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道路网络,它还是一条传统物流的黄金通道,实现了欧亚大陆的商贸流通和互通有无;也是一条人类文明的纽带,实现了四大文明的交汇,推动着人类文化的扩散、交流和融通;更是一条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营养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创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
这一条被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的道路,虽然直至西汉张骞“凿通西域”才正式开辟,但是,早在新石器时代以来,亚欧间的彼此交往与文化交流即已开始。彩陶之路、玉石之路、皮毛之路、青铜之路等等,都是人们对早期中西交通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形象概况。那么,从先秦至两汉间这条黄金通道是如何探索、发现、形成和畅通的?翻开雍际春、孛鹏旭编著的《条条道路走罗马(先秦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一书,你会找到答案。
“中国古丝绸之路”共六卷。全套书稿以时间为序,对先秦时期丝绸之路的滥觞,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五代、宋、辽、金、西夏时期纷繁背景形成的“丝绸之路”上的别样景观,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扩展,明朝水陆丝绸之路的经营,清代丝绸之路的衰落及现代人文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复兴及其前景作了全景式的再现,以历史变迁中的人文景观为大的历史背景和叙述主体,整体、全面地展开对古丝绸之路的研究与叙述,是集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读物。
本书是该套书中的《条条道路走罗马(先秦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分册,由雍际春、孛鹏旭编著,描述了先秦时期丝绸之路的滥觞。
在高拉遗址晚期的乌鲁克建筑层和杰贝尔阿拉达遗址出土的青金石遗物,已经证实了乌鲁克时期美索不达米亚与更东面地区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种半宝石石头(青金石)仅产于阿富汗北部的巴达克中和更东面的矿坑。
当地的青金石作为贵重的宝石,被波斯帝国以高昂的价格销往西亚,又经过两河流域进入安纳托利亚高原,换取那里的矿产,再向西到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这种宝石进入富裕的希腊城邦曾大受欢迎,可以换取当地的橄榄油和工艺品。这条贸易之路盛行于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之间。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所发现的青金石和印度印章石在这条道路上的存留,证实了这一玉石之路的存在。至于这条道路的具体路线,克劳福德进一步提出了大胆的猜测:
我们并不清楚青金石是如何到达美索不达米亚的。似乎存在着三条可能的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从矿坑向西到达里海东南类似于希萨尔这样的地方。最近的调查工作已经表明,那里是一个青金石制作遗址,从这里开始,这种路线可能沿着后来变成由中国出发的伟大的丝绸之路的线路行进,并经迪亚拉谷地到达巴格达。
这里所说的中国丝绸之路当然是以后才开辟的。这样说来,在丝绸之路尚未开辟之前,在今中亚到西亚之间,已经存在着一条玉石之路,它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方汉文指出,这条贸易之路的东端是印度河流域,这里的物产很早就进入两河流域并运入西方。物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宝石和印章石,另一类是动物及其附属产品,如象牙、类人猿和孔雀等。这些西亚没有的奇禽异兽和珍稀之物,成为王公贵族炫富的标志而大受欢迎。从公元前3000年起,印度的印章为人所知。这种印章主要是陶泥制作,也有石刻的。由于印章形态多样,既有动物图案,也有古代文字,传入西亚后,成为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新宠,作为一种工艺品被广泛收藏。受其影响,西亚也出现用硬度较高的沥青制作的印章,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和商业活动中,成为他们重视法治与信用的重要标志。
除了阿富汗和印度的宝石等物产向西亚和地中海流通之外,地中海、西亚的物产也同时流向东方。如从萨马拉文化起,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矿石与金属器,特别是铅、铁沙等,还有制成品铅碗、别针、珠宝等源源不断南下进人两河流域,从巴格达以北的梭万遗址直至南方,最远到达波斯湾和印度。
在西亚东传的物品中,还有椰枣。椰枣是西亚的特产,它培植于公元前3000年。海湾地区夏季炎热少雨,土壤含盐分较多,椰枣最适宜这样的环境,于是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特产。椰枣肉可以食用,其所含大量糖分可以成为调味佳品,树叶纤维粗长,树干又是木材,故而是西亚地区难得的珍贵植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椰枣开始向外大量输出。由于波斯居于中国、印度通往西亚的中间,故椰枣东传被波斯所垄断。波斯居间从西亚贩椰枣至中印,又从中国运丝绸至西亚,两头牟利。也正因为椰枣是经波斯而传人中国,故在中国早期文献记载中,都将椰枣称为波斯枣。
季羡林说:“文化一旦产生,就必然交流,这种交流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由于文化交流,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才能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才能形成今天世界上万紫千红的文化繁荣景象。”所以,“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从细石器时代欧亚间人类克服各种限制,在早期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努力和成绩中,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P16-17
文明交汇的永恒雕塑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各个文明板块之间的一条自然地理通道,这条自然地理通道由于各文明板块之间的频繁交往逐渐成为一条物资与人文的交流通道。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率先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在这条通道上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持续时间很长的东方丝绸贸易历史,这种贸易甚至影响到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此后,“丝绸之路”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并被接受。
这条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陆路大通道,东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中上游地区,向西越陇山,渡黄河,穿河西走廊入新疆。此后,主干线路分为南线和北线:南线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侧穿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北线沿天山北麓到伊犁河谷,再到达中亚河中地区,由此一直到伊朗和地中海等地。对古代中国人而言,这两条线路各有使命,南线主要输入佛教以及其他物品,北线主要输入良马、香料和其他物品。另外,尚有围绕主干线形成的辅助线路穿插在主干线左右两侧。其中有沿洮河进入青海通往西藏的唐蕃古道,有从阴山通往北部草原地带的草原通道,还有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侧经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或者到中亚的通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来自各个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漫长而复杂。可以说,这是海路开通前地球上最重要、最繁忙、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一条物资交流和文明传播的通道。早在远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就已开始,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如小麦通过中亚、西域传入中国黄河流域;中亚和西域的玉器也时常出现在中原地区的上古墓葬中;古代希腊文献称中国人为赛里斯(seres),其意有“丝”的含义;等等。
见于史籍记载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开始于汉武帝时期,这根源于河西走廊的开通。河西走廊是黄河以西一条长达一千多公里的自然地理通道,它东接中华文明发源地黄河中上游地区,西接西域各民族,承东启西,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其北侧的蒙古高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地,南侧的青藏高原为西北各游牧民族的游牧地。南北两侧的游牧民族如一把钳子紧紧夹住河西走廊,各个民族都在争夺对这条道路的控制权,谁成为河西走廊的主导者,谁便可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汉朝开始,或者在汉朝以前,走廊上从来都是战火连绵,马蹄声碎。汉武帝通过遣使通好和武力征伐,文武并举,终于打通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移民实边。从此,驿站逶迤,边卒戍守,烽燧相望,信息畅通。丝绸之路也成为给各方带来巨大利益的黄金通道。
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华文化和域外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这种交流有经济上的交往,也有精神上的交往。经济交往使各地物品你来我往,互通有无,如中亚、西亚等地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乃至东亚人们的日常饮食;而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和其他奢侈品运往异域,以后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也经由这条通道传入中西亚和欧洲,推动了其他文明板块文明形式的变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商旅往来,熙熙攘攘,调剂余缺,各得其利,与各种看得见的物资一同彼此通达的是看不见的精神涓流。宗教思想、语言、文字等,在看不见的相互的精神流动中,产生的效应丝毫不亚于物资对沿途各地带来的变化。在两汉交替时代,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文化交流成果;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火频仍,各种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甚或,你方登台尚未开口我已登台亮相了,而无论哪方势力,无论哪个民族,却都以弘扬佛法为己任,在长达数百年的乱世,来自异域的佛教却在中土得到了长足发展;到了唐朝,玄奘远赴印度取经,带回大量佛教梵文典籍,译为汉文后,使得佛教的传播更广泛,影响更大,从此佛教与中华本土文化融合,深刻影响了中国本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佛教传入的还有佛教石窟艺术,这些石窟艺术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沿线,又向各地辐射开去,将佛教石窟艺术扩展到大半个中国。在丝绸之路沿线开凿的规模宏大的石窟,按开凿时间依次有: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至9世纪完工,延续时间数百年之久,反映出佛教由西向东传播的历史;敦煌莫高窟石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中期,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元朝末年才停止兴建;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后期,经过隋唐兴盛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仍有开凿和重修。这些佛教艺术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得到很好的保护。
丝绸之路也是伊斯兰教传播的主渠道之一,因此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地成为穆斯林的主要聚集地。伊斯兰教的传播改变了中亚、中国西北等地部分民族精神信仰的历史。明清时期,居住在丝绸之路沿线、横跨西域和中亚的蒙古人建立的察合台汗国由信仰佛教而逐渐伊斯兰化,大大加速了伊斯兰教在西域和中亚的传播,使伊斯兰教成为在西域和中亚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
在西亚、中亚和中国西北等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中,语言文字的交流更是广泛,如回鹘文、吐鲁番文等,都有各种民族语言的交流痕迹,都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各文明的内容,促进了各文明的进步。至今在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各种遗址,它们是文化交流的成果,它们也见证了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
文明发展到今天,文明的进步让我们深怀感恩之心回望我们走过的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从东方到西方的路,也是一条从西方到东方的路,无论从东到西,还是从西到东,它都是一条从远古走到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的路。这条路上有驼铃声声,有战马嘶鸣,有殉道者的忠诚,有边关戍守将士的坚韧,有争战的铁血呐喊,更有祥和的歌舞摇曳。这一切。共同汇聚成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一条路——丝绸之路。
没有过去,就不会有今天;过去是今天的前因,今天是过去的后果。文明发展到今天,许多过往的东西都显得过时了,但,丝绸之路却永不会过时,它只是以新的形式,承担着新的、更伟大的使命。习近平主席的中亚之行,给世界发出了明确而响亮的信号,丝绸之路的再度繁荣,已是眼前风景。
沟通,交流,包容,发展,这是丝绸之路的基本宗旨和基本品格,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密码。
“丝绸之路三千里,文明开启八千年。”这是对甘肃山川形胜和文明景观的真实而准确的概括。漫长的丝绸之路,仅在甘肃段,也算得上是漫长的。丝绸之路对过去的甘肃,对现在的甘肃,对未来的甘肃,都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本着这份使命,甘肃省有关机构策划组织省内学者撰写“中国古丝绸之路丛书”,出版方不以我们为浅陋,令我们具体主持此项工作。接受任务后,真可谓如履薄冰,夙兴夜寐,生怕有负重托。好在有志于发扬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学人在所多有,倡议一出,应者踊跃。作者团队很快组建,均为当代陇上学人在此领域的一时之选。接着,就编撰体例,学术规范,文字风格,等等,撰稿人与出版人,再三磋商,一一确定。随后,各位同仁不分寒暑季,哪管昼与夜,心心念念都在丝绸之路上,而出版方,则是求道在先,谋食于后,多方筹集资金,组织精兵强将,为丛书的结撰和出版不遗余力。图片方面,除作者已有的外,范宏伟、高丽、高延滨、胡同庆、王玫、王文元、张润秀等诸多老师也鼎力相助。一晃三年,其中甘苦,当事人自知之,而这正是出版人与撰稿人精诚合作的结晶。
如今,丛书出版在即,万千思绪,尽在言难尽意之序文中。“唯有愚忱向天地,愧无华章悦豪客。”出版人、撰稿人虽已尽心尽力,却难尽善尽美。弘扬丝绸之路文明成果乃是社会各界同道者的长久事业,而来自同道者的真诚批评,我们也会视为此丛书的连带成果。
马步升
2014年10月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不过100多年的时间,而这条沟通欧亚非、连接数十国的交通大动脉却已经存在和运行了2000多年之久。2000多年来,古老的中国与丝绸之路途经的亚非欧各国及其周边国家,经由丝绸之路而紧密联系起来。它既是古代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寻求对外开放的成功之举,也是古代欧亚非传统区域合作乃至世界合作交流的中心舞台。
这条沟通亚非欧的古代黄金通道被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引起中外学者、探险家的极大热情和广泛关注,成为百年来人们热衷探究的显学。在那尘封已久的丝路古道上,一件件影响中外历史进程的大事,一条条曾经繁忙而鲜为人知的古道,一个个为开发丝路和贸易往来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一段段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历史佳话,一次次文明碰撞与民族融合,一种种已经消逝的民族、语言与文化。一座座古城、石窟和宗教建筑遗址,一处处驿站、作坊、墓葬等遗迹,无数丝绸、金属农具、兵器、货币、装饰品、文书等文物,经过中外探险家、科学家与学者的不懈努力和认真求索而初显其庐山真面目;但更多有关丝路的历史细节和新问题、深层课题又伴随人们探讨的深入而不断被提出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还有许多以前未曾涉及而现在亟须研究的新情况需要人们做出解释和回答。因此,关于丝绸之路仍然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需要在多方面进一步深究的重要话题。
那么,丝绸之路何时形成?丝绸之路形成之前中西之间何时开始了彼此联系交流的探索?中国是怎样打通和经营丝绸之路的?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又是怎样开发经营这条道路的?历朝历代丝绸之路交通是怎样发挥作用,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中西交通、贸易、文化、物产的交流是怎样进行的?各国、各民族、各文明和各宗教之间是怎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融通的?丝绸之路对中西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丝绸之路对于发起国——中国古代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丝绸之路究竟在多大程度和怎样的层面上影响和改变了古代世界?……这一系列复杂而饶有趣味的问题,需要人们进一步挖掘、探究、揭示和解释。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和愿望,本书以先秦至秦汉时期为时间尺度,重点探讨先秦以来中西各国文化交流与交通的早期发展和丝绸之路正式开辟的具体过程两个问题,以期揭示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最初形态。这两个问题在丝绸之路诸多问题的研究中,无疑具有基础性意义。
为了完成书稿,我们于2013年8月沿丝绸之路对河西走廊和青海部分地段进行了考察,不仅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稿,正是我们在考察、查阅文献资料和参考一些现当代学者的论著并充分吸收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初步探索和研究心得而编撰成稿的。由于统一体例的限制,对现当代学者的论著、论文、成果的参考引用,未能在书稿中一一注明,而只是在书末列出了主要参考书目,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在此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感谢,并请予以理解!本书的篇目设计、统稿、绪论以及前四部分内容由雍际春完成撰写,后四部分由孛鹏旭完成撰写。
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丝绸之路虽然是一条沟通中西的交通商贸通道,但其功能、作用和意义却既是多重的,也是广泛、持久而深远的。丝绸之路之于中国,不仅打开了对外交流开放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舞台,而且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汉唐大一统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多民族国家的成长、不同文明间火花的碰撞、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商业贸易的密切往来、宗教与艺术的扩散传播等,可以看作是丝绸之路对于中西沿途各国产生的共同影响,所不同的只是时间长短和影响大小有别而已。在本书完稿之时,恰逢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和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大战略举措。鉴古知今,在今天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重新焕发青春和大放异彩。因此,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希望通过本书的介绍,能够加深大家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和认识。
著者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