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叔同的禅修智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笑恒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就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未指导人生,利益世间。

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了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宏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又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在生活中,弘一法师也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人。在出家之后,他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律部,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则通过不断游历来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抗日这一边。

很多人认为,佛教中的出家就是从这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寻找寂静清幽之所修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弘一法师对“世间”与“出世间”做过解释。他说:“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洋也有这个意思,叫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感觉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居无定所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能找到一个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届时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请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又不能把水运上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物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

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您这一席话,真使我长知识了。”

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从有到没有,从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而这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世还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过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萨都是在这个世界,但他们都是以无比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

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词,是要我们修学佛法,进一步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义的人,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

所以,认为出家就是抛开一切,就是不在这个世界上的看法是错误的。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也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P5-6

目录

第一课 消弭:先要除去对佛的误解

 1.人生为何是苦?

 2.出世并非拋开一切

 3.“空”非空,即空即有

 4.莫要误解佛法

 5.空门生活很悠闲

 6.信仰佛教,国家就会衰弱?

 7.佛教对社会没有益处?

 8.佛法是哲学

第二课 戒贪:清心寡欲养身心

 1.欲望太多会让人迷失本性

 2.克制贪欲,内心才会纯净

 3.走出心中的乾闼婆城

 4.别因虚妄的东西而错过路上的风景

 5.富贵人间梦,功名水上鸥

 6.学会知足,在世无恼也无忧

第三课 戒嗔: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1.嗔怒是一剂毒药

 2.学会忍耐,心自宽

 3.将人间毁誉当做耳畔清风

 4.灭一点嗔心,关百万障门

 5.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绪

 6.学会修炼“定火功夫”

第四课 戒痴:世事多纷扰,看淡心自安

 1.不为空无的事情担忧

 2.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体验

 3.世事无常,何必执著

 4.在人生路上,轻装前行

 5.不求完美,有缺憾才真实

第五课 放下:活在当下,顺其自然

 1.放下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

 2.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3.不要把执著变成固执

 4.高处的苹果够不着,就去摘够得着的

 5.任何多余的都是负担

第六课 静心:生活中自有菩提

 1.像佛一样静心习劳

 2.平和由心而生

 3.让人劳累的是心头的重负?

 4.不是生活太艰难,是你的脚步不从容

 5.静心思考才能得智慧

 6.心有挂碍不如定心明志

第七课 慈悲:寄悲悯心千人手物

 1.仁爱应摒却私心

 2.善待一只蚂蚁

 3.为他人提一盏灯笼

 4.悯物主心长存

 5.怜悯之心怎可图利

 6.救苦救难,远胜过个人声名

 7.吃素是为了长慈悲心

 8.以无所求之心培养善心善行

 9.菩萨慈悲,也有怒目金刚

第八课 自省:忏悔是净化心灵的力量

 1.时常自省,才能扫却心中的尘埃

 2.忏悔,唤醒沉睡中的良知

 3.改过自新方为善

 4.常常失败常常悟

 5.以品德去感召他人

第九课 喜悦:找到心中盛开的莲花

 1.快乐不在于环境,在于心境

 2.以欢喜心想欢喜事

 3.恬静的心态才会开出莲花

 4.笑容总在杂念顿起时消失

 5.永远保有天真之心

 6.心中有佛,处处是佛

第十课 惜福:十分福气,享受三分

 1.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

 2.一衣一食,当思来之不易

 3.厚植善因,必收福报

 4.僧侣为什么只穿布做的鞋?

 5.人生的美好不只在于有物质享受

 6.无论顺境逆境,都懂得感恩

第十一课 修行:在家里也可以

 1.扫地亦是修行

 2.不可因早晚诵经影响家庭生活

 3.在家修行更要自律

 4.多学静坐,以收敛浮气

 5.做红尘中的真菩萨

 6.佛教的简易修持法

第十二课 持戒:提高自我修养

 1.学佛者如何改过?

 2.十条最应注意的改过迁善主事

 3.用自尊增进自己的德业

 4.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

 5.切切实实持戒

 6.随时随地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十三课 随缘:咸有咸的好处,淡有淡的味道

 1.随遇而安是一种境界

 2.万事需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3.一切顺其自然,结果反而会更好

 4.天然无饰,便是本性

 5.淡看世间风光,枯荣皆有惊喜

 6.得不到的就放手

第十四课 宽心:不要让烦人的琐事纠缠身心

 1.不受诱惑,心境更开阔

 2.珍惜生,却不畏惧死

 3.面对挑衅不生气

 4.停止为鸡毛蒜皮的事烦恼

 5.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

 6.要有从善如流的胸襟

第十五课 从容:气显子外,不如内敛于胸

 1.心浮气躁百事不成

 2.事到临头,要避免惊慌失措

 3.逆境知胸襟,顺境晓涵养

 4.紧急的事,和缓地办

 5.唾面自干,视为高人

 6.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不可气急败坏

第十六课 谦卑: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1.世人谤我,只需微微一笑

 2.炫耀是做人的最大障碍

 3.多一分恭敬,就多一分福慧

 4.暂时的忍让并不会让你失去什么

 5.委婉含蓄地指出别人的过错

序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送别》,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出自弘一法师之手。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的传奇人物,也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內。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弘一法师的前半生是富家公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半生出家,面对古佛黄卷,过着苦行僧生活。然而无论是在红尘俗世,还是遁入空门,弘一法师都取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他的高尚情怀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在皈依佛门之后,弘一法师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在佛学思想研究方面,弘一法师自然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

入佛初期,弘一法师除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之外,其进修博览而广纳。弘一法师说:“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他主张要博采众家之长。

弘一法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法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

出家之后,弘一法师了断尘缘,超然物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对律宗的研修和弘扬上。出家之前的热闹繁华和出家之后的冷清孤独,使弘一法师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曾经感叹:“人如花,不久时;人如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

弘一法师还是一个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诉世人。以期对大家的人生有指导作用。

弘一法师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编著本书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师在《改过实验谈》中所说的:“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

内容推荐

张笑恒著的《李叔同的禅修智慧》讲述了:一首《送别》,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它便出自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在皈依佛门之后,洗尽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李叔同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对人生、学业、事业、生活及修养心性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众人摆正自己的位置。

编辑推荐

张笑恒著的《李叔同的禅修智慧》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师在《改过实验谈》中所说的:“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本书是一代文化巨匠李叔同毕生体悟和学佛的心得之集大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