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养生》以医易相通为契机,抓住人人都关注、力求通过日常生活求得自我保健、健康长寿这一养生主题,分五篇进行了阐述。
《医易篇》就祖国医学在周易八卦,阴阳五行学说启迪下所形成的养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新成就作了阐述,并介绍了影响健康和寿命的“生物钟”及“寿命钟”等,使人明了得病的缘由和祛病的机理基础上,掌握自我养生保健的钥匙。
《颐养篇》主要讲人体的自我颐养,既讲了人体“硬件”(五官四肢和五脏六腑)的自我颐养,又讲了人体“软件”(精、气、神)的自我养护,使人们在了解自身脏器机理和功能的基础上,掌握自我养生保健的钥匙。
《调养篇》主要联系季节、环境、就人们起居、饮食、睡民和房事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调摄,进行了阐述。
《防治篇》主要讲抗老防衰、防病治病的机理,着重介绍了科学简便的自我测病方法,为人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测病和防病治病提供借鉴。
《免疫篇》阐述了免疫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为人们通地日常生活改善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提供指导。
“与其花很多钱买真假难辨的养生保健品,真不如买本这样的书!”这是许多人在看了《周易与养生》一书后,所发出的感叹。《周易与养生》于1994年出版后,荣获首届国际人体科学大会优秀著作奖,《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读者导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均作过介绍,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欢迎。作者因此曾应邀到“第七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并到许多老年人大学讲授相关内容。本书系作者应广大读者的要求,适应越来越多的民众自我保健的需要,在原书的基础上,总结个人和大众自我保健的切身体验,汲取中外医学、养生学的最新成果,加以修改、充实和完善而成,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便于掌握和实用。
“生生之谓易”,“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这是唐代著名医家和养生家孙思邈和明代张景岳的至理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蕴含中医学之大道。“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说,不通晓易学的人,是无资格谈论医道的。不论从易学和中医学的科学蕴义、学科发展来看,还是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医的临床实践来看,中医与《易》都是相通的,即相互渗透、相互为用的。本书正是从周易、中医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并汲取当今中外医学的最新成果,来谈论养生的,因而题目本该叫《周易医学与养生》,考虑到书名不宜过长,故简称为《周易与养生》。
《周易与养生》以医易相通为契机,抓住人人都关注、力求通过日常生活求得自我保健、健康长寿这一养生主题,分五篇进行了阐发。
《医易篇》就祖国医学在周易八卦、阴阳五行学说启迪下所形成的养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新成就作了阐述,并介绍了影响健康和寿命的“生物钟”及“寿命钟”等,使人明了得病的缘由和祛病机理基础上,掌握自我养生保健的钥匙。
《颐养篇》主要讲人体的自我颐养,既讲了人体“硬件”(五官四肢和五脏六腑)的自我颐养,又讲了人体“软件”(精、气、神)的自我养护,使人们在了解自身脏器机理和功能的基础上,掌握自我养生保健的钥匙。
《调养篇》主要联系季节、环境,就人们起居、饮食、睡眠和房事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调摄,进行了阐述,既科学明了,又联系实际,对许多习以为常和似是而非的陋习和偏见,作了澄清,为人们平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养,提供参照。
《防治篇》主要讲抗老防衰、防病治病的机理,着重介绍了科学简便的自我测病方法,为人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测病和防病治病提供借鉴。
《免疫篇》阐述了免疫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为人们通过日常生活改善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提供指导。
附录则辑录了中国历代养生家、尤其是一些老寿星所谈论的养生、长寿诀窍,使人们坚信健康长寿是人人可以追求,而且有希望达到的目标。
本书不同于其他图书的特点主要有:
一、既不同于一般专讲《周易》的著作,又不同于一般专讲医道的著作,只是在医学与《周易》相关的内容上进行讲述;
二、在医学与易学的交接点上,时时处处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谈论养生,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三、全书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即什么是养生、为什么养生、怎样养生,联系实际。就理论事,以例明理,既富有科学性,又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和耐读性;
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密切结合现代医学和养生学的最新成果加以分析说明,故有很强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参考、汇总了相当广泛的文献资料,借鉴、汲取了相关研究成果的诸多精华; 六、文笔生动,语言晓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咏之万遍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这是被历代奉为学仙修道之“金科玉律”的《黄庭经》开篇《上清章》中的诗句。意思是说,只要能诵读《黄庭经》一万遍,就可使千灾消除,百病痊愈,即使遇到凶残的虎狼也无所忌惮,依然可以顺其自然地却老抗衰,益寿延年。本书不敢说有这样的威力,但读后并照着其中的道理去做,肯定对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多所裨益。
君若不信,不妨一试。
(二)健康、长寿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人们重生、贵生,重己、贵己,就必然要追求健康、长寿,必然探求、积累和创造养生之道。而养生理论或养生学,则正是这样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可贵,莫贵于生。”(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不重视其生命;人生最可贵的,莫过于生命了。所以,健康、长寿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但是,追求健康、长寿,并不是单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就能奏效、达到的事,它要受到客观条件尤其是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制约。
可以想见,在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在社会文明程度很低,社会存在种种弊端的条件下,人们追求健康、长寿,自然要受到许多限制。科技水平所决定的医疗水平,在对危害人类健康的许多因素、疾病,缺乏科学认识和根治办法的状况下,人们的健康、长寿是没有保障的。同样道理,在社会生产力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缺乏抗御能力和给人们提供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又相对欠缺的状况下,人们的健康、长寿也同样缺乏保障。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则把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推人‘贫困、饥饿、战争、瘟疫等等的深渊,使他们根本没有条件、机会和可能去追求健康、长寿。尽管在古代,也有一些致力于养生,并确实达到目的的健康、长寿者,但那只不过是凤毛麟角,是个别现象而已。
无数的事实证明:健康、长寿,虽然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这既与个人的条件、努力有关,又与客观条件有关。
具体地说,人的健康、长寿,与个人以下因素有关:
1.身体素质,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如何,固然对其健康、长寿有重大影响,但更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其后天的素质。
2.主观努力,包括意向、态度和方法等。
制约、影响人的健康、长寿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1.科技水平及由此决定的医疗、保健水平。它直接关系着人们能否及时、顺利地战胜危害健康、长寿的疾病、伤残。
2.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由此决定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它直接关系着人们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健康、长寿所必需的物质文化生活保障。
3.社会文明程度(包括社会制度、体制、法律、道德、风气等)。它直接关系着人们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以上两点所提供的可能和保障。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人们的健康、长寿,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决定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主观努力。这在中外古今,都能找到许多这样的实例。在个人身体素质和主观努力一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健康、长寿,决定于客观条件。从历史上看,人们从古至今在追求健康、长寿方面的主观努力虽然也有所变化,但并不太大,那为什么人们的健康、长寿水平却呈现出一代代提高的趋势?就是由于客观条件在一代代地改善、提高。从现实来看,生活在不同国度、地区的现时代的人们,在追求健康、长寿的主观努力方面也并无多大差别,但为什么在健康、长寿水平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相差悬殊?这也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别、甚至相差悬殊造成的。
所以,人们固然不能脱离既有的客观条件来追求健康、长寿,但完全可以在既有的客观条件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中一切有利的因素和可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追求健康、长寿。充分利用现有客观条件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和可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健康、长寿,乃是根本的养生之道。 (三)社会进步不断为养生创造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人们虽然不可能超越既有的客观条件之外,来讲究养生,追求健康、长寿,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改变既有的条件,以为养生保健,追求健康、长寿,开辟、创造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事实上,历代的人们也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一方面在既有的客观条件下养生保健,追求健康、长寿,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优化客观条件,以为自己和下一代的养生保健,求得健康、长寿,创造出更加优越的客观条件。
只要浏览一下中外历史,尤其是人类与危害自身健康、长寿的因素、疾病作斗争的历史,就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科技进步及由此所决定的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生命安危保障条件的改善,在不断地为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开辟新的道路,但能否踏上这条道路,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不断地为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提供越来越充分的可能,但能否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P2-4
《周易与养生》自1994年出版以来,我曾应邀到一些老年大学讲解相关内容,并在相关的国内、国际研讨会上作过专题报告。同时,我又涉猎了大量相关的著作和资料,学习、了解到许多相关知识和最新信息。无论从反馈的信息,医学和养生学新的科研成果,还是从大众养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原书中有不少内容需要重新审视和修改。尤其是十多年来大众和我个人在养生保健,以及我在伺候享年92岁家母的过程中,所见所闻和切身体悟出来的新经验,更需要汲取和概括。这就是我此次修订本书的初衷和主旨。
为了避免误导读者,本书删去了原书中那些虽出有根据,但对相关临床或实践验证情况不了解,因而把握不准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方剂;同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操作,对原书中某些不太好懂的图表和文字也作了删改,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作为一个老中医的后代,我写此书目的,是想为读者自我保健提供一些参考。由于年过六旬,深感健康的重要,且深谙“人命关天”、“差毫谬千”之道理,所以,本次修订,我是很认真的。但由于受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局限,误谬之处肯定不少,希望读者务要留心鉴查,区分良莠,切勿生吞活剥,即使科学、合理的部分,也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运用,注重在实践中鉴别、验证,以摸索和总结出适合自身的规律。凡认为不妥、谬误之处,恳望直言不讳地指正、赐教!我的电子邮箱为:sdgx2006@yahoo.com.cn。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让我们用隋唐伟大的医家和养生家孙思邈的至理名言共勉!
承蒙东方出版社和邵永忠博士大力支持,悉心编辑,谨致谢忱!
宋定国2007年12月于北京紫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