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当代有关老去和压力的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这个视角迫使(即使是无意识的感觉)我们在老去之时需要一番脱胎换骨。以这种方式,压力既可以是让你更早死亡或过劣质生活的基本凶手,也可以成为不断增长的自由和一种全新而深刻的、自由的帮手。 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神经学布鲁斯·麦克尤恩(Bruce McEwen)专门研究了环境和生活方式在老去过程中对我们的身体和大脑的影响。他发现在老去的过程中,显著的、持续的压力会对你的交感神经和下脑丘一垂体一肾上腺轴(这个系统把大脑和身体连接起来)的细胞造成同等伤害。大脑前叶接收到受伤的信号后就会迫使个人和灵性的增长停留在细胞的水平。 因此,如果你正处于某种持续性的负面压力下——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缺乏睡眠,也可能来自于破坏性的饮食,还可能来自于你难以负荷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沮丧——你的大脑前叶和部分边缘神经(它们使你控制你的情感)就很有可能通过驱使你改变你的状态或者采取可以应对压力的新措施来应对你正在承受的负面压力。你或许会忽视你的大脑所作出的对抗压力的决定,甚至变本加厉地任其存在——也就是说,你忽视你的细胞所承受的压力,而且我行我素地继续那些不良习惯——但是你的细胞、你的身体以及你的脑前叶还会坚持把你推向新的决定、推向新生的。如果你不正视自己的年龄,对细胞的抱怨充耳不闻,长此以往,你身体的某些部分就会放弃,然后你的大脑就会时常感觉昏昏沉沉,而你的睡眠也会更糟,直到有一天你开车撞到一棵树上、心脏衰竭或者中风。 你的身体和大脑在基因上就是以这种自我调整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神经学家史蒂夫·科尔(Steve Cole)已将身体和心理压力纳入了基因研究领域。他的研究显示我们的身体细胞反映了基因的成长,而我们的基因对于任何明显伤害我们的压力,无论是精神压力还是社会关系的压力,都是极为抗拒的,特别是50岁以后情况更是如此。由于50岁之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不再和以前那样有弹性,而且我们的免疫系统也不再和青壮年时期一般强壮,因此那些位于额叶和颞叶能让我们生机勃发的中枢神经,这时就必须要活跃起来保护我们。而只有我们在有意(或无意)地寻求一种老去的新精神、一种新的自由、一种更轻快的生活方式的时候,这些中枢神经才显著地活跃起来。 这样寻求的目的并非要过一种完全没有压力的生活——根本不存在那样的生活。生活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压力,我们也不可能避免所有危机。即使你在50岁以后努力减少生活中的压力,但你可能和我以及很多人一样,仍然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仍然做志愿者服务社区,仍然要抚养孩子到20多岁甚至更大,仍然要照顾你的父母和配偶的父母,然后当所有这些工作中出现危机的时候,你都需要去处理。寻求化解压力的新办法并不是让你穿上防弹衣。压力和危机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你从内心渴望从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那么你就能感觉到自己的细胞、身体和神经系统都在努力将你导向新的自由,而这种新的自由不再有你不需要的压力。你就会听见自己的生理、心理系统和细胞组织在说:“如果我要在未来几十年生气蓬勃,那么我就必须把那些正在伤害我的压力清理掉。”而且它们给你施加压力:“如果你不这么做,那么在老去的时候,你就很可能会患上精神疾病(纵使你在生理上没病)。”科尔博士特别指出:年轻的时候,那些为压力所伤害的细胞具有自行修复功能,但是一旦上了年纪,那些老化的细胞一旦遭到压力的伤害就难以再修复了。更麻烦的是这些再也不能修复的基因还可能变异,比如我们目前所知道的IL6基因。而这项与年龄相关的基因变异会导致大量的精神疾病。如果我们50岁以后还生活在很大的压力之中,那么这些压力就会一直攻击直到我们提前死亡,或者细胞不堪重负从而使得我们的后半生变成一场与精神疾病的持久战。这些精神疾病包括抑郁、躁狂和痴呆,对此我们本来可以避免一部分的。 鉴于此,你自然而然会生出“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我相信那正是蓝色地带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用心去寻求自由的原因(我希望在你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一旦走过50岁这个里程碑,我们就站在了两个世界之间的门槛上——成年和老年。我们的细胞、身体和大脑对于这个门槛的感觉只是精神上的,感觉它非常真实但却有点虚幻。压力可以创造重生因而迈向新生活的机会。如果我能有所准备地过渡到这个新时期,那么我们就会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神经上感觉到“更少的压力”。从精神上讲,那种感觉就像自由。 “为了不落在后面,我和我丈夫一直都在竭尽全力,但这让我们疲惫不堪。”59岁的伊莱恩(Elaine)在调查中写道,“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们准备卖掉房子。我们的生活在缩小。”62岁的保罗是这样写的:“我曾经凡事求全责备,很多人因此远离了我,现在我正在学着放弃这样的苛求。我正在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正在放手一些从前认为很重要的事——如今,我很难理解为什么我曾在这些事情上花了那么多时间。”接受我治疗的一位55岁的客户说:“我现在比以前有耐心了。我不得不这样。过去我一直很急躁,这简直要我的命。”另一位61岁的客户说:“我的工作的的确确在杀死我。我必须找一个解决的办法。”还有一个51岁的客户写道:“我们必须结束这场婚姻。这对我和他都有好处。”参与调查的人和接受我治疗的客户都感觉到自己需要改变态度,有些则想要改变两性关系。他们普遍感受到了一种召唤,召唤他们从那些正在扼杀他们的事情中解脱出来,从而走向自由的新生活。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圣人来到海边,他在海岸边坐下来,然后用一把刀割自己身上的脓肿和烂疮。他一片片地割,一边割一边把割下来的东西扔到海里。这些东西一碰到海水,就变成鱼鳃和鱼鳍游走了。这位圣人割完所有的脓肿和烂疮之后,便离开了大海,回去过他的日子,从此感觉身心更轻松洁净,如获新生。在我看来,这位圣人是因为从内心感觉到自由的渴望,然后才来到海边的。由于感受到了那样的渴望,因此他采取了行动:把从前积累在身上的脓肿和烂疮(长期压力所致)统统清除掉。这位中国圣人以实际行动把自己从压力中解放出来,因而改变了自己。P9-11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停下脚步,听听生命的低语,你找到自己—直在寻找的东西了吗?——这样的对于生命意义的问询,也许并不仅仅适用于老去的人,同样适用于还年轻的我们!因为正如书中所言,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生命和老去,我们就能够把整个生命变得强大、美丽,踏上一段释放灵魂的旅程! ——内在空间主编刘芬 充满了实用的小窍门,可靠的科学依据,以及能够鼓舞和激励你的故事。 ——丹尼尔G.阿门(DanielG.Amen),医学博士,纽约时报畅销书《用你的大脑改变你的年龄》(Use Your Branr to Change Your Age)作者 生命真的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更加富足和幸福,你只需要先在脑中搭好正确的框架,而这正是格里安在这本杰出的作品中帮你做的事。 ——克丽丝汀·诺思拉普((Christiane Northrop),医学博士,《更年期的智慧》(The Wisdom of Menpause)作者 一部真实可靠、见解深刻的著作。在他这本精彩的新书中,迈克尔做了他最擅长的事情——探索人类精神的深度。 ——南希L.斯奈德曼(Nancy L.Snyderman),医学博士,NBC新闻首席医学编辑 既是实践之旅,又是灵性之旅。我对每位五十岁以上乃至接近五十岁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罗纳德K.亨利(Ronald K.Henry),男性健康网主席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杰作,也是一本五十岁以上人士和需要照顾此类人士的人必读的作品。 ——威廉S.波拉克(William S.Pollack),哈佛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真正的男弦》(Real Boys)作者 后记 无论你的年龄有多大,即使你觉得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每一天,你仍然有机会做一件别的事,那是你生来就要去做的。即使在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仍然在改变、转化和成长,因为即使到你最后一次呼吸的时候,你仍然在改变着别人,帮助他们转化,帮助他们成长。直到死前我们都是活着的,即使我们死了,我们的力量仍然在世上。 ——吉姆·麦克尼尔(Jim McNeil),医学博士(MD),以12部日志记载了自己在60多岁、70多岁、80多岁期间的灵性人生,直到2008年去世。 吉姆·麦克尼尔是我的朋友,他也是一位精神导师,和我一样,他也很喜欢文字。多年来,我们常常在一起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起大声阅读并且讨论他的日志。他是在妻子维奇(Vicki)死于肺癌之后开始写这些日志的。20年来,这些日志是他的精神伴侣。写日志是他退休以后最享受的事。他一边写,一边照看山里的家和土地,同时和子女孙儿们待在一起,又支持很多重要的慈善事业,积极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导师。吉姆在人生旅程的尽头,把很多他灵魂中的宝藏都传递给了我,而且帮助我踏上自己的灵性之旅。 我希望在本书的结束的时候,你也踏上了老去的奇迹之旅。我深深地相信这本书的力量远远比一个博客、一篇文章要大得多。书以一种只有更大的作品才能够的方式携带着灵魂。书是你我共同度过的一段很长的时间,其中有一种我们需要来庆祝甚至保护的力量存在。68岁的诗人罗伯特·汉斯(Robert Hass)这样说:“如果那种力量可以作为人类需要用来代表自身的力量,而被读到本书的读者感受到的话,那自然很好。那种力量成为他们经验的象征,表达了他们可能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使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做事、通过这样做深入世界并改变世界,最后还将保护并歌颂他们的存在——至少他们不会无声无息地走过。” 站在新千年估量并理解我们老去的几十年,我们这些年过50的人当然不会无声无息。我们有自己的声音,也应该选择歌颂这种声音。我们是有巨大价值的长者,而这价值主要在于精神而非物质。我们的价值是精神的胜利,而不是物质的霸权。作为长者,我们现在对慈悲同过去对成功一样感兴趣。作为长者,我们身体的血管渐渐失去了力量,但是对于在血管里流动的酒,我们可以感觉到以前所感觉不到的浓度。 我希望从现在起,你带着新的目的朝前走,这个目的超越了中年危机,在中年危机之后的几十年,不要漫无目的地在中年与死亡之间游荡。老去的奇迹比青春还要重要,而且比那种伴随着无形空虚的中年危机更为要紧。在前文中,我引用了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她对自己的电影《希望之春》(Hope Spring)的访谈中所说的话,她说的就是关于老去时看法如何改变。在有关这部电影的访谈的其他地方,文章年轻的作者称63岁的斯特里普和她的合作者65岁的汤姆·李·琼斯(Tommy Lee Jones)为“中年”夫妇。读到这个说法时,我特别问了一下:“真的吗?63岁和65岁是中年吗?”到了斯特里普和琼斯拍那部电影时,我相信他们已经进入了老去的几个阶段一一以他们的情况,应该进入了独特期。为什么不享受老去的奇迹呢?为什么要假装这些美丽而杰出的人尚未发现他们老去的奇迹呢? 随着我们继续往前,去往每一个老龄社区,我希望我们会一致同意不把自己的年龄看做“中年危机”,那是年轻最后的一口喘息。那样我们就不会在之后漫长的几十年只是变老。相反,我希望我们此时就可以看到我们通过生命和灵性的奇妙在实现自我的转化。我们的人生不断经历火与冰的洗礼,经历灵性的堕落和升华,充满了家庭危机、经济问题和爱情危机,经历失去、疾病、痛苦、快乐、欲望、放弃和死亡。所有这些经历构成我们的人生之旅,在此旅程中,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得到了考验和净化,因此我们活在世上的真正价值得到澄清。 我们会在不同时间出现在这趟旅途中,我们应记下或者重新认识我们的洞见、我们的故事以及我们的回忆。让我们把人生当做一首平静而荣耀的歌,并看着自己此时如何表现,而且比以前更自由地活着。“中年危机”“老龄”以及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不错,他们并没有摧毁灵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的故事远远比这些词要丰富和有价值得多。与我们即将经历的相比,它们只是一些琐碎的词。 你和我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灵性的长者。我们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长者——我的父母和你的父母所希望我们应该成为的人。让我们庆祝这一点吧,无须为变老而难过,我们应该带着自由和爱的感觉。医疗奇迹让我们比以往的人活得更长,这本身就让我们感觉到生命应有的奇妙与美丽。当死亡来临时,不论我们承受过怎样的痛苦,享受过怎样的快乐,也不论我们在21世纪处于何时何地,但愿我们已经找到了此生的宝藏,并将这些宝藏传给下一代,正如大自然对我们的召唤。 目录 译者序 我们该如何老去? 前言 老去的奇迹 第一章 从成人成长为长者 健康地变老 压力促进新生 不再染发,让它来吧 精神基石——朋友圈 让我们成长为长者 人生第二种自由 第二章 第一阶段:转化期 50岁是个分水岭 变老三部曲 曲1:转化 更年期:转化的呼唤 知天命而无畏 杯弓蛇影 第三章 独特与涅槃 曲2:独特 发现你独特的遗赠 长者的博爱 奉献与快乐人生 男人与女人的独特期 曲3:涅槃 精神的涅槃 最终须放下 “摩西离歌” 第四章 男人女人一同老去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两性冲突的本质 两性之间的七种差异 随着年龄消失的差异 请帮助男人更好地老去 第五章 不要太独立,也不要太亲密 亲密而又独立的艺术 老去的性与适度的距离 忠诚背叛和“单偶基因” 爱一个人的新方式 第六章 祖辈的惊人大脑 奇妙的祖辈大脑 祖父和祖母有何不同? 祖辈讲述的珍贵故事 健康型压力与有害型压力 老司机健康上路 第七章 第二次人生 “伊娃之歌” 再度领悟的精神涅槃 第二次人生永不终止 第八章 临终与死亡的奇迹 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临终与精神的涅槃 守护死亡的奇迹 直面我们对弃置的恐惧 死亡的八种修习 “凯西之歌”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书目 关于作者 关于格里安中心 序言 不论如何恐惧,如何想方设法地抗拒,但不可避免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 在尊老尚齿的中国传统观念里,老去不仅是一件自然到无需担忧的事,而且几乎让人心怀期待,因为年长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很高。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是古代先哲教给我们的生死观。 但在今天,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已经相当陌生。现在的人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害怕变老。这本身也无可厚非,因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基本上都是指向年轻人的,“老”这个词甚至成了某种忌讳。 一个人老了,还没有死,但却感觉自己没用了,感觉被社会抛弃、被人生抛弃了。现代社会看不见老人,因为他们就像墙角的影子,无声无息地存在。这可能是我们怕老的心理原因。 当然,也有很多“老当益壮”的人,每天很积极地与身体衰老抗争,热情地锻炼身体。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让人乐观,但是除了保持不生病的体魄,我们是否关注过他们的灵魂? 刚刚拿到《第二次人生》这本书时,我有一种宿命的感觉,或许也是因为害怕老去,我常常在想人该如何老去,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在街头看到老人们寂寞的身影,我心里都禁不住悲凉,因为他们的老去看起来如此残酷,死亡的巨大阴影已笼罩了他们。再看看那些拼命健身和养生的人,貌似持有一种乐观的老去态度,实则这种心无旁骛地紧紧抓住终将失去的身体,正是对老去的拒绝,是对死亡的逃避;即使把生命再延长10年、20年,乃至数十年,最终我们仍然要去面对老去和死亡。老去真的这么可怕吗?有没有一种老去的精神,它可以带领我们拥抱老去,指引我们探寻生命灵性,并且与死亡对话? 《第二次人生》这本书大胆而深刻地触及这些重要的问题。作者迈克尔·格里安超越了养生的层面,而从精神和灵性的方面,非常细腻而有力地让我们直面老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精神和灵性的眼光,老去不再是一个走向死亡的绝望过程,而是我们在履行完人生的责任和义务之后,重新获得清闲和自由的一段旅程。这段旅程意义重大,因为当身体的门在衰退中慢慢关闭时,灵性的门便悄然开启。踏上这段灵性之旅,我们可以遇见真实的自己,死亡也不再是个结束,而是融入宇宙的奇迹。 作为一部可以伴随你老去的精神指南,本书不仅引用了作者在美国担任家庭精神治疗师时的很多真实案例,而且还大量吸收了世界前沿的心理科学、神经学以及有关老龄的专门研究成果。在每一章的开始,作者都写了一段优美的冥想文字,读者可以就此冥想,更可以照此写出自己的冥想文。另外,书中还引用了不少世界上最优秀诗人的诗作,比如鲁米、里尔克、聂鲁达等。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以灵性之光,照亮了50岁以后人生的诸多阴暗面。首先是更年期。我们都知道更年期的可怕性,它可以让你变成另一个人,一个失控的神经质。作者首先从科学角度剖析“更年期”这个怪物,认识到这期间人的种种异常实则是身体激素等在作祟。但是了解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因为很多人依然无法接受更年期带来的身体上的没落。而作者却说,更年期的人从身体到心灵的不适,其实是一种灵性的呼唤,是我们从世俗人生蜕变为灵性人生所必须承受的苦难。 其次是两性问题。不要以为人老了就不再需要性,不再需要爱情。虽然更年期之后,生理性激素水平会大大下降,可“性”仍然是每个人所渴望的。试想一下,50岁之后的老夫老妻,他们之间还有多少欲望和热情。作者就举了不少五六十岁还闹离婚的夫妻案例。到处都有这样的夫妻,两个人谁也无法再忍受谁。怎么办呢,此时人生又该何去何从呢?本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专门谈到了两性关系,前者探讨男人和女人在老去时的差异,这是两性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后者则讨论如何用一种亲密的关系保持爱情之树长青。 本书讨论的老去过程,其年龄范围从更年期一直到死亡。我们常常觉得一个人退休了,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淡出了人生,但是随着现代人寿命变长,退休以后还有数十年的人生,难道这数十年我们就在伤逝和空虚中等死吗?所以作者说,其实更年期之后开始的是另一种人生。我们完全可以用前半生的辛苦劳碌,以及在人生风雨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把身体衰退的后半生变成灵性之旅,探索生命的意义,最后平静地面对死亡。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人还会经历身份的再次转变,即成为祖父母。祖父母对孙子的隔代之爱往往超过了对自己子女的爱,他们的爱变得异常温柔和深情,在子女们看来简直是溺爱。对于这些,作者也有理有据地给出了科学的看法,即人在成为祖父母之后,大脑会发生特别的改变。而对幼小新生命的爱,也可以让老者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感受到死亡的崇高和意义。 善吾生者,所以善吾死也。洋溢在全书字里行间的,是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敬意。正因这样的热爱与敬意,本书才能成为一位指引我们后半生的精神导师,才能让我们学会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惧,把老去变成一个奇迹。 王亚鸽 2014年2月 广州 内容推荐 迈过中年,不只是健康方面,人们会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变化。要如何做才能有幸福而又充实的后半生? 《第二次人生》作者资深咨询师、人生哲学大师迈克尔·格里安带来了实用而又深刻的指引,包括对大脑、身体、两性研究的科学成果,以及家庭矛盾中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还有发人深省的冥想练习等。 50岁之后的我们或我们的长辈,在人生的转化期、独特期和涅槃期,将有机会成长为“长者”,而非简单地老去。 《第二次人生》为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后几十年要如何幸福度过。 编辑推荐 事业稳定了,孩子养大了,下面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抱孙子?继续打拼?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为了事业拼搏、为了家庭奉献。“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让迈过中年的我们疲惫不堪。但是现在,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从“成人”成长为“长者”。 这不只是生理的变化,我们将要开始“第二次人生”。《第二次人生》作者、人生哲学大师迈克尔·格里安为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后几十年要如何幸福度过:如何对抗长期积累的不健康的生活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而高质量的两性关系;如何与子女、孙辈和睦相处;如何发展和运用奇妙充满智慧的头脑——“祖辈脑”;如何面对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