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鸟之故事的演讲(一)
寅生年纪渐渐地长起来,话也渐渐地说得完全。他心里有什么意思,就立时用言语表示出来,所以一天到晚,言语很多。日里父亲出去,他的母亲有了这样一个小伴侣,倒也并不寂寞。尤其是春夏雨季,屋子里还有燕子呢呢喃喃地叫着,更觉得热闹。有一天,寅生的表哥东平来了。他听见燕子在巢中叫,就和寅生说:“弟弟,你听!小燕子正跟着老燕子学话呢。”寅生说:“怎么?燕子也会说话吗?你知道燕子的话吗?”东平还没有回答,母亲因为听得好笑起来,便和寅生说:“你的表哥又不是公冶长,怎么会知道鸟语呢?”母亲说了这句话,不但寅生茫无头绪;连东平也目瞪口呆,不知道公冶长是人是物。后来母亲说明公冶长是春秋时候的人,并且说明他怎样地知道鸟语,他们才明白了。东平说:“姑母!我虽不能知道鸟语;可是鸟的故事,在学校里却听得许多,姑母和表弟要我讲吗?’’寅生连说:“哥哥,你讲!哥哥,你讲!”他的母亲也说:“东平!我很欢喜听这些故事,你快些讲吧!”东平站起来,便开口讲: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是很勤奋又是很量大的人。有一年,农事很忙,天气也变化得快,农夫们都要赶紧把工作做好。一到插秧的时候,更是忙得了不得,于是彼此都请人帮忙。这位老实的农夫,自然是最肯帮忙的一个,大家也就争先恐后地来请他。他一天一天帮人的忙去,自己的田地倒忘掉了。而且他去了一家又一家,早已走到离家约摸二三百里的地方。等他记起自己的田地而回家时,已经过了栽禾的时候了。他无法可想,不觉忧闷起来。不久,就害了病;不久,就死了。于是他在天帝那里请愿:自己情愿化作一只鸟,一到了相当的时候,就出去叫醒一般人,赶急把田地耕好,禾苗插好,不要再蹈他的覆辙。他愿意天明叫到天黑,一直到口里叫出血来,才略略休息一下。他去了,于是他唱出三句歌词道:‘割麦栽禾,家家栽禾,各栽各个。’他从此就这样苦心孤诣地救人,永不休止。他就是布谷鸟。他就是栽禾鸟。他到如今,还是这样唱的。”
东平指手画脚地讲,尤其是模仿鸟唱的时候,提高了嗓子,更是“惟妙惟肖”。因此他讲罢,他的姑母说:“好侄儿!你上了两年学,话讲得这般有神,真是个乖孩子咧!”寅生说:“哥哥不是知鸟语的吗?他说布谷鸟,到如今还是这样唱的。”这句话,引得母亲和表哥,都笑起来。
三、鸟之故事的演讲(二)
东平接着就要讲第二桩鸟的故事,姑母说:“且慢!喝些茶吧!防要口干的。”寅生就跑去倒了茶来,给东平喝。东平说:“谢谢弟弟!”他一面喝茶,一面就说明将再讲一桩杜鹃鸟的故事。寅生兴高采烈地说:“这一定更好听了。哥哥!你喝完茶,就请讲吧!”东平放了茶杯,又委婉曲折地讲起来:
“有一个人家家里只有母亲和两个儿子。小儿子是母亲亲生的,大儿子是父亲的前妻所生。这在小儿子是有亲娘,而在大儿子是只有晚娘的了。晚娘是最爱小儿子,而最不欢喜最嫌恶大儿子的。她常常想设法把大儿子害死,但总没有使她能如愿的机会。有一天,她忽然想起了一个方法,便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恶狠狠地对他们说:‘净吃饭,不做活,是终要穷死的。这里是两袋麻子,你们兄弟俩,每人拿一袋上南山种去!谁的麻先发了芽,方准谁回来吃饭。不然,就活活地饿死你们。去吧!’于是两个孩子,便每人接了母亲给与的口袋,欢欢喜喜地出门去了。到南山的路,还没有一半,两个孩子觉着实在太累了,便在一棵大树底下歇歇脚。这时候弟弟无意中动一动哥哥的口袋,他觉得这口袋委实比自己的轻得多了,便向哥哥说:‘哥哥!你的口袋比我的轻,我们俩交换一个成吗?’哥哥说:‘那哪有不成的呢?’于是他们换了口袋,又向前走。不多一时,走到母亲所指定的南山了。两个孩子,便很费力地把各人的麻子,种到各人所选定的一块田里。种罢,相并地坐着,等候麻子发了芽,好回家见他们的母亲。但是后来哥哥的田里生满了嫩绿的芽;弟弟的田里,却连一针尖那么大的绿叶,也没看见。于是弟弟悲哀地说:‘哥哥你先回家吃饭去吧。’‘没有这事!岂有不等弟弟一同走,便独自回去的呢?’哥哥这样答。咳!可怜的孩子!他们哪里知道种在这块田里的麻子,是被狠心的母亲,在锅里炒过了的呢?两个孩子,从此相并地守着这块田,终于在麻子没有发芽以前,可怜的孩子,便这样地——脸对着脸——活活地饿死了。”
东平讲到这里,声音略有点呜咽。寅生和母亲,也好像眼泪汪汪,要哭出来。这固然因故事中的情节悲痛;但也是东平讲得好,使他们感动的。东平接着讲:
“后来母亲发现了这桩可痛的事,思念儿子,几乎变成一个疯子了。所以便是月亮将沉的深夜里,她还出神地在大门外边坐着,盼望儿子归来。这时候忽有一对小鸟,飞集在对面的一棵大树上,向着这可怜的母亲歌唱起来,他们唱的是:‘苦熬!苦熬!娘炒麻子谁知道?苦熬!苦熬!娘炒麻子谁知道?’一直到现在,他们还是这样地歌唱着,所以人又给他们起一个名字,叫做苦熬鸟。”
我此刻要特地申明的,就是上面所述寅生和他的父亲母亲等所讲的话,都是方言。不过方言不便记述,诸位看了,也不容易明白,所以在下便一概用国语记述了。便是东平演讲了两桩故事,也是用的方言。这在他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他们的方言,和国语话相差很远。他上了两年学,虽然很用心地练习国语话;可是耳朵听,句句能够明白;口里说,却还不很纯熟。他怕勉强用国语话演讲,要格格不吐,并且无意中仍难免搀入方言,所以便索性用方言讲了。一是怕姑母和弟弟对于国语话不能了解,所以他更有讲方言的必要。
P6-11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百年钩沉——民国儿童教育大系》
王泉根
美好人生从幸福童年开始,幸福童年基于良好的幼儿教育。教育是以造就人、培养人为基本特征与目标的。“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春秋《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东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正是为了凝聚起使受教育者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幼儿教育,或称幼稚教育、学前教育,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教育。世界各国所定的幼儿教育的年龄阶段各不相同。中国、日本、韩国等为3~6岁,英国为3~5岁,法国为2~6岁,俄罗斯为出生2个月~7岁。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为幼儿园(幼稚园)和托儿所。中国明确规定幼儿园招收3~6周岁的儿童。
中国早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记述,西汉时期编纂的《礼记·内则》中就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等语。古希腊、罗马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都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论述。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幼儿开始:“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每个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这与中国民谚“三岁看老”、“矫木趁幼,育人趁少”都是相同的意思。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各不相同。欧洲近代幼儿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牧师J.F.奥贝尔于1771年在孚日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学校(Infant School)。德国F.W.A.福禄贝尔、意大利H.蒙台梭利、瑞士J.皮亚杰等教育家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国近代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湖北武昌创办的“蒙养院”,1922年定名为“幼稚园”。宋庆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对发展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事业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幼儿是辉煌人生的起步,这是真善美的缪斯在未经开发的幼者心田撒下的第一片诗之花种,洒下的第一道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爱之光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切事情都是开头最为重要,特别是生物。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幼儿教育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则是关系到国族兴亡盛衰的伟业。鲁迅先生说得很明白:“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1989)的形式,敦促’世界各国保证儿童应有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权利。尽管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的不同,今日世界各国对教育目的的规定也各不相同,但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人类正在趋于一致。在21世纪,幼儿教育仍将成为全球的核心话题之一。
发展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一方面固然应当眼光向外,从国外的幼儿教育中吸取经验和资源,借鉴国外的一切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观念和做法。但另一方面,也应眼光向内,从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近现代幼儿教育事业中吸收成熟的经验与做法,作为促进新世纪幼儿教育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与有益的资源。 实际上,用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儿教育,包括与幼教事业密切相关的幼儿园读物和图画书,其实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过相当可观的业绩,甚至在某些方面已与世界接轨,堪称一流。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一书中就深有感慨地写道:“很久以来,我作为一个日本的出版人,常感到对中国负有责任。这是因为,中国儿童书的出版在二十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平,然而三十年代以后却由于我国的侵略战争蒙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发展受到阻碍。”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教育的合力作用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及其与幼教密切相关的童书出版、儿童文化艺术等都有相当出色的业绩。虽然历史已变幻了时空,无以回复旧景,但当年的业绩仍然可以清晰相见,它们以“文锦织成便不磨”的图书形式,被永久地保存了下来——这就是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儿童书局等精心策划组编、精心印制出版的一大批幼稚园读本、幼稚园教育论著、幼稚园教法用书。这些图书集中体现了包括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王云五等我国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儿童艺术家、出版家的智慧创造和思维成果。最使人心动的是,通过这些图书,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幼儿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密切结合教育实际的幼儿读本和教法用书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首先是力倡“幼者本位”的先进儿童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中国人儿童观的转变,即由从前的“父为子纲”、“成人中心”努力转换为“幼者本位”、“儿童中心”。鲁迅先生1919年所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是中国人儿童观转变的宣言书。鲁迅力倡“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社会对于儿童“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些先进观念正是二三十年代我国幼儿教育努力为之的方向与行动哲学,“幼者本位”是当时出版的一大批幼儿教育论著的重要教育思想,虽然受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本位论”的影响,但同时有着中国早期幼教事业自身的实践探索与本土经验。
其次是突出做人的观念,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和正面价值观。幼儿教育是育人、树人、立人的关键性开端,是为一生做人打基础的时期。因而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处事为学,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成为了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与文化责任,而这也正是家长、幼稚园、社会大众寄予幼儿教育与幼教用书的殷切期待。茅盾在1935、1936年写的《关于“儿童文学”》、《再谈儿童文学》中,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现实,肯定“儿童文学应该有教训意味。不但要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满足儿童好奇好活动的心情,不但要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力,并且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天真纯洁,爱护动物,憎恨强暴与同情弱小,爱真爱美。”“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并且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茅盾这些主张与观念在二三十年代的幼教用书与包括《幼童文库》、《小学生文库》在内的儿童读物中有着充分的呈现,而这也正是这些童书受到社会、儿童、家长欢迎的原因,同时也成为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潮和审美追求。
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的一流教育家、艺术家、出版家等,怀抱着为民族下一代谋福祉的愿景,大专家乐于做“小儿科”,而且是专心致志地高品位、高质量地做“小儿科”的事业,包括幼稚园读本、幼稚园教法用书,以及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编写和小朋友最喜欢的图画书的制作,都努力做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甚至是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的国际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蕴含在这些图书中的对由五千年甲骨文字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自信满满的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像一股清流弥漫天地,流淌至今。这在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不断的战争、救亡、灾祸的背景下,需要何等的担当、意志与努力!193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毁于“一·二八”日本炮火,半年后商务印书馆就在废墟上坚强复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首先策划出版的是《幼童文库》200册和《小学生文库》500册,并于两年后全部出齐。
正是这种凤凰涅架、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保存了中华文化,也保存了中国近现代的幼儿教育事业及其精神思维成果,在经历了七八十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依然能让21世纪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一页页饱蘸着智者心血和创造的幼教论著,一页页“青春在眼童心热”的儿童文学作品,一页页手绘的绝对可称当时世界一流今天依然美不胜收的图画书……
感谢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与辛苦,将这些尘封已久的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的珍贵图书,精编精印重塑出版。这些图书几乎囊括了民国期间幼稚园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幼稚园读本,包括课堂内外的课本、读物及教辅读物(故事、童话、寓言、儿歌、基础常识知识、课外练习等);二是幼稚园教育理论,涉及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周尚、梁士杰、陈济芸等儿童教育家的多种教育理论著作;三是幼稚园教法用书,这有与幼稚园教育相关的各科目教案、相关教具和实践操作应用等,从怎样让小朋友在孩童时代就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优质成长入手,从实际出发而定制的各种教育方法。当然,时代毕竟不同了,如何将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民国幼教书系转化为今天的教育资源和借鉴,需要我们辨正厘定。相信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读者,自然有相当的鉴赏能力和应用经验。但流贯在这套书系中的“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凝聚起民族下一代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则无疑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相信这套书系的出版,必将对促进今日中国的幼儿教育、儿童文学、儿童文化产生多方面的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鲁迅)“看一个国家的儿童读物,就可以看出它的未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
2012年1月8日凌晨2:15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儿童智识丛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出版的一套小学生课外读物,原书十四种,共三十册。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文学、历史、地理、博物、算术、图画、音乐、园艺、手工、体育、卫生等常见知识领域;图文并茂,语言生动,贴近儿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以活泼有趣的故事形式娓娓讲述知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体现出当时所倡导的儿童本位教育理念,于今仍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董国星编著的《小辩士·小博物·小工人·小书家》为第一册。
《小辩士·小博物·小工人·小书家》讲述了:
《小辩士》:以连续故事体裁,讲述一个孩子——寅生——从牙牙学语到小学毕业,把语言的功用、学习国语话的目的与重要方法,都在故事中说出来,饶有兴趣。
《小博物》:以短篇童话集的形式呈现,每篇小童话以一种动物、植物或矿物等为主人公,讲述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幽默生动。
《小工人》:以连续故事体叙述,讲述小主人公宝儿学习制作手工艺制品的生活趣事,以引起儿童研究工艺的兴趣。
《小书家》:以连续故事体裁,讲述小主人公周丽文学习书法的经历,注重临写范字碑帖等的指导,和书法实际应用的示范。
“儿童智识丛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出版的一套小学生课外读物,原书14种,共30册。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演讲、博物、工艺、书法、绘画、算术、音乐、体育、农艺、写作、卫生、中国地理、外国地理、历史,共计14个常见知识领域。此次修订出版精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4册,合编为4册图书,以飨读者。
董国星编著的《小辩士·小博物·小工人·小书家》为第一册,用连续故事体裁,叙述一个孩子自学语至高级小学毕业,把语言的功用,学习国语话的目的,与重要方法,都在故事中说出来,饶有兴趣。可以充小学校学生国语科的语言补充读物。教师和家庭中,用本书作参考,也于教儿童学习语言,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