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图书是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中国成语大会》官方独家授权图书。从第一届《中国成语大会》官方词库中,选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成语,为每个成语精心设置了三个板块:“智慧之源”深入考证、生动展示许多读者并不熟知的成语典故;“智慧解码”由《中国成语大会》现场文化嘉宾毕淑敏、郦波、蒙曼及知名文化学者张一清、傅秋爽等组成点评团队,以深厚的学养和人生感悟为读者揭示成语中深邃的民族智慧;“智慧语林”包含成语的近义联想、反义联想、易错提示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构建成语知识网络,积累并且正确运用成语。本书还邀请《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届十六强选手编写了32个趣味互动猜成语题目,让读者在游戏中体验成语的趣味与魅力。“中国智慧,自成语境”。由中国成语大会栏目组编著、关正文总策划的《我的智慧成语世界(1)/中国成语大会》一书以全新视角解读成语中的中国智慧,力求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成语,并以成语为窗口,体味传统文化的精妙与深邃。
顾恺之吃甘蔗喜欢由根至干、由无味至甘美,所以有了“渐入佳境”;古人夜行看不见路时就扔石头,如果有石头落水的声音就不再前行,于是有了“投石问路”……成语智慧,源远流长。
本系列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栏目官方授权图书,所选成语均来自“中国成语大会”词库。每本书按日常生活、读书学习、为人处世、道德修养、财富与管理、机智谋略等六大智慧主题编排,让古老的成语智慧点亮青少年今天的生活……成语智慧——民族智慧,历久弥新。
由中国成语大会栏目组编著、关正文总策划的《我的智慧成语世界(1)/中国成语大会》一书中每个成语从知识、文化、应用三个角度切入:“智慧之源”考证成语典故、来龙去脉;“智慧解码”由专家独辟蹊径,妙语点评;“智慧语林”,举一反三,诠释近义、反义成语,并作易错提示,构建智慧谱系。
每本书附有《中国成语大会》十六强选手精心编写的趣味成语谜题,让读者在体验成语魅力的同时,感悟古老成语的温度与活力。
入乡随俗
入其俗,从其令。——《庄子》
智慧之旅
相传,庄子三十多岁时,游历到了魏国,听说有一个叫作雕陵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去那里游玩。庄子走到一处栗园中,看见一只像鹊的奇怪大鸟缓缓从远处飞来,那只怪鹊体形巨大,翅膀张开后有七尺长,眼睛足有一寸宽。就在庄子望着这只怪鹊发愣时,怪鹊的翅膀碰到了庄子的额头,然后它停到几步之遥的栗树上。庄子很奇怪:“这是一只什么鸟啊?翅膀大却飞不高,眼睛大却看不清。”于是,庄子想捉住这只怪鹊。他提起衣裳,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拿起弹弓等待最佳出手时机。这时,他突然看见一只蝉在树荫里悠然自得,一副忘乎所以的样子。蝉的身后,一只螳螂正蓄势待发,想要捕获这只蝉。然而,正当螳螂认为时机已到,准备动手时,却暴露了自己。此时,落在树枝上的怪鹊一跃而起,捉住了螳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也出自此处。面对此情此景,庄子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觉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相互牵连、相互争夺的,两种事物之间总会因为利益而被联系在一起。于是庄子扔掉手中的弹弓转身快步离去,看守栗园的人见到庄子匆忙的样子,以为庄子偷了栗子,一边追赶一边辱骂。
庄子回到家中,整整三个月都闷闷不乐。他的弟子蔺(Lìn)且好奇地问道:“先生这么多天来为什么一直不高兴呢?”庄子回答:“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不知不觉忘记了自身的安危,想要观赏混浊的流水,却被清澈的水潭迷惑。我听许多智者说过:‘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了雕陵风景秀美的栗园游玩,却忽略了自身的安危,任由巨大的怪鹊触碰我的额头,在林中游玩的时候则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理栗园的人追赶、辱骂我,因此我感到很不快乐。”
“入其俗,从其令”则告诉人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要遵守当地的习惯,管住自己的言行,后来逐渐被人们总结为“入乡随俗”这一成语。
智慧解码
傅秋爽点评
“入乡随俗”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具体表现。发达的交通,使得大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但各地域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入乡随俗,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要懂得尊重。不要有大国沙文主义,文化上也不能唯我独尊,走到哪里,都应该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惯例。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发达,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应该文明出行,到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充分尊重当地的人民,到相对落后或欠发达地区尤其应该如此,狂妄是无知的表现。
第二,从更高层次而言,要懂得欣赏。各种宗教,都有其合理内核;各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要学会欣赏不同文化,带着一颗仁心、一双慧眼,发现其中的美好。
第三,要善于学习和汲取有益的成分,为我所用。例如,印度人对物质欲望的克制,使得他们性格比较平和,内心也更容易满足和快乐,这也是我们比较欠缺的。
只要“入国问禁,入乡随俗”,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受欢迎的人,身处异乡时才会更加顺利和愉快。
智慧语林
“入乡随俗”一词中的“俗”字指的是“风俗”“习俗”,即社会中长期形成的礼节、风尚、习惯等,不要将其错误地理解为“低俗”的意思。而“乡”字在这里并非仅仅指“乡村”,而是泛指“地方”“处所”。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外乡人尊重、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是一个褒义词。(P2-4)
中国智慧 自成语境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 关正文)
成语是汉语中的活化石,鲜活地保存着中国古代语言的原貌。“自强不息”这四个字原模原样地写在《周易》里,因为是个成语,现在大家还是挂在嘴边。有学者研究,成语有几大来源:来自古代经典,来自古代的诗歌和神话作品.来自民间口语的智慧。我们的汉语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美丽。但我今天最想说的,是智慧。
撒切尔夫人,英国前首相,铁娘子,说话跟所有“女汉子”一样不大动听。她说,中国即使在未来也成不了世界大国,因为它无法向这个世界输出思想。她提供了一个衡量大国的标准:不是体量,而是影响世界的思想。
这跟我们的成语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今天还是个加工大国,我们给全世界打工,挣的是辛苦钱。现在大家都说要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中国创造不仅是产品的发明,还要能把发明的产品卖到全世界去。卖劳动靠便宜,卖创造要靠高贵。不是价格的高贵,而是产品背后的文化品质。菲律宾输出保姆,你愿意用,但如果菲律宾输出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技术含量多高,你都会纠结。在创造层面上,产品的竞争,是产地声誉和形象的竞争,是文化影响力的竞争,是国家形象的竞争。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傻有钱让人看不起;有思想,有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智慧,才让人高看一眼。比如德国,我们信任它的严谨、理性,然后就信任它的汽车。比如法国、意大利,我们感觉它们制定了审美的标准,然后就信任它的包包和衣服。比如美国,我们感觉它充满想象的活力,引领了流行消费的潮流,我们就信任它的手机。
让世界买中国的产品,必须让世界敬佩、信服中国的文化。这跟友好不一样,你可能不喜欢现在日本的执政者,但还是信任日本民族的严谨,所以你还是买它的产品。中国凭什么让世界敬仰?最好的资源,就是五千年的文明。
这不是老生常谈,因为这里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自己五千年的文明到底是什么态度的问题。排斥传统文化,歪曲传统,废弃经典,使传统经典变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窒息精神生活、让人很不快乐的东西,只剩下了教条规范,不越雷池。这个传统,别说外国人,连中国人自己都不爱。成语“之乎者也”到今天也是贬义词。
但我们的传统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经典是鲜活、多样的,是生动活泼的。支撑了五千年文明的智慧,不可能是愚蠢的。但是,扭转大家对传统、对经典的情感需要时间。让古人的智慧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呈现永恒魅力、提供当代价值,这是个需要重新梳理经典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超越以往的智慧,急不得。
幸好有成语。成语的最高价值,就是鲜活地保存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思想,是从未被排斥、始终在发光的宝贝。人类生活中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事、人、心境,你都能在成语中找到对应,找到最鲜活、生动、精练、精彩的表达。这是我们弘扬传统最现实、最平易的通道,因为成语是自成语境的中国智慧最容易被感知的载体。
《中国成语大会》希望通过快乐的方式传递成语智慧,但电视还是轻飘飘的、转瞬即逝的过眼烟云。现在,有了《中国成语大会·我的智慧成语世界》,成语的智慧,让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品读回味,可以更深入地联想互动。所以,这不是一本工具书,不是一本用来帮助作文遣词造句取巧的书,而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智慧书。感谢接力出版社,这是我跟白冰先生、黄集伟先生、李炜先生的第二次合作。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妙点评。这套书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相映成趣,成为民族基因工程的一部分,希望能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起到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华夏文明是薪火相传的,而我们却数典忘祖、抱残守缺。成语雅俗共赏、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下去,时间久了,便“化成天下”,价值就会展现出来。——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成语是前辈凝练下来的文化遗存,但它不是一个死文物,而是一个活文化,我们的生活多可以用成语来表达。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典故,浓缩了中国古人更多的智慧,成语虽然来自我们的祖先,来自先贤,但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血脉,这才是成语的魅力所在。——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
成语都是有温度、有倾向性、有褒贬的。从根本的正道沧桑讲,要准确地把握成语的内在含义,才是继承和使用成语最好的方式。——毕淑敏(中国当代女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系硕士,国家一级作家)
若以美人来比,成语绝非西施貂蝉那般倾国倾城、芳容绝艳之辈,你瞧她第1眼并不会神魂颠倒。可她经得起打量。她是有故事的,穿越了历史的风尘,仍能熠熠生辉,而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往,需要有心人静静追溯与聆听。
那年暮春,若你遇见过《中国成语大会》,请打开这本书。后来初夏,若你还记得那群人,请爱上这本书。我们,重逢,在书里。——唐蕊(第一届《中国成语大会》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