。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青年便是大名鼎鼎的冼星海。 1933年,作为特殊的票友,中国当时几个有名的电影明星还在这里唱了两天京戏,轰动一时。他们中有主演过《夜明珠》、《情奴》、《九死一生》等影片的吴素馨,也有汉伦影片公司的女老板,解放后在《武训传》中扮演慈禧的王汉伦。作为中国无声电影时代的影星,为了抗战胜利,他们白发地组织了这次义演。具体演出剧目有深受群众喜爱的《游龙戏凤》、《四郎探母》等。不过在他们中间,既能演电影又能京腔京韵地唱上几句的人首推周伯勋。这位曾在《风云儿女》、《塞上风云》、《上海二十四小时》中出演过重要角色的老先生是位高度近视,虽然他曾在《一江春水向东流》饰演交际花的干爹,与名演员陶金的对手戏也演得十分到位,但由于这次是在舞台演出,必需摘下眼镜、戴上“行头”。如此一来,他只好面对雾蒙蒙的一片,根本无法在台上走路。大家只好找把椅子让他坐下,只出声音不出人。一出《鱼藏剑》的战国戏也只能从头唱到尾,“列国纷纷干戈动……”,直到被人“杀死”。虽不抛头露面,但也过足了戏瘾。很多年后,有相识者还常拿此事与他打趣。当然,市民喜欢的川剧也不能少,最受欢迎的要数川剧名丑东方髡,他用重庆方言将《花子骂相》中的词改成有关抗日内容的唱段,更是唤起了大家的共鸣:“说日白,就日白,日个白来了不得。时而走东京,时而走美国,小小贼倭寇,妄想吞中国。占我好河山,人民在流血,奸淫烧杀掳,天天搞恐吓(音‘黑’),中华四万万,齐心了不得。一致来抗战,赶走强盗出中国,出中国”。 现在这里是重庆城有名的电子一条街,无论白天晚上,这里都是人头攒动,热闹程度不减当年。只是那曾经辉煌的剧场早已是人去楼空。“人民剧场”只剩下一个破烂锈蚀的牌子,挤在众多的商店中,谁也不会注意它的存在。宴席早已结束,生活还在继续,长长的街道现在仍在演绎着长长的故事…… 明末清初重庆城通远门外的景象与今天我们看到的大相径庭。那里曾经是一片坟墓,人迹罕至,属荒郊野外。只有当重庆城赶场时才有一些小商贩从渝西各地走来,可通远门又是早开晚闭,客商们只好就近找地方打尖。不知不觉这条街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其实不管是谁只要常住在这里,久而久之便将这生土变成了熟地,然后埋祖坟、立宗庙、子孙磕头,“反认他乡是故乡”。兴隆街于是更加兴隆。以前的兴隆街附近还有纯阳洞、神仙洞、飞来寺几座庙宇,有和尚,有香客。枇杷山上还有一巨石,上仆一大锅,人称“盐锅骑石”,这些东西现在早已看不到了。由于地方局促,人的生存空间不大,因而这里的人多为生计苦恼,现在这里仍然是小商贩做小生意的风水宝地。特别是一到晚上,更是十分拥挤、热闹。人们在灯光阑珊下伴着家禽特有的味道津津有味地打麻将、斗地主,大呼小叫,好一幅“市井图”。 序言 尽管重庆直辖才十年,但它却很古老;尽管重庆正以惊世的速度在长高、长壮,但它曾经十分古朴而低矮;尽管重庆一天天在变得靓艳,但它灰蒙蒙而沉甸甸的底色仍存留在记忆之中。当楼房的样式和市民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类似的时候,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与城市品质就变得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和宝贵。 历史与现实就是这样复杂,这样磕磕碰碰。重庆的文化人一方面惊讶于这座城市成长的速度,一方面惊讶于在此速度拉动下消逝了的那些值得保留的东西。这种惊讶同样是复杂和美好的,因为他们不因惊讶而停住手脚,停止思考与行动。眼前这套《老重庆影像志》丛书就是他们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老重庆影像志》丛书共十本,分别是《老城门》、《老房子》、《老街巷》、《老码头》、《老地图》、《老广告》、《老档案))、((老行当》、《老风尚》和《老钱票>)。它们从不同的视角,管窥这座城市的昨天,内容涉及市政变迁、政治演变、经济发展、市井生活、文脉流转传承等等方面,尤其是对老重庆的个性与嬗变、老重庆的灵性与魂魄、老重庆的根与源,力图以图文并茂的表述引起读者的注意,与读者作寻根之旅。本丛书的作者与编者,都是从事文物、图书、档案、出版、历史和文化研究等方面工作多年的优秀人选,既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又有专门知识方面的学术积累,并尽可能在文字处理上通俗、生动、准确。丛书使用的两千多张历史照片,许多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足见其珍贵和罕见。 重庆是一座具有世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城市,对于这一点,笔者在主编该丛书及撰写《老房子》的过程中坚信不移。这不是直辖后的文化自大,而是遵循“实史求是”的原则准确对待重庆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依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建设重庆新文化的需要。可惜的是我们总以为自己的文化家底不够厚,其实是我们现时的努力离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令人高兴的是直辖之初,笔者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的文化建设远期目标,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规划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重庆影像志》丛书的出版,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可敬之事。 后记 虽然每次填籍贯时,我都习惯地写成浙江。但从自己的生活习惯上来看,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我热爱重庆,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喜欢这里的空气、食品、气候……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里极富人情味的民间文化。 由于重庆市区特有的地域特点,上下半城自然形成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街巷。在这些街巷中居住着许多勤劳而又善良的街坊邻居,能在他们的呵斥和关爱中长大,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住在那些老街道里,一家人吃红烧肉,满街人都可以品尝、一家人炖鸡汤的香味,可以弥漫整条街巷。有客人来而主人又不在家时,客人可以到邻家小憩再顺便吃一顿便餐。人与人之间这种类似儿童的淳朴和热情从小便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当我开始收集这些老街道的有关资料时,才发现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我们相当缺乏这座城市的生长档案。别的不论,单从感情上来讲,我们实在有点对不起这座养育我们长大的城市。 感谢重庆出版社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给了我一次回头看看我们这座美丽城市成长的机会。经过了数月的工作,我更加深了对她的理解和热爱,并希望能将此与广大读者分享,若能如此,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为此我还要感谢三峡博物馆的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提供了大量便利的条件,以及王越川、毛智、魏婷婷、王博、肖时跃、陶昕、衡元庆等人为此书付出的劳动。在此深表谢意,并以为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