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教小学一年级》由陈兴杰、王翠丽所著,不管是第一次接手一年级的新教师,还是很多年没有接手一年级的老教师,本书都会助你找到解决疑问的答案。
书中涉及一年级出现问题较多的六大方面:准备、习惯、能力、阅读、品德、沟通,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对于涉及的每个问题,既有对问题的“场景再现”,又有相应的“事实分析”,同时给予“应对策略”,读来身临其境,又能有所收获。
本书两位作者,一位是小学校长,她所在的学校,专注从孩子入校始就分阶段地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能力;一位是从教16年的一线教师,在16年的从教经历中,曾三次任教一年级,写作本书时也正带着一个一年级班开始新的一段旅程。她们的所得所悟,值得一年级教师借鉴。
刚刚迈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适应学校常规,经常出现很多让教师抓狂的问题。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一年级都是一个需要“适应”和“过渡”的重要阶段。
《今年我教小学一年级》由陈兴杰、王翠丽所著,《今年我教小学一年级》作者结合自己任教一年级的经历,从准备、习惯、能力、阅读、品德、沟通等方面敏锐地捕捉了一年级教师面对的棘手问题。通过“场景再现”,给予“事实分析”,辅以“应对策略”,帮助一年级教师解决困扰自己的难题,引导一年级学生顺利实现幼小衔接,轻松面对小学生活。
做好教一年级的准备
场景再现
酷热的八月,教师们结束暑假生活,开始了新的学期。办公室里,z老师正对着大摞的作业本和扫除用具发愁。Z老师刚刚送走六年级的毕业生,转眼要带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以往的这个时候,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召唤下来到学校,提前帮助老师整理班级用品,并搬到新教室,然后和老师一起,把教室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而接下来的日子里,Z老师要告别那个“省心又省力”的时代,面对听不懂话、做不好事的一年级小孩子。Z老师茫然着……
Y老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年多,在结束一年的科任工作后,被领导告知本学期要接手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代替临时生病的一位班主任老师。Y老师从校长室出来,回到办公室里,泪水不争气地流了出来,“我怎么会教一年级啊?我还是个孩子呢!”“他们不听我的话怎么办?”“我没有经验,让我接一个三年级班或四年级班多好,他们多少在学校生活了几年,都有规矩了。”面对不知如何入手的一年级班级管理,Y老师备感无助……
事实分析
每年的金色九月,新的学年开始了,将有千千万万适龄儿童要上一年级。而与此同时,又有一些老师要加入一年级的教师队伍。像Z老师和Y老师的境况,我们经常会碰到。有多年高年级教学经验的z老师教惯了懂事的高年级学生,班级管理顺风顺水;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手教师Y老师则很难适应刚刚接手的一年级,更不知如何与刚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天真孩童打交道。笔者认为,以下原因造成了两位老师的茫然与无助。
1.放大现实困难。形成心理落差
在许多学校,很多老师不愿意当一年级的班主任,原因很简单,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没有学习经验和方法,教育和管理起来会相当难。很多老师在带一年级的头一个月,都会累得嗓子嘶哑。教师不愿意带一年级无非因为带一年级往往既费“马达”又“费电”,耗费了很多精力却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实困难是存在的,但不是不可逾越的。老师们往往会放大现实困难,自己设立“假想敌”,当工作、生活现状与预期目标不相符时,就会形成心理落差,造成迷茫与困惑,如z老师担忧一年级学生小,自理能力差,自己将会失去众多小帮手。其实搬运物品、整理教室完全可以“借力而行”,请高年级学生或者是学生家长到校帮助老师完成开学前的任务即可。至于Y老师,年轻而没有经验不应该成为她退缩的原因,正因为有困难、有困惑才能有磨砺、有冲撞、有专业成长。所以,放大现实困难,形成心理落差是一些教师对教一年级有畏难情绪的根本原因所在。
2.缺乏目标意识,没有长远规划
静下心来分析,其实做一年级的班主任,真的很好。
首先,做一年级班主任,从头教起,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长远规划。你要把班级带成什么样的班集体,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都可以从头规划。从一年级开始带班的老师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而中途接班的老师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磨合,总会有“后妈难当”的感慨。
其次,一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从进入学校第一天,他们就认定了你是他们的老师。“先入为主”的心理会让你们建立起非常深厚、难以动摇的师生情感。
最后,教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了解低年段孩子的心理,会使教师的阅历更丰富,专业素养提升得更迅速。
回想自己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的这十几年,大大小小的事情经历了很多,但让我记忆犹新、由衷感动的就是2008年的暑假,我所带的第一届学生高考结束后相约来看我。记得当时那些高高的男孩子、女孩子们拥在我家楼下,远远地喊我“王老师,王老师……”我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们还清晰地记得我与他们如何共同阅读、徜徉文学海洋的点点滴滴。那一刻,我的心里盈满了喜悦、幸福与感动,也真正理解了作为教师的伟大。还记得,1997年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后,我正好接手带一个一年级班。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大费脑筋,既有立足现实的近期目标,又有立足长远的远景规划,在各位家长朋友的配合和支持下,成果显著。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初出校门的我用年轻的生命和澎湃的激情与五十几个孩子共同见证了那段有情岁月,我的全情付出也有了美好的结果。如此看来,做一年级的班主任,初期若能有长远的规划与专业成长的目标,应该是一件既充满挑战又能获得成就感的幸福之事。
P2-4
新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海潮将成千上万条小鱼冲上了沙滩,搁浅在一个小水洼里……一个小男孩在海滩上奋力奔跑。他捧起一条又一条小鱼,迫不及待地将它们扔回大海。大人问:“孩子,别忙了,这么多小鱼,你一个人救得完吗?再说,谁在乎呢?”小男孩头也不回地说:“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还有这条……”
每每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灵都会为之一震:成人的冷漠和孩子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拯救了一条又一条小鱼的生命。他富有同情心,对生命有着本能的恻隐之心;而成人自认为深谙世故,世俗的观念却淹没了灵魂深处的善良本色。
童心无瑕。孩子的心纯净如玉石,以其凝聚的光泽,闪烁着不变的色彩;孩子的心绚丽如彩虹,以其幻化的多姿,点缀着心灵的天空。孩子在乎小鱼,在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在乎每一个孱弱的生命,他们稚嫩的双眼能够体察万事万物的悲鸣。“花开的声音”是他们耳中最美的音符,“生命的对话”是他们眼中最美的画卷。其实成人也曾有过无邪的童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岁月的打磨,他们的心灵开始蒙尘,神经开始麻木,“生命丢失”现象与日俱增。他们更在乎的是自身的宠辱和名利的得失。
如此感受,每到九月来临之际就倍加深刻。因为这一刻,是我们与一年级孩子相遇的美好时刻。而到这一刻,我们都不禁自问:作为一年级的老师,我们准备好了吗?
毋庸置疑,一年级老师的工作是琐碎而艰难的。如果你是一位新任的一年级老师,最初,你一定会觉得苦恼而无奈。因为或许你面对的是肆无忌惮的孩子,在课堂上打打闹闹,任凭你喊破嗓子、敲破桌子,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或许你面对的是扯着妈妈的衣角死活不肯放手的孩子,任凭你苦口婆心劝说,他们依然哭闹不止;或许你面对的是好动的孩子,满眼好奇,任凭你用各种规矩约束,他们依然上蹿下跳;或许你面对的是蛮不讲理的家长,挑三拣四,任凭你百般讨好,他们依然不依不饶……
我们的工作由这无数个“或许”开始,一一铺展开来——如何消除孩子的畏惧感?如何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如何唤醒孩子求知的欲望?如何保持孩子持久的注意力?如何关注那些另类的孩子?如何与孩子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关注的太多太多,要研究的太多太多,小到坐、立、行、走的习惯养成,大到各种能力的系统培养,每一个“或许”都需要我们凝神静思,寻找对策。
不过,当我们以享受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就会发现,一年级老师的工作也是智慧而快乐的。因为只要我们方法得当,一切都会于“山穷水尽”处“豁然开朗”——
·当你用各种小窍门熟记了孩子的名字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名字是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能弹奏起师生之间亲近和爱的乐章;
·当你树立榜样让孩子有了行动的标准时,你会发现,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里,学会倾听是把金钥匙,它开启了孩子智慧的心门;
·当你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让孩子爱上阅读时,你会发现,自己就是执灯人,引领孩子“向着明亮那方”不断迈进;
·当你巧施情感大法让孩子明白责任的重要性时,你会发现,言传身教就是一面镜子,它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
是啊,智慧的老师会让“盐溶于水”中,哪怕是一则谜语、一个游戏、一次微笑、一份爱心……各种妙语良方,一一闪现,让孩子在欣欣然中欢呼、雀跃,让孩子在春风化雨中矫正不良行为,继而爱上学习,爱上老师,爱上同学,爱上学校。
雅斯贝尔斯曾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实践中,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摇动树需要读懂童心,推动云需要耐心等待,而唤醒灵魂需要专业的智慧。
这正是我和王翠丽老师编写此书的初衷,是我们立意的起点。王翠丽老师重点负责前四章的编写,我则负责后两章的编写和整本书的统稿工作。可以说,这些都是我们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准备篇”、“习惯篇”、“能力篇”、“阅读篇”、“品德篇”、“沟通篇”六大章节,都始于“场景再现”的再现,然后是对“事实分析”的解读,最后是对“应对策略”的陈述。我们力求梳理出一年级老师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理论和实践,给大家提供最切实可行的帮助。
有人说,教育需要有教育情怀的人来坚守。坚守,是耐心的付出,是安静地等待,是对童心至高的理解和尊重。这份坚守关乎我们的尊严,关乎我们的道德操守,也关乎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
守候童心,静待花开,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开启多扇窗,永留一份净土……
陈共杰
2013年8月15日
没有想过我会做成这样一件事——和无痕(作者陈兴杰的网名)姐姐一起合作完成一部专著。当看着饱蘸我们心血的篇篇文稿整齐地码在电脑文件夹里时,我在心底轻叹:这相逢的美丽时刻,可否是我教育之树花开的盛典?
但我真的做成了。在曾经迷惘而豁然之后,在曾经动摇而坚定之后,在曾经固步而无法超越之后,终于能让文字成为自己轻轻浅浅的呼吸,将内心深处澎湃的激情和理性的积淀,尽情而恣意地涂抹——于我,真是一件幸事。
想做一棵开花的树,由来己久。回首自己走过的十六载教育之路,缘定今生,机缘巧合。
从最初的全情投入,到现在的智慧面对,我只知道自己一直如树一般努力生长。扎根沃土,坚持在教育一线,在教师工作岗位勤奋工作;思想拔节,经历了入职适应期和成熟胜任期,跨越高原平台期向成功创造期发展;有效嫁接,“文化是教师成长的母乳”,爱上阅读,聆听大师的教诲,丰盈内心世界;粗壮枝干,“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在教育生活中用实践践行教育理念;繁茂枝叶,把写作变成自己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因为我坚信,能把这一切记住的,唯有笔和一颗无垠的心。
而今,真的有小花绽放,感谢脚下的这方沃土。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有我钟爱的事业,有我挚爱的学生,有引领我成长的前辈……无法用言语来表白对他们的爱,因为,盈眶的泪已经化作溪流,流淌在心田……
能长久温暖人心的,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心灵的力量。无痕姐姐一直被我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因为在成长的路上,她总会在关键处为我指点迷津,引领我成长。从闲适的赏析品读,到力透纸背的专业阅读;从随性的文字抒怀,到理性的专题写作;从感性教育者的茫然困惑,到理性的专业发展、智慧提升……自己就是在无痕姐姐的影响下一路走来。原本是没有自信与勇气参与完成书稿的,同样是无痕姐姐鼓励的结果。
“你的内心有一些散落的珠贝,只要连缀成串,会成为美丽的珠链。”
“想想,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这对你是极大的提升。”
“写作期间,你将查阅很多资料、读很多书,你会有多大的收获啊!”
“记住,前行的过程中,坚定是一种最为宝贵的力量。”
……
每次无痕姐姐近乎“轻描淡写”般的语句于我都值得深深体味,而这些无一例外都得以印证,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真理”。于是,我开始了书写。
我是“跪着”完成书稿的。因为曾经视网膜脱落,不能长时间用眼;因为颈椎和腰椎受损,不能长时间端坐,所以我选择跪在家中的地板上敲打键盘。而这个姿势,正是我对待教育、对待写作的虔诚态度。
在这个蝉鸣酷热的单调夏日里,在北方少有的湿热酷暑中,我把教育人生中三次执教一年级的点滴实践,连同自己的理念和未曾实现的种种做法,一一付诸笔端。自己不够优秀,自己所带的班级也不够优秀,只能说自己一直在努力、在思考、在实践,并不断反思和再实践。书中的种种,不是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只是自己思索和前行的目标。如果能引发您的一点共鸣、一点思考,足矣。写作的过程,更多的是叩问到心灵深处的莫名感动,是质疑到本质的不敢回眸——感动和孩子们在一起成长的美好时光,质疑曾经有过的不理智做法。我知道,这里只是我走向更远方的起点。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在成长的过程中,感谢亲爱的学校给予我机会;感谢敬爱的领导给予我点拨;感谢可敬的同人给予我帮助;感谢无私的家人给予我关怀……是我周遭的亲人与朋友给了我爱、鼓励、支持和力量;更要感谢我挚爱的孩子们,感谢你们陪伴我成长,让我的梦想在你们的田园里色彩斑斓。
告别16年前的青涩,而今青春不再、激情退却,回首清晖来时路,心中的信念更加执着:只想做一棵“有根、有形、有魂”的大树,根深蒂固,枝叶繁茂,每年一度花开,用绿荫庇护我的学生,用花朵装扮教育的百花园。为了能舒展地成长在教育的广袤沃土上,我愿意用坚持的力量一路昂扬、向上,成为一棵开花的树!
王翠丽
2013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