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五千年的风雨变化、朝代变迁,其间有剪不断的血脉相连。从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再到民主制取代封建帝制,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发展到今天;从勇尝百草的神农氏,到因材施教的孔子,再到睿智英明的康熙帝,他们都在中华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闫仲渝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名师精评版)》精选了近两百个大家熟悉的历史故事,比如“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火烧赤壁”“岳飞精忠报国”等,通过严谨简洁的背景分析、精彩生动的事件讲解,让读者认识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大展经纶的草莽豪杰,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和沧海桑田。由于书中出现了大量的历史地名、人名、官职和历史典故等,为了便于青少年读者阅读,我们设置了“侧栏点评”栏目;此外,我们还设置了“名师感悟”“延伸思考”等栏目,便于青少年读者了解历史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深远影响,积累写作素材。在书的最后,我们还设置了“读后感”和“知识考点”,帮助青少年提升思考能力,掌握历史知识。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蛮荒的远古时代到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发生过一场场悲壮的战争,涌现出一位位英雄人物,产生了一项项伟大的发明……闫仲渝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新课标名师精评版)》以权威史料为依据,讲述了近两百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清晰呈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完美描画出中华文明发展的痕迹。丰富生动的文字,附以历史常识、事件背景等资料,使本书兼具故事性和知识性,令人手不释卷。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的第二年,改元贞观,深刻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开创了比较清明的政治局面。
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任人唯贤,听政从谏如流。其用人不嫌出身贫寒,不计宿仇旧怨,最终使贞观朝廷人才济济,天下英雄尽为所用。他以唯才是举的原则重建了中央权力中心,他手下的文武大臣有隋朝的旧将封德彝,有来自瓦岗军的秦琼,而著名的谏臣魏征甚至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鼓励臣下犯颜直谏。他在位二十多年,常直言进谏的官员不下三十人。
同时,太宗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强调以民为本,他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即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太宗亦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到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大唐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太宗很重视地方政治,抑制旧土族的势力,慎择刺史,吏治比较清明。他还曾依照大臣意见释放宫女,纵放鹰犬。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他贯彻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招抚逃亡的农民,给他们土地,鼓励他们恢复农耕。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他一再缩减皇家占地面积,以增加农民的耕地。每逢自然灾害严重的年景,他就下令开仓赈济灾民,下令减免租赋。这些举措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重视思想教化,积极提倡儒学,大力兴办学校,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和史籍。他还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规定必须考策论和经史,这非常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他还在长安设圈子监,允许周边国家的皇室子弟来唐留学。
此外,太宗又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降东突厥,平薛延陀,征高丽,服吐蕃,平回纥,使唐朝国威远播四方,确保了边疆的安定。他还提倡“胡汉一家”,并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汉藏两族间的友好交往开了先河,在少数民族中赢得了“天可汗”的美誉。
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名师感悟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政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他继承高祖制定的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其在位期间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以民为本,大力发展农业,完善科举制度,坚决平定外患,加强中原和其他民族的友好联系和交流,使得社会安定,国家兴盛。这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带向鼎盛时期。
魏征直谏 魏征,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他早年曾随李密起义。李密兵败后,魏征降唐,后为太子李建成幕僚。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李世民爱魏征才能,不计前嫌,任其为谏官,询问朝政得失。魏征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据说他一生中曾向唐太宗进谏两百多次。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解释,唐太宗知道是自己错怪了他。魏征趁机进言道:“我希望陛下让我成为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惊讶地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区别吗?”魏征说:“有很大区别。良臣拥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名声,子孙相传,千古流芳;忠臣因得罪君王而被杀,君王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而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
正是在魏征的辅佐和劝谏下,唐太宗避免了一些劳民伤财之举,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十分怀念他,对左右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朕失去了一面好镜子啊!”
名师感悟
魏征一生几易其主,但都忠心耿耿,直言敢谏,并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魏征功不可没。他曾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话,被后世视为至理名言。
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盛唐威名远播四方,中外交流极为频繁。其中有一位高僧玄奘,其西行取经之举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玄奘,本名陈神,洛州(今属河南偃师)人,幼年出家,法号玄奘,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发现国内佛经残缺不全,且有纰漏讹误。为了解经典真义,他立志西行到天竺(今印度,佛教的发源地)取经,寻求正解。627年,他由长安出发,前往天竺。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受尽苦难,终于在631年来到天竺佛教中心摩揭陀古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之后,他入佛学圣地那烂陀寺,跟有名的戒贤大师研习佛经。643年,他在佛教辩论大会上讲解经论,驳倒佛学论敌,骑象游街,声名大振。会后,他即携佛经六百五十余部返回故国。
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京师弘福寺专心研究从天竺带回的佛经。后来,他与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记录了沿途经过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地形、风土习俗、物产气候、政治文化等,为后世研究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的古代历史和地理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名师感悟
玄奘不论是在国内求学还是到天竺取经,都是为了追求真理,弘扬佛法。他不仅为发展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还促进了中国同中亚及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他和弟子合著的《大唐西域记》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文学名著《西游记》提供了写作素材。
P132-135
采撷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灿烂的的华夏文明。从远古的炎黄部落到今天的泱泱大国,从灿烂的青铜时代到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再到近代的兴衰荣辱,一场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变革、一项项震惊世界的发明、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汇聚成了一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收获颠扑不破的真理。为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本书共分为九章,按照朝代的更迭,上起盘古开天辟地,下至辛亥革命,以简明完整的历史框架、详略得当的史实陈述,系统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描绘出一幅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并将中华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发展与进步记于字里行间。
这本书精选了近两百个大家熟悉的历史故事,比如“完璧归赵”“昭君出塞”“火烧赤壁”“岳飞精忠报国”等,通过严谨简洁的背景分析、精彩生动的事件讲解,让读者认识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大展经纶的草莽豪杰,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和沧海桑田。由于书中出现了大量的历史地名、人名、官职和历史典故等,为了便于青少年读者阅读,我们设置了“侧栏点评”栏目;此外,我们还设置了“名师感悟”“延伸思考”等栏目,便于青少年读者了解历史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深远影响,积累写作素材。在书的最后,我们还设置了“读后感”和“知识考点”,帮助青少年提升思考能力,掌握历史知识。
读史可以明智,博古可以通今,希望青少年读者翻开本书,穿越历史的时空,去采撷智慧之果、思想之花,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吸收阳光雨露,使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