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解释说,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就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未指导人生,利益世间。
就大乘佛教来说,其菩萨道精神,更是充分体现了济物利人的人世悲怀。凡有志于修学佛法者,皆需发大菩提心,立四宏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欲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此自励精进。无量世中,怀此宏大心愿,永不退失,只要是济世利人之事,都可摄入佛道之中,佛教哪里又会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呢?
在生活中,弘一法师也是一位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人。在出家之后,他一方面静心研究佛法律部,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则通过不断游历来进行佛法的交流和弘扬。尤其是在抗战期间.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抗日这一边。
很多人认为,佛教中的出家就是从这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寻找寂静清幽之所修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弘一法师对“世间”与“出世间”做过解释。他说:“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洋也有这个意思,叫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的叫‘世间’。”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感觉口渴,路遇一名青年在池塘里踩水车,于是上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居无定所到处行脚,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好好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了,全村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能找到一个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届时没有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看破红尘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请告诉我,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完全离开水面又不能把水运上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物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
青年听后,欢喜不已地说:“禅师您这一席话,真使我长知识了。”
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从有到没有,从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而这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世还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过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萨都是在这个世界,但他们都是以无比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
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词,是要我们修学佛法,进一步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义的人,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
所以,认为出家就是抛开一切,就是不在这个世界上的看法是错误的。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也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P5-6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送别》,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出自弘一法师之手。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的传奇人物,也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內。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弘一法师的前半生是富家公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半生出家,面对古佛黄卷,过着苦行僧生活。然而无论是在红尘俗世,还是遁入空门,弘一法师都取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他的高尚情怀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在皈依佛门之后,弘一法师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在佛学思想研究方面,弘一法师自然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
入佛初期,弘一法师除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之外,其进修博览而广纳。弘一法师说:“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他主张要博采众家之长。
弘一法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法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
出家之后,弘一法师了断尘缘,超然物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对律宗的研修和弘扬上。出家之前的热闹繁华和出家之后的冷清孤独,使弘一法师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曾经感叹:“人如花,不久时;人如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
弘一法师还是一个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诉世人。以期对大家的人生有指导作用。
弘一法师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编著本书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师在《改过实验谈》中所说的:“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
张笑恒著的《李叔同的禅修智慧》讲述了:一首《送别》,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它便出自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在皈依佛门之后,洗尽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李叔同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对人生、学业、事业、生活及修养心性诸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众人摆正自己的位置。
张笑恒著的《李叔同的禅修智慧》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师在《改过实验谈》中所说的:“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本书是一代文化巨匠李叔同毕生体悟和学佛的心得之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