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顶尖的灯谜高手;他是狂热的书法爱好者;他是高级别的篆刻专家;他是一等一的楹联制作者;他是江苏省劳动模范;他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十大风云人物之一;但这些都是浮云,他的专业是初中化学教学,但他却管理10所学校,还常常登上大学的讲坛……他是谁?他就是教育狂人,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卢志文。《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卢志文杏坛絮语》是他多年管理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读之如饮佳茗,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卢志文杏坛絮语/名校长系列/文道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卢志文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顶尖的灯谜高手;他是狂热的书法爱好者;他是高级别的篆刻专家;他是一等一的楹联制作者;他是江苏省劳动模范;他是中国民办教育的十大风云人物之一;但这些都是浮云,他的专业是初中化学教学,但他却管理10所学校,还常常登上大学的讲坛……他是谁?他就是教育狂人,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卢志文。《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卢志文杏坛絮语》是他多年管理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读之如饮佳茗,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内容推荐 做一个不对下属发火的校长、校长工作准则50条、做“八戒”校长、《致加西亚的信》和罗文精神、教师要备课,校长要备会、那天,我给一位老师写了信并奖励了1000元、什么是高效课堂、今天我们这样做老师、我的教育理想:翔宇人不随地吐痰、我用化学教学生…… 卢志文是教育管理大家,他的校长管理和教育思考的经典篇章,早已被老师们广为传阅。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结合,构建了独特而完整的教育文化体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卢志文杏坛絮语》是他多年管理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丰厚的文化底蕴,理想主义情怀,浪漫主义精神,富有人文关怀的管理,脚踏实地的品格,直率仗义的豪爽,处变不惊的心态,融汇在他幽默灵动的文字中,读之如饮佳茗,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身为翔宇教育集团总裁、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的卢志文同时拥有诸多骨灰级爱好,灯谜、书法、篆刻、楹联……再加上卢式幽默,造就了独特的卢志文式的智慧。不少教师把他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卢志文杏坛絮语》当做心灵鸡汤,“篇篇精读”。 目录 序 用脑袋走路的卢志文 朱永新 俺的娱乐版自我介绍(代自序) 第一辑 教苑无悔·实践与思考 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 底色:来自那些深刻影响着我的人 9月1日,我喜欢对着教学楼发呆 漫道书生身已老,育才何惜鬓斑白 教育公平絮语 德知、德识、德行、德性——谈学校德育 体制创新带来超常发展 改革的勇气与智慧 相信,是一种力量——绛县新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 我理解的新教育 第二辑 职场顿悟·怎样当校长 做一个不对下属发火的校长 法家·儒家·道家 领导是什么 校长修养十三条 打造品牌学校的五个“需要” 改革中的困难最终还要靠改革去解决——也谈“李向南”校长出走 毕业典礼:校长不能放弃这个教育阵地 沟通,从心开始——我和一位老师的通信 高考碎思 体验高考发榜 记个一天的流水账 长假,常常是假的 烛光里的微笑 絮语:学校·校长·教育家 做“车胎”——受得了气才坚强 第三辑 管理偶得·管理是什么 《致加西亚的信》和罗文精神 校本管理案例:我们这样开教职工例会 那天,我给一位老师写了信并奖励1000元 管理是什么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关于校园环境的设想 牢骚太盛防肠断——关于反馈原则回应王益民的商榷 向企业家学管理 跳槽之后的奖金 学校管理九问 “精致管理”散议 第四辑 杏坛絮语·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我用化学教学生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 “课堂立校”断想 关于高校课堂的对话 关于理想课堂的100个问答(1-11) 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学校,是唯一允许人犯错误的地方 杏坛絮语二则 第五辑 心灯独照·我想对孩子们说 让我们执手相约——致学生的期中公开信 让我们一起变革课堂——宝应中学开学典礼讲话 我想对孩子们这样说—— 你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同样重要——毕业典礼致词 敬老日:从一则故事说开去 知礼仪,讲文明 我这样答复学生来信 第六辑 家园心语·翔宇梦飞 翔宇·翔宇人·翔宇文化 翔宇教育集团员工宣言 翔宇学生宣言 我的教育理念:翔宇热不随地吐痰 给集团全体教职员工的一封信 翔宇课变,向着明亮那方——理想课堂谵语 翔宇办学理念 让我们分享“奶酪”——《翔宇教育集团员工读本》序言 携手共进 同绘蓝图——在投资监利教育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就教师招聘与一位家长的网络对话 第七辑 人生意趣·我的凡人箴言录 我这样回答“50个问题” 搬家不如修路 遭遇毒隐翅虫 爱而不痴:我的“迷途”杂叙 愚人节做傻瓜(搞笑) 贫穷有两种:有钱的,和没钱的 我的凡人箴言录 选辑人生慧语60条 试读章节 如果说实践与思考是一个人人生画幅上最主要的线条与造型,那么一个人所积淀的生活态度、处事方式无疑是其人生画幅的基调和底色。 我人生画幅底色上那些豁达而平和的色调,来自我小学时候的一位语文教师李老师。老师的文化修养很高,曾在地质研究所工作,酷爱文学,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后因文惹祸,被打成右派返乡改造,做代课教师,贫病交加。他书教得很好,学生都很喜欢他。我对读书的兴趣也是那个时候产生的。有一天,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给我一份材料,让我帮他悄悄地做一件事:给他誊写几封请求平反的信件。原来,文革结束了,他要给自己申诉平反。不知是因为我的字写得好,还是因为值得信赖,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老师请我做这件事,使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他给了我一个机会,让一个十三四岁的懵懂少年走进一个成人真正的内心世界。那个时代,一个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所遭受的心灵和身体的折磨与摧残,那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抑郁,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两年后,政府给他平了反。但,最令人悲痛的是,给他通报平反消息的人和他家报丧的人竟然在村头相遇。李老师由于多年的肺结核含着莫大的冤屈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竞没有等到平反的那一刻!我想起这件事就会流泪。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含冤饮恨,草草结束了一生,这就是李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命运。一直到今天,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真正有机会做事情,是很幸福的。我自认非常敬业,也从不埋怨环境。和上一代知识分子坎坷的命运相比,我们真的很幸运。 我知道,找一百个理由埋怨环境,环境不会因为我们的埋怨而有丝毫改变;找一个理由去改变自身,明天自己身上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我身经两种体制:198—3年至1998年在公办学校,1999年到民办学校。许多人对我这个“工作狂”不理解,经常跟我讲,你在民办学校干嘛还要这样卖命啊?其实,这是我做事的态度决定的,习惯了,无论在哪里。我喜爱篆刻,那些厚朴的古玺印中就有许多刻着“敬事”的。“敬事勤业”,人生之本。我起草翔宇教育集团《员工宣言》的时候,特地写上这些话: “我们认为一切的成功来源于‘一分的机会、二分的智慧和七分的打拼’。我们将克服扭曲我们人生观的享乐主义,坚信‘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去解脱’,而‘一切乐境都要靠劳动去创造’。” “我们坚信敬业精神是维护集体、个人、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条件,永远将不敬业行为视为堕落和愚昧。” “我们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更有质量,明天的目标必须比今天更远大。” “珍惜做事机会”,“不苛求于环境”——这是那个非常的时代和李老师这种特殊的方式给我的意外财富。我若成功,一定于此得益最多。 我人生画幅底色上那些温润而和谐的色调,则来自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她的很多做人的道理,淳朴而率真,对我影响很大。比如,母亲常告诫我们,家里最好吃的东西要留着招待客人;与人相处,不要总想着讨巧,要牢记吃亏是福。她自有一套“理论”:世上只有一个便宜,你讨掉了,别人就没有了,日后人家不愿意和你相处,你也吃了亏,实际上就等于没有便宜了;世上只有一个便宜,你主动给别人讨,别人说你好,愿意和你相处,实际上你也讨了便宜,一个便宜就变成两个便宜了。这些话,让我终身受用不尽。几年前我读到一本书——K.C.Cole著的《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看到里面有一章,数学家们建立数学模型,用计算机推演人与人相处的诚信和友好问题。推演的结果是,和别人相处时,我们应该第一个把诚信和友好给别人,这总是“最合理”的选择。我想,母亲的生活感悟和数学家的严密论证都已明示的人生哲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践行呢? “宽容厚道”,“推己及人”——正是这样的做人基调,让我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润滑关系、化解矛盾、缓和冲突,实现“不同而和”,从而赢得合作,成就事业;也正是这样的做人基调,翔宇的教育体制改革实践,在尖锐的观念冲突和利益矛盾中,总能和别人达成更多的共识,使改革稳步地向前推进。 我人生画幅底色上那些执著而坚强的色调,来自我的父亲。我家在农村,父亲读过私塾,算是村里的文化人。父亲打算盘功夫特好,经常被领导抽调到外地去查账,很是“风光”;父亲还写得一手好字,每到春节,一个村的人都拿着红纸到我家来,排着队请我父亲写春联。虽然在那个文化浩劫的年代,许多文化和文化人都遭受着无情的摧残,但从我父亲身上,我还是看到了人们对文化的渴望和对文化人的尊敬。父亲让我在心中有了“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文化人”的梦想! 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父亲患了中风,瘫痪了一年之后,离开了人世。兄妹六个,我是长子,生活的担子沉重得像一座山。我曾经为了借10元钱,在别人家门口转了好几圈,手抬起三次,都没有勇气去敲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父母亲养育咱们六个孩子,在那个年代是怎样的艰难,理解父亲那些乐观神态背后所隐藏着的数不清的痛苦与辛劳。这些苦难的生活经历,成了我丰厚的人生财富。从此,面对困难或者遭遇挫折,我便多了几分从容和镇定。 “抱定目标”,“挫而弥坚”——翔宇“吃螃蟹”的教育体制改革实践,困难重重,迷雾阵阵,每当事业遭遇挫折和困难,团队情绪极度低落的时候,我都会给每一个翔宇人心中燃起希望,让每个人脸上浮出笑容,翔宇教育事业的航船,总能不断拨正航向,劈波向前。P20-22 序言 户志文终于出书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那样一个充满智慧洋溢活力的校长,那样一个在全国的重要讲坛上呼风唤雨魅力四射的教育管理者,没有自己的一本书,总让我们觉得很遗憾。于是,催他写书,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他总是说,快了。一说,就是一年;一晃,就是好几年。 终于,他的第一本书出版了。 书名就很不凡——《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出版社点名让我写序,我想,自然这也是卢志文的意思。 最早认识志文,是在1999年秋天,在江苏省召开的一次教育会议上。组织者让我为会议作一场报告,我以“教育理想”为题作了一个讲演。在对话阶段,两个年轻的校长出场了,思想敏锐,激情勃发。一个是许新海,一个是卢志文。一个要与我商榷,一个对我的观点发表评论。从此,我知道,在江苏北部,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有一所名为“淮安外国语学校”的民办学校,校长就是卢志文。 2002年,教育在线网站开张,我邀请已经是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的卢志文主持其中的一个论坛。于是,“卢志文在线——学校管理论坛”便粉墨登场。毫无疑问,版主就是卢志文。当时,在教育在线,只有他享受了与李镇西同样的待遇——用自己的名字为论坛命名。多年来,志文一直在这里深耕细作,与比他更加年轻的校长们交流对话,一群“螺丝”(卢丝)也应运而生。 2003年5月,卢志文请我给学校的老师作报告,我欣然同意。我有另一个目的,是想就此考察一下名校改制的问题。因为通过漫天飞舞的新闻报道,我知道翔宇在江苏宝应有一场公办名校转制民营的改革实践。我想通过这个个案,了解公办学校改制中的三个关键问题:一、会不会遏制教育事业的发展?二、会不会妨碍老百姓的利益?三、会不会导致国家资产流失?通过明察暗访,通过与当地官员、学校老师、附近居民、卢志文及王玉芬董事长等人的接触,我肯定了他们的探索。这次苏北之行,不仅让我见识了卢志文的教育管理智慧,还从另一个角度启迪了我这个当时在苏州分管教育在苏州大学研究教育的“官人”兼“学人”:中国如此之大,出台政策也好,探究学问也罢,千万不能想当然、一刀切,扼杀民间的教育改革智慧,应该允许民间进行各种尝试与探索。 日后,卢志文探索的脚步越走越远,2006年,翔宇教育集团在湖北监利延续了他们的改革探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还亲往考察,并予以积极的评价。这是后话。 2003年暑假,新教育实验第三次全国大会在志文的学校召开,他举重若轻,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会议的任务,也让教育界的朋友们第一次走进宝应,走进翔宇,走-近志文。而卢志文,从此也与新教育真正结缘。 2006年7月,新教育进京赶考。新教育专业团队正式组建。卢志文领导的宝应实验小学成了新教育实验基地小学,干国祥、魏智渊、马玲等一群新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式进驻宝应,在这里探索“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探索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模式,探索理想课堂的构建,“新教育开放周”等也在这里起航。 现在,志文兼任了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新教育理事会理事长和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新教育的担子不好挑。作为一个民间的教育实验,作为一个草根的教育改革,除了怀揣理想和激情的人,我们没有其他的资源,而28个实验区、852所实验学校需要专业的指导,研究院日常的工作需要开展,教育在线网站、新教育刊物需要维持,一个个担子压在肩上,志文只好牺牲本来属于他自己的休息时间。记得就在不久前,我们约好在北京商量新教育的事宜,他晚上10点的飞机来北京,在笔者家里开会到晚上三点,第二天一早,他又飞回江苏的学校,继续他的工作。 志文是忙碌的,但他不忙乱。他是十所学校的总校长,身兼新教育数职,还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他酷爱灯谜和书法。其灯谜制作水平已达专家境界,书法与篆刻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当然,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做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他管理10所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从普教到职教,师生超过了5万人。我见过很多中小学校长,管理一所学校,忙得团团乱转,但卢志文却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他善于管理和领导。他要求学校基层干部做“法家”,落实“制度第一”的管理理念;要求中层干部做“儒家”,以人为本,协调好内部人际关系,处理好学校各种矛盾;要求校长做“道家”,掌握大方向,把握大原则,放眼光,拿策略。这样,不仅领导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他把教职工例会分为五大板块:一是“艺术鉴赏”,二是“道德建设”,三是“科研论坛”,四是“时政速递”,五是“校务工作”。每个板块精心设计内容和形式,精确到分钟,精致到标点。他这样解释其中的奥妙:艺术鉴赏,提升品位;榜样引领,增进道德;科研论坛,武装理论;时政速递,开阔心胸;校务工作,指路脚下。他说,当人们沉浸在《天鹅湖》中的时候,是不会为少几块钱奖金抓狂的。关于卢志文管理学校的故事,大概可以写成比这本书更加厚的好几本来。再举几个精彩的小片段吧。 之一:校园开展告别零食活动,很多人要求“学校商店禁卖零食”,卢志文不同意。他认为,让孩子在校园不吃零食是对的,但是通过商店不卖零食这种方法去实现学生不吃零食是错的。一个人一生需要抵制的诱惑太多,倘若在几袋零食面前就经不起诱惑,那还怎么走好一生的路?应当让孩子在诱惑面前学会自我锻炼,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于是,商店里零食照卖,校园里禁吃零食的活动正常开展。学校商店里的零食慢慢地卖不动了,营业员觉得无利可图,自然不再进货。 之二:江苏孩子不喜吃辣,家长要求餐厅菜肴中不要有辣味。一贯倡导视家长为上帝的卢志文却不肯满足家长们的这一小小要求。他说,一个不能吃辣的人,大半个中国都不能去。吃辣不是受罪而是享受美味。不培养孩子吃辣是剥夺孩子享受美味的权利,更不利于提高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他安排餐厅师傅在做菜时,从微辣开始,逐渐加大辣味。看到孩子们胃口大开,辣得满头大汗仍爱之不舍,卢志文才释然地笑了。 之三:一名花工工作勤恳,兢兢业业,卢志文把他推上翔宇讲坛,宣讲事迹,号召全体教师员工向他学习,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学校还永久性地为这位花工涨一百元月工资。后来还把他的妻子请到学校工作。 之四:一名负责后勤采购的员工为学校采购10只灯泡,批发价是6毛钱一只,零售价是1元2毛钱一只,这名员工在开票报销的时候,弄了个9毛钱一只,私吞3元钱进了自己的口袋。学校毫不犹豫解聘了这名员工。卢志文在教工会上解释原因:那不是3元钱,那是30%的回扣! 之五:卢志文在集团数万名师生员工中曾经掷地有声地宣称,他的教育理想是:“翔宇人不随地吐痰!”卢志文清醒地认识到,让学生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教职员工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让大部分翔宇人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所有翔宇人都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让翔宇人在’校园里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翔宇人在社会上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让翔宇人在一段时间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翔宇人在任何时候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他说:“我们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体制创新、文化管理、人本理念、环境育人……我们有严谨的育人目标: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我们有严明的执业规范:不接受家长宴请、不收受家长礼物、不利用家长办事……我们更要有值得自豪的‘小节’:所有翔宇人在任何地方永远不随地吐痰。”卢志文把消灭吐痰“小题大做”——要建立随地吐痰者档案,长期陈列随地吐痰者名单。随地吐痰者档案没建成,情况就有了变化:校园内已基本看不到有人随地吐痰。 现在,卢志文这个民办教育界赫赫有名的“草根教育家”已经是闻名遐迩了,一顶顶桂冠也纷至沓来:十一届湖北省人大代表,扬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劳动模范,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理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民办教育十大风云人物,等等。短短11年,这个影响着无数校长的名校长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小学民办教育空间日趋逼仄的日子里,卢志文和翔宇是如何一枝独秀的? 答案就在这本看似形散的书中。怎样当校长,怎样做管理,怎样做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怎样让人生充满意趣,怎样推动翔宇的成长,怎样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乍看之下,我觉得问题一堆,什么都有。转念一想,豁然开朗,我所理解的七个“怎样”,作为本书的七辑,犹如夏日夜空的北斗七星,蜿蜒曲折,线条流畅,逻辑清晰,浑然一体: 一个不能让人生充满意趣的人,一个缺乏人生感悟的人,怎能发现和学生说话沟通交流的秘密? 一个不曾掌握和学生说话沟通交流的秘密的教师,怎么可能是一个好教师? 一个做不好教师的人,怎能做好校长做好管理? 一个做不好管理的校长,怎能推动一个教育集团的成长? 一个不能推动事业成长的人,又怎能为中国民办教育积累经验,推动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 卢志文一直很清醒。在这本书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的清醒。譬如他有这样几段箴言小语: “有可能就多做一些能感动别人的事,没有可能至少要学会被别人感动。” “有舞台就好好地演一个角色,没有舞台就静静地做一名观众。很多人的失败在于——处于舞台的中央,却做起了观众;或者人在观众席上,却把自己当个角色。” “聪明人会把弯路走直,因为他总在努力寻找捷径;豁达者不悔把直路走弯,因为他着实多看了几道风景;成功者会把窄路走宽,因为他心中装着远大的理想;失败者常把宽路走窄,因为他眼里只有足尖前面的分寸空间。” 从容,淡定,坚韧,讲大局,识大体,明大理,这是我眼中的卢志文。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大家会同意我的这个判断。 朱永新 2010年11月18日于北京滴石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