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黄土沟壑区分布广泛,是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区域,也是黄河流域主要产水区之一。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加上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修建,大大改变了其下垫面条件。由此导致区域产流机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深入研究产流变化特性,对于深入认识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以治黄重点项目“黄土高原典型支流小理河流域产流特性变化研究”为基础,初步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1950年以来产流变化的特性。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面积64.3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约占总面积的71%。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区中,黄土沟壑区面积约25.74万km2(其中丘陵沟壑区面积21.18万km2,高塬沟壑区面积3.56万km2),约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57%。
经过多年治理,截至2000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达到了18.03万km2,其中修建基本农田9700万亩,造林13315万亩,人工种草4035万亩,修建骨干工程1390座,修建淤地坝11.2万座。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下垫面条件的变化,改变了该区域水循环机理,从而改变了区域产流特性。
本书以治黄重点项目“黄土高原典型支流小理河流域产流特性变化研究”为基础,初步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1950年以来产流变化的特性。
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黄土高原治土治水工作人员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