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人生漫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季羡林所著的《不完美才是人生(季羡林人生漫谈)》呈现的是作为社会活动家的季羡林先生的读世文章。季羡林先生以一个大学者的角度去读世,既有关于爱国主义的敦敦善导,也有老年谈老的明理文章;既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中所表达的国际关系之重要性,也有在学术论文集自序中所呈现的探索真理的原则性;既有关于毁誉、容忍及公德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文章,也有关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及一个预言的实现等文章所呈现的大家视野。季老读世,平和面对种种世相,以睿智练达文风润格,以平时朴素笔调发端,给读者以启迪与心灵慰籍。

内容推荐

季羡林所著的《不完美才是人生(季羡林人生漫谈)》的作者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

《不完美才是人生(季羡林人生漫谈)》中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

目录

第一篇 不完满的人生

 谈老

 1987年元旦试笔

 新年抒怀

 1995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我们面对的现实

 满招损谦受益

 长寿之道

 爱情

 论压力

 不完满才是人生

 做人与处世

 成功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我的座右铭

 时间

 在病中(节选)

 难得糊涂

第二篇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送礼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尊师重道

 漫谈撒谎

 容忍

 三思而行

 毁誉

 论包装

 论广告

 漫谈消费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公德

 恐怖主义与野蛮

第三篇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救救小品文

 从历史上看中德文化关系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

 外语教学漫谈

 《文化意识的觉醒》序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论书院

 行将见春色满寰中——《东方美术史》序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序

 国学漫谈

 寻根漫谈

 翻译的危机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谈孝

 希望二十一世纪家庭更美好

 爱国与奉献

 再谈爱国主义

 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贺词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第四篇 一个预言的实现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在跨越世纪以前

 大自然的报复

 论怪论

 一个预言的实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谈老

偶读白香山诗,读到一首《咏老赠梦得》,觉得很有意思,先把诗抄在下面: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惟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老,在人生中,是一件大事。佛家讲生、老、病、死,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但是对待老的态度,各个时代的人却是很不相同的。白香山是唐代人。他在这一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我觉得还过得去。他是心平气和的,没有叹老嗟贫,没有见白发而心惊,睹颓颜而伤心。这在当时说已经是颇为难得的了。但是,其中也多少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比如说懒梳头,不看镜等等。诗中也表现了他的一些心理活动,比如说㈠隋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这恐怕是古今之所同。我们今天常讲的代沟,不是“迹共少年疏”吗?

到了今天,人间已经换了几次,情况大大地变了。今天,古稀老人,触目皆是,谁也不觉得稀奇了。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老是自然规律,老是人生阶段之一,能达到这个阶段,就是幸福的。大家都想再多活几年,再多给人民做点事情。老以后还有一个阶段,那一个阶段也肯定会来的,这也是自然规律,谁也不会像江淹说的那样:“莫不饮恨而吞声。”

至于说“迹共少年疏”,虽然是古今之所同,但是我认为不是不能挽救的。今天我们老人,还有年轻人,在我们思想中的封建的陈旧的东西恐怕是越来越少了吧,我们老人并不会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永远正确,“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我们承认自己阅历多,经验富,但也承认精力衰,容易保守。年轻人阅历浅,经验少,但是他们精力充沛,最少保守思想。将来的天下毕竟是他们的。我们老年和青年,我相信只要双方都愿意,是能谈得来的。“迹共少年疏”,会变为“迹共少年密”(平仄有点不协)的。

1985年6月17日1987年元旦试笔

从孩提到青年,年年盼望着过年。中年以后,年年害怕过年。而今已进入老境,既不盼望,也不害怕,觉得过年也平淡得很,我的心情也平淡得如古井寂波。

但是,夜半枕上,听到外面什么地方的爆竹声,我心里不禁一震:又过年了,仿佛在古井中投下了一块小石头。今天早晨起来,心中顿有年意,我要提笔写元旦试笔了。

时间本来是无始无终的,又没有任何痕迹。人类偏偏把三百六十多天定为一年,硬在时间上刻上痕记。这在天文学上不能说没有根据,对人类生活分上个春夏秋冬,也不无意义。你可切莫小看这个痕记,它实际上支配着我们的生命。人的一生要计算个年龄。皇帝老子要定个年号。和尚有僧腊,今天有工龄、教龄和党龄。工龄碰巧多上几天,工资就能向上调一级。什么地方你也逃不掉这一个人为的痕迹。

我也并没有处心积虑来逃掉。我只觉得,这有点自找麻烦。如果像原始人那样浑浑噩噩,不识不知,大概可以免掉不少麻烦:至少不会像后代文明人那样伤春悲秋,自伤老大。一切顺乎自然,心情要平静得多了。

我现在心情也平静得很,是在激烈活动后的平静。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老大时,大概有两种反应:一是自伤自悲,一是认为这是自然规律,而处之泰然。我属于后者。去年一年,有几位算是老师一辈的学者离开人间,对我的心情不能说没有影响,我非常悲伤。但是,在内心深处,我认为这是自然规律,是极其平常的事情,短暂悲伤之后,立即恢复了平静,仍然兴致勃勃地活了下来。

活下来,就有希望。我希望在新的一年内,天下太平,人民康乐,我那些老师一辈的人不再匆匆离开人间,我自己也健康愉快,多做点对人民有益的工作。

1987年元旦P2-4

后记

2011年,在季老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他生前的好友和弟子、学生们自发撰文,编了一本纪念文集,深情回顾了季老在学术领域以及思想品格等方方面面的成就,他的学生告诉我,“我们了解他,研究他和介绍他,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学习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

同样的,从2007年选编《季羡林自述》、《季羡林谈公德》及至2009年开始选编《季羡林读书》等系列丛书,我接触季老的思想已经多年了。这么多年来,几乎养成了习惯,那就是经常性的要翻看季老的文字,思维随即进入,或跟随他去读书,或沉进他对恩师的追忆中,或随着他的眼光看世品行……灯亮着,好像心也被点亮……他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怀念,更多的是对人生对学问对世界的开悟。

今年春天,我们拟再次选遍出版一套季羡林经典作品集。这次和以往选编工作不同的是,没有了季老在身边耐心地听我大声读出待选的篇目,只有他的文字在宁静的时光里等着我。

这一次,我对他贯穿了一生的源自德国教授的追求学问的“彻底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季老是1935年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他的教授是Sieg、Waldschmidt Braun等。季老在文章中写道: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剧烈进行。德国被封锁,什么东西也输入不进来,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我忍受了空前的饥饿,终日饥肠辘辘,天上还有飞机轰炸。我怀念祖国和家庭。“烽火连六年,家书抵亿金。”实际上我一封家书都收不到。就在这样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我苦读不辍。一九四一年,通过论文答辩和口试,以全优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是:《大事中伽陀部分限定动词的变格》。在这一段异常困苦的时期,最使我感动的是德国老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待中国学生的态度。我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青年,他们不但没有丝毫歧视之意,而且爱护备至,循循善诱。

Waldschmidt教授被征从军,Sieg教授以耄耋之年,毅然出来代课。其实我是唯一的博士生,他教的对象也几乎就是我一个人。他把他的看家本领都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他给我讲了《梨俱吠陀》、 《波你尼语法》、Patanj ali的《大疏》、《十王子传》等。他还一定要坚持教我吐火罗文。他是这个语言的最高权威,是他把这本天书读通了的……

德国老师那种异常认真、严谨的学风深深影响着季老。德国学者的“彻底性”在季老一生的学术追求中同样深深融入他的血脉里,那是一种渗透的力量,它们以真实的存在为一个聪明的中国学生树立起了学术的方向,这方向同样如一盏灯,以持续的耐力和睿智之尊照亮了季老的整个人生。

留德十年之后,季老回国在北大郎润园生活的时候,每天必在黎明时分四点半左右起床读书,他曾被誉为“北大一盏灯”是有着双重含义的。在这盏灯的照耀下,季老在北大工作生活的时光宛如莲花,以内敛的力量坚定地开放在自己的精神高地上。来自内心的那盏灯,支撑起了这位学者保持旺盛创作的原动力,它的光芒是这所高等学府所搭建的最权威的平台保护和激发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纠结或矮短之目力会突然被智慧之灯点亮,点灯的时刻,是一个人被安放在多元的世界里独自坚守信仰的时刻,是一个人面对多样的博弈力量的一种真正的人格的提炼和安慰。

今春开始选编这套季老精品集,有种隔空相见的感觉。

我在季老生前多次拜见他,越接近,越感觉他像本活字典,一个人怎么会有这样缜密和丰富的思维呢?他的样子并不高大,眉毛全白了,总是习惯坐在一张小方桌的后面,耐心地听我讲选题,时不时点出一两句,不多言,却极为精准,耐人寻味。他曾给我题过梵文中文赠言,也曾帮我修正过文章导语,更点评过某些翻译文章以及当代名家的作品。当我把选编的散文目录一辑一辑地念给他听的时候,他不住地点头,好像又回到了那些青灯下读书的岁月,又回到了那些研究佛教的岁月,那些沉潜进东方学、印度学、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的岁月……2009年的7月10目,我走出季老住的医院的时候,阳光透过玻璃,照出一地的明亮。生命来去自由,没有一点惊动。仅仅隔了一日,他的学生告诉我,一切自然发生了,只是在弥留之际,他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离去。

所有的怀念都在文字中,也在我亲自录下的老人生前的影像中。他对着镜头说出的年轻人要“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视频,一度成为网络上最流行的一段视频,性情老者季羡林,想和年轻人谈的真理全部浓缩在这句话中,也全部浓缩进他的作品中,他的人格魅力中。

在选编这套丛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季老每天必在黎明时分亮起的那盏灯,也总是浮现出那个在哥廷根大学搀扶着他的“像祖父般的恩师”,小心翼翼地踏在雪地上,一直把老师送回家的青年学子季羡林的样子。冬天日短,黄昏早临,雪满长街,寂无行人。我相信他内心的灯早已平静地照亮了从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内敛学思和笃定淡然的生命品质。而季老用毕生的精力写下的一行行文字所能带给我们的想象和尊重,也如一盏灯,照亮了这位大家所能带给我们的关于读书,关于做人,关于处世,关于在逆境中如何坚守内心,关于在学术跋涉中如何超越自我的所有的阅读的深入。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把这套精品集取名为“季羡林点灯系列”。

这套季羡林点灯系列如同以往大家门系列一样,源于对季老的一份承诺,再过多少年,这份承诺也不会变。

这套书的出版同样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除了季老的多位学生如王树英、陈平生等老师的帮助之外,还要特别感谢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文化追求是一代学人永不枯竭的奋进之源,它扎根于心灵的大地上,更会基由认知和感悟而必将扩展为不朽的中国精神。

季诺

二0一二年七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35:33