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的少年时代
1940年,李崇银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区达州通川区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母生了8个孩子,一个哥哥很早在战乱中夭折,父亲在他两岁时去世,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拉扯他们姐弟成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姐姐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到十六七岁时,四川农村插秧、打谷子、犁旱地等几乎所有的农活他都做过了。
母亲不识字,也不会讲大道理,但常常对他念叨,谁家的孩子能干农活了,谁谁会写“福”字了,谁谁会写祭文了……这种朴素的对比式教育让他从小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人家能干的,我也能干,而且要干得更好,无论是在家做事还是在学校读书。
农村娃子上学不容易,要交粮食当学费,由于家境贫困,他的姐姐们都没能上学,但全家人还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这一切都使他懂事很早,学习起来也比其他孩子更认真、更努力。
12岁小学毕业,他走了60多里路去县城考初中,本想报考不收学费并提供助学金的农技校,不料报考的人太多没考上,但却意外地被同时报考的、只招男生的“达初中”录取。开学第一天,15岁的姐姐帮他背着口粮送他去学校,姐弟俩在崎岖的山路上从早上走到中午才到。他本想让姐姐吃一碗面再回家,可姐姐舍不得钱就说不饿,硬是空着肚子又走了60多里山路回了家。这件事让他铭心刻骨,深深体会了农村孩子读书的艰辛与不易。
生活虽然艰难,但他一直是勤奋自觉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初中毕业,顺利考进了当地有名的“达高中”。他念书的经费,除了政府助学金和亲戚赞助,就只能靠自己课余时间去挣了。
为了完成学业,他参加了学校的各种勤工俭学活动,许多次是去县城西边的铁山挑煤炭,每次半夜12点起床,摸黑步行四五十里山路到铁山装好煤,再挑回县城。那时候他没有鞋子穿,每次都是赤脚穿草鞋挑着沉重的担子,往返一趟得十几个小时,最多的一次他挑过110斤。
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好胜的他暗暗立下了“要当科学家”的理想。1958年,他高中毕业了,他的一位要好的同学被保送到了刚刚创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希望李崇银能和他结伴上同一所大学。当李崇银了解到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创办的大学,觉得这与自己当科学家的梦想很接近,便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填下了中国科大,并如愿收到了中国科大地球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
难忘的科大岁月
李崇银原本填报的专业志愿是化学物理系,之所以进了地球物理系,说起来还颇有些戏剧性。中国科大创建时招生简章上只有12个系,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发现以后,就说“怎么没有地球物理呀”,认为“必须办这个系”。所以中国科大又临时新增了一个地球物理系,即科大13系。但那时已经来不及在全国招生了,因为各省的录取通知书都已经发出去了,只有四川省的尚未发出,所以只能在四川省招生了,于是就形成了58级地球物理系180名学生都是四川人的有趣现象,李崇银就这样进了地球物理系。
1958年9月,他从达县坐汽车到了万州,在这里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经三峡到武汉,再上岸转乘火车北上,一路辗转颠簸,鞍马劳顿。但沿途山脉峰峦叠嶂的壮美和长江的奔腾不息,激荡着他的情怀,在他年轻的心里升腾起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初到北京玉泉路的科大,一切都那么新鲜,令人兴奋——学校的创建者不是开国元勋就是科学大师,五湖四海的同学个个意气风发,豪情万丈;首任校长郭沫若和著名作曲家吕骥亲自教他们唱校歌——“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又红又专,理实交融……”,直到今天,这熟悉的旋律还一直回响在他耳畔。
开学典礼上,老一辈革命家铿锵话语里饱含着的殷殷嘱托,给了他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使他第一次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大师云集的得天独厚,使他一进校门,就得以在课堂上亲耳聆听众多名师的讲课,接受一流的严格训练。那时候,教他们普通物理的是赵广增教授;教数学的是胡祖慈教授,中国拓扑学专家廖三涛教授也教过他数学。赵九章先生教授他们高层大气课程,气象学家叶笃正和曾庆存两位院士亲自教授动力气象学。华罗庚先生的学术讲座他也有幸旁听过。师长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严格训练给了他珍贵的熏陶和教诲,对他的科技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众多既聪明又勤奋的优秀同学为伍,让他深深感受到了科大朴实淳厚的学习氛围,浸染其中,他孜孜以求,无论是建校劳动、体育锻炼还是学习功课,他都毫不含糊,抱着百分百投入的激情和干劲,坚信“人家能做的我也能做,而且要做得更好”。
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科研活动,制作超声波发生器;与力学系同学一起,在八达岭长城成功发射小火箭,参与“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项目。钱学森先生为此还专门题词,称赞科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就参与科研非常好。同时,得益于“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读书期间,李崇银就和同学们一起有机会进入研究所实习,跟随科研人员做实验,了解和熟悉做科研的流程。这些实践使他获益匪浅,也为他日后走上科研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科大建校头五年正是国家遭遇艰辛困难的非常时期,生活是艰苦的,可对于李崇银和他的同学来说,也是充满乐趣与美好回忆的五年。13系的四川同学中,有不少是和他一样从农村来的穷孩子,很多人在学校都不穿鞋,有的是没有钱穿不起鞋,有的是有鞋舍不得穿,还有的是不习惯穿鞋。他们总是赤脚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上课,跑步,参加劳动都不穿鞋。有的同学为了看天安门,甚至赤脚走上一两个小时去天安门广场,赤脚几乎成了13系一道独特的风景。上大学之前,李崇银几乎没有买过鞋穿,所以他也无例外地一度整天赤脚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为此,他们13系的同学在晚点名时没少挨赳。
冬天到了,很多同学没有棉衣,解放军政治学院向科大学生支援了一批黄色的棉军衣,李崇银也得到了一件,虽然有些旧,还补了四五块补丁,却很厚、很暖和,一直穿到了毕业。那时,每逢学校开大会,老远就能看到人群里的一大片黄色,大家不用问都知道,那是13系,因为13系学生大都穿着解放军支援的军黄棉衣。可贫穷并未掩藏住这些同学活泼的天性和青春的激情,他们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晚会上或游艺活动中,他们表演的四川秧歌,给其他系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同学在毕业纪念册上记载下了那些难忘的瞬间。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