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领衔发起的汇率攻势,中国也是高招迭出,政治、经济、外交多种手段并举,或以退为进,或围魏救赵,或远交近攻,或旁敲侧击。香港媒体就感慨,围绕着人民币汇率的斗争,中国外交策略既有围追堵截,又有短兵相接,在中国周边结成一团令人眼花缭乱、纠缠不清的乱麻。其目的只有一个,保卫人民币,保卫中国利益。
温家宝纽约过招
2010年9月23日,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温家宝举行会谈。美方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按照新华社的说法,为确保双方充分交流,谈得“尽兴”,能通过更准确的翻译传达双方立场,因此双方在一个月前就与预留出了75分钟的会谈时间。
奥巴马先行赶到联合国大楼内预定会见地点。还未落座,他马上指示手下,这个预定会见地点太过狭小,美方赶快另找一个更宽敞明亮的场所。
温家宝随后赶到,两人略有寒暄后落座进入正题,双方你来我往,最后总会见时间持续了共105分钟,大大超过原定计划。新华社当时的一篇通讯社更颇为生动地描写道:“由于两国领导人随后都有各自的活动安排,不得不结束会晤,但从他们握别时的神情看得出来,两位领导人都意犹未尽。
但在近两个小时的会晤中,两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只讨论一个话题:汇率问题。
在长时间的重要外交会晤中,两位领导人只谈论一个问题,是非常罕见的。奥巴马试图以此向美国人表明,白宫正在努力向中国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纽约时报》引述知情人的话说,在会谈中,奥巴马的口气比他2009年访华时强烈了许多,他甚至以带有威胁性的口吻说道:“如果中国不采取行动,我们就要采取其他手段维护美国利益。”
美方有矛,中方有盾。对于美方的攻势,中方不为所动。在两人落座开始正式会谈时,温家宝就坦率言道:“中美经贸关系有关问题都在我的脑子里,我不用讲稿。这样,我们可以有什么说什么”。
他指出,中美经贸关系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的矛盾,只有从整体上加以考虑,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温家宝重申,中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定是坚定不移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在华企业均享受国民待遇,欢迎它们更积极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国际外交中,来而不往非礼也。对于美国的一系列对华施压之举,温家宝也意有所指言道:希望美方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放宽对华出口限制,“双方要增进政治互信和战略互信,坚持互利共赢,在多变和双边领域加强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做携手前进的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
绵里藏针,不卑不亢。对于中国领导人的太极云手,奥巴马也作了积极的回应。新华社的报道说,两位领导人在“坦诚、务实和建设性气氛”中进行了会谈,奥巴马说,美方对中国宣布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表示欢迎,两国将共同研究从根本上改善两国贸易的最佳途径。
对于中美领导人的这轮过招,《纽约时报》评价说,“温家宝总理几乎没有做出任何让步,仍坚持过去的说法,即中国汇率政策改革应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其实就是中国官方一再强调的汇率改革“三性”: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换言之,人民币可以升值,但必须是逐步缓慢升值,而且主动权必须操之在我。而之所以缓慢,原因也简单,中国外贸构成中,50%是加工贸易,50%以上是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贸然大幅升值,将带来的是中国社会的动荡。更何况,人民币汇率事关一国主权,岂容他人置噱。P55-57
美国在探索扩大协调关系的同时,将于盟国等国家加强合作,迫使中国遵守国际规则。
——美国第44任总统 奥巴马
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应当处理和平衡好美元发行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影响的关系。……中美双方应积极推进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希望美方平等对待中国在美投资企业,确保中国在美资产安全。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 王岐山
美国一方面指责中国操纵汇率,一方面却借助印钞机人为压低美元汇率,这种做法很不恰当。甚至可以说,非常愚蠢。
——德国财政部长 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云谲波诡,谁解内中奥秘?雾霾纠结,更赖背负青天。面对21世纪初注定改变世界的美国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作为新华社驻美国记者,刘洪独具慧眼,融汇亲历、观察与思考,腾跃历史、现实与未来;其行云流水般的条分缕析,大开大合的开阔视野,广博深厚的专业积淀,使得本书成为一部记录与解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难得佳作。
——《人民日报》驻美国分社社长、首席记者 温宪
从华盛顿回到北京也已快有一年了,生活渐渐变得适应。也是,在国外当记者多年,骤然回国,感受着迅猛的发展和躁动,总有一种陌生和不适。
但新闻仍在继续,事件总是不断。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成了教科书中的历史,但债务危机却又开始了新的篇章。看电视、读报纸、阅杂志,希腊危机、美债风险、“滞涨”阴霾、货币硝烟……几乎每天都充斥着这些不乐观的消息。
简单的判断,依然适用,我一致认为:在货币硝烟中,当一方自认为稳操胜券之时,难以预测的风险却正在笼罩着世界,也包括所谓的赢家。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今天和明天的国际金融业,人民币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角之一,尽管它还很稚嫩。还未真正走出国门,但围绕人民币的较量早已开始。应对不慎,损伤的是中国经济,还有民生乃至社会的稳定。
我说的太多了。可能存有谬误,希望大家指正。
本书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拍的,一个业余的摄影者,只是给自己留下一段经历的纪念。
感谢所有的编辑人员。他们的努力成果,总是超出我的预期。
我还有感谢许许多多的师长、朋友和同事,他们对我的照顾和激励,总让我时时感念,我更要感谢我的爱人、父母以及所有的家人,他们对我的理解、宽容和爱勉,总让我感到汗颜、难以报答!
刘洪
2011年7月于北京
50或100年后回望中国历史,2010年无疑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终于超越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老三变老二,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次跃进,更牵涉到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重大变化。
超越日本后,中国坐二望一,与执掌世界经济已百年的头号超级大国美国只有一步之遥。如果这种发展趋势得以持续,按照经济学界普遍的看法,中国将在2020年能超越美国,IMF更预测,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最快可在5年内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正在复兴,或者说回归我们历史上“中央王国”拥有的地位。尽管我们清楚,其中还蕴含着太多的挑战和风险,应对不慎,不无前功尽弃的可能。而且,我们还应清楚,中国还只是老二,而无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清楚地表明,老二是最尴尬、最难当的。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下面的老三、老四,对老二有羡慕、有疑虑;而上面的老大,更不乏猜忌和防范。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陷入崛起的悲剧。
过去100年的历史,就已经清楚地诠释了其中的微妙。本世纪初,德国在欧洲大陆崛起后,想挑战老殖民帝国的英国和法国,最终被战争所击垮,其遗留问题甚至导致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崛起中的冲突,也未必只表现在战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崛起,日本呈现出超越美国的态势,但最终,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日本政府碌碌无为,日本最终陷入“遗忘的10年”,日本继续超越的梦想,就此终结。
中国会怎么样?
我们自认为是和平的崛起,我们中国文明也讲究以和为贵。中国和美国,曾浴血共战,也曾视若仇雠。但在新的世纪,两个大国之间,不至于有你死我活的战争拼杀。美国政坛的有识之士也多次强调,美国乐见中国崛起,一个自信、和平且繁荣的中国的比一个弱小和不安全的中国,更符合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
世界已非零和的世界,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美同舟却也未必一定会共济。在金融、贸易等非常规的战场,为了各自的利益,杀人不见血的暗战,永远不会停止。在金融领域,美国的危机,却往往会是中国的契机;中国的挑战,则总是让美国坐收渔利。
在当前国家主导、公司执行的全球博弈中。对于中国这块成长中的市场肥肉,华尔街的大鳄显然不会放弃。它们在斗争中成长,在尔虞我诈中壮大,它们还希望有新的“西进”运动,方向,显然就是中国。
在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已看到了太多类似的金融搏杀。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中,由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金融大鳄组成的华尔街军团,在亚洲危言恫吓、大肆做空,最后席卷钱财全身而退。多个亚洲国家一蹶不振,民生艰难、社会动荡,很多看似磐石般的政府在短期内即被推翻。
华尔街打败了国家,这不奇怪,亦非个例。这些富可敌国的金融公司,掌握着数百亿、千亿美元的资金,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其贪婪扩张的本性,注定不会轻易放过一个可能的目标。
中国在崛起,上海将重现往日荣光,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面对还处于幼稚状态的中国企业,华尔街军团显然不会有恻隐之心,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我们将看到更激烈的博弈,其中可能更凶险的斗争。
华尔街只是中美金融大博弈的棋子,华尔街的背后,其实正是美国整体的经济金融战略。战争上得不到的,通过金融的扩张和掠夺,可以得到更多。借助华尔街和金融衍生工具,美国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达到杀人千里之外的效果。 山雨欲来,黑云压城。过去几年,我们已然闻到了战争的硝烟。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两次量化宽松,向全球喷洒美元,华尔街从中得利,但美国的祸水却让其他国家受害。同时,美国千方百计迫人民币升值,进而扩张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崛起中的中国,力保霸权的美国,在21世纪的第一战,必定是金融战,金融战的核心,则是人民币汇率上的较量。
在这场硝烟四起的货币战中,既有双方间的捉对厮杀,更多的是各种力量间的合纵连横。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试图拉拢欧盟、日本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以所谓人民币低估也损害他们的利益为由,组织一个“联盟”,将中国描绘为“一个傲慢的大国”,以中国的“责任和义务”的道德大棒,捆住中国的手脚,继而以“国际共识”的多边手段压缩中国的回旋空间。而G20、IMF以及WTO,正成为这些国家对华施压的平台。
中国怎么办?
我们看到,在2010年至今,面对美国领衔发起的汇率攻势,中国也是高招迭出,政治、经济、外交多种手段并举,或以退为进,或围魏救赵,或远交近攻,或旁敲侧击。香港媒体就感慨,围绕着人民币汇率的斗争,中国外交策略既有围追堵截,又有短兵相接,在中国周边结成一团令人眼花缭乱、纠缠不清的乱麻。其目的只有一个,保卫人民币,保卫中国利益。
我们也看到,在当前国际金融秩序的大改革中,中国看似赢家,实则也面临着太多的陷阱。
在新秩序核心问题的IMF改革上,中国将成为该组织第三大股东,但不要忘了,西方之所以“忍痛”给予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更多份额,目的是利益的更大化——他们的份额和发言权虽有所降低,但IMF的合法性增强了,这等同于增强了他们在新金融秩序中发号施令的权力。
西方的权力看似小了,但权力的强度则大为增加。在IMF中,美国的份额仍超过15%,欧盟如果算作整体份额更超过美国。而IMF奉行85%一致的原则,也就是说,美国和欧盟实质上拥有否决权,但中国可没有。这其实还不如联合国安理会,好歹中国在安理会享有否决权,但在IMF,中国更多须听从西方的意愿。
在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中,我们看到,西方已更多的借助IMF这个多边对中国施压。美国财长盖特纳就曾表示,IMF就应该担任金融“警察”的角色,“这也是IMF存在的目的”。《纽约时报》则有文章分析说,美国现在已无法单独逼迫中国做事,于是,就形成了对IMF的“新依赖”。
西方和美国的策略,就是以中国的“责任和义务”的道德大棒,捆住中国的手脚,继而以“国际共识”的多边手段压缩中国的回旋空间。在这个博弈的世界,中国之“得”往往和“失”相随而行。失之毫厘,将谬以千里。
我们应以更加乐观的眼光看世界,但这绝不意味着放松警惕。要知道,中国在享受崛起荣光的同时,更面临着莫测的危机!
刘洪
2011年夏
央视大型纪录片、2010年畅销书《公司的力量》三部曲之《决战华尔街》:透视公司和资本决定世界格局的力量。
中国崛起加速,美国衰颓日甚。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就是2008年席卷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在这场会融海啸中,华尔街地动山摇,金融人亨苦苦挣扎,美国政府回天乏力.欧美自顾不暇,新兴国家顺势崛起,新金融秩序呼之欲出。
在IMF改革中,两方国家“忍痛”将份额让渡给中国,目的之一是利益的更大化——他们的份额和发言权虽有所降低,但IMF的合法性增强了,这等同于增强了他们在新金融秩序中发号施令的权力,而崛起的中国,则成为他们瞄准的头号H标
在硝烟叫起的货币战中,有双方间的捉对厮杀,更多的是各种力量问的合纵连横。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试图拉拢欧盟、日本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以所谓人民币低估也损害他们的利益为由,组织一个“联盟”,将中国描绘为“一个傲慢的大国”,而G20、IMF以及WTO,正成为这些国家对华施压的平台。
一个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另一个是最大的新兴国家、两者之间的货币博弈,注定是世界范围的,于是,巴西、印度都惊呼,世界进入新的“货币战争”阶段,擦枪走火乃至殃及池鱼的状况,一再发生……
官方资深财经记者刘洪,驻点世界金融中心,历时5年,遍访中美政绎高层、令融巨头、学界精英,高端展示金融战争全貌。《公司的力量(决战华尔街)》:中美之间必有“战”战场就华尔街,华尔街金融巨头层层布阵,公司和资本决定世界格局。
央视大型纪录片、2010年畅销书《公司的力量》三部曲之《决战华尔街》:透视公司和资本决定世界格局的力量。
在虎狼环伺的世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中国的挫折,往往就是其他国家的机会。中国面临困境,则等同于其他国家获得了新的对华较量筹码。中国会渡过这些危机吗?还是会陷入新的“发展的陷阱”或“中等收入的陷阱”?陈志武、林毅夫、世行行长佐利克、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伯格斯滕等世界级经济大师现身说法,给你描绘大变局前夜的中国未来。新华社派驻世界金融中心资深财经记者刘洪带你回到现代金融战争的现场,体验最真实的金融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